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所見》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3W

《所見》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所見教學反思 篇一

古詩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學習古詩讓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因此,在教學古詩《夜書所見》,我注重了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方式讀,如:教師範讀,小組、男女賽讀,以遊戲形式激發朗讀、誦讀等等,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悟情。在學生充分誦讀中“心入於境,情會於物”,使學生受到情感的薰陶,促進學生對古詩優美語言的感受、積累、內化,師生情感得到進一步昇華。

在教學中,注重把握詩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學生通過朗讀品味語言,引導其展開想象,讓學生投身其中,想詩人所想,感詩人所感。在教學第一、二行詩時,我讓學生想想:蕭蕭秋風吹下梧桐葉,送來陣陣寒冷,江面上也吹來了秋風,在這樣的一個夜晚,假如你就是這個獨自在外地作客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有了這樣孤單寂寞的心情就會很容易想起了什麼呢?我請班上的外地孩子談談:當你們當離開家鄉來威海讀書,你們想家嗎?你想起了誰呀?這時,學生那根思鄉的弦被觸動了,通過自身的感受,從中理解了“動客情”,體會了詩人的真實情感。

我還重視了背誦積累,這對孩子一生的發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朗讀古詩不僅是語言的積累,還是文化的積累,思想的積累。

《所見》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二

教學目標:

1、認識“所、牧”等6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通過反覆朗讀,感受詩中的牧童機靈可愛、天真可愛的形象。體會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蟬時的反應機敏,感受詩人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由畫入詩,理解詩題:

1、師:在一個炎熱的夏天中午,詩人袁枚走在鄉野的林陰小路上,不覺一幅畫面進入他的視線。(板書:畫 播放牧童騎牛圖)

2、師:誰説一説,怎樣的畫面?

3、(好一幅牧童騎牛圖、蟬兒鳴叫圖、歌聲響林圖、鄉野風光圖)

4、師:正是這一幅普通的生活畫面被詩人袁枚瞬間定格,從而演繹成一首詩(板書:詩),題目是——所見(生齊讀)

5、師:你對詩題是怎麼理解的?

二、由詩入畫,體會內藴:

(一)、賞牧童騎牛圖:

1、師:詩人究竟如何表現所見的?請大家自由讀2—3遍,字音正確,停頓得當。(播放古詩)

2、誰願意讀給大家聽?

3、指名讀。(字正腔圓,推薦給大家一種讀詩的好方法——緩緩地讀)

4、誰再一試?(在或急或緩中體味到古詩的節奏美)

5、最後一位。(在抑揚頓挫中感受到古詩的韻律美)

6、齊讀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師:詩人所見是怎樣的牧童呢?(課件呈現前兩句)同桌間相互議一議,括號中可填什麼字,放入句中怎樣理解?(師進入學生討論間傾聽指導

8、指名分句回答,並請學生板書。

9、詩中的留白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想,此時,一個什麼樣的牧童豁然呈現於眼前?

10、指名説。

11、用朗讀表現出來。誰讀前兩句?(你離詩人不遠了,陶醉是讀詩的一種境界。)

(二)鑑牧童捕蟬圖:

1、師:就在這曠野中,林陰下,小小牧童騎着牛,就這樣旁若無人地唱着,就這樣陶然自在地唱着,如雲行天際,如水流山野。忽然歌聲停止,這是為何呢?(播放後兩句)

2、齊讀後兩句。

3、師:其中你最欣賞詩人用的哪個字或詞?為什麼?

(由所見猜測內心、打破了牧童原來的平和的環境,氣氛緊張、猶如聽到蟬鳴、表現出牧童的反應機靈、寫出了牧童怕驚跑了蟬兒,體現出牧童站在那兒仔細察看蟬兒的確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

4、師:區區10個字,竟被大家品出了如此豐富的意藴,讓我們一起細嚼慢品,女聲讀(小荷已露尖尖角)男生讀(一山更比一山高)

5、師:學到這裏你是否會有這樣的疑問:詩人寫就此詩,想表現或表達什麼?

6、指名説。(你已經走進了詩人的內心、你品到了詩的精髓,你捕捉到詩的靈魂)

7、師:請大家閉上眼睛,齊背古詩,由此詩再現詩人所見的清新畫面。(標出箭頭)(播放全詩,播放音樂)

三、同題拓展,積累古詩:

師:可見畫中的畫境可以入詩,詩中的意境可以入畫,詩和畫的關係是何等的親密,(板書:入)袁枚的《隨園詩話》中有一百四十餘首為畫而題寫的詩,《題畫》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題畫》)請大家參看譯文,自由誦讀,看誰最先會背。

指名背誦。

師:你還積累過哪些表現兒童生活的詩句?

指名説。

四、創作實踐,提升表達:

1、其實,我們多彩的生活中也有許多畫面可以入詩,請你做回小詩人,以觀察到的兒童生活的某個畫面為內容,創作一首小詩。(播放課件,播放背景音樂)

2、學生創作詩歌。

3、詩歌展示。

4、師評:

五、結語:

本節課,老師和大家一起在畫與詩、詩與畫之間走了個來回,感受到極平常極普通的字詞,帶給我們的無窮新意、無窮妙趣,課後把你創作的詩歌與你的親朋好友一同分享,好嗎?

教學反思:

瀏覽了很多教案,我最終選擇了這篇,原因是此教案的問題設計有深度,可以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而不是簡單的來理解古詩的意思。問題一:從詩中你感受到一個怎樣的牧童?學生交流後得出結論:他生活的很悠閒,很瀟灑,無拘無束,他是一個機靈的小男孩,他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小男孩!通過他們的回答我感受到學生能夠透過文字,體會到文字背後的東西。問題二:後兩句,其中你最欣賞詩人用的哪個字或詞?為什麼?學生對於每個字都有自己的體會,如:“捕”體會到牧童可能在思考:我要想個辦法把知了給逮住,如果用捉就不能表現他的機靈。“忽然”也可以看出牧童的機靈。

在學生充分感受到詩的意境之後,我問:“想象一下:牧童是怎樣捕知了的?”

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回答得很好!生1:他可能輕輕地從牛背上下來,跑回家拿個網兜子,然後躡手躡腳地走到知了附近,用網兜子把知了捕到。生2:他可能站在牛背上,讓牛走到知了附近,然後輕輕用手去捉知了。生3:他可能把有知了的樹枝輕輕地拿下來,準備用手去抓,可知了卻忽得一下飛走了。

最後,我出示一些關於描寫兒童的古詩,讓學生讀一讀,多做一些積累!

《所見》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三

一、看圖激趣,初讀感知

1、示圖:

誰知道這是什麼呀?

(知了)

圖上畫着誰想幹什麼?

有一天,清代大詩人袁枚在樹林邊親眼所見這樣的情景,為此他還寫了一首詩,題目就叫──(學生答)《所見》。

2、課件出示課題,師:

誰願意把詩題讀給大家聽聽?

“所”的字音讀得真準:

你讀,我讀,齊讀。

“見”什麼意思?

“所見”就是所看見的。

3、這是一首很有意思的古詩,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認為難讀的字音可以做一下小記號,多讀幾遍。

4、指名讀,檢查字音。

(正確豎起大拇指表揚他,不正確幫助指出並帶讀)

5、同桌互讀:

先互相檢查讀音,再説説你記住了哪些生字,有什麼好辦法。

6、出示生字詞:

猜字謎:

騎牛看文章──牧 牧童是幹什麼的?

門裏有個人才──閉 閉口是什麼意思?

“捕”為什麼用提手旁?

捕捉:小動物最怕小朋友捕捉他們了。

“蟬”為什麼用蟲字旁?

“立”的反義詞是什麼?

“所”在哪見過嗎?

開火車讀。

7、看,生字寶寶又回到了古詩,沒有拼音的幫助,會讀嗎?

齊讀。

二、簡述詩意,感知大意

1、老師這有關於這首古詩的動畫,想看嗎?可要仔細看哦,説不定,你看完動畫就知道這首古詩的意思了。

2、小組讀,討論:

你讀懂了什麼,不懂的地方打“?”。

3、反饋:

你讀懂了什麼?有什麼不懂的?

(板書 ?)

4、齊讀:

學習古詩,朗讀是個好辦法。其實讀古詩跟唱歌一樣是有節奏的,這種每行都是五個字的詩叫五言絕句,讀時一般是前二後三。

(板書記號)

5、範讀。

6、朗讀競賽:

每個小組推選出讀得最棒的小朋友。

三、圖文結合,再讀感悟

教師配樂簡述第一句詩意,激發詩情。

1、出示課件(課文插圖):

第一句詩打在“牛與牧童”圖上。

自由讀──指名讀。

做動作讀──齊讀。

2、課件演示“牧童捕蟬”圖,問:

牧童正快活地騎着黃牛,高聲地唱着歌兒,可忽然他卻閉上嘴巴,悄悄地從牛背上下來,站着,這是怎麼回事呀?

3、反饋:

讀詩第二句。我們讀這句時,可要小聲點,別把蟬嚇跑了。

4、讀“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指名讀──齊讀。

5、多美的一首詩,我們連起來讀一讀?

男女生讀。

四、讀詩想畫面,背誦

1、這首詩配樂朗誦可美啦,聽。

2、多好聽呀,請你想像古詩描繪的畫面讀讀背背,待會兒我們配樂背一背 。

3、扮演小牧童,邊做動作邊背:

⑴ 引背。

⑵ 同桌對背。

⑶ 齊背。

五、指導書寫

1、觀察位置:

提醒學生“林”字左邊“木”的捺變成點,“童”、“黃的中間一橫要寫長,其他的橫要寫短。

2、教師範寫,同時講解。

3、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

4、評價。

六、拓展延伸

補充詩歌。

所見的教學反思 篇四

《所見》這首詩非常的富有情趣,那個天真爛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當他坐在牛背上高聲歌唱的時候,是那樣自在神氣!當他想着捉蟬的時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整首詩童趣橫生,情趣盎然。可牧童的生活離學生很遠,當然的情境也難能把握,如何在教學中幫助學生領悟到這種情趣呢?

一、感性接觸,走近牧童。

上課伊始通過一首《馬蘭謠》感受牧童的自由快樂。彷彿看到小牧童朝我們走來,讓學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蟬的神情中,想象閃現於牧童腦中的念頭,讓學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蟬,體會那種妙趣……

二、誦讀感悟,品味牧童。

首先,讓學生自主閲讀理解通過查字典、同桌交流等方法自學古詩。再通過反覆朗讀,在吟誦中吟出情,誦出趣。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的,詩只有朗讀出來,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這一課中,詩歌的理解,詩意的體會,詩情的領悟,都是通過吟誦來完成的。在吟誦中,學生體味到牧童騎在牛背上的神氣十足;在吟誦中,學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嚇跑蟬兒的心思;在吟誦中,孩子們化牧童為“我”,化“我”為牧童為詩人。達到了物我一體,為更好地學文打基礎。

學習一首古詩時要從朗讀、背誦、領會詩人的感情入手,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讓學生以此拓展開,學習更多的古代詩詞。在這節課中我重點加強了誦讀的指導即詩歌的節奏和“平長仄短”的規律。

三、拓展閲讀,理解牧童。

在課堂的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展示給學生其他描寫牧童的詩歌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雷震的《村晚》:“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呂巖的《牧童》:“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脱蓑衣卧月明。”等等。學生在自讀了這些古詩後自然加深了對牧童的天真爛漫、童心童趣的理解與感悟。

《所見》教學反思 篇五

在備《所見》一課時,我就思索,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呢?在思考了一番後,我決定在上課伊始就創設一個講故事的氛圍,讓學生覺得學古詩是很有趣的事。首先我出示教學課件,請學生仔細觀察後編故事。我是這樣啟發的:“同學們,這是一幅畫,這幅畫畫了一個故事,你們能講講嗎?請仔細看這幅畫,把這幅畫所畫的故事講出來。這是大家的強項,相信大家一定能講好的,我就等着聽故事啦!”為了讓孩子們能夠把故事編寫完整,我在課件上設計了幾個問題來引導孩子。然後學生開始自己練習講,幾分鐘後,大部分學生舉起了手,我請了兩個人來講。這兩個人既把畫面上的情景全講了出來,而且還十分流利,這是我沒有料到的,也許是我的啟發起了作用。在表揚了一番後,學生想講的興致更濃了。緊接着,我引出了作者和詩題,我是這樣説的:“清代有一位詩人叫‘袁枚’,他來到鄉間,正好看到了這一幕,就用詩把它記錄了下來,題目叫《所見》。”很自然的就引出了詩的題目及詩人的簡介。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教學生“學會學習”。所以在初步感知古詩這一環節,我設計了預習古詩的“三讀法”:“一讀:讀準讀通課文。(大聲朗讀)二讀:劃出生字,記住字形(不出聲音默讀)三讀:讀懂句子,學會提問。(輕聲讀)”既讓學生明確了預習任務,又教給學生學習的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意境,是詩歌的核心。教學古詩,應該運用多種形式,如形象生動的語言、鮮明逼真的畫面、優美和諧的音樂……通過這些手段,讓學生張開學生想象的翅膀,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境,使自己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課堂上,我播放音樂誦讀,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你都看到了什麼,初次感悟、體會詩句的意思。因為這首詩的詩意比較淺顯易懂,所以,我充分利用鮮明逼真的畫面,一幅畫一句詩,圖畫結合,學生在意境中觀察,在意境中理解每一句的詩意。學生自然而然的就理解了“振”“意欲”“捕”“閉口”“立”這幾個詞語的意思了。

課堂上雖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較高,可是仍存在着一些不足。詩是誦出來的,詩只有朗讀出來,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可惜在誦讀這方面給學生讀的時間太少;另外,在編故事這一環節中沒有把握好時間,用的時間比較長,後面設計拓展練習沒能進行就下課了。今後在課堂掌控這方面需要加強。

《所見》教學反思 篇六

【情景説明】

回顧古詩傳統的教學模式:讀古詩──解詞義──釋詩意──背古詩。看起來,雖然完成了教學任務,但學生缺乏主動性,只是被動地、機械地感受,時間長了,就會忘記。學習了新課程理念,學生應該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我在教學古詩《所見》時,嘗試着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積極地探究,生動活潑地發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學片斷一】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大屏幕上出示一幅精美畫面)

師:小朋友們,你們發現了圖上有什麼?

生:我發現圖上有一頭牛。

生:我發現圖上有一頭黃牛。

(故意把黃字讀重些)

師:你的眼睛真亮,看圖看得很仔細,看看還有沒有小朋友觀察得更仔細。

生:老師,我發現圖上有一個小孩子騎在黃牛的背上。

生:我看見黃牛兩邊的路上有許多樹。

生:我發現一棵高高的樹上有一隻知了……

〖教學反思〗

學習是學生的自主行為:

我們教學更重要的是喚醒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使學生產生學習需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年級的小朋友年齡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上課一開始就出示一幅精美的畫面讓學生髮現問題,學生的注意力不由自主的地被吸引住了,並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自主地學習狀態。這樣,就激活了學生的內驅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由被動地學轉為主動地學。真正體現了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統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

【教學片斷二】

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大屏幕上出示古詩《所見》)

師:你會讀這首古詩嗎?如果會讀就大聲地讀給大家聽一聽,好嗎?

(生自由地讀古詩《所見》)

師:好,剛才大家讀得很認真,那麼,你讀懂了什麼?告訴大家,好不好?

生:我讀懂了,“牧童”:就是那個放牛的小孩。

生:我知道了,“牧童騎黃牛”:就是那個小孩騎在黃牛的背上,你看,圖上就是那個樣子。

生:我讀懂了,“歌聲”:就是那個小孩子在唱着歡樂的歌聲,但我不明白,他為什麼“忽然閉口立?”

師:這個同學遇到了困難,大家來幫幫他。

生:我知道那個小孩子為什麼忽然閉上嘴巴站在那裏,因為他想捕捉那樹上的知了。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從哪兒看出來的?

生:我是從圖中知道的,因為那個小孩眼睛望着樹上的知了,嘴巴閉上了,所以我想:他想捉那隻知了,就不敢唱歌了,怕歌聲會把知了嚇跑了。

師:哇!你説得太好了,大家給他掌聲,表揚他。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生:我是從“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中知道的,“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就是想捉到那隻知了,就閉上嘴站立在那兒。

〖教學反思〗

現代教學論認為,民主、和諧、寬鬆課堂教學氛圍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的關鍵所在。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師生間的民主合作性。課堂上把學生當朋友,平待相處,笑臉相對,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張揚自己的個性,學生們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的感受,輕鬆愉快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老師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你讀懂了什麼?”、“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説説你有什麼不同想法?”一個一個地問題,就像一根看不見的繩子引着學生去探究,學生在自讀,自悟中找到答案。

【教學片斷三】

品嚐成功的喜悦:

師:剛才我們看了圖片,也讀了古詩,並且明白了詩意,下面,我們能不能把這首詩編成一個小故事,講一講,或者演一演。好,下面分四人小組編故事,或者合演小品。

(生分四人小組合編故事,合演小品。)

師:哪個小組來把合作的結果,給大家講一講或者演一演。

生:我來講,從前,有一個放牛的小孩坐在黃牛的背上,他非常地高興,就唱着歡樂的歌兒,唱着唱着,他不唱啦,因為他看見一棵高高的樹上有一隻知了,他想捉住知了,就連忙閉上嘴站在那兒。

生:我們小組來演一演,好嗎?

師:當然可以,大家掌聲有請。

(生演一演古詩的內容。)

師:大家來當評委,評一評怎麼樣?

生:我覺得第一小組講得好,因為他的聲音很響亮。

生:我也覺得第一小組故事講得好,因為聽了那個故事,大家就知道了那首古詩的意思是什麼。其實,我也會講,放暑假的一天……

生:我認為第二小組演得也可以。不過還要努力。

師:《所見》這首詩,大家還有不明白的問題嗎?

生:(所見)這首詩,大家還有不明白的問題嗎?

生:(異口同聲地説)沒有!

生:(搖頭晃腦地齊背)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越。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一節課在琅琅的讀書聲中結束了。)

教學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説:“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要想學生主動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創設使學生能夠獲得成功的條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合編故事、合演詩意,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加深了學生對新知識的鞏固,同時,也讓學生髮展了能力,獲得了成功的喜悦。

《所見》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七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通過“讀通”“讀懂”“讀美”三個層次理解古詩,以讀促講,以讀促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藴美。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解題

1、同學們,暑期生活剛剛結束,誰能説説你的假期都去哪裏遊玩了?

2、你們的夏天真豐富。古時候有個叫袁枚的詩人,有一天他來到一片樹林裏,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畫面,於是,他把看到的寫成了一首詩,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古詩《所見》。(板書課題)。

3、釋題:能用自己的話説説題目的意思嗎?

4、出示課文插圖投影:你看到了什麼?又聽到了什麼?

過渡:同學們説了這麼多,可詩人卻用短短的文字將它表現出來,就讓我們一起跟隨詩人走進文字。

二、學習古詩

(一)讀通古詩

1、自讀古詩,讀準生字,讀通詩句。

2、讀出古詩的節奏。

(二)讀懂古詩

1、理解字詞。(相機指導“蟬”的筆順)

2、走入文字背後。

(1)賞牧童騎牛圖:

A請自由讀詩的前兩句,看一看詩人所見到的是一個怎樣的牧童呢?從哪裏看出來的?

B交流:

a騎黃牛。他是怎樣騎的?

b想象説話:讓我們和小牧童一起走進樹林,大家邊讀邊想,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麼風景。所以,小牧童忍不住放聲歌唱起來。誰來讀一讀這一句?

C指導朗讀。

(2)鑑牧童捕蟬圖

A就在這曠野中,林陰下,小小牧童騎着牛,旁若無人地唱着,可是他卻忽然停止,能推測一下這是為什麼嗎?

B你為什麼這樣想啊?

C課件出示“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D此時此刻,你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牧童?

(3)體會情感

站在一旁的詩人心情又是怎樣的?

(三)讀美古詩

讓我們看看畫面美美地吟誦這首詩,把這如畫的詩、如詩的畫留在我們的心裏吧。

三、背誦古詩

四、同題拓展,積累古詩

1、誦讀畫中的畫境可以入詩,詩中的意境可以入畫,詩和畫的關係是何等的親密,袁枚的《題畫》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題畫》)請大家參看註釋,自由誦讀,看一看這兩首詩有什麼相同點。

2、你還知道哪些表現兒童生活的詩句?

3、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

五、作業

用本節課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宋代詩人黃庭堅的《牧童》一詩。

《所見》教學反思 篇八

南宋詩人葉紹翁的《夜書所見》先是寫遊客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鬱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於是那種鬱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所以,我教學這首詩時,更加註重了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方式讀,如:教師範讀,小組、男女賽讀,以遊戲形式激發朗讀、誦讀等等,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悟情。在學生充分誦讀中“心入於境,情會於物”,使學生受到情感的薰陶,促進學生對古詩優美語言的感受、積累、內化,師生情感得到進一步昇華。

在教學中,注重把握詩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學生通過朗讀品味語言,引導其展開想象,讓學生投身其中,想詩人所想,感詩人所感。在教學第一、二行詩時,我讓學生想想:蕭蕭秋風吹下梧桐葉,送來陣陣寒冷,江面上也吹來了秋風,在這樣的一個夜晚,假如你就是這個獨自在外地作客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有了這樣孤單寂寞的心情就會很容易想起了什麼呢?我請班上的外地孩子談談:當你們當離開家鄉來這裏讀書,你們想家嗎?你想起了誰呀?這時,學生那根思鄉的弦被觸動了,通過自身的感受,從中理解了“動客情”,體會了詩人的真實情感。

從這首詩的教學中,我感受到孩子們的語言積累還需加強,孩子們的口語表達能力也有待提高,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重視這方面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