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實用53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79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53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實用53篇)

篇1:《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文質兼美,備課中,我一直對文章6、7自然段的教學安排苦惱,總覺得不好處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式。上課在即,我決定弱化處理——既然沒有合適的,就先放着,讓學生自主感悟吧。儘管這麼安排了,但內心總無法安然。 坐下來反思教學。突然發現了6、7自然段的奧祕。原來原因來自於我的思想禁錮在了參考書之中,課文沒有鑽研通透。我對課文的理解僅停留在“友”的內外美,忽視了自我部分。原來課文第二部分有三個層次:

一、“友”的內秀,如老橋的德高望重,樹林送來的的無邊清脆。

二、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它們為我展現了一道道“好風景”,這是朋友們的外在美。

三、我生命的覺醒。我嗅到了自然的芬芳,看到了生命的奧祕,感受到自然的恩澤。而6、7自然段就是第三層意思的集中表現,它的意義遠遠高於前兩層。

篇2:《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所選篇目都是描寫大自然的。色彩斑斕的大自然,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這些作品不但描繪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藴涵着作者真摯而濃烈的情感。學習這些文章,使學生從中既能得到語文的滋養,又能得到美的陶冶,從而激發熱愛美,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李漢榮的《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這篇文章描寫景物的語言非常生動形象,多使用比喻,擬人手法,融情於景,表達了作者鮮明的印象和感受;

並且作者抒發感情也很特別,將山中的景物當成朋友來寫,將進山看景比作進山看朋友,因此,顯得真摯自然。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在反覆的誦讀中品位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學習文章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作者詩意的繪景。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及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並作適當的摘錄。

二、學生分析:

五年級學生對自然景物的美的感觸,多停留在較感性膚淺的層面上,特別是如何通過文字來表達景物的美及領略景物描寫中所藴涵的感情方面,理解還不夠深刻。因此,通過教學讓學生理解景物之美以及景中藴情的寫法,是教師教學中應注重的。

教學是一種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所以我將採用學生質疑,小組討論,教師點撥,然後反饋練習的學法。

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課文賞析後完成課後練習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三、教學目標:

積極貫徹語文新課程標準理念,力求在課堂上實現學生與老師、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溝通和交流,以學生為主體,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1、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湛藍、清澈、唱和、玄奧、德高望重、津津樂道”等詞語;

(2)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作者把進山看風景説成是“山中訪友”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標:

(1)鑑賞本文新奇豐富的想象美;

(2)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課文充滿詩意的畫面。

(3)初步培養學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3、德育目標:體味作者所表達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四、重點和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品位賞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感受文中的童心童趣。

難點: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大膽描述自己的感悟。

五、教學程序:

1、速讀全文,標示生字詞,整體感知課文;

2、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思考下列兩個問題。教師隨機進行朗讀指導;

①作者到山中尋訪的友人是怎樣的,跟你的想像相同嗎? ②邊讀邊勾畫出描寫山中美景的句子,理解後積累下來

3、問題研討:

(一)你覺得學習本文還有哪些問題不曾弄懂?(字詞句的含義, 篇章結構、寫作方法等方面均可)

過程:

(1)確定四人小組,自選組長,由組長組織交流,所提問題能互答則互答。

(2)每組推薦一個問題,寫在紙片上,交給老師。

(3)教師把問題稍作歸納,引導學生自答,教師補充自己的看法。

(二)以“我學會了-------------”為話題,寫出本文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學習?(內容、結構、語言、寫作手法、修辭等)過程:

(1)引導學生細細品位欣賞,並寫在研讀隨寫卡上;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放在投影儀上展示)

4、教師作為平等一員發表自己的看法。

5、反饋練習

要求學生根據老師的講授及自己的筆記,朗讀課文後用自己的話解答課後練習一,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領會作者的感情。

6、創新練習

假設你是某一景物,與遊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寫法自由,字數不限。

此題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提示學生借鑑課文某些寫法。抓住景物的自身特點。從某一景物的角度出發,重點突出景物的心聲,最好能點出環境保護的主旨。

六、總結全文

在這一環節中,帶領學生回顧課文內容,再次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及思想感情,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完整的印象。

七、佈置作業:

繼續完成問題研討(二),要求學生把自己學習本文的收穫記錄下來,進行“反省”訓練,提高學生的反省認知水平,以達到自我認識、自我調整、自我提高的目的。強調“四自”,即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

篇3:《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昨天上午我把本冊教科書的第一課《山中訪友》講完了,講過之後,有種“特別”的感覺縈繞心間,總感覺有甚多的問題沒有給學生講明白,問學生的時候他們都告訴我説自己理解,而我則認為,作為一名教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節好課,一節大家都認可的成功課。我想我的那種“特別”的感覺就是這個原因吧。

《山中訪友》這篇課文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在教學時,我以《山中訪友》這個題目展開,結合課後的思考練習題,鏈接起本文的線索。課文為什麼以《山中訪友》為題?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裏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讓學生細緻深入地讀文,找出描寫可以看出“我”和山裏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的句子,讀讀體會,再組織交流。然後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手法,生動地表達自己對山中“朋友”感情的方法。

在我的眼中,每一節課都不是那麼十全十美,每次都有很多不盡完美之處,比如説:

1對學生理解不夠,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知之較少。

2第一天叫不出學生名字,備學生的環節就做得不夠到位,使得課堂上控制的能力不是很強。

這節課講完了,靜下心來回想,以後應該從以下幾點多做改進:

a.在講課過程中應着重調動起他們對於美好景物、優美語言的體驗和感悟,發揮豐富的想象力,讓他們進入作者用文字營造的優美的自然世界中。

b.在導課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其合理想象、表達。

通過每一次的查漏補缺,相信會使自己的教學更近完美。而本節課我最大的收穫就是為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動,為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所感染。

篇4:《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我在導課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看篆體字“友”,從古文字入手,讓學生體會朋友之間需要什麼?進而讓學生揣測文章的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讓學生合理想象、表達,從而引入本課。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美文美讀,帶學生走進美的世界

《山中訪友》這篇文章是一篇詞美、句美、情美的佳作。為了讓學生能從心靈上體會到自然界的美,首先,我在課件中或以優美的自然風光為背景,或用圖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麗形象,並伴以優美動聽的音樂,讓學生的視覺、聽覺上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其次,美文美讀。我重點指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逐步深入課文,體會作者的語言美。比如:在講授第五自然段時,我讓學生分角色、分小組反覆朗讀,體會作者與“朋友”之間的親切與深厚的感情,學生的興致很高,體會也很深。就這樣學生通過朗讀,認識了大自然的朋友;通過自由品讀、研讀分析,感受到了“我”對大自然的尊重、熱愛、感激等,同時也把自己融入了自然,淨化了心靈。

二、創設情境,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力是學生思維的翅膀,因此教學中,在強調打好基礎的同時,應注重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偉大的愛因斯坦説得好:“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在講課過程中應着重調動起他們對於美好的自然景物、優美的語言的體驗和感悟,發揮豐富的想象力,讓他們進入作者用文字營造的優美的自然世界中。在分析第四自然段的“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課樹都在望着我”這兩句時,我就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想象,猜想它們當時可能在交流些什麼內容呢?“朋友,你好!你最近好嗎?”“見到你真高興,謝謝你又來看我們了。”------老朋友見面後的親切感學生們完全的體會到了;在講授作者把自己與樹相融的那一部分時,我來朗讀,讓學生們閉上眼睛,把自己當成作者然後談感受。聽完後,一位學生滿臉興奮的告訴我:“老師,我感覺我就是一棵樹,我的腳正在向地下張,我的手臂上好像長出了許多枝葉,我都頭髮似乎也要豎起來了------真的,我真的感覺到了!”看着他們愉快的表情,我很欣慰。是的,學生的想象力真的很豐富,我們應該創設各種情境,讓他們的想象力得以充分發揮。

三、感悟語言,給學生灌輸寫作方法

山中訪友從題目開始,作者就一直把大自然中的萬物當作人來寫。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與聯想,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將靜態的事物寫活了。因此,這篇文章是學生學習描寫大自然的最好例文。在講課的過程中,我從始至終都注重寫作方法的傳授。如:分析“你好,飛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渾的男高音多麼有氣勢。”這一句時,我問學生:“你覺得這句話寫得好嗎,好在什麼地方?”學生能夠知道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體現了瀑布流水所產生的聲音渾厚、響亮的特點。以這句為例,我讓學生明白了,描寫事物不管運用什麼修辭都要抓住事物的特點,同時使用修辭也可以讓文章生動、形象、有韻味。

這一節課下來,學生們很有收穫,他們是快樂的。一節好的語文課,就應該把聽、説、讀、寫有機的結合起來,不但要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還應該讓學生能夠身心愉悦,以後在自己的教學中,盡力做到這些。

篇5:《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教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節好課,一節大家都認可的成功課,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面對內涵豐富、可操作性極強的語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會更強烈一些。面對剛剛講完的《山中訪友》一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這一點。《山中訪友》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同的收穫。為此,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感染學生。我充分利用朗讀,讓學生在聽讀這一環節充分感知課文;其次利用插圖,讓學生的視覺充分得到美的享受。

二、力求挖出主題的深度,讓學生有新鮮感。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過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通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過美文研讀中問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是有深度的,不單停留在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愛護、關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將聽、説、讀、寫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本課設計以讀為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範,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並説説你為什麼喜歡它”,是讀與説的雙重結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説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四、力求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鬆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五、力求課堂教學的完整與和諧。本課的學習導入是以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開始的,課堂小結以方舟的小詩結束,不僅結構完整,而且兩則材料又都與本課的學習內容有一定的聯繫,不僅增強了本課文學方面對學生的薰陶,而且它們與教材很和諧的統一到了一起,教學拓展的有了寬度。但是每一節課都有不盡完美之處,比如在備學生的環節就做得不夠到位,使得課堂上控制的能力不是很強。

本課教學時,自我感覺不錯。我認為課堂上體現了以下三個特點:

一、重視閲讀興趣的培養

為了使學生喜歡閲讀,我在備課時設計了許多激發閲讀興趣的方法。比方説在指導第3、第4自然段的閲讀中,我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再通過配樂和課件再現情景的方法,把學生帶入到課文描寫的情境中,讓他們對閲讀課文產生興趣;在指導第四自然段的閲讀中,通過表演讀的方法,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重視讀的層次性

每一次讀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層層推進,學生經歷了從讀得不熟練,到讀得流利有感情的過程。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在課堂上朗讀、默讀、表演讀,在讀中感悟、理解、交流。學生在反覆誦讀過程中,學詞、練句,走進語言文字,體會感悟課文。

三、重視讀中積累

我在平時特別重視讓學生在閲讀中積累好詞好句,語文本身就是需要長期積累的一門學科。要讓學生在平時閲讀的同時多動手動腦記錄下喜歡的好詞好句,必要時候可做批註。日積月累語文的作文水平以及遣詞造句水平不知不覺上了一個台階。

篇6:《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會寫本課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寫的境界,培養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學習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排比、想象來表達感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語,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構思,感受作者的心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難點:

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文章寫景狀物的技巧(細心觀察、用心領悟、運用比喻、擬人、排比、想象來表達感情),學習運用。

教學準備:

①課前佈置預習本課字詞,熟讀課文。②製作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導語:同學們,春風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報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聲有色,有情有意。我們這學期學習的第一組課文,將帶領我們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領略大自然的風姿,傾聽大自然的聲音,與大自然互訴心聲、交流感受。

2、揭題:今天,我們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進山林,去拜訪他的朋友。請同學們一起讀課題。

(學生可根據課題自由發揮,只要合乎情理、語言流暢、完整即可)

師:讓我們帶着豐富的想象,跟隨李漢榮先生走進山林,去拜訪作者“山中眾朋友”。

二、自主學習

學路建議:

1、請同學們自由輕聲讀課文,圈出你認為優美的詞語並多讀幾遍,看誰能把課文讀正確,讀流暢,瞭解大概內容。

2、讀完後回答:作者去山中拜訪的朋友到底是誰?

三、合作探究

1、交流生字詞的讀法,彙報好詞,集體品讀。

2、學路建議;

自讀課文1、2自然段,感受作者出門的心情。你從哪裏看出來的?

3、“與微風撞了個滿懷”

“不坐車,不邀遊伴,也不帶什麼禮物,就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踏一路幽徑,獨自去訪問我的朋友”

(1)兩個“滿懷”的意思相同嗎?平時還可以説什麼東西是滿懷的?

(2)帶着輕鬆愉快、滿懷的好心情朗讀這句話。

4、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出門訪友。請同學們在自由地、放聲地讀讀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訪問了哪些朋友,他是如何看待這些朋友的?(交流討論)

四、精講點撥。

1、“與微風撞了個滿懷”的寫法及韻味。

2、隨機指導學生朗讀。

五、鞏固拓展

繼續讀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二、自主學習

學路建議:

請同學們再一次跟隨着作者去探訪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認真讀讀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後,想想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寫在句子的旁邊。先自學,再到小組內交流。

三、合作探究

1、第三自然段

(1)出示課件:古橋。想一想作者面對這樣一座古橋的石橋他聯想到了什麼?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形象地寫出石橋的古老滄桑,暗示了古橋發揮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對於古橋的一片深情。)

(2)讀讀句子,請想像一下,這座古橋在幾百年的歷程之中,它馱過了哪些人,在它的身上曾經發生過了哪些事?

(3)談談你對“歲月悠悠,波光明滅,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舊”這句話的理解。

(4)指名朗讀,讀出作者對古橋的讚美和敬佩之情。

2、第六自然段

(1)作者看到落花與落葉聯想到了什麼?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2)有感情地朗讀。

3、第七自然段

(1)雨大嗎?下雨時的情景什麼樣子?用一個或幾個詞語來概括一下。

(2)如何理解“誰能説這不是天地給我的恩澤”。

(3)齊讀一遍。

4、最後一段,首尾呼應。

5、帶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讀全文。

四、精講點撥

老師隨機指導。

五、鞏固拓展

1、課文為什麼以“山中訪友”為題。

2、自己選擇三個自然段背誦下來。

板書設計

1 山中訪友

古橋 鳥兒 露珠 樹

山泉 溪流 瀑布 懸崖

落花 落葉 石頭 雷雨

熱愛大自然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敍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題目《山中訪友》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尋訪一位朋友,但讀到文章的第3段時,讀者便會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古橋、樹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這樣的方式敍述,使讀者也進到畫面中,進到作者的心境中,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更加感到親切。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恰當地變換敍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敍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

篇7: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同的收穫。

為此,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

通過美文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通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

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愛護、關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本課設計以讀為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範,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並説説你為什麼喜歡它”,是讀與説的雙重結合。

研讀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説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鬆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

篇8:《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在敍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一讀題目,觸發思緒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訪一位老朋友了。但讀到文章的第3自然段時,讀者才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古橋、樹林、山泉、溪流、瀑布、懸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這樣的方式敍述,使讀者也進入到畫面中,進入到作者的心境中,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倍感親切。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恰當地變換敍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敍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象豐富、新奇,有浪漫色彩。如,“我腳下長出的根鬚,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頭髮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裏旋轉、流淌。”作者把自己想象為一棵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又如,“你好,陡峭的懸崖!深深的峽谷襯托着你挺拔的身軀,你高高的額頭上彷彿刻滿了智慧。”想象中,懸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見,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同時,作者還採用比喻、擬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筆生動活潑,而且,也很好地表達了對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讀着這篇散文,絕不會有呆板、陳腐的感覺,你會強烈地感受到那種詩一樣的韻律和情懷,你會時時為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動,時時為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想想那充滿詩意的畫面,你就會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美好境界。

篇9:《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同的收穫。為此,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1、在課文的教學環節的名稱設計中突現“美”,主體部分設置了“美文聽讀”、“美文美讀”、“美文研讀”等環節,對學生“美”的感知無形中又是一種強化。

2、課堂上引導學生挖出主題的深度,讓學生有新鮮感:

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過美文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通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過美文研讀中問題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愛護、關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3、課堂上讓學生將聽、説、讀、寫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

本課設計以讀為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範,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並説説你為什麼喜歡它”,是讀與説的雙重結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説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4、課堂上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鬆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

正是本着以上的設計,使學生在品、讀、悟中理解了課文內容,領悟了課文的美!

篇10:《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是一篇散文。裏面所提到的“友”並非我們生活交際中的朋友,而是在大自然的花草樹木。此文章用的是擬人的表現方式,以此來增強人與自然的親切感和依賴感。

一、教學目的:

1、課文中出現的生字及詞語。

2、列出“我的朋友”都是誰?

3、“我的朋友”與我的交流方式。

二、教學重難點:

1、山林情景的描寫。

2、我是怎麼與“我的朋友”進行交流的?

3、擬人方式的表現在何處?

三、教學過程:

1、讓學生默讀課文,然後問他們:

在閲讀本課文的過程中,你的心情如何?

2、讓學生討論:

山中的朋友指的是誰?

3、一一將學生所列出的朋友板書在黑板上。

4、讓學生根據黑板上所列出的朋友進行描述。

5、讓學生在課文中將與剛才所描述的語言對照課文上的語言,以此增強對文章的識記和理解。

6、讓學生討論:文章為什麼要擬人的藝術表現方式?

7、叫學生把文章中的優美句子畫出來。

8、課堂練習:讓學生模擬書本上所描寫的情景與對話,同桌之間進行模擬表演。

9、作業佈置:把文章的生字及詞語進行造句。

我在上完這一課書後有着深刻的教學反思:

1、學生的想象力是很豐富的,但是他們體會不到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深刻用途。

2、學生的閲讀速度比較慢。

3、在對情景的模擬表述方面,學生的模擬性的口語表述能力不強。

我的《山中訪友》教學設計也以人與自然的親切和諧感出發,讓學生在品讀文章的過程中,體會到身至大自然的舒適感與幸福感,喚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同時讓學生在欣賞文字帶來的美妙感覺中,能夠學會新字新詞語。在教學過程給我的反思中我也明白了今後教學的方向。

篇11:《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教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節好課,一節大家都認可的成功課,

國小六年級語文課文教學反思大全。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面對內涵豐富、可操作性極強的語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會更強烈一些。面對剛剛講完的《山中訪友》一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這一點。《山中訪友》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同的收穫。為此,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感染學生。我充分利用朗讀,讓學生在聽讀這一環節充分感知課文;其次利用插圖,讓學生的視覺充分得到美的享受。

二、力求挖出主題的深度,讓學生有新鮮感。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過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通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過美文研讀中問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是有深度的,不單停留在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愛護、關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將聽、説、讀、寫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本課設計以讀為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範,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並説説你為什麼喜歡它”,是讀與説的雙重結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説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四、力求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鬆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五、力求課堂教學的完整與和諧。本課的學習導入是以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開始的,課堂小結以方舟的小詩結束,不僅結構完整,而且兩則材料又都與本課的學習內容有一定的聯繫,不僅增強了本課文學方面對學生的薰陶,而且它們與教材很和諧的統一到了一起,教學拓展的有了寬度。但是每一節課都有不盡完美之處,比如在備學生的環節就做得不夠到位,使得課堂上控制的能力不是很強。

篇12: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本文想像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株樹,腳長出根鬚,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髮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汁,在年輪裏旋轉、流淌,最後長出樹籽,被鳥兒銜向遠山遠水。”作者把自己想像為一株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又如:“你好呀,懸崖爺爺!高高的額頭,刻着玄奧的智慧,深深的峽谷漾着清澈的禪心,抬頭望你,我就想起了歷代的隱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無言的禪者,雲霧攜來一卷卷天書,可是出自你的手筆?”想像中,懸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見,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也使文筆生動活潑,如溪水暢流,不時激起美麗的浪花。讀這篇文章,絕不會有呆板、陳腐的感覺,你會時時為作者的童心所打動,時時為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qing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看看那充滿詩意的畫面,你就會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童話般的世界”。

篇13:《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作者訪問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以這樣的方式敍述,使讀者也走進畫面中,走進作者的心境中,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感到更加親切,似乎我們也隨着作者把自己想象為一棵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讀者讀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為一體,又怎麼能不熱愛大自然,不熱愛生活呢?上課之前,我是陶醉了,對課文描寫的意境充滿嚮往。

因為是高年級的閲讀課,所以,“感悟語言文字的情感”與“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成了設計這節課的兩個重要的教學目標。教學時,我首先請學生在預習中找一找,作者訪問了哪些“朋友”,課文為什麼以“山中訪友”為題?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圍繞着兩個問題,抓住感受深刻的語句談自己的感受,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以及表達的方式。學生基本能找出文中使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初步體會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但想象不夠到位,朗讀也缺少激情。問題在哪兒呢?我查找了一些相關的教學設計,再反思自己的教學,心想如能從以下方面改進,效果應該會更好:

1、製作或尋找合適的課件,創設情境,讓優美的圖片,逼真的聲音感染學生,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就有了憑藉,應該能促進學生的朗讀感悟。

2、帶學生到大自然中走一走,讓他們聞一聞花香,摸一摸溪水,靠一靠大樹,聽一聽鳥鳴……讓他們親近自然,豐富他們的生活,情感更容易激發出來。

3、深情的範讀是感染學生的最簡單、也最快捷的方法。

如果再上這一課,我會以“情”這條主線設計教學,把體驗文章的情感與學習文章的表達更完美的結合起來,實現語文教學的水乳融。

篇14:《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1、這堂課教學設計的環節比較新穎,出乎學生的意料。所以在激發學生的興趣方面效果明顯,學生參與的熱情高。教學的幾個環節層層深入,不僅保證了自主、探究學習的質量,當然更為重要的是三個主要教學環節充分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閲讀,在教學中既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學習的自由;又讓學生汲取到豐富的個性養料,完善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2、教學《山中訪友》時,考慮到這篇文章是一篇詞美、句美、情美的佳作。故將教學目標定為“用我的心感受朋友美好的感情”,“用我的心抒發自己對朋友的美好心聲”,充分體現了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重視。學生通過朗讀,認識了大自然的朋友;通過自由品讀、研讀分析,感受到了“我”對大自然的尊重、熱愛、感激等。這完全是學生自己閲讀實踐的結果。教師並沒有用自己的思考束縛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沒有用統一的標準去統一學生的思想。正因為如此,學生在課堂上妙語連珠,不時有思維火花的閃現。

3、山中訪友》中表現出作者健康的個性,作者心中充滿友愛、真誠、感激。學生在品讀,研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了許多高尚的品質─或默默的奉獻,或純潔正直,或堅韌熱情,並在內心深處產生共鳴,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慢慢地他們會學會正直、熱情、奉獻、讚賞,特別是在“用我的心抒發自己對朋友的美好心聲”這一環節中,我們可以驚喜地發現有人在讚美白雲、瀑布,收穫了無私奉獻的精神;有人在讚美雪花,富有詩情畫意;有人在贊古橋,學到了敬重和堅韌……學生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得到了培養,個性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參與的人生態度在閲讀過程中得到薰陶、感染、形成。然而,這次學習活動如果不在課堂裏上,而是真正帶着學生走進多姿多彩大自然,讓學生目睹到真實的自然景物,放飛想像的翅膀,與大自然促膝長談,我相信,這次學習活動會更精彩,學生對美的品味會更深刻教學。

篇15:《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想象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敍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題目《山中訪友》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尋訪一位朋友,但讀到文章的第3段時,讀者便會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古橋、樹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

通篇以這樣的方式敍述,使讀者也進到畫面中,進到作者的心境中,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更加感到親切。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恰當地變換敍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敍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本文想象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株樹,腳長出根鬚,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髮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汁,在年輪裏旋轉、流淌,最後長出樹籽,被鳥兒銜向遠山遠水。作者把自己想象為一株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又如:你好呀,懸崖爺爺!高高的額頭,刻着玄奧的智慧,深深的峽谷漾着清澈的禪心,抬頭望你,我就想起了歷代的隱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無言的禪者,雲霧攜來一卷卷天書,可是出自你的手筆?想像中,懸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

由此可見,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也使文筆生動活潑,如溪水暢流,不時激起美麗的浪花。讀這篇文章,絕不會有呆板、陳腐的感覺,你會時時為作者的童心所打動,時時為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看看那充滿詩意的畫面,你就會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童話般的世界。

篇16:《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敍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題目《山中訪友》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尋訪一位朋友,但讀到文章的第3段時,讀者便會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古橋、樹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

通篇以這樣的方式敍述,使讀者也進到畫面中,進到作者的心境中,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更加感到親切。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恰當地變換敍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敍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

篇17:《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今天執教了《山中訪友》這篇課文,因為是高年級的課,所以,“感悟語言文字的情感”與“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成了設計這節課的兩個重要的教學目標。課文的第3、4、5自然段都把山中的一切當作“友”來寫,但是,在表達上各有特點。很遺憾,我沒有讓學生完整地、對比地感受這種特點,“體會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滲透得不是很到位。

先説第3自然段,這一段是作者對老橋的傾訴: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對岸……你弓着腰……唯有你依然如舊。這段中用了4個”你”,對老橋的敬重、讚美之情溢於言表。

第4自然段作者轉換了觀察的角度,改為第三人稱敍述,林中的“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棵樹”都在望着我。在進行這一段的教學時,我是這樣過渡的:“老橋是我的老朋友,樹林是我的什麼呢?”如果再追問一句:“作者還是像對老橋那樣傾訴嗎?”學生可能體會到表達上的不同。

當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説出了“鳥兒、露珠、樹”對作者的知心話後,我這樣導讀:“明明是聽到鳥兒的鳴叫,作者卻説……鳥兒呼喚我的名字。

明明是看到晶瑩的露珠,作者卻説……露珠與我交換眼神。

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樹,作者卻説……每一棵樹都在望着我。”

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説?這是關鍵的一問,如果能體現這一環節,學生對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會更深刻。

第5自然段的問候語,是作者與山裏的一切融為一體後與山中朋友心與心的交流:“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粧嗎?……”“你好!清涼的山泉,”體現了作者對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粧嗎?”是山泉對作者的情,作者不僅直接對山泉説話,連山泉對作者的心裏話都説出來了,情到深處才有這樣的體驗啊!

如果説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達是:“我”對“橋”,那麼第4自然段卻換了個角度,是:“樹林”對“我”,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從“我”對“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從“山中的一切朋友”對“我”的角度。

如果在教學時,抓住其中的一句,讓學生感悟這其中“情”的傾訴對象之別,學生在學習文章的表達上會更明確,更有針對性。

以“情”這條主線設計教學,把體驗文章的情感與學習文章的表達更完美的結合起來,實現語文教學的水乳融。走出門是“好心情”;見到老橋是對老橋的“敬重、讚美之情”;走進樹林是“鳥兒、露珠、樹”對“我”的親密無間之情;與“山中萬物”是“互訴心聲”。

本節課最後3個小段處理的有點匆忙,希望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能更靈活地教學。

篇18:《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同的收穫。為此,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過美文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通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過美文研讀中問題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愛護、關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本課設計以讀為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範,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並説説你為什麼喜歡它”,是讀與説的雙重結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説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鬆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

本課的學習導入是以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開始的,課堂小結以方舟的小詩結束,不僅結構完整,而且兩則材料又都與本課的學習內容有一定的聯繫,不僅增強了本課文學方面對學生的薰陶,而且它們與教材很和諧的統一到了一起,教學拓展的有了寬度。

正是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這節看似簡單的課有了許多的亮點,學生學習的眼睛亮起來,激情高漲了起來,我的課才隨之而“亮”了起來。

篇19: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教學《山中訪友》這篇課文時,我就先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自己解決,接着我選出三、四、五、六、七自然段,特別是第三自然段,我作出了重點講解,然後進行學習歸納:朗讀──句話──理解──體會──誦讀。接下來的幾個自然段要學生按學習方法自學四、五、六、七自然段。這樣就把學習方法很好地貫徹到全文的學習當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課文學完後,學生既學習到了方法,又得到了啟示:做人要有持久不變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紮根於人民大眾之中,要愛護大自然……

另外,教學這篇課文最大的亮點便是提出修辭手法來,包括比喻、擬人、排比、聯想,讓學生採用多種方式進行誦讀,培養學生的語感。一節課下來的朗讀入語境,不夠有感情。

篇20: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把許多問題交給學生,引導學生自學討論,讓他們自己通過合作、探討,找出答案。學生有了競爭的天地,有了表現自己的機會,熱情高漲,引發了多姿多彩的閲讀體驗。

作者訪問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象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構思新奇。以這樣的方式敍述,使讀者也走進畫面中,走進作者的心境中,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感到更加親切,似乎我們也隨着作者把自己想象為一棵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讀者讀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為一體,又怎麼能不熱愛大自然,不熱愛生活呢?那“童話般的世界”是老少皆宜的。

當你帶着好奇和輕鬆愉快的心情讀完這篇散文之後,在你被那美妙絕倫、如行雲流水般的語言帶進山中之後,你除了被童話般的意境陶醉外,你還會從字裏行間透出的情愫裏感受到作者對大自然、對生活的那種深切的熱愛。並且,你還會感悟到作者對人生那種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紮根於平凡人生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永遠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於工作和生活。

篇21: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 走進山林,探訪善終的“朋友”,與“朋友”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課題《山中訪友》既是全文立意之本,又是以聯想和想象構築情境這一獨特、詳明的表現手法之凝聚,是這篇作品中不可忽視的文眼。在教學中,我就緊緊抓住《山中訪友》這個題目展開,結合課後的思考練習題,鏈接起導讀文本的線索:

(1)揭題後,我讓學生猜測作者去山中訪友的對象是誰呢?以此激發學生的閲讀期待。

(2)作者在山中拜訪了那些朋友?通過初讀課文,學生明白了拜訪的朋友原來是老橋、鳥兒、露珠、樹、山泉、溪流、瀑布、懸崖、白雲、雲雀、落花、落葉等,概括地説,這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3)課文為什麼以《山中訪友》為題?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裏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然後讓學生細緻深入地讀文,找出描寫可以看出“我”和山裏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關語句,讀讀體會,再組織交流。

(4)在教學快結束時,我問學生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體驗?學生紛紛回憶到:春遊的時候,我們的心情愉快,看到小鳥和樹枝隨風擺動,我們覺得他們的心情和我們一樣高興,小鳥在快樂地唱歌,樹枝好象也在歡樂地舞蹈。我通過激發學生回憶類似的體驗,讓學生再一次體會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帶來的快樂和幸福。

總之,在教學時,我更多地考慮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收穫,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遷移。引導學生學會抓住主線理解全文,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篇22: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這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升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同的收穫。為此,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1、在講課過程中應着重調動起他們對於美好景物、優美語言的體驗和感悟,發揮豐富的想象力,讓他們進入作者用文字營造的優美的自然世界中。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尤為重要。

我在導課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上課時,首先出示文題,我以本文題目展開線索。因為課題是全文的立意之本,又是以聯想和想象構築情境這一獨特、鮮明的表現手法,是本文的文眼。所以我讓同學麼們邊讀邊思考:(1)課文為什麼以《山中訪友》為題? (2)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3)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裏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讓同學們揣測文章的內容,捉摩作者的寫作意圖,讓學生合理想象、表達,從而引入本課。學生談得豐富極了,有的.認為去訪問一位隱居的老人,有的認為去訪問稀有動物,有的認為去訪問某個建築等等,在此基礎上加以引導,引導其合理想象、表達。

2、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朗讀。本文有着詩一樣的韻律和情懷,飛揚着作者豐富的想象,從文字背後投射出詩人一般鮮活的氣質和性情,讓人越讀越愛步釋手。因此,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朗讀中感受語言的魅力。

收穫:學習了這一課,我們為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動,為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所感染。

篇23:《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秉承着這一目的與宗旨,我進行了《山中訪友》的授課。重點是通過課文隨堂講解,教授孩子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並運用到今後的寫作當中,這也是本課的一個難點。以下是我對本節課的反思:

一、教師評價、激勵語言到位,學生參與程度高。

在觀看研修視頻中,我充分體會到了教師評價語言的重要性,因此,此次授課我特別關注到了這一點。我抓住每一個可以鼓勵、表揚孩子的機會對其進行點評:寫字姿勢、課文朗讀、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以及準確性方面。我真的發現,與以往的課堂不一樣了,孩子們都愛舉手發言,積極性特別高。

二、課堂環環相扣,自然順暢。

一節優秀的課堂背後必定是教師精心的設計,作為一節樹標課,我想盡我最大的努力做好。因此,不僅僅是教師要備教材,同時教師還要備學生。於是,我儘可能地設想到每個環節可能出現的特殊情況,針對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因此,吃透課本,吃透學生,才能將課堂瞭如指掌,進行得自然順暢。

三、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我們要以學生為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本節課中,我以第一個比喻句、第一個擬人句為例,進行教學,之後讓學生模仿着來分析句子中的修辭手法。起初可能很難,但是慢慢會發現孩子的模仿能力、發現能力都很厲害,課堂一下子就活了。

四、教學與寫作相結合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是我們應該重視的。如何引導孩子學會寫作,是語文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本節課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在教授孩子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同時運用小練筆、課後作業讓孩子複習修辭手法的使用,對今後寫作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有優點,同樣也有不足之處:

一教學形式單一,缺少合作、交流學習

由於課程設計的原因,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缺乏小組、同桌之間的交流、討論,大部分時間是老師與學生個人的對話。這樣給孩子交流的時間少,思想的碰撞少,得出來的觀點就比較單一。所以在今後的課堂上,我會注意將更多的時間交給孩子,讓他們學會自主、交流、合作,進行探究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二教師語言感染性不夠強烈,學生體會自然美有待提升。

《山中訪友》這篇文章比喻、擬人的修辭運用得相當準確、恰當,語言優美,富有強烈的感情色彩。但是,在授課過程中,我雖然注意到了這一點,呼喚山泉哥哥、溪流弟弟、白雲姐姐等等,但是,在語調上還有待改進、提高。

我一直堅信,優秀的老師帶給學生的課堂必定是美的享受,因此,我會更加努力的!

篇24:《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這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以此文為依據,進行學習意圖有兩個:一是,通過感受作者描繪的境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學習作者運用想象來表達情感的方法,同時積累優美的語言。

一、依據教材,加強基本功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對於農村的學生來講體會美、感悟美其實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因為他們生活的經歷太單調,太單一感觸就比較匱乏。為了調動他們審美情趣,我運用美文賞讀教學法。一堂好課要有好的預設,在講課之初我先讓有條件上網的同學聽《山中訪友》的朗讀。然後跟讀最後在班上示範讀。

初上課,讓沒有在網上聽朗讀的同學先讀課文,讀的過程中我發現有的同學聽的很隨意,表情木訥,甚至有的同學都不知道已經讀到什麼地方了。當這樣讀完整篇文章後,班中大部分同學都不知道課文講了什麼內容。隨後我讓劉雨欣(網上聽過)同學讀,這個同學平日裏朗讀基本功好。我發現在她讀的過程中同學聽的都很認真,面部表情也豐富了。因為她的原因帶動了整個課堂的氣氛。當我讓學生將書合起來,我讀他們接讀時就發生了這樣的變化:我讀“走出門,就與微風(xx)”“風中含着露水和(xx)氣息”“早晨(xx)!”同學們居然可以背出來。此時我發現同學們已經進入了作者優美的文字中,所以我趁機問:“通過這些描寫,你是否讀懂了作者是什麼樣的心情?”結果班中所有同學都舉起了手,我讓同學一起回答,答案很準確。因此我總結出:調動學生對美好事物、優美語言的體驗和感悟很有效的辦法就是:引領作用。所以佳文賞讀再跟讀再示範讀的方法是我語文教學的一種新模式。很多學生對文字感覺也就是視覺感較差,但聽覺遠遠好於視覺。所以這種模式是將視覺轉化為聽覺,讓學生更好的吸收。通過聽、讀兩項訓練讓學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激發了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朗讀除了要調動審美還要注重基本功的的訓練,我採取糾錯法。為了強化認字、字字的能力,在讀文過程中讓每個學生認真去聆聽,讀完後讓其它同學找讀錯的地方,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聽的能力同是又將説結合起來。因此,教學中我也注重學生聽、説、讀的能力。

二、依據教材,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運用想象的手法來表達情感是本文的特色之一。偉大的愛因斯坦説得好:“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為了增強學生的想象力我採用了模擬情境法:照課文句子仿寫句子。當文章講到作者與山中景物對話的段落時我讓學生跟班中的具體事物結交一位朋友,然後想象想對這位朋友説的話。有的學生將盆花看成是自己的一位朋友,對花説:“你好!美麗的滿天星!你綻放的每一朵小花,都是在邀請我去品香嗎?”有的學生對鎖頭説:“朋友,你好!忠誠的守位者,默默的工作,謝謝你。”聽着學生表述我欣慰術了,同時也感到了無比的幸福。是的學生的想象力真的很豐富,是一個巨大的寶藏,需要我們去開發。

通過《山中訪友》一文的學習,學生不但增加了生字、新詞的積累,還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審美情趣,豐富了想象力,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濃厚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樂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當然,通過本課的教學,我們也發現了不少問題,如怎樣通過活動開展,更好地體現語文教學的思想性;如何巧妙設計活動、挖掘活動的深度,使活動與教學內容不至於流於形式,達到設計意圖和課堂教學目標;如何將活動延伸至課外,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造思維和應用知識的能力,這些問題還有待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探索,讓語文課真正有效地“活”起來。

篇25:《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人類的潛能是無窮無盡的,學生的潛能更猶如一座待開發的金礦,尤其是學生的想象能力。據調查,隨着學生年齡的增長及年級的升高,學生的想象能力逐漸下降,國中階段尤為重要,學生升入中學,怎樣培養他,他就會成為怎樣的人。所以,在課改形勢下,我十分注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文章《彎彎的月亮》中老師的“彎彎的月亮只能像小船”,學生星子成為老師後,讓學生充分想象:像豆角、像眼眉、像鐮刀……星子老師的做法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真怕自己會成為扼殺學生想象力的殺手,所以我在課堂上也有如下嘗試。

1、導入環節中注重培養:

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應貫穿於課堂及課外,如《山中訪友》值得每一位學生學習,初看這篇課文,我也被它深深吸引,所以在備課中我也想通過這一點想象來突破重難點,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首先由教師出示文題,讓學生揣測文章的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讓學生合理想象、表達,從而引入本課。學生談的豐富極了,有的認為去訪一位隱居的老人,有的認為去訪問大狗熊……,從而教師加以引導,引導其合理想象、表達。

2、創設情境,激發想象:

學生的想象能力真的不可估量,甚至比教師自身都豐富,在具體課堂中,我真的體會到了,若真的不設置這樣的情境,學生的想象力、作文能力不可能提高。在綜合性學習中,我首先讓學生到自然界結交一位朋友,然後充分發揮學生想象為去想對這位朋友要説的話,學生有的模仿《山中訪友》中的寫法,有的從另一個角度去想象,學生有的把電線杆想象成五線譜,小燕子是音符,嘰嘰喳喳奏出美妙的音符,有的對樹説:“你恨人類嗎?人類製造出廢舊污染空氣,讓你呼吸,人類還砍伐你,你為他們付出了那麼多,結果遭此厄運,你不難過嗎?”聽着學生的表述、寫作,我感到欣慰,同時也產生了和幸福感。是的,學生的想象力大無邊,我們更應創設各種情境,讓他們的想象力在無邊的基礎上再擴大。

3、評價上鼓勵標新立異:

學生也需要成就感,成功是成功之母,所以對學生的評價應跟上,對學生極富創意的想象應給予高度的評價,學生會更加積極地想象。如每次想象後,都給學生的想象力打分,並且由師生評價、生生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評價打分後,説出評價的理由,有了這種鼓勵措施,想象的同學、評價的學生都會把想象力作為評價一個人一條標準,也轉變了以往靠分數、名次來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學生的想象力會更豐富、更樂於想象、勤於想象、善於想象。通過評價,學生的觀察能力也有的增強,作文能力明顯提高。

當今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的首要目的是:在強調打好基礎的同時,越來越注重學生創造潛能的發揮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以便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勝。在新課改教學中,雖然只是初步嘗試,但我會堅持,也會繼續探討其他方法,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篇26:《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這篇課文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教學時,我以《山中訪友》這個題目展開,結合課後的思考練習題,鏈接起本文的線索。課文為什麼以《山中訪友》為題?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裏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讓學生細緻深入地讀文,找出描寫可以看出“我”和山裏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的句子,讀讀體會,再組織交流。然後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手法,生動地表達自己對山中“朋友”感情的方法。

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朗讀。經過學生反覆誦讀課文,領悟作者描寫的意境、表達的感情。感受到了文章語言的魅力,感受到了文章所特有的那種詩一般的語言、詩一般的韻律、詩一樣的感情。

可以説,沒有學生反覆地誦讀課文,很難領悟作者描寫的意境、表達的感情。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部分背誦。力求將聽、説、讀、寫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本課設計以讀為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範,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並説説你為什麼喜歡它”,是讀與説的雙重結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説出來;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同時,我注意聯繫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偉大的愛因斯坦説得好:“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此,在講課過程中,我着重調動起他們對於美好的自然景物、優美的語言的體驗和感悟。如在分析第四自然段的“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課樹都在望着我”這兩句時,我就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想象,猜想它們當時可能在交流些什麼內容呢?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一堂課我都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為主線,我覺得作為教師,在強調打好基礎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

通過每一次的查漏補缺,相信會使自己的教學更近完美。而本節課我最大的收穫就是為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動,為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所感染。

篇27:《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這麼一篇富有想像力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拜訪“山中的朋友”,與“朋友”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課的描寫真美,我被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深深的感動,在作者的眼裏,山中的一切都是他的朋友,正因為作者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體味廣闊的大自然,才會產生那樣的感情吧!教學本課,我從以下幾個詞中作了重點突破,效果感覺不錯。

1、“撞”出“好心情”。

出示第一自然段:“走出門,就與微風撞了個滿懷,風中含着露水和梔子花的氣息。早晨,好清爽!”請同學們小聲地讀兩遍,讀後説説哪個字首先跳入你的眼簾?這個字讓你感受到了什麼?(“撞”字。感受到一份驚喜、一份意外)。指名説,指名讀,感受作者的好心情。

2、體會“德高望重”

第三自然段重點體會作者對古橋的讚美和敬佩。我主要抓住“德高望重”這個詞,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古橋的德高望重?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體會:

①“站了幾百年”,讓他們體會到具有像老橋這樣默默奉獻的人才稱得上“德高望重”。

②“多少”這詞可以看出老橋為人們做了很多好事,進一步讓學生想象一下他都做了哪些好事。這樣為大家服務的人才稱得上“德高望重”。③“弓着腰”、“俯身”,讓學生想象,悠悠歲月,波光明滅,泡沫聚散,唯有老橋依然如故,只有老橋這樣堅韌不拔地弓着腰、俯着身為人類服務着,像這樣的人才稱得上“德高望重”……經過多次指導朗讀,學生髮自內心的讚美老橋,讀出對老橋的敬佩之情。從中也感受正是老橋默默無聞為大家服務的好品質,讓作者一擁有份好心情。

3、“知己”

第四自然段我主要抓住“知己”這個詞來展開教學,學生會從“呼喚”、“交換眼神”、“望”這些詞中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和鳥兒、露珠、樹木之間確實是知己了,然後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在讀中學生又一次感受作者和朋友間心心相通、心心相印等,為下文的感悟做好了鋪墊。

自然的美讓作者擁有了一份好心情,對課文的充分理解也是我們的課堂有了好氛圍。在這樣的訓練中,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講完課文,我佈置了一篇寫景的文章,讓仿照課文的寫作方法展開想象寫出自己的感受。有點遺憾的是學生的想象力還沒能充分調動,有點拘謹,仿寫的訓練還沒有做到位。但我想,只要敢於寫,勤於寫,用心寫,一定會有所進步的,在以後的教學中會多練習寫作,走進學生髮現學生的寫作層次,更好的引導學生,學生的作文水平一定會逐步提高。

篇28:《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這是我第二次執教這篇課文,面對不同的學生,用的是同一份教案。因為剛接手這個班,不知道學生的功底如何,就先按照原本的課件來上課。相比起上屆的學生,這個班的學生明顯活躍很多,在第一堂新課上表現得也挺認真,雖然朗讀水平不好,但是讀得也算流暢。

詞語教學:

在生字詞方面,我沒有花太多的時間,只是先讓學生齊讀了三次課文,又齊讀了《詞語手冊》,學生也自由讀了幾遍課文,課堂上並沒有專門讀生字詞。將詞語帶入到句子中去讀進行了好幾回,從作業本情況來看,“看拼音寫詞語”這題全對的學生不多,錯誤集中在“吟誦、陡峭”二詞。

(一)淺嘗文字,初識文本前後呼應之美

我出示了開頭和結尾,讓學生品讀這三個自然段,想一想:這樣的開頭和結尾有什麼特色?(首尾呼應)師引:開頭帶着好心情,回家又——帶着好心情和好記憶。學生很快就能找出開頭和結尾都有一個相同的詞語“好心情”,隨之就很容易地説出這是“首尾呼應”,可見這個知識點對於學生來説不是難題。

不足:對於開頭和結尾,我沒有花時間細講,只是讓學生讀過,和我教案中預設的有很大的出入。

教案:

1.想象一下,當作者寫下這個開頭的時候,他的耳畔是否恰逢鳥鳴聲聲?

預設:“風中含着露水和梔子花的氣息”説明這裏鳥語花香。(師評:你一定想表達,開頭帶給你清脆的感覺,你一定聽到鳥鳴聲了。)

2.拓展:梔子花見過嗎?有一首歌叫做《梔子花開》,唱一句。

3.師:孩子們,我們想象這鳥鳴聲聲,微風滿懷,露水夾雜着梔子花的清新氣息,有感覺地來讀讀這個清脆生動的開頭。(生齊讀開頭)

4.這叫首尾呼應(板書),既然文字是對應的,那我們就對應着讀讀。(女生讀開頭,男生讀結尾)

這一環節用時很短,但就作業情況來看,大部分都能掌握這個知識點,開頭和結尾並不難,也不是文章重點。但我覺得我今天這樣子的上法太隨意。

(二)尋芳文字,梳理山中好友排列之美

對於“單元提示”我也是一帶而過,直接告訴學生這個單元應該注意什麼,以及聯想和想象是本單元的重點。其實應該讓學生自己閲讀,自己發現,這是我備課的疏忽。

對於尋找“山中有哪些朋友”這個問題,學生們反應很快,回答得很準確,但是在作業本上好多學生審題不清造成答案錯誤。

疏漏:腳步映襯出對應美

師:請仔細觀察大屏幕上的作者在山中訪友的幽徑上留下的一串腳印,你發現了什麼?

課堂上完全沒有提及這個問題,直接跳到講“老橋”了。明天補上。

(三)溶解文字,探尋文本內部對應之美

在講“老橋”時,重點關注“德高望重”的意思,一個女生當即説出了詞語的意思,後來我又讓學生把意思抄寫到書上。關於“歲月悠悠、波光明滅、泡沫聚散、依然如舊”的句詞對應,學生們居然能很快地説出來,而且找的都對,去年的學生在這個環節速讀稍慢且有錯誤。

在講第五自然段時,我主要讓學生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學生也能發現這是排比對應。但是這個環節上的和無趣,也沒有教案中預設的練筆,進行的速度很快。

總評:朗讀是我的弱項,我不會教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課堂中語音語調也很平淡,在讓學生讀時,學生也只是很平淡的讀過去,沒有融入感情,沒有投入到文字裏去。由於備課不充分,很多教學細節沒有涉及,本班男生過於活躍,課堂上很難安靜下來。

篇29:《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手捧散發着油墨清香的課本,我和孩子們進入了國小階段最後學年段的學習。

打開語文書本,第一單元的《山中訪友》向我們傳遞了作者對山裏“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村雨景圖。《草蟲的村落》以豐富的想象,帶我們走進了一個童話般的草蟲世界。離開想象世界,走進美麗的大自然,我們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獨特的景緻帶給人們無限的美感。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妙,它等待着我們用心靈去傾聽,去感受。於是我和孩子們迫不及待地隨着作者李漢榮到山中去拜訪了他的朋友們。

一、設疑入境

初讀課題《山中訪友》我馬上想到了:“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因此,課文教學法的導入並以《尋隱者不遇》的經典詩篇誦讀中進入了對課文學習的思考,詩人對隱者的尋求不遇,那麼他會遇到什麼呢?這種張冠李戴的導入引發了學生學習的慾望。

可是細讀課文才知道作者筆下的“友”那是大自然的精靈:古橋、樹林、山泉、小溪……古橋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走進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互換眼神、自己也成了一棵樹,山泉捧出明鏡讓我梳粧......這一切唯有童心才能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童話般的世界”。好吧,讓我也像作者一樣“帶着滿懷的好心情”領着孩子們在童心世界裏飛吧!教學中通過快速讀課文,找出直接描寫作者心情的句子,並通過課文首尾兩個句子的寫法和句子中的詞語揣摩作者的心情,從而找到了整篇文章的教學情感基調。在這種基調的薰陶下尋找作者到底訪問了哪些朋友,用筆在書上圈劃出來,並引導學生逐一和他們親切地打招呼:老橋老朋友、樹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雲大嫂、瀑布大哥、懸崖爺爺、雲雀弟弟.......一種親切、和諧的課堂氛圍悄然形成。

二、讀“友”“感”情

本文有着詩一樣的韻律和情懷,飛揚着作者豐富的想象,從文字背後透射出詩人一般鮮活的氣質和性情。因此,教學過程中我大膽地放手讓孩子們在誦讀中,領悟作者描寫的意境、表達的感情。學生初讀課文,瞭解到作者拜訪了哪些朋友;再讀課文,對最有趣的朋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便拿起筆在文中寫寫畫畫,留下了自己的閲讀感悟:

1.讀出對“橋”的尊敬;

2.讀出與“樹”的知己;

3.讀出對“泉、溪、瀑、崖、雲、雀”之熱切;

4.讀出對“落花、落葉、石頭”之敬畏;

5.讀出對“天地”之感恩

配樂朗讀,學生們興趣盎然地翩翩起舞,“小鳥向我飛來了!”聽着悠揚宛轉的音樂,孩子們似乎自己真的生了一對翅膀,拍打着飛向那葱鬱的樹梢,藍絲絨一樣的天空中漂浮着雪一樣的白雲,它們無憂無慮地飄動,或濃或淡,或聚或散,還時不時地變換形態,在這樣的天空中飛翔真舒服,喳喳的雲雀在空中微微盪漾。合上書本,腦海裏浮現出童話般的世界老橋老朋友、樹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雲大嫂、瀑布大哥、懸崖爺爺、雲雀弟弟.......這麼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個大家庭、一個大宅院、一個村落墟里這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人與自然合一,人與自然共生。

帶着滿懷好心情隨着作者在優美的字裏行間裏飛,真浪漫!

三、仿段練筆促表達。

本課的教學要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領悟文章表達上的特點(第二人稱寫法,面對面的描寫與抒情和物我交融的獨特感受)及多種修辭方法的綜合運用。在教學“我熱切地跟他們打招呼: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粧嗎?……”一段時,作者連續跟六個朋友打了招呼,引導學生再想一想:這山中還可能有哪些朋友,你能像作者一樣説一説嗎?

篇30:《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推薦

那天去上課,學生都問我,加了星號的文章我們該怎麼學呢?我對同學説這些是選學課文。既然給了我們選的權力,我們就有權力按照自己喜好來選擇。啊,我們的權力這麼大啊。同學們一下輕鬆起來。

他們討論了一下,選中了《山中訪友》。

“今天我們就聊下朋友的話題吧,大家都數數自己有多少個好朋友吧!”然後我把學生的思維從自己的朋友引到人類的朋友引到地球的朋友,又總結出,要學會發現另類的.朋友,再具體的問同學“如果你們去山上游玩,你會發現哪些另類的朋友呢?”

這就是我情景模式導入的嘗試,散文是輕鬆,活潑的文學,上散文課也應該是輕鬆活潑的。而且同學們對於山是那麼的熟悉,輕輕一點,便引來同學們多少的共鳴啊!

散文當然少不了讀,一篇優美的散文更是能在讀中吸引學生,於是我引導同學們,傾訴性的,深情的讀,輕快活潑的讀,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讀。看着同學們投入的讀,我非常明顯的體會到了,讓學生好讀不如樂讀的教學理念。

讀是感情最好的流露,是內心和課文最有效的交流。

然後我讓學生上來把自己讀中想象到的景物畫出來,一時間教室就沸騰了。我於是就有選擇的抽了一些同學上來,畫老橋、樹林、白雲、流水、小鳥、懸崖、雷陣雨、小花、樹葉等。沒抽上來的同學參照書中對這些景物的擬人和比喻手法,自己再仿寫句子。

一堂課需要興奮點,就像一盤菜需要味精,而有創新的那點內容就是興奮點。美術和散文的結合,引起了學生特別的興趣。

最後我讓同學們看着黑板上的圖畫,讀出自己仿寫的句子,然後大家評誰畫得好,誰仿寫得好,當掌聲和興奮的眼神迎來下課的鈴聲的時候,我知道我開心的度過了一節語文課,同學們也開心的度過了一節語文課,或許,他們並沒有掌握太多的內容,可是我知道,在這堂課裏,他們是真正喜歡語文的。

我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教不了太多的東西給學生,就讓我的學生喜歡語文吧!

篇31: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那天去上課,學生都問我,加了星號的文章我們該怎麼學呢?我對同學説這些是選學課文。既然給了我們選的權力,我們就有權力按照自己喜好來選擇。啊,我們的權力這麼大啊。同學們一下輕鬆起來。

他們討論了一下,選中了《山中訪友》。

“今天我們就聊下朋友的話題吧,大家都數數自己有多少個好朋友吧!”然後我把學生的思維從自己的朋友引到人類的朋友引到地球的朋友,又總結出,要學會發現另類的朋友,再具體的問同學“如果你們去山上游玩,你會發現哪些另類的朋友呢?”

這就是我情景模式導入的嘗試,散文是輕鬆,活潑的文學,上散文課也應該是輕鬆活潑的。而且同學們對於山是那麼的熟悉,輕輕一點,便引來同學們多少的共鳴啊!

散文當然少不了讀,一篇優美的散文更是能在讀中吸引學生,於是我引導同學們,傾訴性的,深情的讀,輕快活潑的讀,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讀。看着同學們投入的讀,我非常明顯的體會到了,讓學生好讀不如樂讀的教學理念。

讀是感情最好的流露,是內心和課文最有效的交流。

然後我讓學生上來把自己讀中想象到的景物畫出來,一時間教室就沸騰了。我於是就有選擇的抽了一些同學上來,畫老橋、樹林、白雲、流水、小鳥、懸崖、雷陣雨、小花、樹葉等。沒抽上來的同學參照書中對這些景物的擬人和比喻手法,自己再仿寫句子。

一堂課需要興奮點,就像一盤菜需要味精,而有創新的那點內容就是興奮點。美術和散文的結合,引起了學生特別的興趣。

最後我讓同學們看着黑板上的圖畫,讀出自己仿寫的句子,然後大家評誰畫得好,誰仿寫得好,當掌聲和興奮的眼神迎來下課的鈴聲的時候,我知道我開心的度過了一節語文課,同學們也開心的度過了一節語文課,或許,他們並沒有掌握太多的內容,可是我知道,在這堂課裏,他們是真正喜歡語文的。

我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教不了太多的東西給學生,就讓我的學生喜歡語文吧!

篇32:《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山中訪友》這篇文章景物優美、寫法獨特、感情真摯、語言精彩,對七年級學生來説應該是一篇能打動他們的文章,在講課過程中應着重調動起他們對於美好的自然景物、優美的語言的體驗和感悟,讓他們進入作者用文字營造的優美的自然世界中。本文講課中的最大問題可能是對景物的描寫過於繁多和零散,如果逐一分析,難免會顯得零亂,而且逐一講解的後果是課文給學生的感覺會支離破碎。如何使學生既能細緻地體味課文,又保持着課文的整體感、一氣呵成的美,這是教材處理中的一個難點。

在教材處理中儘量注意給學生空間和時間去與文本進行充分的接觸,在與文本的直接接觸中產生個性化的閲讀感受,進行交流。注重對文本的體會和感悟。

篇33:《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的開篇之作,作為“感受自然”模塊的第一篇課文,極富想象力和感染力。作者通過獨具匠心地想象把我們帶入新奇的山林,描繪了美妙多姿的大自然,表達了對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為了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本組課文的特點,開課時先安排同學們快速閲讀了本組課文的導讀部分,之後又讓學生通過初讀掃清字詞障礙,為以後理解內容、體會情感打下基礎。為了加深印象,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通過設置“再讀課文”環節來實現。此時讓學生多讀自己感受深刻的語句,並寫下自己的內心感受。通過巡視發現,學生基本能準確寫出自己的感受。

課文在敍述的時候很有特色,時而用第三人稱娓娓道來,時而用第二人稱直舒胸臆。為了讓學生體會到這種變化,感受到這樣寫的妙處,在第五自然段的學習過程中我採用了變換角色的朗讀方法,這樣也更能讓學生體會到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課文的另一特色就是大膽而新奇的想象,如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樹的描寫。在這部分我做了激-情導語,引導學生把自己的融入到課文的描述之中,感受這種想象帶來的新奇的讀書體驗和表達效果。

因為本文有着詩一樣的韻律和情懷,飛揚着作者豐富的想象,從文字背後透射出詩人一般鮮活的氣質和性情。另外,文章的語言豐富生動,作者對山中景物的觀察細緻入微,體驗十分深刻,許多描述能以極富變化的句式來表現,是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好材料。所以,在學習中,每一部分都讓同學有感情地朗讀,甚至精讀、品讀,藉助多讀來感悟、來體會、來玩味、來學習、來積累。

最後,為我又通過播放《山中訪友》原文的錄音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情感,認識作者的寫作目的。

教學完畢,我認為學生基本能按照設計感受到作者熱愛自然地美好情懷,能體會到新奇的想象給文章帶來的神奇感染力,並通過本課學習到一些寫作的技巧。但轉而一想又發現忽略了一個問題:由於太注重對課文情感的體會,忽視了學生個性化的體驗。學生只是在文中作者所表達的情感裏,而他們自己的感受呢?作者也許會對文章有自己的解讀,而我給忽視了。我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個性體驗。

篇34:《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這堂課教學設計在激發學生的興趣方面效果明顯,學生參與的熱情高。教學的幾個環節層層深入,不僅保證了自主、探究學習的質量,當然更為重要的是三個主要教學環節充分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閲讀,在教學中既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學習的自由;又讓學生汲取到豐富的個性養料,完善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首先,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第三條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指出“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樣才能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個性得到充分展示。《山中訪友》這堂課中學生“選擇品讀描述自己最喜歡的朋友的相關句、段”,“説説自己最喜歡的朋友的理由”,“講講自己最想傾訴的心聲”。這些內容學生可以按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學習,可以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與大家交流討論,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學習收穫。讓學生覺得學習沒有強迫意識,沒有厭倦感,更不會有逆反、牴觸心理,學生學習興趣油然而生,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同時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也有利於這種良好的學習方式的形成,促進學生的主體意識的發展,形成個性。

其次,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受到重視。《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第五條中明確提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感情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教學《山中訪友》時,學生通過朗讀,認識了大自然的朋友;通過自由品讀、研讀分析,感受到了“我”對大自然的尊重、熱愛、感激等。這完全是學生自己閲讀實踐的結果。教師並沒有用自己的思考束縛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沒有用統一的標準去統一學生的思想。正因為如此,學生在課堂上妙語連珠,不時有思維火花的閃現。

再次,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好的文學作品本身就是作者美好個性的展示。《山中訪友》中表現出作者健康的個性,作者心中充滿友愛、真誠、感激。學生在品讀,研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了許多高尚的品質─或默默的奉獻,或純潔正直,或堅韌熱情,並在內心深處產生共鳴,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慢慢地他們會學會正直、熱情、奉獻、讚賞,特別是在“用我的心抒發自己對朋友的美好心聲”這一環節中,我們可以驚喜地發現有人在讚美白雲、瀑布,收穫了無私奉獻的精神;有人在讚美雪花,富有詩情畫意;有人在贊古橋,學到了敬重和堅韌學生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得到了培養,個性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參與的人生態度在閲讀過程中得到薰陶、感染、形成。

然而,這次學習活動如果更開放,真正帶着學生走進多姿多彩大自然,讓學生目睹到真實的自然景物,放飛想像的翅膀,與大自然促膝長談,我相信,這次學習活動會更精彩,學生對美的品味會更深刻。

篇35:《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1.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第一課時: 上課時,首先出示文題,讓學生揣測文章的內容,揣摩作者

豐富極了,有的認為去訪問一位隱居的老人,有的認為去訪問稀

導,引導其合理想象、表達。 第二課時:

本課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好奇心的散文,重點

段,採取一問一答的方式,學生的想象裏非常豐富,

而且能讀出美

本文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聯想,清新的筆調向讀者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對山雨.對大自然濃濃的喜愛之情.課文層次清晰,語句優美,所以學生學起來不是很難,所以還是以感情朗讀為主.效果不錯.但一些學生對一些想象句和比喻句還是易混淆,看到“彷彿”就以為是比喻句.

3、草蟲的村落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奇異的想象,優美的語句是這篇文章最大的特點.學生能抓住重點詞句來深入體會,課後的小練筆學生寫得不錯.有寫

的習性特點寫出來,但聯想和想象還是太少。

4、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

教學中先以課文第二自然段為例,體會課文最突出的表達特點,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

採用先概括敍述再具體描寫的表達的一段,舉例説説領悟到的表達方法。然後進行欣賞性的品讀。

5、詹天佑教學反思

第一課時:學生通過朗讀課文內容,從不同的角度給這條鐵路取了名稱,如“天佑路”,“創新路”,“愛國路”,“爭氣路”,

文中心的理解。

接進入第二部分的教學(課文又是如何來體現他的傑出之處的?)。第二部分,我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特點,教學“勘測線路”時,讓學生通過畫句子,寫批註,朗讀、交流的形式進行教學。

6.懷念母親教學反思 第一課時:不同感情基調的文章在講課時,應用不同的語氣、語調、不同的表情,有利於讓學生正確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懷念母親》文章,應該説非常到位。這篇文章,教師應帶着憂傷、深沉的語氣去讀文章、講文章,讓學生受到感染和薰陶。

第二課時:執教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感觸頗深,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充分表達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字裏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潮澎湃,情緒跌宕起伏。

7*彩色的翅膀教學反思

他們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改造海島,保衞着海島。我們相信,不久,海島將變得美麗、富饒。

8*中華少年

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誦,這是分角色朗誦的基礎,每個學生自由讀,大聲讀,把詩讀正確,讀流暢步瞭解文中一些詞句含義,弄懂每一小節的意思,整體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調,這樣有利於準確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然後我讓他們四人一小組練習按照本詩甲、乙、丙、丁分角色練讀,然後每一小組讀一個小節接讀整首詩,同時讓他們小組競賽,讀完以後我進行評價,當然是以鼓勵為主,並且讓學生互相評價。在反覆的誦讀中,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他們充滿了激-情,

9、窮人

第一課時:本節課我引導學生對課文初步進行了分析,學生分段概括段意時比較順風順水。對本課的字詞,我儘量要求學生聯繫上下文來理解認識,大部分學生熟練掌握了本課的生字新詞,較輕鬆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第二課時:鑑於本文的寫作技巧既多樣又精妙,我按照情節的發展巧妙設計了許多過渡語,設疑句及幫助學生理解主題的問題,邊理解邊點評。他們能較好體會到原文中語句所傳達出的弦外之音,體會到某些地方寫法上的獨到之處,甚至還能體會到對桑娜和漁夫性格刻畫方法的不同之處。

10* 別餓壞了那匹馬

本課的教學我注重引導學生潛心讀進文本,生髮出切己的真情體驗;而後以學生的積極發現為基點,引導學生去表達自己的思維成果,探討出新的認知領域,提升個性情感體驗,學生充分認識

所在——人人有情,人人有愛。

11、唯一的聽眾 第一課時:本節課的教學,我在學生初步感悟語言,體味情感的基礎上,對重點句子引導學生重點品讀、賞讀,以讀代講、以讀促學、以讀悟情。不但保證了學生的朗讀時間,更有明確的要求與指導。不論提出何種要求,採用何種指導方法,有一點總是應該強調的,那就是要讓學生讀得投入,讀出味道。學生讀得心味盎然。

第二課時:本節課我引導學生感悟“我”的心路歷程,體會“我”在老教授的鼓勵、賞識之下的變化很巧妙,很有藝術性,將知識、技能的學習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緊密而自然地結合了起來。我用真心聆聽孩子們的心聲,用摯愛點燃孩子們的思維火花,還孩子思維的自由,表達的自由,心靈的自由,整課堂是和-諧的,煥發出了生命活力的。

12* 用心靈去傾聽

在這堂課中,我主要緊扣一點:我把蘇珊當作自己的母親,蘇珊具有母親般的愛心。讓學生髮散,找到重點句子,進行朗讀感悟,感悟到她的樂觀、耐心善良、温柔、細心、她就像母親一樣在關心我、愛我。從而提升到,蘇珊是在用愛心在傾聽,用心在歌唱一首愛的歌曲,迴歸到課題,點題,弄清楚了誰在用心靈傾聽誰的話?體會到用心靈傾聽能給別人帶來幫助,緩解對死亡的憂傷與恐懼,學生之間互相啟發,互相釋疑,效果不錯。

13、只有一個地球 第一課時:學生預習情況較好,字詞掌握牢固,理清了課文脈絡及寫作順序,效果較好。

第二課時:由於學生課文朗讀較熟,小組合作學習時效果較好,達到了教學目的,激發了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意識。

先根據“閲讀提示”自學課文,然後交流自學收穫。在充分閲讀,熟悉具體事例的基礎上深入學習,用課文中的事例説説我們為什麼不能完全消滅狼?理解句子“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繫的。

16* 青山不老 本課教學時,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抓住重點問題“老人在什麼情況下創造了奇蹟”和難以理解的句子,“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等,進行啟發,把握引導學生的“度”,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17、少年閏土 第一課時:《少年閏土》的人物描寫極富典範性,在授課時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寫的示範點,對學生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十分有效。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少年閏土外貌的句子,點撥學生懂得我們對少年閏土的形象身份的認識和概括都是從少年閏土外貌描寫中體會出來。 第二課時:在課堂上,我從轉變自身角色做起,對學生採用

“導”而不是“給”,一改往日由老師津津樂道地講解如何“捕節的傳統教法,而是尊重學生的意願和選擇,儘量讓精采的語言出自學生之口,在教學中比較注重為學生髮展而服務,在課堂上

論,發表自己的個人見解,從而推動合作學習的深入,使學生受到積極情感,審美觀念的教育。

18、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第一課時:不是按照傳統的教學程式,由課文開頭向末尾講,而是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先講二到五段(二、三段已在上一課時講完),最後再講第一段。這樣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將部分和整體有機地銜接起來,整個教學過程重點突出,安排緊湊,氣氛活躍,效果顯著。

第二課時:在學習“談碰壁”的故事時,由於魯迅先生所處的年代離現在學生的生活環境相距很遠,學生難以理解 “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個含義深刻的句子,我先讓學生“讀

——思——議”,使學生了解這句話的字面意思。然後發給學生後,“再讀——再思——再議”,深刻地理解了句子的意思,使每個學生都有收穫。

19、一面:

教學此課我從兩方面入手使學生體會“一面”。一是魯迅外貌,使學生體會魯迅“瘦”的特點;二是魯迅語言、動作的句子,體會他對青年關心。教學中我按自己預先設計的教學進行,誰知課堂上意外發現學生對“關心青年”體會得不到位,課下我認真進行了反思,發覺課堂上學生的反常表現與我的教學設計有關係。

篇36:《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敍事簡略,構思新奇,想象豐富,充滿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記述了作者獨自到山野林間的一天遊歷,帶着動情的眼光,所見之景都有許多新奇的色彩。

散文是輕鬆活潑的文學,上散文課也應該是輕鬆活潑的。因而我在黑板上寫下《山中訪友》幾個字後,就向學生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看課文標題,展開想像,請你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訪問一位怎樣的朋友?訪問的情形會是怎樣的?學生一下活躍起來,他們爭先恐後地説出了自己的猜想:訪一位患難與共的朋友,與他共話友誼;訪一位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朋友,與他促膝談心;訪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與他聽琴下棋;訪一位避居世外的高人,聆聽高人指點迷津;訪一位多年不見的朋友,向他共訴思念之情;訪一位武林高手,與他切磋武藝;訪一位隱居山中的詩人,與他煮茶論詩;訪一位得道的僧人,聽他説禪理,悟人生;訪問大自然,要愛護大自然??沒想到學生的想像如此豐富,課堂裏洋溢着輕鬆活潑的氣氛。我因勢利導,滿懷深情地對學生説:讓我們“帶着滿懷的好心情”,帶着豐富的想像,跟隨作者,走進山林,去會晤作者“山中的眾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動情的話語描繪的那童話般的世界。 散文當然少不了讀,讀是感情最好的流露,是內心和課文最有效的交流。“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讀”來完成的。反覆朗讀,學生就能進入課文所描繪的境界,一篇優美的散文更是能在讀中吸引學生。於是我先是讓學生帶着感情自由朗讀,要求他們讀書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在朗讀中想象,在想象中朗讀,在朗讀中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後再引導學生深情地讀,輕快活潑地讀,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走進課文中充滿詩意的畫面,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童話般的世界”。看着同學們投入地朗讀,我非常明顯的體會到了讓學生好讀不如樂讀的教學理念,真切地感受到了什麼叫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反覆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為學生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思考和回答問題做好了準備。我瞭解學生讀完課文的收穫,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學生髮言相當踴躍,你一言我一語地爭着回答,他們的回答相互補充,課文所寫內容就在他們的回答中清晰地呈現了出來,作者在山中拜訪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白雲——瀑布——懸崖——雲雀——石頭——落葉——小花——陣雨——老柏樹——螞蟻——歸鳥,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看到學生回答問題的興致如此之高,我趁熱打鐵,接下來又問:作者分別從山中的眾朋友身上感悟到什麼?得到了怎樣的啟示?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回答不再踴躍。我一看要冷場,馬上要求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合作研討這個問題,然後再提交研討結果。教室裏再次熱鬧起來,他們投入地討論,有時還發生激烈的爭論,我微笑地看着他們,覺得他們是這樣可愛。幾分鐘後,他們提交了自己的討論結果,有的説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堅韌的靈魂;有的説要深深紮根於人民大眾當中;有的説要愛護大自然,有的説要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有的説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有的説要愉快地投身於工作和生活。聽着他們提交研討結果,我心裏真是樂開了花。再向他們拋下一個問題: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進山看了一路的美景,為什麼作者卻説成是“山中訪友”?這一次學生的思維格外活躍,回答豐富多樣,有的説把大自然當做朋友,

與它們作心與心的交流;有的説把自然界的動植物當做朋友,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充滿童心童趣;有的説能夠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激發人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

課文內容到此結束,接下來我又引導學生體驗與反思:文章體現了人與自然一種怎樣的關係?生活中人與自然有哪些不和-諧的現象?假如你是自然中的一員,你想對破壞自然的人們説些什麼?體驗和反思旨在引導學生由“我”與山中“朋友”的感情,感悟文中人與自然的關係,從而反思現實中人與自然不和-諧的現象,進而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更加關注自然和環境。學生列舉了現實中人與自然的種.種不和-諧現象和人類破壞大自然的種.種惡劣行徑,並爭相説出自己想説的話。這既尊重學生自己的體會與感受,又是思維和説話能力的訓練,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最後佈置作業:假設你是某一景物,實際上景物已經成為遊人的朋友了,請你以景物為角色,與遊人互訴心聲。假若多年後山中環境發生了變化,你是山中“朋友”中的一員,請你以作者身份寫《再訪山中朋友》。

下課鈴聲響起,我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出了教室。我知道,課改的道路還很遠,但我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的。

篇37:《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上完《山中訪友》,我的感受很深,下面談談幾點: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偉大的愛因斯坦説得好:“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此在教學中,在強調打好基礎的同時,還應注重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想象力是學生的翅膀,在學習過程中應着重調動起他們對於美好的自然景物、優美的語言的體驗和感悟,發揮豐富的想象力,讓他們進入作者用文字營造的優美的自然世界中。在學習第四自然段的“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棵樹都在望着我”這兩句時,我就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想象,猜想他們當時可能在交流些什麼內容呢?“朋友,你好!你最近好嗎?”“見到你真高興,謝謝你又來看我們了。”老朋友見面後的親切感學生們完全的體會到了;在學習作者把自己與樹相融的那一部分時,我來朗讀,讓學生們閉上眼睛,把自己當成作者然後談感受。聽完後,一位學生滿臉興奮的告訴我:“老師,我感覺我就是一棵樹,我的腳正在向地下長,我的手臂上好像長出了許多枝葉,我的頭髮似乎也要豎起來了真的,我真的感覺到了!”看着他們愉快的表情,我很欣慰。是的,學生的想象力真的

很豐富,我們應該創設各種情境,讓他們的想象力得以充分發揮。

二、感悟語言,給學生灌輸寫作方法。

“山中訪友”從題目開始,作者就一直把大自然中的萬物當作人來寫。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與聯想,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將靜態的事物寫活了。因此,這篇文章是學生學習描寫大自然的最好例文。在講課的過程中,我從始至終都注重寫作方法的傳授。如:分析“你好,飛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渾的男高音多麼有氣勢。”這一句時,我問學生:“你覺得這句話寫得好嗎,好在什麼地方?”學生能夠知道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體現了瀑布流水所產生的聲音渾厚、響亮的特點。以這句為例,我讓學生明白了,描寫事物不管運用什麼修辭都要抓住事物的特點,同時使用修辭手法也可以讓文章生動、形象、有韻味。

這一節課下來,學生們很有收穫,他們是快樂的。一節好的語文課,就應該把聽、説、讀、寫有機的結合起來,不但要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還應該讓學生能夠身心愉悦。但是每一節課都有不盡完美之處,比如課堂環節不夠緊湊,有些環節間的過渡不自然等。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繼續取長補短,讓自己不斷的成長。

篇38: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講課過程中應着重調動起他們對於美好的自然景物、優美的語言的體驗和感悟,發揮豐富的想象力,讓他們進入作者用文字營造的優美的自然世界中。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尤為重要。

反思:我在導課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上課時,首先出示文題,讓學生揣測文章的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讓學生合理想象、表達,從而引入本課。學生談的豐富極了,有的認為去訪問一位隱居的老人,有的認為去訪問稀有動物,有的認為去訪問某個建築等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加以引導,引導其合理想象、表達。

在分析課文內容時,我首先讓學生到自然界結交一位朋友,然後想象想對這位朋友要説的話,學生有的把電線杆想象成五線譜,小燕子是音符,嘰嘰喳喳奏出美妙的音符,有的對樹説:“你恨人類嗎?人類製造出廢舊污染空氣,讓你呼吸,人類還砍伐你,你為他們付出了那麼多,結果遭此厄運,你不難過嗎?”聽着學生的表述、我感到很欣慰,同時也產生了幸福感。是的,學生的想象力真的很豐富,我們更應創設各種情境,讓他們的想象力得以充分發揮。

想象力是學生思維的翅膀,古今中外的事例證實,凡是想象力豐富的學生,大都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好奇心,有學習研究的熱情,也表現出頑強的意志力,而且勤奮樂觀,因此教學中,在強調打好基礎的同時,應注重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偉大的愛因斯坦説得好:“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篇39: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擔任六(2)班的語文教學,併兼任班主任工作。回眸半學期的語文教學,真是浮想聯翩,歷歷在目,更讓我深深地感受到:親一輪課程改革強勁的東風,催生了本冊教材所具有的代表性,邏輯性,完整性。它體現了“以人為本,教書育人”的原則。現將本學期第一單元《山中訪友》的教學做個反思: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為了讓學生走入文本,課前我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如課文説作者:帶着滿懷的好情緒“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好朋友“與”朋友“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敍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題目《山中訪友》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作者到山中尋訪一位朋友,但讀到文章第三段時,讀者便才恍然大悟,原先作者要訪的是石橋,樹木,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這樣的方式敍述,使讀者也進到畫面中,進到作者的心境中,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更加感到親切。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恰當地變換敍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敍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象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株樹,腳長出根鬚,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髮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汁,在年輪裏旋轉流淌,最後長出樹粒,被鳥兒銜向遠山遠水。“作者把自我想象為一株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可見。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也使文筆生動活潑。如:溪水暢流,不時激起美麗的浪花。讀這篇文章絕不會呆板,陳腐的感覺,你會時時為作者的童心所打動,時時為流淌在字裏行間的熱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看看那充滿詩意的畫面,你就會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童話的世界“。

我設計的練習充分體現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朗讀課文,想像課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回答問題:

作者在山中訪問了哪些”朋友“

作者為什麼把進山看景説成”山中訪友“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展示想像,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第一問主要是讓學生抓住作者所描述的景點,理清思路;第二問主要是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寫作技巧。關於第一問要引導學生透過抓關鍵詞來回答。作者在山中拜訪的”朋友“是自然界的各種景物,如:石橋,樹木,山泉,小溪,白雲,瀑布等;關於第二問的回答,參見”教學參考"有關的資料。

總之,教學有喜有憂,有花有果,有香有色;但也有不足之處,我將繼續加強學習,豐富自我,把握新的教學理念,讓自我所教的學科更上一層樓!

篇40: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這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

俗話説,一堂課好的開頭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本節課的導入中,我充滿詩意的引導學生:“同學們,春風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報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聲有色,有情有意。我們這學期學習的第一組課文,將帶領我們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領略大自然的風姿,傾聽大自然的聲音,與大自然互訴心聲、交流感受。今天,我們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進山林,去拜訪他的朋友。”然後請同學們一起讀課題。看課題猜猜,作者拜訪的會是怎樣一位朋友?這樣,充分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同學們對作者的“朋友”充滿好奇,學習勁頭十足,都想知道作者要訪問哪些朋友,這也是主動學習的一個表現。

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引導學生,那我們就快跟隨作者到山中去看看他都拜訪了哪些“朋友”呢?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看你喜歡哪位朋友呢?為什麼?可以在旁邊寫出你的感受。學生在充分默讀、認真思考的基礎上,再集體交流彙報。

當同學們交流到第五段時,“這山中的一切,哪個不是我的朋友?”我引導學生將這個反問句改為陳述句。“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然後讓學生仔細讀一讀,品一品,哪個句式更好呢?學生經過仔細讀、仔細品,他們都能讀懂反問句比陳述句要好,因為反問句更能強調了山中的萬物沒有一個不是作者的朋友,這一方面説明作者因為喜歡山中的一切,經常到山中來,同時也説明作者對山中的一切因為經常來都太熟悉了,這更能看出作者對山中一切的喜歡,對大自然的熱愛。抓這樣關鍵句子的理解,對理解課文內容,對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水到渠成。

不足之處,由於想着一節課完成理解的.內容,在學生讀到“我熱切地跟他們打招呼:你好,清涼的山泉!”下面的排比句時,沒有注重讓學生進行想象、口語交際練習,此處應該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想象山中還有什麼什麼景物,然後訓練説話,這樣既能練習學生的想象力,同時又能讓學生模仿課文中擬人、排比的修辭手法的聯繫,今後應該抓住這樣的訓練機會,以便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寫作能力。

篇41:《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手捧散發着油墨清香的課本,我和孩子們進入了國小階段最後學年段的學習。

打開語文書本,第一單元的《山中訪友》向我們傳遞了作者對山裏“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村雨景圖。《草蟲的村落》以豐富的想象,帶我們走進了一個童話般的草蟲世界。離開想象世界,走進美麗的大自然,我們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獨特的景緻帶給人們無限的美感。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妙,它等待着我們用心靈去傾聽,去感受。於是我和孩子們迫不及待地隨着作者李漢榮到山中去拜訪了他的朋友們。

一、設疑入境

初讀課題《山中訪友》我馬上想到了:“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因此,課文教學法的導入並以《尋隱者不遇》的經典詩篇誦讀中進入了對課文學習的思考,詩人對隱者的尋求不遇,那麼他會遇到什麼呢?這種張冠李戴的導入引發了學生學習的慾望。

可是細讀課文才知道作者筆下的“友”那是大自然的精靈:古橋、樹林、山泉、小溪……古橋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走進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互換眼神、自己也成了一棵樹,山泉捧出明鏡讓我梳粧......這一切唯有童心才能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童話般的世界”。好吧,讓我也像作者一樣“帶着滿懷的好心情”領着孩子們在童心世界裏飛吧!教學中通過快速讀課文,找出直接描寫作者心情的句子,並通過課文首尾兩個句子的寫法和句子中的詞語揣摩作者的心情,從而找到了整篇文章的教學情感基調。在這種基調的`薰陶下尋找作者到底訪問了哪些朋友,用筆在書上圈劃出來,並引導學生逐一和他們親切地打招呼:老橋老朋友、樹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雲大嫂、瀑布大哥、懸崖爺爺、雲雀弟弟 .......一種親切、和諧的課堂氛圍悄然形成。

二、讀“友”“感”情

本文有着詩一樣的韻律和情懷,飛揚着作者豐富的想象,從文字背後透射出詩人一般鮮活的氣質和性情。因此,教學過程中我大膽地放手讓孩子們在誦讀中,領悟作者描寫的意境、表達的感情。學生初讀課文,瞭解到作者拜訪了哪些朋友;再讀課文,對最有趣的朋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便拿起筆在文中寫寫畫畫,留下了自己的閲讀感悟:

1.讀出對“橋”的尊敬;

2.讀出與“樹”的知己;

3.讀出對“泉、溪、瀑、崖、雲、雀”之熱切;

4.讀出對“落花、落葉、石頭”之敬畏;

5.讀出對“天地”之感恩

配樂朗讀,學生們興趣盎然地翩翩起舞,“小鳥向我飛來了!”聽着悠揚宛轉的音樂,孩子們似乎自己真的生了一對翅膀,拍打着飛向那葱鬱的樹梢,藍絲絨一樣的天空中漂浮着雪一樣的白雲,它們無憂無慮地飄動,或濃或淡,或聚或散,還時不時地變換形態,在這樣的天空中飛翔真舒服,喳喳的雲雀在空中微微盪漾。合上書本,腦海裏浮現出童話般的世界老橋老朋友、樹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雲大嫂、瀑布大哥、懸崖爺爺、雲雀弟弟 .......這麼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個大家庭、一個大宅院、一個村落墟里這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人與自然合一,人與自然共生。

帶着滿懷好心情隨着作者在優美的字裏行間裏飛,真浪漫!

三、仿段練筆促表達。

本課的教學要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領悟文章表達上的特點(第二人稱寫法,面對面的描寫與抒情和物我交融的獨特感受)及多種修辭方法的綜合運用。在教學“我熱切地跟他們打招呼: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粧嗎?……”一段時,作者連續跟六個朋友打了招呼,引導學生再想一想:這山中還可能有哪些朋友,你能像作者一樣説一説嗎?(你好, 的 !你 )

篇42: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作者訪問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象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構思新奇。

我在導課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看篆體字“友”,從古文字入手,讓學生體會朋友之間需要什麼?進而讓學生揣測文章的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讓學生合理想象、表達,從而引入本課,學生談的豐富極了。

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的課件感染學生。為了讓課件更“美”一些,為了讓課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優美之處,我在課件中插入了本課的flash朗讀素材,集圖片、文字、課文朗讀、音樂於一體,讓學生在聽讀這一環節充分感知課文;其次在其他幻燈片中,或以優美的自然風光為背景,或用圖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麗形象,讓學生的視覺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時,課文的教學環節的名稱設計中也突現“美”,主體部分設置了“美文聽讀”、“美文美讀”、“美文研讀”等環節,對學生“美”的感知無形中又是一種強化。

二、力求挖出主題的深度,讓學生有新鮮感。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過美文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通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過美文研讀中問題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愛護、關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將聽、説、讀、寫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本課設計以讀為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範,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並説説你為什麼喜歡它”,是讀與説的雙重結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説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四、力求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鬆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

如果再上這一課,我會以“情”這條主線設計教學,把體驗文章的情感與學習文章的表達更完美的結合起來,實現語文教學的水乳融。走出門是“好心情”;見到老橋是對老橋的“敬重、讚美之情”;走進樹林是“鳥兒、露珠、樹”對“我”的親密無間之情;與“山中萬物”是“互訴心聲”。

篇43:《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作者訪問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象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構思新奇。以這樣的方式敍述,使讀者也走進畫面中,走進作者的心境中,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感到更加親切,似乎我們也隨着作者把自己想象為一棵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讀者讀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為一體,又怎麼能不熱愛大自然,不熱愛生活呢?那“童話般的世界”是老少皆宜的。

當你帶着好奇和輕鬆愉快的.心情讀完這篇散文之後,在你被那美妙絕倫、如行雲流水般的語言帶進山中之後,你除了被童話般的意境陶醉外,你還會從字裏行間透出的情愫裏感受到作者對大自然、對生活的那種深切的熱愛。並且,你還會感悟到作者對人生那種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紮根於平凡人生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永遠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於工作和生活。

篇44:《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文學作品教學的目標是:“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基於這點,《山中訪友》一文的教學目標定為:尊重文本,突出欣賞,強調語言品味,重視聯想和想象,注重閲讀的過程和方法。從整個課堂情況來看,本課的這些教學目標基本能一一落實。

綜觀全課,有兩點還是比較滿意的:

1、精心設計流程,鋪設對話梯度:

本堂課中,把教學流程設計為:先整體感知文本內容與作者情感,,再以品味作品中精粹的語言為支點,以誦讀為抓手,發揮聯想和想象進行仿寫,進一步感受作品的魅力,實現學生與文本、教師、作者等的多重對話。其中,把教學重點放在品味語言、個性美讀、模仿寫作這三個環節上。在這裏,品味語言就是發現、咀嚼語言之妙,個性美讀就是感悟、欣賞語言之美,模仿寫作就是觸摸、習得語言之本,當然,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誦讀的基礎之上。如果説品味語言只是“明於心”的話,那麼個性美讀就是“明於口”,而模仿寫作就是“明於手”,這樣的教學流程完全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得學生的語言和思維由模糊到清晰,從鑑賞到創造,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也收到了品悟式對話教學模式應有的效果。另外,隨着這三個教學環節的逐步展開,課堂對話的寬度和深度也隨之擴大。學生由着重於生本對話(品味語言)轉到着重於立足文本的生生對話、師生對話以及與作者的對話(個性美讀),最後開始與大自然、與自我對話(模仿寫作),整個課堂教學就這樣呈階梯式對話進行,將對話進行到底,將對話逐步深入。

2、巧用音樂背景,創設對話情境:

馬克思説:“只有音樂才能喚醒人的藝術感覺。”自古以來,文學與音樂就有着難解之緣,優美的音樂流入語文課堂,在營造了美的意境的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像教學《山中訪友》這樣的美文,就巧妙地選用了三段優美的音樂,確實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上課之前,播放了第一段音樂,這段鳥兒歡叫的音樂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形成了閲讀期待。而學生的閲讀期待越強烈,與文本的衝撞就越激烈,在與文本對話中的收益也就越豐富。在品味了文章優美的語言之後,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個性美讀,放了第二段音樂,音樂與朗讀的有機結合,既愉悦了師生的身心,又讓語文課在審美中進行,得到了美的享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模仿寫作時播放的第三段音樂,彷彿把學生帶到了一個美妙的大自然中,較好地拓寬了對話的空間,引起了學生的共鳴,觸動了學生的情思,筆下的仿寫作品也越來越精彩。

總的來説,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作者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要想使這個過程精彩紛呈、師生教學相長,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是極為重要的。雖然本課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和不足,但教學像《山中訪友》這樣用優美的語言描繪美麗的景色、表達美好的情感的散文,採用這種多讀、多品、多悟的品悟式對話的教學模式實在可以收到異曲同工之效。

篇45:《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聽了鄧愛靜老師的《巨人的花園》一課後,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講授《山中訪友》一課時的情形,覺得自己在語文工具性方面的教學做得實在不夠。

感悟語言文字的情感與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是這節課的兩個重要的教學目標。課文的第3、4、5自然段都把山中的一切當作友來寫,但是,在表達上各有特點。很遺憾,我沒有讓學生完整地、對比地感受這種特點,在感受語言文字情感的基礎上滲透進體會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滲透得不是很到位。

先説第3自然段,這一段是作者對老橋的傾訴: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對岸你弓着腰唯有你依然如舊。這段中一連用了四個你,對老橋的敬重、讚美之情溢於言表。

第4自然段作者轉換了觀察的角度,改為第三人稱敍述,林中的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棵樹都在望着我。在進行這一段的教學時,我是這樣過渡的:老橋是我的老朋友,樹林是我的什麼呢?聽鄧老師講課時,指導學生朗讀時,鄧老師沒有停留在學生的語氣的指導上,她還指導學生:巨人在説這話時,會有怎樣的心情?會有什麼神態、動作?指導學生朗讀這樣細緻、到位,天長日久,學生的朗讀水平怎麼會不提高?想想自己當時講到此處,如果我再追問一句:作者還是像對老橋那樣傾訴嗎?學生可能就能體會到表達上的不同。這節課的兩個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就體現得明顯、到位,語文的工具性將得到體現了。

當學生在我的引導下説出了鳥兒、露珠、樹對作者的知心話後,我可以這樣導讀:明明是聽到鳥兒的鳴叫,作者卻説鳥兒呼喚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瑩的露珠,作者卻説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樹,作者卻説每一棵樹都在望着我。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説?──這是關鍵的一問,可惜,我給忘了。如果當時上課時,我能體現這一環節,相信學生對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會更深刻。可惜當時上課時,我只顧得讓學生感悟作者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感情了,忽略了對錶達方式的學習。

第5自然段的問候語,是作者與山裏的一切融為一體後與山中朋友心與心的交流: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粧嗎?你好!清涼的山泉,體現了作者對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粧嗎?是山泉對作者的情,作者不僅直接對山泉説話,連山泉對作者的心裏話都説出來了,情到深處才有這樣的體驗啊!

如果説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達是:我對橋,那麼第4自然段卻換了個角度,是:樹林對我,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從我對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從山中的一切朋友對我的角度。

如果在教學時,抓住其中的一句,讓學生感悟這其中情的傾訴對象之別,學生在學習文章的表達上會更明確,更有針對性。

如果再上這一課,我會以情這條主線設計教學,把體驗文章的情感與學習文章的表達更完美的結合起來,實現語文教學的水乳融。走出門是好心情;見到老橋是對老橋的敬重、讚美之情;走進樹林是鳥兒、露珠、樹對我的親密無間之情;與山中萬物是互訴心聲。

如果真是這樣,語文課不真的實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統一了嗎?

篇46: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反思

作為一名教師,每個人都期望自我能上出一節好課,一節大家都認可的成功課。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對內涵豐富、可操作性極強的語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會更強烈一些。

應對剛剛講完的《山中訪友》一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這一點。我校的教學評估一年也只有一次,我們從教的時間是何其有限,成功的體驗對許多人來説是何其的珍貴。我是個很幸運的語文教師,在自我語文水平不是很高的狀況下,在放下生物從事語文教學的10次教學評估中,無一例外的獲得的一類課,而且近三年來穩居語文組的第一名。這個成功,有幸運,但決不是偶然。下面就以《山中訪友》一課談談自我的一點經驗

《山中訪友》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一樣的收穫。為此,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透過教學實踐,基本上到達了預期的效果:

1、力求用“美”的課件感染學生:

為了讓課件更“美”一些,為了讓課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優美之處,我在課件中插入了本課的flash朗讀素材,集圖片、文字、課文朗讀、音樂於一體,讓學生在聽讀這一環節充分感知課文;其次在其他幻燈片中,或以優美的自然風光為背景,或用圖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麗形象,讓學生的視覺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時,課文的教學環節的名稱設計中也突現“美”,主體部分設置了“美文聽讀”、“美文美讀”、“美文研讀”等環節,對學生“美”的感知無形中又是一種強化。

2、力求挖出主題的深度,讓學生有新鮮感:

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透過美文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透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透過美文研讀中問題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愛護、關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3、力求將聽、説、讀、寫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

本課設計以讀為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範,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並説説你為什麼喜歡它”,是讀與説的雙重結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透過合作討論將自我的想法説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閲讀理解潛力、想像潛力、思維潛力等也不一樣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山中訪友的反思

問題總結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體悟到本文獨具匠心的敍述方式和想像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的突出特點。進一步感受到本文的想像的作用: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也使文筆生動活潑,如溪水暢流,不時激起美麗的浪花。讓學生覺得讀這篇文章,不會有呆板、陳腐的感覺,會時時為童心所打動,時時為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所感染。

篇47:《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這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升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同的收穫。為此,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1、在講課過程中應着重調動起他們對於美好景物、優美語言的體驗和感悟,發揮豐富的想象力,讓他們進入作者用文字營造的優美的自然世界中。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尤為重要。

我在導課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上課時,首先出示文題,我以本文題目展開線索。因為課題是全文的立意之本,又是以聯想和想象構築情境這一獨特、鮮明的表現手法,是本文的文眼。所以我讓同學麼們邊讀邊思考:

(1)課文為什麼以《山中訪友》為題?

(2)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3)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裏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讓同學們揣測文章的內容,捉摩作者的寫作意圖,讓學生合理想象、表達,從而引入本課。學生談得豐富極了,有的認為去訪問一位隱居的老人,有的認為去訪問稀有動物,有的認為去訪問某個建築等等,在此基礎上加以引導,引導其合理想象、表達。

2、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朗讀。本文有着詩一樣的韻律和情懷,飛揚着作者豐富的想象,從文字背後投射出詩人一般鮮活的氣質和性情,讓人越讀越愛步釋手。因此,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朗讀中感受語言的魅力。

收穫:學習了這一課,我們為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動,為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所感染。

篇48: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光陰似箭,在不知不覺中本學期悄然逝去,反思自我工作,能夠依據課堂教學常規,認真執教,及時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和學校臨時佈置的各項工作。充分運用文本,努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藉助文本,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培養人文情懷。其載體是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

即對學生進行字詞句教學,語言、語感訓練,又進行理想、情操等的陶 冶,尤其在“文”上下功夫。比如《山中訪友》,我藉助文本引導學生理解比喻、擬人等表現手法的運用,對學生進行人文情懷薰陶,反覆朗讀和品味,從而培養他 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尤其運用多種方式感情朗讀課文,讓學生深刻地領悟作者對大自然的真情和深情,還設置了探究性問題讓學生討論:文章所寫的都是景物, 為什麼不説山中觀景而説山中訪友?在這些大自然眾多的朋友中,你最喜歡誰?以此培養學生對自然的喜愛。在拓展部分:假如你是某一景物,實際上景物已成了你 的朋友,請你扮演某一角色(如遊人)來進行介紹。在這裏把學生和自然萬物融為一體,培養學生熱愛自然、投身自然的崇高情懷,在朗讀和品析中提高語文素養。

二、選擇多種閲讀方式,提高學生解讀文本的效率。

閲讀方式單一,會造成課堂上的心理疲勞,造成學生不願讀下去,乃至懨懨欲睡。我根據教學需要不斷變換閲讀方式,學生覺得新奇,產生繼續閲讀的慾望,從而提 高課堂閲讀教學的效率。教學《山中訪友》,首先是聽讀,讓學生聽錄音,看畫面,感知作者拜訪了哪些朋友;接着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閲讀課文,理解作者 是怎樣介紹這些朋友的;然後採用了指名朗讀、齊讀、角色朗讀、教師範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文本之中,體會課文內容、寫法和語言。多種閲讀方式的運 用,使課堂充滿琅琅書聲,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氛圍,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充分調動各種評價手段,激活課堂氛圍。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評價非常重要,運用得好,可提高閲讀教學效率;反之則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課堂閲讀教學的實效。教學《山中訪友》 時,將多種評價方式結合起來,激活了課堂氛圍,提高了課堂閲讀教學的.有效性。如在齊讀課文感受家的温馨後,讓學生談談讀得好不好,他們自我評價:“沒讀出 感情、親情,沒有把自己當作大自然的一份子。”分角色朗讀後,讓學生和先前的朗讀比較並談自己的體會,引導學生深入地進入文本。除此,在上課時我還注意引 導學生進行相互評價,讓學生從他人的評價中得到新的感悟。老師的鼓勵性、激勵性評價更是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像“讀得不錯,流利、有感情”、“有自己的感 悟”、“再深入思考一下,你的答案會更精彩”這樣的語言在課堂上比比皆是。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思維之中。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些我做的還不 夠,我會努力向身邊的優秀教師學習,不斷提高自身執教能力,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加強理論學習,努力提高科研水平。

篇49: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這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升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同的收穫。為此,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1、在講課過程中應着重調動起他們對於美好景物、優美語言的體驗和感悟,發揮豐富的想象力,讓他們進入作者用文字營造的優美的自然世界中。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尤為重要。

我在導課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上課時,首先出示文題,我以本文題目展開線索。因為課題是全文的立意之本,又是以聯想和想象構築情境這一獨特、鮮明的表現手法,是本文的文眼。所以我讓同學麼們邊讀邊思考:

(1)課文為什麼以《山中訪友》為題?

(2)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3)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裏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讓同學們揣測文章的內容,捉摩作者的寫作意圖,讓學生合理想象、表達,從而引入本課。學生談得豐富極了,有的認為去訪問一位隱居的老人,有的認為去訪問稀有動物,有的認為去訪問某個建築等等,在此基礎上加以引導,引導其合理想象、表達。

2、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朗讀。本文有着詩一樣的韻律和情懷,飛揚着作者豐富的想象,從文字背後投射出詩人一般鮮活的氣質和性情,讓人越讀越愛步釋手。因此,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朗讀中感受語言的魅力。

收穫:學習了這一課,我們為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動,為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所感染。

篇50: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一篇文質兼美、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動展現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單元主要資料為“感受自然”。本課的特殊之處在於作者以他獨特的觀察視角,採用聯想和想象,賦予山中萬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璣珠,句句含情,讀來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給人美的享受。作者“帶着滿懷的好情緒”,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古橋、樹林、山泉……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使讀者頓生身臨其境之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我在教學本課的時候,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讓學生欣賞文章畫面美,感受作者完美情懷,透過入情入境的朗讀品味文章清新優美的語言,感受作者對“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並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作為教學重點。六年級學生雖然已經接觸了一些散文,但對散文的特點還不能深入理解。但是學生已經具備了必須的朗讀潛力,能夠透過朗讀感受文章語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達的感情。同時國小生想象力豐富,善於模仿,透過閲讀體驗能夠和作者產生必須的情感共鳴。

針對本課構思奇特、想象豐富,文字優美的特點,我透過感情誦讀法:教學生讀散文,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入境悟情、審美學文,透過朗讀,把學生帶入課文意境,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從而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透過音樂渲染、圖像再現、語言描述等形式,讓學生觀察思索,入境悟情。數據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點,讓學生在誦讀基礎上展開想象,體會文章特色。最後進行仿寫訓練法:運用第二人稱及擬人、想象等手法介紹一兩個你自然界的朋友,説清楚以他為朋友的原因,培養寫作潛力。在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練習,是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同時也是對知識方法的一種靈活的運用,在這個過程中使知識得到豐富,潛力得到提高。

在課文分析時,用第三段做例子,重點講解。其他的段落,學生自我讀,先説説這一段落該用什麼語氣語調來朗讀,再讓他根據自我的理解與體會朗讀出來。然後説自我的理解和感受,在此過程中,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髮言,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表達自我的機會。

最後強調,文章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作者構思新奇,想象豐富,充滿童心童趣。以“山中訪友”為題,讓人感到更加親切,使景與我融為一體。讀者時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為一體,又怎樣能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呢?來引起共鳴

進行本課,在仿寫時處理的比較粗糙。朗讀的時候學生對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説明學生的個性化體驗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有足夠的重視。

篇51: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在敍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題目《山中訪友》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尋訪一位朋友,但讀至第三自然段,我們會猛然發現作者通篇運用了想象、擬人的手法將山中的景化作友人。作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感悟語言文字的情感”與“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是這節課的兩個重要的教學目標。為此,我在開篇的時候設置了這樣的環節。“朗讀課文,想像課文中的情境,好好想想作者在山中訪問了幾位朋友?”以讓學生充分了解作者的行文資料以及結構。之後是讓學生在默讀的基礎上思考“你覺得作者與山中朋友的感情如何?你在哪裏體會到了?”。以這個問題帶動學生感受文中語言文字的情感。學生在默讀、彙報交流中都提及了文章運用了許多優美的修辭句子。在指導學生進行情感朗讀的同時,一併讓學生體會當中的表達方法特點。在第一課時裏,我就讓這兩個問題作為主線問題,讓學生在充分把握文章資料的基礎上,感受文中表達方法的特點。

在第二課時中,重點在於作者是怎樣展開想象與聯想表達情感的,以及體會句子的美妙之處。當學生在我的引導下説出了“鳥兒、露珠、樹”對作者的知心話後,我本來能夠引導學生:“明明是聽到鳥兒的鳴叫,作者卻説……鳥兒呼喚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瑩的露珠,作者卻説……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樹,作者卻説……每一棵樹都在望着我。”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説?――這是關鍵的一問,可惜,我做得不足。如果當時我能體現這一環節,相信學生對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會更深刻。可惜當時上課時,我就直接將想象這種表達方法跟他們講了,而側重點也放在了“想一想作者平時還會到林子裏去和朋友們做什麼?”或許是缺乏前期對錶達方法的深刻理解,導致這一環節中,學生的思維展不開。

如果再上這一課,我會以“情”這條主線設計教學,把體驗文章的情感與學習文章的表達更完美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讀中感受情感,在感受句子情感的同時體會表達方法,然後再學以致用,在體會表達方法的基礎上拓展思維訓練。

篇52: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山中訪友》是本學期的第一篇課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趣。我在老教材中未有過接觸,所以鑽研教材、結合學情頗費了工夫。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我自己覺得在這一點上有些可取之處:

1、課前收集資料,創設學習情境

因為剛開學,學生的時間比較充裕,我就佈置他們查閲了一些有關大自然的圖片資料,還讓有條件的學生將圖片打印出來,貼在四周,為學生營造出置身於大自然中的情境。

2、導入激發閲讀興趣

著名教育家顧泠沅説:“在課堂教學中,對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上課伊始,我出示了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在學生了解大意的基礎上板書課題《山中訪友》,隨即提問:“看到課題,你有什麼疑惑?”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趕緊道出了心中的疑團。所以,當我叫他們自由閲讀課文,解開謎團時,他們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3、拓展想象空間,領悟作者感受

在講課過程中應着重調動起學生對於美好的自然景物、優美的語言的體驗和感悟,發揮豐富的想象力,讓他們進入作者用文字營造的優美的自然世界中。在分析第四自然段的“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課樹都在望着我”這兩句時,我就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想象,猜想它們當時可能在交流些什麼內容呢?“朋友,你好!你最近好嗎?”“見到你真高興,謝謝你又來看我們了。”——老朋友見面後的親切感學生們完全的體會到了;在講授作者把自己與樹相融的那一部分時,我來朗讀,讓學生們閉上眼睛,把自己當成作者然後談感受。聽完後,一位學生滿臉興奮的告訴我:“老師,我感覺我就是一棵樹,我的腳正在向地下張,我的手臂上好像長出了許多枝葉,我都頭髮似乎也要豎起來了——真的,我真的感覺到了!”看着他們愉快的表情,我很欣慰。是的,學生的想象力真的很豐富,我們應該創設各種情境,讓他們的想象力得以充分發揮。

4、有感情朗讀背誦,昇華感情

“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積累語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熟讀成誦,方能積累語言。我重點指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逐步深入課文,體會作者的語言美。比如:在講授第五自然段時,我讓學生分角色、分小組反覆朗讀、表演,體會作者與“朋友”之間的親切與深厚的感情,學生的興致很高,體會也很深。就這樣學生通過朗讀,認識了大自然的朋友;通過自由品讀、研讀分析,感受到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尊重、熱愛、感激等,同時也把自己融入了自然,淨化了心靈。

美中不足的`是,時間分配的還不夠好,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未完成。還有,這次學習活動如果不在課堂上,而是真正帶着學生走進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讓學生目睹到真實的自然景物,放飛想象的翅膀,與大自然促膝長談,我想,這次學習活動會更好,學生對美的品味會更深刻。

篇53: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反思:身為老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節好課,一節大家都認可的成功課。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面對內涵豐富、可操作性極強的語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會更強烈一些。但是每一節課都有不盡完美之處,比如在備學生的環節就做得不夠到位,使得課堂上控制的能力不是很強。

面對剛剛講完的《山中訪友》一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這一點。

《山中訪友》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同的收穫。為此,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的課件感染學生。

為了讓課件更美一些,為了讓課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優美之處,我在課件中插入了本課的flash朗讀素材,集圖片、文字、課文朗讀、音樂於一體,讓學生在聽讀這一環節充分感知課文;其次在其他幻燈片中,或以優美的自然風光為背景,或用圖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麗形象,讓學生的視覺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時,課文的教學環節的名稱設計中也突現美,主體部分設置了美文聽讀、美文美讀、美文研讀等環節,對學生美的感知無形中又是一種強化。

二、力求挖出主題的深度,讓學生有新鮮感。

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過美文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通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過美文研讀中問題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愛護、關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將聽、説、讀、寫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

本課設計以讀為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範,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並説説你為什麼喜歡它,是讀與説的雙重結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説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四、力求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鬆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

五、力求課堂教學的完整與和諧。

本課的學習導入是以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開始的,課堂小結以方舟的小詩結束,不僅結構完整,而且兩則材料又都與本課的學習內容有一定的聯繫,不僅增強了本課文學方面對學生的薰陶,而且它們與教材很和諧的統一到了一起,教學拓展的有了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