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童趣 教學反思(精選22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58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22篇《童趣 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童趣 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童趣 教學反思(精選22篇)

篇1:《童趣》教學反思

要講《童趣》,文言文,考慮到學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問題,備課時已在隱隱擔心……

正式上課,先讓同學們列出文言文中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人稱的字詞,第一人稱的列舉得相當全,接下來卻不懂了,然後我明確答案。接着又問:古代皇帝如何自稱自己?這下好了,古裝劇看多了效果就是不一樣:朕、孤、寡人——很神速地得出了答案,我讚揚,這下這些小傢伙更來勁了,來勁的結果:什麼“哀家”、“臣妾”的全蹦了出來……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的確。但是,在分析課文的時候問題來了:很多同學只顧着埋頭去抄整句話的翻譯,已顧不及思考和回答問題,我只有停下,教他們如何做筆記——比如“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私:暗自、暗暗地;擬作:把(它)當作;羣鶴和空中都懂什麼意思,而且也不用再翻譯為其他的;舞:飛舞;於:介詞,在——這麼把個別字詞的意思一一明確後這句話還有不會翻譯的道理?為什麼一定要那麼為難自己一個字子一個字從頭到尾抄完?……已很少再發現埋頭苦抄的學生……

一節課很快就過去,第一次講文言文,如此的順利,心情,整天都很美。

星期五下午第二節上最後一個課時,又在擔心了,因為這是一週的最後一節課。上課前在辦公室時就有某些班的班主任聊到了這個話題——學生在星期五下午第二節課的具體英勇表現是:上課鈴剛響,同學們的書包都已挎好,蠢蠢欲動坐立不安……放學齡最後一聲才結束,同學們早已像離弦的箭扎到校門……上課的時候就把這一情報説與同學們,眾生笑,興致也來了,然後,正式講課,氣氛居然非一般地熱烈……

後來我提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把蚊子比做白鶴,而不是烏鴉或者豬或者其他?熱烈討論後得出結論:不但要有豐富的想象力,而且,想象聯想要合理。到此,我順勢又給出問題:運用合理的想象合理地形容以下這幾種人——很胖的,很瘦的,很聰明的、很笨的。得,這些不安分的傢伙肯定來勁了——答案基本合理:很胖的人:像豬,企鵝,皮球……又一個答案:大象,我明確——一般情況下,只用大象腿形容一個人腿很粗;很瘦的人:猴子,竹竿……在這裏,我給他們講了形容一個人很瘦的經典比喻,魯迅筆下的像圓規的祥林嫂;很聰明的人:猴子,老鼠(從《貓和老鼠》中得到的啟悟),狐狸,諸葛亮……到這時,氣氛熱烈得似要燃燒,小傢伙們就又藉機胡説八道了:聰明得像大猩猩、像蚯蚓、像癩蛤蟆……剛才瞧仔細了,又是黃江鵬這搗蛋鬼開的頭!我很努力地才讓他們安靜下來,然後説:“既然黃江鵬同學認為大猩猩是形容人聰明的,也就是説我們可以這麼説‘黃江鵬同學聰明得就像大猩猩一樣’!”眾生笑,黃江鵬略顯尷尬。

沒再出現胡説八道的狀況。

最後一問,很笨的人,同學們迫不及待地回答:豬,蠢貨,蠢驢,二百五……我的媽呀,對這些就瞭解透徹了,後來,我用嚴肅的表情和話語告誡學生:不要用這樣的字眼去形容他人,因為它們會傷透一個人的心……

放學鈴聲很快地響起,這一課也宣告結束……

篇2:《童趣》教學反思

這兩天講授的課文是《童趣》,是一篇文言文,也是國中的第一篇文言文,關於文言文的教學一直都存在着爭議,有的認為要依然要側重基礎知識的傳授,有的則認為應該弱化基礎知識,而要側重讓學生去體驗課文。

通過這次《童趣》的教學,我發現了很多問題:

一、我這次採用的教學方式依然是以老師的講授為主。這種教學方式的弊端大家已經有目共睹,但還是作為一種主要的教學方式在實行,這與新課改的精神是違背的,也是不科學的。而且從課堂反饋來看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並不牢固。今後教學基礎知識依然要側重。

二、這是一篇充滿趣味和想象的文章,應該可以讓學生成為主角,讓學生去體驗文章裏面的樂趣,因為他們才剛剛度過自己的童年,對於自己童年時的一些趣事還是記憶猶新的。如果能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趣事談談童年的一些感受,再讓他們去體驗作者當年的樂趣,或許效果會更好。但是實際上這堂課我們大都是在傳授文言知識,而忽視了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覺。這實際上也違背了新課改的精神。學生應該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起到一個主導的作用。所以我們的課堂應該儘量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發揮教師主導的作用。

篇3:《童趣》教學反思

《童趣》是人教社責任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第七年級上冊中第五課課文,在我們組一起切磋這一課的.課件的做法時,集中了幾點來突出這課,我們可以看到,此課件體現了新課標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 以人為本,按照學的規律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建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重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等!

《童趣》這一課件,我們重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做的:

一、七年級的學生,我們要充分考慮他們的年齡特色和對文言文的理解、懂得能力,因為根本上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所以我們有選擇地選了一些導讀,目的是為了能儘快地吸引同窗們的興趣。在考慮到新課標的以人為本的要求,我們的課件從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話題談起,並結合自己的知識經歷,聯想名人的童年趣事,引導學生談論自己的童年趣事,從而自然地導入課題,

二、在現在的課文裏,我們在教學生的同時,也要體現新課標的要求。我們的課件,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組織教學,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先設計讓學生感知課文、積聚知識,然後讓學生品讀課文、探究學習,因為考慮到七年級的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很有限,所以我們的課件還設計了給學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機遇,在他們自我感知的情況下,讓學生自己嘗試誦讀、翻譯;在品讀賞析階段,讓學生自主感受精彩語句賞析,試着讓他們能説出其中的精彩來;在探究學習階段,我又讓學生自主選題、合作研討,自主發言,説出他們在一起討論的問題和他們所能感覺到的神韻;在總結收穫階段,我又讓學生針對文章寫作方面的特色自由發表見解,所有這些,都着眼於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的新課標要求!

篇4:《童趣》教學反思

20xx年9月17日,內心沉重的一天。

早上到校,師傅告訴我要來聽聽我上的課。今天我要上的是《童趣》第一課時,聽課老師:沈紅毅、吳建海、李春暖、孫遠帆等。

不免有些拘束。但這一天遲早要來,總要面對壓力,經受考驗。

認認真真地聽了整整兩節課時間的評課,面帶笑容,內心卻一點一點往下沉。很多很多的問題,很多很多的不足,很多的空間需要去填充,去改進。現將反思整理如下:

1、教學環節設計上理論性過強,未做到有的放矢。

本篇為七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我一開始就將理論性較強的“文言文和現代文的比較”、“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這兩個知識點灌輸給學生,而未聯繫具體詩句,顯得紙上談兵,生硬,並且蒼白而乏味,針對性不強,學生很難加以把握和感知,並且易對文言文產生恐懼、排斥的心理。如講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可放入本文第二課時課文講解結束後,讓學生通過具體的學習,自行思考、總結,由此得出的結論是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便於學生接受和記憶。因此在教學設計和備課中應再多花點功夫,深入鑽研,設計出適合本班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環節,注意各環節間的先後次序和相互銜接。

2、課堂上學生參與度不夠,學生主體性體現不足。

七年級學生心理還較稚嫩,彰顯童氣,而我在本課時教學中未能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沒有為學生創設一個發揮特長、發揮自由想象的舞台。文言文的講學,可在導入或講解時,多穿插有些成語的典故或傳説故事等,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突出語文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具體可感。再如可在正式講課前請學生敍述自己的童年趣事,融入自己的經歷和體驗,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當中,做課堂的主人,有利於對課文的理解和把握,也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再者可在複述環節創設學生自由探討的環境,給學生多留一點時間去發揮,去交流。

3、朗讀的真正作用體現不充分

本課時我較為注重朗讀,但在朗讀的環節設置上,其作用並未凸顯。如錄音範讀時可讓學生輕聲跟讀,範讀後可讓學生大聲跟讀一遍,注意節奏、語音、語氣的把握。每次學生讀完後應加入適當的點評,而評價該以鼓勵性為主;也可讓學生間相互評價,討論朗讀感受,取得朗讀反饋,或採用朗讀競賽等方式,如此既讓朗讀真正發揮作用,又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再如朗讀節奏的劃分,可讓學生自己朗讀後,我發現錯誤、指出錯誤,選取典型句子,指導學生正音正字、節奏劃分和朗讀方法,此時我應進行範讀,如此加深學生印象。另外背誦環節可與課文講解結合起來,每講解完一段再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4、課堂節奏緊張,語速過快

七年級的學生信息接受能力是有限的,我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作了過高的估計,在本課時教學中整體語速過快,顯得課堂氣氛和節奏緊張。再者,某些概念性的知識點不必講得太仔細,如“通假字”、“古今異義”等。課堂上語速過快,語調平緩,顯得重點不突出,學生不易於接受信息。語文課應當放慢語速,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娓娓道來,抑揚頓挫,表情和肢體語言適當豐富,使得學生在一個和諧優美的語言環境中漸漸融入課文中的佳境,並且語言的輕重緩急有利於學生對重點的把握。

5、專業基本功不夠紮實,文化底藴還需更加深厚

對於一些文學常識問題,如走近作者、瞭解背景等,應由教師娓娓道來,既顯示一名語文教師應有的語文功底,也可適當將視線延伸到課外,指導學生對課外經典書籍和作品的選擇和閲讀。而不應讓學生齊讀作者情況。在本課時中,介紹作者沈復時,可重點提一下他的《浮生六記》,穿插介紹作者生平感人事蹟,激發學生閲讀名著的興趣。另外在文言文學法指導上,因自己所掌握的.文言課文和知識點有限,文化底藴不夠,不能信手拈來地給學生舉具體例子,使講課顯得生硬,不連貫,不充盈。

6、課堂提問有效性不強

提問目標應明確,指出具體的答題要求,讓學生明確答題方向和思路。問題設置應由淺入深、環環緊扣,層層深入。先進行整體把握和感知,再探討具體的細小的問題。在本課時中,應先讓學生明確全篇主要講什麼內容,再逐段分析每件趣事。此時引入複述環節,這一環節中應弄清“複述”與“概括”的區別,複述時可讓學生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適當添加自己的想象,發揮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想象豐富的特長。另外像“是不是啊”、“對不對啊”之類的無效問題應儘量避免。每節課應有一個重點問題貫穿其中,讓學生充分參與思考和討論,培養學生髮散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

7、自己的上課激情顯示不夠

作為新教師,上課應顯示出十足的激情和豪情,要讓自己先熱情飽滿,語調抑揚頓挫,表情豐富,才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激情,充滿靈動,使整個課堂活躍起來。另外,不應過分依賴多媒體而忽略了板書的書寫。

針對以上種種不足,望自己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逐步探索與改進,在反思中醒悟,在反思中收穫,在反思中成長。讓自己的語文課靈動起來,讓學生都能熱愛語文,熱愛文學。

篇5:《童趣》教學反思

《童趣》説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的草、蟲蚊、土礫、癩蝦蟆,幻象迭出,寫出了一種物外之趣,很容易激發學生興趣,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文言文。由於其語言習慣與現代文不同,因而,幫助學生越過這一“語言習慣”障礙,克服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畏懼心理,奠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礎,是至關重要的。

本課教學設一各種形式的朗讀,知道學生正確的語言停頓,在朗讀中提高語感能力,用以消除“語言習慣”障礙;教師指導學生掌握文言文的規律,是學生消除畏懼心理;通過字詞的教學,使學生打好學習文言文的基礎。這些做法都是易於操作、實用有效的。

教師授之以法,讓學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決問題,是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課堂上充滿了學生朗朗的讀書聲,反覆朗讀,基本成誦,就保障了四十五分鐘的實效性。

因為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安排兩課時來完成教學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是合理的。教學流程呈“整體感知”“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的板塊狀結構。三個板塊環環相扣,符合新課程標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目標的要求。

篇6:《童趣》教學反思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音樂教育並不是培養音樂家,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我們要通過音樂,使學生在愉快的音樂實踐活動中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從而獲得素質的提高,智力的開發和個性的和諧發展。在當前“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指導下,本節課遵循音樂教學方法的“參與、情感性、愉悦”等審美原則,重視審美的過程,確保教學過程的愉悦性。

歌曲教學是本節課的重點。《童心是小鳥》是一首節奏明快、旋律優美的兒童歌曲。歌曲的難點在於高低起伏的旋律和“停頓”與“舒展”相結合的節奏。在教學中,我採用了以“審美”為目標的整體感知教學法。利用體驗情緒美、韻律美、歌詞美和旋律美的方式讓學生多遍、完整的感受歌曲。在感受過程中,學生始終保持着愉悦的心情,積極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激發了對音樂學習的熱情。在充分熟悉歌曲後,由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唱歌曲並參與評價,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在嘗試演唱過程中,對歌曲的審美仍然貫穿其中。因此在表現歌曲環節中,學生能抓住歌曲美的特點,具有創新精神地設計表現形式大膽展示,同時在與同學合作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快樂。

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後,我最大的感受是:在短短的四十分鐘裏,我和學生都非常投入地在進行各種音樂審美活動,我們也都感受到了音樂帶給我們的快樂和美的享受。學生對於歌曲的情緒把握得很準確,參與音樂表現活動也很積極、主動。

以下兩個問題值得思考與研究:

1、“音樂知識技能“訓練與“音樂審美”相結合。

在本節課中,學生的歌曲演唱出現了一些細節方面的問題。比如:旋律相近的樂句,音準把握得不太好,容易混淆;四分休止符的節奏,單獨抽出樂句演唱時,能唱得很準確。可完整演唱歌曲時,就很容易忽略,以至於有些休止的節奏沒有很好地停頓。我想,其原因在於唱譜的環節不夠紮實。機械重複地唱譜,學生肯定覺得枯燥,提不起興趣。但訓練不夠,學生又無法準確地掌握。因此,教師要善於將“音樂知識技能”的訓練與音樂審美有機地結合,在審美中提高知識和技能,再反過來為審美服務。

2、為“音樂審美”打好基礎。

本節課中,一部分學生的聲音比較緊,沒有放開。輕聲唱歌的聲音不夠飽滿。因此,音樂課堂中的聲樂指導有一定的必要性,學生養成了好的發聲習慣,在表現歌曲美的時候,有一定的聲音基礎支持,更能保證審美過程的愉悦性。

我深深感受到,學生是愛美的,喜歡一切美的事物,孩子們的可塑性非常強。作為音樂教師,我有責任在每一節課中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讓學生在音樂美的體驗中塑造更加完整的人格。

篇7:《童趣》教學反思

那次,我校組織一堂校研究課。俗話説“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學校成立了一個備課小組。備課小組成員由校語文教學骨幹組成。鄭老師雖年輕,但對語文教學頗有見解;李老師,“書蟲”一個,文化底藴較為深厚,課堂上經常是妙語連珠;陳老師,電腦高手,查資料神速,做課件沒得説。看着這些由精兵強將組成的隊伍,我笑了:嘿嘿,這次可是勝券在握!

課案理好了,小組成員長長舒了口氣,笑了。

可第二天上課情況並不樂觀:預案執行得挺順利,但不知怎麼回事,課堂上一點感覺也沒有。我們的這次集體備課失敗了。

如此的“強強聯手”為何會遭遇失敗?我們究竟敗在什麼地方?

一、選擇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知識經驗不相適宜。

“體驗、探索、創作”是我上這節課的設想。課前我與課組一起認真準備了教案、教具,我個人卻忽略備“學生”,忽略了我所執教的對象只是剛上國中的學生。他們剛從國小升進中學,不理解“想象”和“聯想”這兩個詞的含義,對於成人來講這是再簡單不過的詞,可對於剛上國中的學生的卻是從未接觸過的,我的教學內容沒有與學生的知識經驗聯繫起來,學生面對一些聽不懂的詞,感到既沒興趣又無法引起他們積極地思考。這節課就沒有達到教學目的——學生沒有體會到童趣。

二、教師的教學用語缺乏藝術性。

在本節課中,除了教學內容偏難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教師的教學用語缺乏藝術性。

1、教師提問的教學用語方向不夠明確。

對於任何年齡段的人來説,有具體、明確的要求都是很重要。對剛上國中的學生更有必要。他們年齡不大、目標意識不強,在做事之前難清楚地知道自己做什麼。這時,教師的語言指導顯得尤為重要。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結果同學們的回答都是與本堂課無關的發現,同學們始終沒有關注童年趣事,這一關鍵性問題。這是因為我的教學指導用語不夠具體、明確。

“你發現了什麼?”是開放性的語言,沒有方向,學生沒有明確的目的。因而迷失了探索的方向。如果改為“請同學們仔細閲讀課文,談談感受?”會更好,更能引發學生的思考。

2、教師的教學用語沒有“兒童化”。

由於習慣了高年級的語文教學,所以在這節課中我還是用教中學生的語氣,可對學生來講,這樣的語氣缺乏感情和親和力。《童趣》課堂教學更要求老師的教學用語“兒童化”。教師要煥發童心,進入角色,用純真的語言,天真的表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開啟他們的好奇心,本堂課,這一點我是非常缺乏的。

三、教師是主體,學生成配角

《童趣》是一篇充滿趣味和想象的文章,應該可以讓學生成為主角,讓學生去體驗文章裏面的樂趣,因為他們才剛剛度過自己的童年,對於自己童年時的一些趣事還是記憶猶新的。如果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趣事談談童年的一些感受,再讓他們去體驗作者當年的樂趣,或許效果會更好。但是實際上我們在設計活動時,只考慮到自己如何開展活動會更方便,何種教具更容易尋找,而是沒有考慮到學生會對什麼感興趣,學生在這種設計下會有什麼表現等等。這堂課我們大都是在傳授文言知識,而忽視了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覺。整個過程都是我在唱主角,不停地拉着學生隨着自己的思路和問題走,沒有顧及學生的興趣是否還存在,更沒有因為學生的問題或思維改變自己的活動進程。學生的主體性在這裏沒有得到體現。

四、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尋找學生學習的興奮點

這裏所謂興奮點就是那些能讓同學們眼睛為之一亮,精神為之一振,注意高度集中思維與情緒驟然活躍起來的信息與內容。在《童趣》這一課教學中,我以複習文言文知識導入,童趣沒有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如果我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剛剛度過自己的童年,對於自己童年時的一些趣事還是記憶猶新的情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趣事談談童年時自己的趣事,課堂氣氛活躍。這裏我就可把學生注意力集中起來,同時學生思想處於興奮狀態,這樣導入新課,效果會更好。

有人説:“有行為,就有反思;有反思,就有改進;有改進,就有提高”,通過這一堂課的教學,我積極地作了反思,發現了自己的缺點和失誤,以此告誡自己在今後的集體備課之後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第二次備課,希望自己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反思、不斷的積累,使自己的教學更機智,更富有特色與魅力!

篇8:《童趣》教學反思

《童趣》位於七年級語文第一單元第五課,是學生入校後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內容比較淺顯,引導學生學習前,我首先做以下設想:教師先談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然後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可作適當點撥、引導。宜把誦讀作為教學重點,默讀以疏通其文,朗讀以領悟其妙。以下是我的教學過程:

一、讓同學們説説自己童年的趣事導入。

二、出示學習目標兩點:1.背誦,翻譯全文。2.説説作者的精神體驗一一“物外之趣”。以及聯想想象的方法。

三、自主學習:目標,疏通文意;內容,全篇課文;方法,朗讀後自學對學交流;時間8分鐘;檢測,挑學生展示,學生補充。學生質疑,教師點評精講重點文言字詞。

四、合作探究:問題:説説文中寫了那幾件趣事?作者是如何獲得的?方法:四人一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引導展示補充。

五、拓展延伸:你認為要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情趣的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於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鼓勵。

針對以上教學過程做以下反思:

本節課以“課程標準”為指導,突出對了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能體現道德課堂的要求。

首先,教學設想對學生詳情進行了深入分析,強調了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的重要性。把傳統的朗讀和背誦作為重要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是比較恰當的,體現了文言文教學的特點。根據教材內容,確定以學生自學為主,符合現代教學的理念。同時,在文言文教學方面,強調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也是比較客觀實際的。

其次,教學目標明確,難易適度,設置合理,能確切的明白要把學生引到哪裏去。對教材鑽研得比較深入。把對詞語的理解、句子的翻譯等基礎知識作為訓練重點,符合教材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現階段的基礎情況。

再次,精心設計符合兒童心理的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部分有內容方法指導,符合道德課堂怎樣把學生引到哪裏去的要求。又有檢測,通過檢測可以確認把學生引到了目的地。課堂教學容量大,訓練多,有助於知識的積累和基礎能力的提高。採用先學,展示,反饋的學習方法,化難為易,化整為零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可以掃除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心理障礙,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值得重視的是,本節課依據教材本身的因素,拓展延伸部分把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像能力以至創造力放在比較突出位置,有助於學生的長遠發展和終身教育。

最後,在精心設計和努力實施的過程中,教學評價中存在一點小瑕疵有時會忘了給回答問題的學生積分,或者為了積分會忽視語言的激勵性評價,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糾正補過,以求完美。另外,質疑部分,學生提的意見不全,教師要做好預設,對難度較大的虛詞應整理歸類,講解方法。

篇9:《童趣》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讀為根本,《童趣》這篇文章多數句式短小、活潑,注重音律,長短句交錯,錯落有致,讀來琅琅上口、輕鬆活潑,如行雲流水,似泉經山谷,給人以美的享受,學生喜歡讀,再配以輕柔悦耳的輕音樂《故鄉的原風景》伴讀,學生門耳目一新,學習興趣大增。於是,他們爭着讀,搶着讀,讀得繪聲繪色,。甚至還有學生模仿“三味書屋”中的壽老先生大聲朗讀,讀到入迷處,他將頭仰起,搖着,向後拗過去,拗過去,同學門忍俊不禁,也學着他的模樣搖頭晃腦地讀起來,教室裏熱鬧起來,朗讀掀起了陣陣高潮,讀書的樂趣在班上盪漾開來,這樣,在趣讀中,學生很輕鬆的感知了課文內容,感悟也更深刻了。

篇10:《童趣》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得到一點啟示:對七年級學生而言,文言詞彙的積累和文言翻譯這一環節還是尤為重要的。我深知古文言文教學定要與時俱進,但一篇文章如果你連它怎麼翻譯都一點搞不懂的話,那其它的什麼理解分析就更談不上了,因為古言文不像現代大那麼簡明易懂,掌握翻譯方法還是必要的,我覺得在以後的教學過程申我應該在這方面下點功夫。就《童趣》這篇課文的翻譯而言,針對學生對古言文翻譯一無所知的情況,有必要詳細講解有關文言文翻譯的方法,比如換字,加字這樣的翻譯方法,應該從大中多舉例子進行講解,讓學生認識到原來文言文的翻譯並沒有想象中的難,文言文跟現代漢語聯繫還是很密切的,這樣學生就能樹立信心,培養對文吉文的興趣。另外對重點字詞的翻譯也應當詳細講解,通過字詞的教學,使學生打好學習文言文的基礎。這些做法都是易於操作、實用有效的。

此外,我覺得上課時應顯示出十足的激情和豪情,要讓自已先熱情飽滿,語調抑揚頓挫,表情豐富,才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激情,充滿靈動,使整個課堂活躍起來。

針對以上種種情況,我覺得自己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應逐步探索與改進,在反思中醒悟,在醒悟中收穫,在收穫中成長,讓自已的語文課紮實而又靈動,讓學生都能熱愛語文,熱愛文學。

篇11:《童趣》教學反思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學好文言文關鍵在於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體驗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是要用心領悟,目的是為了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彙,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學習本文,首先要很好地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本文是學生入校後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談談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強調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的重要性。把傳統的朗讀和背誦作為重要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根據教材內容,確定以學生自學為主。

篇12:《童趣》教學反思

今天上的課文是《童趣》,這是一篇文言文,也是國中的第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教學,有的認為依然要側重基礎知識的傳授,有的則認為應該弱化基礎知識,而要側重讓學生去體驗課文。通過這次《童趣》的教學,我發現了很多問題,這裏我簡單的來説一説。

1.我這次採用的教學方式依然是以老師的講授為主。這種教學方式的弊端大家已經有目共睹,但還是作為一種主要的教學方式在實行,這與新課改的精神是違背的,也是不科學的。在課堂上我問同學們:“你們覺得文言文好學嗎?喜歡學嗎?”結果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地告訴我“不好學,不喜歡”。我想這是學生心裏真正的呼聲,但是我們教師卻是經常忽略了他們的心聲,依然按照我們自己的意念來教學。這裏面可能有很多複雜的原因,最重要的一點是因為我想盡量多的讓學生們掌握知識點。但是我覺得如何讓學生愛上文言文才是最關鍵的,要讓他們從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學習,這樣我們的教學就算是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在課堂上,我儘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導語的設計,圖片的展示,提出一些問題,講一些故事,對學生的回答積極肯定等等。但還是覺得這樣不夠,因為一旦涉及到知識點的時候,我就覺得有些力不從心,因為我無法讓知識點的講授變得更為生動,更為形象,我想這是我個人的問題,尤其是對我這新老師來説。

2.這是一篇充滿趣味和想象的文章,應該可以讓學生成為主角,讓學生去體驗文章裏面的樂趣,因為他們才剛剛度過自己的童年,對於自己童年時的'一些趣事還是記憶猶新的。如果能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趣事談談童年的一些感受,再讓他們去體驗作者當年的樂趣,或許效果會更好。但是實際上這堂課我大都是在傳授文言知識,而忽視了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覺。這實際上也違背了新課改的精神。學生應該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起到一個主導的作用。所以下節課我會盡量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讓同學們更多的參與到學習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對文言文的學習慢慢的產生興趣。

篇13:《童趣》教學反思

童趣》是學生進入國中遇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我覺得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指導很重要。通過與學生課外的交流,我發現學生國小階段學習文言文主要是老師灌輸,他們被動接受的。這種方法在國中階段是行不通的。針對這一情況,我覺得第一堂文言文課應該教授學生閲讀文言文的方法,這比單純的傳授課文信息來得更為重要。所以這堂課我主要介紹了幾種文言文的閲讀方法,如加字法、換字法等。其次是教授關於如何朗讀文言文的問題,如:如何停頓,如何正確把握朗讀節奏的方法等。這堂課收到了頗好的效果,整堂課在學生的朗讀聲中結束。其次,這篇文章我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課前我讓學生對照註釋將課文逐句翻譯到抄寫本上。課堂在再讓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逐句疏通,遇到學生有困難的時候,再讓其他同學幫助指正解決。可以説取得了一定效果。

篇14:《童趣》教學反思

今天這節課的導入能在幾分鐘之內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激發其學習的興趣,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人們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不斷探求真理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當一個人對學習產生興趣時,他(或她)就會全神貫注,積極主動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巴班斯基認為:“一堂課之所以必須有趣味性,並非為了引起笑聲或耗費精力,趣味性應該使課堂上掌握所學材料的認識活動積極化。”充滿情趣的導入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實教學有法而無定法。新課導入方式很多,但沒有固定的模式,它因人而異,因課而異,只要能迅速創造一種融洽的教學氛圍,就都是好的導入方法。

篇15:《童趣》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得到一點啟示:對七年級學生而言,文言詞彙的積累和文言翻譯這一環節還是尤為重要的。我深知古文言文教學定要與時俱進,但一篇文章如果你連它怎麼翻譯都一點搞不懂的話,那其它的什麼理解分析就更談不上了,因為古言文不像現代大那麼簡明易懂,掌握翻譯方法還是必要的,我覺得在以後的教學過程申我應該在這方面下點功夫。就《童趣》這篇課文的翻譯而言,針對學生對古言文翻譯一無所知的情況,有必要詳細講解有關文言文翻譯的方法,比如換字,加字這樣的翻譯方法,應該從大中多舉例子進行講解,讓學生認識到原來文言文的翻譯並沒有想象中的難,文言文跟現代漢語聯繫還是很密切的,這樣學生就能樹立信心,培養對文吉文的興趣。另外對重點字詞的翻譯也應當詳細講解,通過字詞的教學,使學生打好學習文言文的基礎。這些做法都是易於操作、實用有效的。

此外,我覺得上課時應顯示出十足的激情和豪情,要讓自已先熱情飽滿,語調抑揚頓挫,表情豐富,才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激情,充滿靈動,使整個課堂活躍起來。

針對以上種種情況,我覺得自己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應逐步探索與改進,在反思中醒悟,在醒悟中收穫,在收穫中成長,讓自已的語文課紮實而又靈動,讓學生都能熱愛語文,熱愛文學。

範例七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我試圖改變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通過多媒體巧妙展示、再現直觀形象,用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聲畫效果為學生個性發展創設寬鬆、愉悦的氛圍,激發其學習情趣。我設計製作了這樣的效果:輕鬆的旋律中,先聽到白鶴歡快的鳴叫,接着就出現了藍天白雲,蓊鬱的大樹,碧綠的草地,最後特寫一羣白鶴伸長脖子,展開雙翅,在淡淡的雲霧中悠然地,輕快地飛向遠方,一直消失在雲端,消失在人們的視野......學生門凝神細視,沉浸在美麗的大自然中,

認識與體驗都得到昇華。

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本節課的特色,但對生難詞句的理解,我還缺乏必要的點撥。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牢固樹立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教育理念,讓學生樂學語文、趣學語文。

篇16:童趣教學反思

教授國中第一篇文言文,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苦心“激趣”,用心“悟趣 ”,細心“繪趣”,童心“溯趣”, 真是得“趣”不易!但是,“趣”不也正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金箍棒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第一次學習文言文,若就能使學生領略古代文苑奇葩的芳香,進而樂學勤學好學,那麼,我苦苦打造的“趣”還真正是難得的了呢!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我試圖改變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通過多媒體巧妙展示、再現直觀形象,用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聲畫效果為學生個性發展創設寬鬆、愉悦的氛圍,激發其學習情趣。我設計製作了這樣的效果:輕鬆的旋律中,先聽到白鶴歡快的鳴叫,接着就出現了藍天白雲,蓊鬱的大樹,碧綠的草地,最後特寫一羣白鶴伸長脖子,展開雙翅,在淡淡的雲霧中悠然地,輕快地飛向遠方,一直消失在雲端,消失在人們的視野......學生門凝神細視,沉浸在美麗的大自然中,

認識與體驗都得到昇華.

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本節課的特色,但對生難詞句的理解,我還缺乏必要的點撥.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牢固樹立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教育理念,讓學生樂學語文、趣學語文。

篇17:童趣教學反思

本文是學生進入國中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很有情趣,學生興趣較濃。 兩個課時下來本人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我這次採用的教學方式依然是以老師的講授為主。這種教學方式的弊端大家已經有目共睹,但還是作為一種主要的教學方式在實行,這與新課改的精神是違背的,也是不科學的。在課堂是我問同學們:“你們覺得文言文好學嗎?喜歡學嗎?”結果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地告訴我“不好學,不喜歡”。我想這是學生心裏真正的呼聲,但是我們教師卻是經常忽略了他們的心聲,依然按照我們自己的意念來教學。這裏面可能有很多複雜的原因,但是我覺得如何讓學生愛上文言文才是最關鍵的,要讓他們從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學習,這樣我們的教學就算是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在課堂上,我儘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導語的設計,提出一些問題,講一些故事,對學生的回答積極肯定等等。但還是覺得這樣不夠,因為一旦涉及到知識點的時候,我就覺得有些力不從心,因為我無法讓知識點的講授變得更為生動,更為形象,我想這是我個人的問題。

二、這是一篇充滿趣味和想象的文章,應該可以讓學生成為主角,讓學生去體驗文章裏面的樂趣,因為他們才剛剛度過自己的童年,對於自己童年時的一些趣事還是記憶猶新的。如果能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趣事談談童年的一些感受,再讓他們去體驗作者當年的樂趣,或許效果會更好。但是實際上這堂課我們大都是在傳授文言知識,而忽視了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覺。這實際上也違背了新課改的精神。學生應該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起到一個主導的作用。所以我們的課堂應該儘量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發揮教師主導的作用。

三、本文在寫法上的最大特點是善於觀察和想象。那麼老師在教的時候是否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也對原文進行想象加工呢?如蚊子在素帳中飛舞,這只是視覺上的效果,那麼聽覺上的效果呢?文中沒有記敍,讀者可以想象,蚊子們不該是在開什麼演唱會吧!文中最後寫道:“……鞭數十,驅之別院。”那麼作者是拿什麼去鞭打蝦蟆的呢?是狗尾草、樹枝……還是真的鞭子?讓學生展開討論和想象,一是利於活躍課堂氣氛,二是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四、對於初入文言文的學生來説,過去有些教師要求教師將文言翻譯擠着寫在課本原文的下面。這樣看似挺理想,學生一看就懂。但我實地拿了幾本這樣做的學生的課本,結果發現他們的課本已不是課本了,文章不是文章了,而是螞蟻在文章中搞遊行集會一樣,讓人辨認原文起來非常困難,看起來好像我們需要用手特意把什麼東西掰開似的,因為文章的行距畢竟有限。所以教學時關鍵是讓學生去理解,去背誦重點詞語和句子,不必句句譯文在書。

篇18:童趣教學反思

《童趣》,是一篇文言文,也是國中的第一篇文言文。關於文言文的教學一直都存在着爭議,有的認為要依然要偏重基礎知識的傳授,有的則認為應該弱化基礎知識,而要偏重讓學生去體驗課文。關於這些爭議可以從各個渠道獲知,這裏就不再多説。還是講講我上課時的一些情況。

因為有多媒體的協商,所以課上的較為輕鬆,而且也能調動學生的想象,整體上效果還是可以的。

但是,通過這次《童趣》的教學,我發現了很多問題:

一.我這次採用的教學方式依然是以老師的講授為主。這種教學方式的弊端大家已經有目共睹,但還是作為一種主要的教學方式在實行,這與新課改的精神是違背的,也是不科學的。在課堂是我問同學們:“你們覺得文言文好學嗎?喜歡學嗎?”結果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地告訴我“不好學,不喜歡”。我想這是學生心裏真正的呼聲,但是我們教師卻是經常忽略了他們的心聲,依然依照我們自身的意念來教學。這裏面可能有很多複雜的原因,但是我覺得如何讓學生愛上文言文才是最關鍵的,要讓他們從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學習,這樣我們的教學就算是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在課堂上,我儘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方導語的設計,圖片的展示,提出一些問題,講一些故事,對學生的回答積極肯定等等。但還是覺得這樣不夠,因為一旦涉和到知識點的時候,我就覺得有些力不從心,因為我無法讓知識點的講授變得更為生動,更為形象,我想這是我個人的問題。

二.這是一篇充溢趣味和想象的文章,應該可以讓學生成為主角,讓學生去體驗文章裏面的`樂趣,因為他們才剛剛度過自身的童年,對於自身童年時的一些趣事還是記憶猶新的。假如能讓學生結合自身的趣事談談童年的一些感受,再讓他們去體驗作者當年的樂趣,或許效果會更好。但是實際上這堂課我們大都是在傳授文言知識,而忽視了讓學生談談自身的感覺。這實際上也違背了新課改的精神。學生應該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起到一個主導的作用。所以我們的課堂應該儘量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發揮教師主導的作用。

篇19:童趣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充滿想象性和趣味性的文章,本來可以讓學生成為主角,自己去體驗文章裏面的樂趣,因為他們才剛剛度過童年,對於自己童年時的一些趣事印象深刻的。()如果能讓學生結合自己童年的趣事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許效果會更好。但是實際上這堂課我都在急匆匆地講授文言知識,而忽視學生地切身感受,沒有讓學生參與到文本中來。因此,在以後的文言文教學中,我會盡量發揮學生的主體積極性,使他們更多地參與到學習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慢慢對文言文產生興趣。

但是,我的問題就是,在教學環節設計上,我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導語的設計,圖片的展示,提出一些問題,講一些生動有趣的小故事,積極肯定學生的發言等等。但一旦涉及到知識點的時候,我就覺得有些力不從心,因為文言文知識點本身就是繁瑣而複雜的,而且枯燥無味,我沒有辦法讓知識點的講授變得更為生動形象,或許這是我個人的問題吧。

篇20:童趣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我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三點:

一、激發興趣,順利突破難點。

如何上好這節課,對今後的文言文教學非常關鍵。為了消除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畏難心理,教學中我採用了變序教學的方法,先圖文結合學習第二自然段,學生通過觀察插圖,實現圖文對接,用插圖為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樑,然後再進行與第一段內容相仿的第三、四自然段的學習,把較難的第一自然段放在最後學習,有了三件趣事的鋪墊,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在此時引導學生從事到理趣探究文意,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使教學的難點得到輕鬆的突破。

二、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

在教學中我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課本自帶插圖,利用課文自帶的註釋幫助學生突破文言文學習中的翻譯課文關,使學生手頭的現有資源――教材得到充分合理應用。

三、授之以漁,實現學法引領。

在教學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時候沒有都由教師講解,而是利用第二自然段進行了示範導讀,通過學生舉例演示自己的學習所得和發現,引導學生自己歸納方法、掌握方法。然後讓學生用自己學到的方法自主學習第三、四自然段,在實踐中進一步培養運用已有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舉一反三,實現學法引領。

篇21:童趣教學反思

前兩天著名的特級教師王君老師在我的一篇有關《童趣》的教學反思後面留言:學生初學文言文,可以慢點兒。一來就很生猛地“字字落實”,“童趣”之“趣”全沒有了呀,多可惜!看完之後,才意識到自己犯了“考試至上”的毛病,把本來應該讓學生充分享受童趣的課文,上成枯燥的純粹的文言文翻譯課。

於是在本節課,我準備調整策略,把《童趣》之樂還給學生,剛好鍾秋葵老師在導學案上設計了幾個非常有趣的問題:

1、讓一學生扮演作者沈復,接受記者採訪,使同學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有物外之趣”的性格特徵。

2、讓學生從文中選一件趣事,並把它表演出來。

3、讓學生模仿喜歡的一樣動物。

當我把這幾個學習任務佈置下去後,孩子們都很非常開心地去準備了,只見他們在組長帶領下分工、合作、策劃、設計、彩排……好不熱鬧。

經過一番精心的準備之後,孩子們便輪番上演他們的精彩好戲了。四、六小組上演的是“鞭打蛤蟆”這件趣事,孩子們經過三個星期的訓練之後,最初的緊張感與羞澀感已經越來越淡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信、投入和從容的表演。有趣的是,六組扮演蛤蟆的同學是全班身材最小的日炫,而四組扮演蛤蟆的同學是全班最高大的根賢,但他們都能夠把作者眼中那個“龐然大物”給演得惟妙惟肖,博得了台下學生的陣陣掌聲。

課堂就在這樣的歡快地表演中進行下去了,不覺間已到了下課時間,令人欣喜的是竟然沒有一個學生吵着要下課,大家都在忘情地看着台上學生的表演,莫非這就是傳説中的高效課堂會讓學生怕下課的情景。

整節課,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地投入到各個環節的學習中去,並在某種程度上真正體驗了《童趣》之樂。在此感謝王君老師和鍾秋葵老師。

篇22:童趣教學反思

今天這節課的導入能在幾分鐘之內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激發其學習的興趣,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人們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不斷探求真理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當一個人對學習產生興趣時,他(或她)就會全神貫注,積極主動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巴班斯基認為:“一堂課之所以必須有趣味性,並非為了引起笑聲或耗費精力,趣味性應該使課堂上掌握所學材料的認識活動積極化。”充滿情趣的導入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實教學有法而無定法。新課導入方式很多,但沒有固定的模式,它因人而異,因課而異,只要能迅速創造一種融洽的教學氛圍,就都是好的導入方法。

語文教學,讀為根本,《童趣》這篇文章多數句式短小、活潑,注重音律,長短句交錯,錯落有致,讀來琅琅上口、輕鬆活潑,如行雲流水,似泉經山谷,給人以美的享受,學生喜歡讀,再配以輕柔悦耳的輕音樂《故鄉的原風景》伴讀,學生門耳目一新,學習興趣大增。於是,他們爭着讀,搶着讀,讀得繪聲繪色,。甚至還有學生模仿“三味書屋”中的壽老先生大聲朗讀,讀到入迷處,他將頭仰起,搖着,向後拗過去,拗過去,同學門忍俊不禁,也學着他的模樣搖頭晃腦地讀起來,教室裏熱鬧起來,朗讀掀起了陣陣高潮,讀書的樂趣在班上盪漾開來,這樣,在趣讀中,學生很輕鬆的感知了課文內容,感悟也更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