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知識點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2W

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知識點多篇

單元:民族團結和祖國統 篇一

1、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則:一律平等。

2、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在國家統一的領導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利,由當地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內部事務。

3、民族區域自治的意義:實現了各民族的平等,滿足了少數民族自己當家作主的願望。保證了少數民族享有廣泛的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和參與國家管理的權利。

4、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措施:(1)從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和幫助。

(2)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和抽調內地幹部支援建設。

5、自治區成立時間首府

內蒙古自治區1947年5月呼和浩特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5年10月烏魯木齊

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年3月南寧

寧夏回族自治區1958年10月銀川

西藏自治區1965年9月拉薩

6一國兩制的內容:在祖國統一的領導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台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

7、一國兩制的意義:(1)體現了實現祖國統一、維護國家主權的原則性。

(2)充分考慮了台灣、香港、澳門的歷史和現實。

(3)有利於台灣、澳門、香港的長期穩定。

(4)有利於祖國的統一和民族振興。

(5)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八年級歷史下冊知識 篇二

第四單元 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

第11課 民族團結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針對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

民族區域自治,就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設立自治區域,建立自治機關,管理本民族地區事務。(全國現有五個省級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 1947年5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955年10、廣西壯族自治區 1958年3月、寧夏回族自治區 1958年10月、西藏自治區 1965年9月)

意義:民族區域自治對祖國統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地區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實例:改革開放後①西藏成為我國的重要牧區②內蒙古自治區達斡爾族自治旗,成為國家商品糧基地③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是我國第二大橡膠基地。

西部大開發戰略:20世紀90年代,提出“西部大開發”意義:西部大開發的提出有利於民族經濟的發展,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地區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模範人物典型——“援藏好乾部” 孔繁森 ——也被藏民稱為“活菩薩”

第12課 香港和澳門的迴歸

“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改革開放後(適用範圍:台灣、香港、澳門)

目的: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

含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台灣、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一國兩制”是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一項重要戰略方針。此構想首先是針對台灣問題提了出來,後成功運用於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

香港、澳門迴歸祖國——“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

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建立香港特別行政區。

1999年12月20日,中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建立澳門特別行政區。(1553年,澳門(Macul)被葡萄牙佔領)

港、澳迴歸的意義:香港、澳門的迴歸,洗雪了中國人民百年國恥,標誌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港澳迴歸的根本原因: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以及國際地位的提高,和 “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的成功實踐。

港、澳迴歸的啟示: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捱打;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沒有黨的領導

第13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解決台灣問題的方針:

①建國初期:(1949-1954年)明確提出要解放台灣;

②20世紀50年代中期: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灣的思想;(1955年後)

③改革開放以後:確立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並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基本方針。

④1995年初,提出的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是新時期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指導思想。  內容:堅持一箇中國的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

海峽兩岸的交往:①1987年台灣當局開始被迫調整“三不”政策,海峽兩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絕狀態終於被打破,兩岸關係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②1992年台灣“海基會”和大陸“海協會”達成“九二共識”——“海峽兩岸均堅持一箇中國原則”。(1990年台灣成立了海基會;1991年中國大陸成立了海協會。)③1993年兩會在新加坡舉行汪辜會談,將“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寫入協議。由此,兩岸關係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 ④兩岸人員的往來及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日益密切。

用史實論述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三國時東吳孫權派衞温出訪夷洲,(夷洲就是現在的台灣);元朝時,設澎湖巡檢司,負責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灣);清朝,鄭成功成功抗擊荷蘭收復台灣,清朝康熙帝時,統一台灣,在台灣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管轄;甲午戰後,1895年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割佔台灣, 1945年,抗日戰爭的勝利,台灣回到祖國懷抱。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大陸與台灣在度分離。

認識:祖國統一是歷史潮流,台灣在祖國的懷抱裏更加繁榮;一箇中國是和平統一的前提和基礎,分裂祖國活動註定要失敗。

海峽兩岸統一的有利因素(或對我國統一台灣的看法):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峽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完成統一大業是全體炎黃子孫的共同心願;海峽兩岸日益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符合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一國兩制”在香港和澳門的成功實踐;《反分裂國家法》的頒佈為解決台灣問題提供了法律依據。

為海峽兩岸的統一應作的努力:(我國政府)繼續推動兩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台灣當局)順應歷史潮流,徹底放棄“台獨”主張;(青少年)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統一的義務,堅決同分裂祖國的行為作鬥爭,努力學習,為祖國的強大作貢獻。

台灣迴歸宣傳語:炎黃子孫不忘本,兩岸關係一家親。

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 篇三

1、對台基本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2、海峽兩岸關係的變化:①197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停止炮擊金門和馬祖,兩岸局勢逐步走向緩和;②1987 年,台灣當局調整三不政策,38年隔絕狀態被打破;③1990年,台灣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1991大陸成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④1992年,兩會達成九二共識,內容:海峽兩岸均堅持一箇中國原則★;⑤ 2005年,胡連會(胡錦濤會見國民黨主席連戰);⑥2015年,習馬會(習近平會見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是建國後兩岸領導人首次會面。)

3、海峽兩岸交往日益密切★現狀:兩岸人員往來以及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加強。2008年11月,兩岸海峽兩岸空運、海運直航和郵政合作。

4、啟示: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國中歷史學習記憶方法 篇四

一、理解記憶法:理解事件的發展,明白歷史事件這麼發展的原因,有些內容一定要先理解才能更快速記憶。有很多歷史事件發展過程過長,這個時候一定要化繁為簡,可以運用公式法進行記憶。

1、必須在理解上下功夫

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

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儘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複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

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係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云。

2、善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複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儘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

(1)化簡記憶法:將複雜內容通過化簡,捨棄次要內容,記住關鍵字眼,然後拓展開去,最後達到全部記憶。例如:中國近現代史中關於中英《南京條約》內容,記起來十分複雜,但仔細推敲,這個條約內容有四條,每一條只找一個關鍵字,就可化簡為“割、賠、開、關”四個字,然後再展開。“割”即割香港島給英國;“賠”即賠款2100萬銀元;“開”即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處通商口岸;“關”即關税協定。這樣就能較快的達到記憶。

(2)公式記憶法

在回答一些複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準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蹟(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複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絡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比較記憶法

人類歷史遵循着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着一定的聯繫,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繫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

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

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

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

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課 香港和澳門的迴歸 篇五

一、一國兩制”的構想 (鄧小平)★★

1、提出:鄧小平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目的),創造性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2、含義: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指的是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香港、澳門、台灣地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

3、完成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4、意義: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指明瞭前景,為香港和澳門迴歸祖國開闢了途徑。

二、實踐——香港和澳門的迴歸★★★

1、★香港迴歸: 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依據:1984中英聯合聲明) ★澳門迴歸: 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依據:1987中萄聯合聲明)

2、意義:標誌着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 出了重要的一步。★

3、迴歸原因: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提升(根本原因);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

4、港澳迴歸的啟示:國力強盛是外交的後盾,落後就要捱打,發展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