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鄉愁》原文及譯文(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8W

《鄉愁》原文及譯文(精品多篇)

鄉愁的散文 篇一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當列車一路呼嘯駛過原野,城鎮村莊,一顆戀家的情感終於如願以償,激動、幸福,千里迢迢,踏上回家的路程。一顆歸鄉的心懷,像展翅飛翔的小鳥,奔向故鄉母親的懷抱。故鄉近了,迎面撲來的還有故鄉問候,我迫不及待地推開家門,與母親慈祥的目光相擁……

母親總會問長問短,心疼我旅途辛苦。此時,為了不讓母親擔心,我總會掩蓋一臉倦意,牽起母親的手:“媽,回家的感覺真好!”這時候的母親總會露出安慰的笑容。

呼吸着故鄉的空氣,看哪都親,終於能夠走在日思夜想的土地上散步,在自己曾經描述的文字中尋覓那一抹鄉愁。慢慢前行,偶遇一户農家小院,院子裏的積雪沒有被掃過的痕跡,一打聽才知道,這户人家已經到城裏打工,帶着一家三口,舉家搬遷,老屋,只有在風雪中靜靜守候。

回家真好,每天除了看書,就是到村裏走走看看,當自己走在那一條條潔淨的小巷子時,就如同穿行在自己的文字中,鄉愁,就在身邊,此時,不僅僅是幸福,更多的還是感動,歡快的腳步一路追隨,終於可以在我熱戀的故鄉,安放一顆遊子念家的情懷。

母親每天都是大包小包往家裏倒騰,生怕落下一樣好吃的。而我,依舊喜歡站在老屋前,看院子裏嬉戲的雞鴨,感受細細碎碎的風吹揚起秀髮。那一刻的情感飛揚,無法言狀……

故鄉變了,變得自己都不敢認了,街邊新蓋的磚瓦房,齊整整的籬笆院讓紅色的彩鋼瓦代替了,每一家小院裏裏、的佈局都十分講究,房前是菜園子,房子與菜園之間隔着一層鐵絲網,雞鴨鵝的小窩分佈在院子西牆根,豬圈搭建在房子東面。房後的院子寬敞,都鋪設一條筆直的紅磚路,院子兩側都建有長長的耳房,東面作為柴房,西面作為農用車庫房,閒下來的地方放糧食,還有儲藏室。小院佈局緊湊,又美觀大方。因此,家家户户房前屋後居住面積都很寬敞,是城裏人望洋興歎的。

冬天的鄉村是靜怡的,成羣的麻雀在村子上空轉悠,一會東去,一會又穿進這家院子。特別是在清晨,村裏雞鳴狗跳,炊煙裊裊,鍋碗瓢盆的撞擊聲叮噹山響,更有買豆腐的小販吆喝聲在村子上空飄蕩。

吃過早飯,母親帶我去前村親親家串門,前村距離我家不到二里路,走一會路就到了。今冬雪大,遠山近景都披上了銀裝,雪白的四野,亭亭的樹木,像是靜待出發的戰士,等待春風的指令,頃刻就會滿樹碧綠。

自己漂泊在外,總是報喜不報憂,母親又何嘗不是呢。每次接母親打來的電話,相互問好之後,接下來就是一連串的好事情“媽,您身體好嗎,要多吃蔬菜水果。”母親總會笑聲朗朗地回答:“放心丫頭,家裏好吃的一大堆,身體好着那。”

有一次自己感冒發燒38度,渾身痠疼,一點力氣都沒有,當時心想,要是母親在身邊該有多好,只能孤單地享受着疾病的折磨。不知為什麼,與母親總是心有靈犀,手機響了,我急忙拿起電話,果然是母親打來的電話,母親説昨晚夢見我病了,因此不放心,聽到母親的聲音,電話這頭的我,早已淚眼朦朧。為了不讓母親擔心,強裝鎮靜,嘻嘻哈哈説笑,母親聽後,一顆懸着的心才算放下來。放下電話,淚水奔湧而出。那時候,多麼希望能有母親的痛愛和陪伴啊,可是,千里迢迢,我又怎忍心讓母親為我擔心着急?

記得小時候也是感冒發燒,不吃不喝,眼看就要過年了,母親每天都在忙碌着置辦過年吃的嚼磕。我只能躺在炕上,聽着窗外熱鬧的鑼鼓聲,每天只吃幾口凍梨,雙目緊閉,不願看見一切景物,感覺世界任何物件都那麼討厭,看見就會頭暈。母親勸我吃下感冒藥,因為我最討厭吃藥了,寧可身上難受,也不願吃苦藥。母親就會耐心地開導我:“恨病吃苦藥”,聽母親勸慰,總算把藥吃下去,每次吃完藥,母親就都會給我吃一塊糖,來緩解嘴裏的苦味。

一次半夜醒來,看見窗台邊隱隱約約一個晃動的人影,我膽子特別小,媽呀一聲轉進被窩,母親聽到後,召喚我別害怕,原來晃動的黑影是母親,母親牙疼病犯了,疼得厲害,睡不着覺,又不能出聲,擔心吵醒我們,就一個人忍着劇痛,坐在窗前,默默看着窗外的星星。

當時自己特別害怕失去母親,就靜靜地陪伴着母親到天亮。母親經常講起我小時候的事情,母親説:“我出生的日子是秋天,天氣涼爽,我總是戀着母親温暖的懷抱,不讓母親下地幹活,因此,母親整天抱着我,母親的褲子經常是濕漉漉的,因為尿尿都不離開母親的懷抱。母親只能在我睡覺的時候做些家務活,還得餵豬做飯,還得照顧我。

一晃我長大了,變成了母親眼裏可愛的胡蝶。有一天我對着鏡子梳頭,母親坐在炕頭上看着鏡子裏的我。我問母親:“媽媽,我長得好看嗎?”母親微笑地説:“好看,年輕就好看。”然後我又問母親:“您年輕過嗎?”母親説:“這孩子,誰還沒年輕過呢。”我又問:“人為什麼會老呢?”母親説:“多少年的大道走成河,多少年的媳婦熬成婆,你長大了,媽媽就老了。”我説:“我不相信,你看我這麼年輕,我不相信人會老,從哪天老的?”母親説:“悠悠歲月,人都會從少年走到老年,慢慢你就明白了。”我説:“我才不會老呢,我要永遠這麼年輕美麗!”然後聽見母親喃喃自語:“黑頭莫笑白頭翁,花開花落幾時紅。”

對於母親的話只是似懂非懂,現在想起母親當時説的話,句句在理,字字箴言。可以説,母親是我人生第一位老師,母親不僅養育我成長,還要教育我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善良的人。其實,我懂得母親“疼愛媽媽,就是要聽媽媽的話。”

在我的記憶裏,母親從不發脾氣,性格總是那麼和藹可親,無論是對待長輩,還是待人接物,母親總是做得十分得體。村裏人都誇獎母親手巧,人又及其善良,好特別聰明。

每次回家,跟母親在一起總有説不完的話題,母親總是變着花樣給我做好吃的。有一天,我看見母親買回一瓶定型髮乳,並且笑盈盈地捧在手中給我看:“丫頭,是不是你用的髮乳,看見你那瓶沒有多少了,正好碰見就買了一瓶。”看着母親手中小巧漂亮的小瓶子,我的眼淚在打轉,急忙説:“謝謝媽媽。”急忙轉過身去。

母親給我買的這瓶髮乳,早已經用完了,這個精巧的小瓶子,我一直珍藏着,人在他鄉,看見這個小瓶子,就像看見母親在身邊,就會為您温暖幸福,身上,就有使不完的勁。

母親老了,頭髮兩鬢開始有絲絲縷縷的白髮,每次看見母親頭上的白髮,心裏就會一陣疼痛,多麼希望母親永遠年輕,永遠陪伴着我向前走。

記得母親節那天,我給母親打電話,祝福母親節日快樂!並且讓母親猜猜我給她寄去的禮物是什麼?母親不加思索地回答:“是金戒指。”不能吧媽媽,我大聲的囔囔,您簡直太神了,我與母親就是心有靈犀,我給母親買了一枚金戒指,母親看見我發給她的戒指照片特別高興,連忙説:“好孩子,謝謝女兒。”讓母親開心,是自己最大的快樂。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親給予孩子的養育之恩,是永遠無法報答的,只想在母親的有生之年讓她生活的開心舒心,就是對女兒最好的安慰。

母親走路有時候膝蓋會疼,在家的時候,我每天都要給母親按摩膝蓋,幫助母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還給母親買了磁療燈,每天晚上幫助母親用電磁療燈暖暖腿,母親的膝蓋就會舒服很多。

生活在一個村子的鄉親,幾十年了,大家相互幫襯,對於一個村子住着的每一個人都十分了解。村裏人對於母親及其尊重,都誇母親善良大度,母親從來不會生氣,因為母親從來不計較得失吃虧,母親願意吃虧,母親説:“吃虧是福”,因此母親活的很灑脱。鄉親們就會在我面前誇獎母親,説母親心好,特別勤快,誰家有的大事小情求到母親,母親總會爽快答應下來,並且儘自己的所能,盡心盡力去做好。鄉親們還誇將母親特別聰明,能分辨出輕重,知足常樂等等。

“慈母千叮嚀、遊子行路苦。”母親是世界上最疼愛我的人,母親的恩情無以回報,只有好好學習,用積極的心態去看待一切事物,認定的目標就要全力以赴,用樂觀熱情的心態去做一切事情,做好自己,不讓母親擔心。記得離開母親那天,母親語重心長地説過一段話:“以後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三思而後行,認為是正確的事情,就要去儘量去做好。”面對母親的期盼,我總是這樣回答母親:“好的,相信您的女兒不會給你丟臉的。”我知道母親相信她的女兒,因為,世上有句話“知女莫如母”。

“慈母手中線,臨行密密縫,唯恐遲遲歸。最糾結的事情就是離開家的那一刻,母親總是捨不得我離開她,每次啟程,都要送我到村口很遠很遠的地方,我頻頻回頭招手,最不忍看見母親淚水漣漣。那一刻心裏特別矛盾,不想離開母親。我懂得,母親的淚水是鼓勵,是一種温暖,更是一種期盼。期盼她的孩子有個好的收穫,無論是學業還是愛情,我深深地懂得,母親的痛愛,是世界上最無私的愛。

遠離故鄉,心裏總會念起母親的囑託,母親常常教導我:“做人要正,要懂得感恩,看人,別總看人家的短處,要記住那些好處,每個人不可能照書本説話,要説會寬容,要記住別人對你的好,哪怕一丁點的好也是珍貴的。”母親的話時時刻刻記在心坎中。有時候自己有解不開的困擾時,就會温習一下母親講過的話,心裏就會豁然開朗。

如今遠離家鄉,遠離母親的呵護,一個人在外漂泊,已經習慣了沒有母親在身邊,習慣了獨立,更習慣了想家的那份愁苦與美好。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童年時光畫面總會出現在眼前,在記憶中流連,享受着母親的疼愛,真的好幸福。

時光的腳步不會停留,一年的時間過得很快很快,寶貴的青春在不知不覺中悄悄流逝,來不及梳理過去,只能將那些珍貴的過往存留在心底,讓渴望充盈着理想,充盈着期待。感恩故鄉,感恩母親,唯有繼續努力,為夢想起航,讓鄉愁繼續,想家繼續……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此時身在異鄉,家鄉的景色又一次出現在記憶中,思緒悄悄蔓延,追隨着我熟悉的故鄉,撫摸着村頭那幾棵老楊樹,老樹儘管滄桑,樹幹依舊挺拔,默默佇立在故鄉,似乎輕輕擁抱着粗壯的樹幹,擁抱着童年的時光,擁抱着那些金子般的歲月,不由地哼唱起那首老歌:“我深深地愛着你這片多情的土地,我擁抱着村頭的大樹楊槐,就像擁抱媽媽的身軀……”

擁抱鄉愁,感恩鄉愁,鄉愁、真好……

鄉愁的散文 篇二

中秋又至,正好團圓,但許多人有家不能回。

異鄉客,最怕是中秋,濃濃鄉愁,似乎是註定了的。根本就不用學,離開久了,思念深了,自然就想家了,你也不知何時成了多愁善感的人兒,一念鄉音起,一語淚雙流。愁歸愁,但還是要説聲“對不你,又欠你一秋”。

還年輕,有鄉“卻”不回。“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那時年輕,除了一把子力氣,除了一大把青春,我們什麼都沒有。一腔熱血,一身抱負,執著於夢想,不怕撞南牆,死倔着“混不好,我就不回來”。習慣了天南地北走四方,遊學或闖蕩,再生動一些是“討生活”,費孝通先生所言極是,起初離鄉之人,大都是為了“討生活”,也有人“討理想”。每個異鄉客,都有一個“衣錦還鄉”夢,只要夢未碎,即便是死在外頭,也是值得。想家嗎?肯定想,只不過“好男兒志在四方”,忍住罷了。圓月下,秋風起,母親閒坐月光散下的亭院,日思夜盼,久等不來,惋惜罷,卻不生半分怨念,因為等得起。

至中年,有鄉不“能”回。“後來啊,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請允許我將餘先生的詩句做些微調,正符合這心境和處境。身不由己,天隔一方,一邊是天涯浪子,一邊是慈母心憂。不是不願意,不是不想家,而是有家不能回,千萬俗務纏於身,你一離開天就要塌,此時此刻你終於明白“三過家門而不入”是何樣的情懷了。可縱然你閲盡人世繁華,你磨礪人世滄桑,無論千萬裏,不管“萬户侯”,忙裏偷閒,鞭炮齊鳴,渾然不覺,要過年了。“新桃換舊符”,一年又一年,母親已蹣跚,老了容顏,卻還在盼。

到暮年,有鄉不“願”回。“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待你避過了中秋,錯過了新年,再迎來可能就是清明雨,梨花祭。春寒料峭,柳綠花紅,清明雨紛紛,此時的你,多麼希望母親仍在翹首以盼,等你回來。人不在了,鄉愁也淡了,“回家”被塵封了。不是沒機會,而是沒珍惜,一脱再脱,以為總有牀前盡孝時,以為總能挺過這一關,以為母親還年輕,卻不曉,你早已娶妻生子,做了父親,時間的手術刀堪稱妙手,不痛不癢地讓我們忘掉了生命被一點點分割,只到垂老的一刻,幡然悟到,卻天人永隔。

又是一年花好月圓日,中秋卻成不歸路。鄉愁年年積累,已然麻木,成了習慣。到頭來,不知是你的鄉愁,還是母親的鄉愁,唸叨着終不過是看似的美好,並不實際。有多少人,種種原因不能回家,聽火車聲隆隆,輾轉反側,濃濃的鄉愁揮不去,只能乾等侯。離得久了,不知何處覓鄉愁,而鄉愁夠了,卻敵不過一句“又欠中秋”!

鄉愁的散文 篇三

多少年過去,多少次重現,讀你千遍無人説厭倦。桃花開,雲雨散,清明時空遠近濃淡,水彩般描繪,愁緒風乾紙上,江山依舊,美不美,人間天上。

與時光並行,有些去處經久不衰,有些情景終生難忘,有些人,無論走多遠,最初的那段林蔭路徑、那條淺淺清溪、那個柴扉虛掩的小院、那處木門緊閉的土屋,總在念想的近處、取向的首先。

靜靜的修竹亭亭玉立恭迎來者,彎彎的土路拖延春天的過往,翠綠掩映村居,遠足踏青的城裏人忘卻了歸途。

這一片古老的村落將歲月釀造,把時光打磨,精緻、閒散的生活在靜靜流淌的水道溝渠中,被漫遊或搶食的紅鯉攪亂了視線。

和合之聲源遠流長,一曲悠揚的民謠在暮色中渲染,淅淅瀝瀝春雨落下,潤滑的巷道石板上拾遺,一枝莫名的花清香漫溢,繾綣了春思。

土木青瓦老屋裏,生活的後人依舊生活着明清先祖的家訓,宅院天井內斂而開放,接納外面七彩絢爛的陽光,雕花木窗鏤空走漏老宅祕史,悠悠古風穿過窄巷卵石鋪墊的道路,行走中回眸,前世今生已然未辨。

村外不遠一處古寺,禮佛香火經久不衰,擊打木魚的聲音將聖旨傳遞千年,吃一頓寺內食堂自助素歺靜心養顏,院外一株桃樹枝上含苞待放,和煦清風吹遍初春的田野。

鄉愁不止於青山與綠水,更是雨點敲窗雞鳴犬吠的聲音、晚風習習石拱橋下水邊浣衣的情景,鄉村不止於出發和勵志,更是迴歸和抒情。

芳菲如雲,盪漾眠不覺曉的幽夢,春風靜止,詩已飄向遠方。

鄉愁的散文 篇四

每年幾次的匆匆忙忙,回家似乎變成了一種儀式,或是一種應酬。故鄉的一切在意識裏變得朦朦朧朧、漸行漸遠,我努力去追尋,卻感覺流失的太多,拾回的太少。於是,漸漸害怕,害怕在路上碰到故人卻叫不上名,因而評頭論足;害怕在酒桌上與發小失去共同語言,因而嫌自己高傲;更害怕在這片生我育我的故土裏找不出關於自己的點點滴滴。

當溪水送走了浣衣的農婦,當迷濛的夜幕籠罩了山頭;當夜鶯喚回了晚歸的農夫,當天空請來了星月,家鄉就像謝幕了的舞會,一切都變得輕輕悄悄的,除了寧靜還是寧靜,靜謐的夜空似乎能聽到流星滑落的聲音。當月光散落在一座座平靜的院落,此時,似乎感覺到村民們幸福的生活在香甜的米酒,以及美味的佳餚中映出,祥和也便充斥着他們一顆顆謙卑的心靈,就連那棲息枝頭的鳥兒也似乎沉醉於這一方恬靜。然而,在唯美的夜空下,卻隱約能聽到年輕人喝酒划拳的聲音,氣勢磅礴,如泣如訴。詢問得知,這夥年輕人經常聚在一起喝酒,大的有40來歲,小的有20幾歲,這其中也有和我一起長大的。裏面有結過婚後老婆跑了的,有沒談過女朋友的。在大人們看來,他們無所事事,好吃懶做。但在我看來他們志同道合,為了排解心中的煩惱,為了宣泄彼此靈魂深處那份孤獨與寂寞,他們故作猖狂,也許是為了掩蓋自己的脆弱。試想,有誰不想花前月下、功成名就,又有誰願意把自己浸泡在酒精之中呢?於是,想到了我的童年朋友,頓時黯然傷神,每次回家遇到時他們躲閃的眼神,讓我感覺到稍微靠近,會給他們造成不適與不安。短短的十幾年,物是人非,是什麼讓我們既熟悉有陌生,也許在他們看來,在人生道路上,我們已分道揚鑣,青春,過往,也許正如村邊流淌的小溪,早已沒有當年的清澈,也缺少了當年的澎湃,它猶如一個感傷的老人,似乎在訴説着關於歲月的故事。然而,關於青春的故事,在我們的記憶裏卻漸漸縹緲,曾經發生的將不再發生,就像我們的童年,在這裏絲毫看不到影子,也無從追憶曾經水中嬉戲的你我,曾經無憂無慮,天真無邪的片段在腦海裏連接不成一個完整的畫面。

從小都得到親人們的庇護,現在長大了,説不上遠離故土,但與親人總是聚少離多,也談不上工作繁忙,但回家的日子也總是推了又推,以至於每次回家父母總是問:這次回來住多久。每每被問,也總是含糊回答,怕兑現不了傷了他們的心。雖然父母年紀不算大,但也能深深感覺到他們心中那份對子女的不捨,這份不捨體現在每次回家他們都忙上忙下,把深藏在哪個角落裏的美味折騰出來,體現在自己離家時他們往包裏塞這塞那,生怕自己在外面捱餓。世上有一種人,和你在一起時,總是千囑咐萬叮嚀,要吃好穿暖,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可能覺得很煩,但在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總會挺身而出,竭盡全力,這就是父母。如果有一天,發現,用餐時,他們愛吃煮得爛爛的飯菜;天氣變化時,他們總是咳個不停;走路時,他們腳步變得蹣跚、身軀彎成月牙……。然後恐慌,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記得有一次要回城,我和表弟去跟80多歲的祖母道別,看到她從雞窩裏抓住一隻早就預備好的母雞,想送給我們回城,我百般推辭,總算推回,但我卻異常難過,我不知道這樣做對了還是錯了。看到滿臉皺紋,日益衰老的祖母,一輩子拉扯着父親他們7兄妹長大,多不容易啊,現在還心疼孫輩們。當轉身離開時,眼淚奪眶而出,害怕某一天自己的一個轉身怕是訣別。

人的一生渺小而短暫,猶如沙塵般地飄忽和微小,生命的無常總是讓人不知所措,有些人,有些事,一旦錯過就是一輩子。正因為如此,要趁父母未老,多愛他們。也許明年,也許今後,他們是否還在我們的身邊,一切都只是未知。

只有祈禱,只有祝福,那村那人,一切安好。

總結 篇五

板書:

讀(詩歌)──賞(意境)──悟(情感)

余光中《鄉愁》原文賞析 篇六

中華民族是個浪漫的民族,即使是濃濃的愁緒也能表現得異常悽美。中華民族是個多情的民族,即使遠在天涯,也時刻深深眷念着天邊的故土。當多情與浪漫相遇時,於是,便會氾濫出詩——無止無息的詩。

情是這世上極抽象的詞彙,總是有着,卻又總是看它不見,總需借一些物象才能捕捉到它。在思鄉愁情襲來時,“月”成了中國人的最愛,由“月”而勾出的詩便多了起來。而余光中對着懸掛了無數個日夜的思鄉的明月,卻浮現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於讀者眼前。當我們感念“天涯共此時”的一剎那,這四個意象果真讓人覺得,故鄉就在眼前——更近了,也似乎更遠了——若隱若現,若即若離……這真的便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鄉愁”了。

“鄉愁”是痛苦的。“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母親”,現在又多加一個“愛人”,隨着歲月的遷移,這與故鄉有關的思念也在逐漸地增多、加重。不論是生養的血緣,還是纏綿的愛戀,當它終歸化為親情的時候,當這親情生生地被空間拉遠了的時候,愁苦便牽腸掛肚、魂牽夢縈……然而,畢竟這時的愁苦還可排解。“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終可傳去我們彼此的思念,並最終拉近這空間上的距離。於是,在詩中,愁苦裏我們享受到了幸運與幸福……

歲月在更迭,鄉愁在加深。而當鄉愁化作“一方矮矮的墳墓”之時,痛苦中又隱現幸福的“鄉愁”裏,卻變得肝腸寸斷、撕心裂肺。明明是“矮矮的”,明明是近在咫尺,但“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生死兩茫茫,在這隻須稍稍抬起腳便可逾越的“一方矮矮的墳墓”前,生與死的牆卻是那樣地高,那般地厚——觸目可及的“近”卻又是那樣遙不可及的“遠”。余光中竟讓讀這詩的每個人一下子又找回了自己——或是若干年前,或是若干年後,那個立於墳前的人定然就是我們自己。無須刻意,一幕又一幕便溢了出來,彷彿與“小小的郵票”和“窄窄的船票”相關的記憶瞬間四溢而出,佔據了每一顆此刻均已早就變得空蕩蕩的心。這是無法接受與承受的,然而生老病死,輪迴使然,這人力所不能及的自然之法則又迫使我們不得不接受,也不得不承受。儘管帶着劇烈的疼痛,但當鄉愁化作“一方矮矮的墳墓”的時候,人力已顯得微薄,天命卻又是威嚴得那樣地無法抗拒。

儘管無法如“小時候”、“長大後”那樣得以排解而幸福,但這愁苦畢竟該順理成章地被自然釋懷。如果説這種鄉愁之苦也可排解的話,那當它化作“一灣淺淺的海峽”時,便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去排解、消逝掉了,更是無法接受和承受了。

不錯,與“墳墓”這一意象幻化而出的那個“鄉愁”相比,二者何其相似啊。同樣是近在咫尺,卻又同樣遠隔天涯;“矮矮的”,“淺淺的”,同樣舉步可越,卻又是同樣無緣親近。但這又分明是不同的。生死的時序自然非人力可改變,但這眼前的相隔豈是上天的安排!當我們捶胸頓足地痛恨於雙手無法使距離拉近時,卻又為何親手殘忍地人為拉遠着這上天原本已拉近的距離!自然的運轉,體現的是深沉與威嚴。人力的對抗卻體現着可憎與愚昧。面對這樣的鄉愁,這苦與痛,分明伴生着強烈的困惑與憤懣……

《鄉愁》,收回凝望的遐想與沉重,“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隨時間的前移,伴成長的變遷,這條與生命牽繫的線,竟串聯起了“我”生命中全部的“鄉愁”。在工整比對之美的背後,我們感受到了這愁情由淺及深,由窄而廣的變化之美。這是一種深沉,亦是一種昇華……

鄉愁的散文 篇七

1687年,瑞士有一位叫約翰納斯·胡斐的醫生,撰文記述一名患了怪病的大學生。這名大學生因為非常想家而病入膏肓。醫生給他開了許多藥都不見效,只好建議他回家休養。沒想到,只是“回家”這個計劃,就令他振奮許多;在回鄉的路上,他竟然完全康復了!

“鄉愁”是一種病,根源在於你的記憶,你對家鄉的記憶。

對家鄉的認識,只有在你走出家鄉,看到了另一處地方時,方才開始。

人們離開家鄉,或是因為對異地的嚮往,或是因為要向上奮鬥,擺脱貧窮……但,當你千方百計登陸異地後,思鄉之情卻油然而生。

記憶裏,老家寬大的衚衕口,遮天蔽日的大樹,鄉親們坐在樹下談笑風生。天空是綠色的,那是大樹的綠蔭暈染到天上的效果。

老家的夜晚,天藍得發黑,滿天繁星又大又亮,像一顆顆鑽石閃耀光芒。當你輕輕入睡的時候,窗外草蟲啾唧,包圍着你的夢鄉——雖有萬千只蟲類歌手合唱,那卻是一晝夜中最靜謐的時刻。

令我們深感失落的是,如今在都市的燈光污染下,我們都不太有心思去看星星、看月亮了。當你翻閲老照片的時候,總能夠回想起一些陳年往事。但,隨着將照相機嵌入手機這一天才設計的誕生,再也沒有那些發黃褪色的老照片了——人們都在忙着即拍即刪。

回鄉是治療思鄉病的最好辦法,因此每逢春節,許多中國人總是不顧一切要回家過年,就像候鳥要遷徙一樣。

但你所落腳的城市在鉅變,你遠方的故鄉也在鉅變。只不過,跟都市的日新月異相比,中國的鄉村越來越變得不像昔日的鄉村了。每次在農村看到那些用紅磚和預製板搭建的千篇一律的房屋,心裏都不太舒服。而今的鄉村建築比城市建築更無個性。這也不能怪農民,因為他們只能買到這樣的建築材料,他們也請不起設計師。就算是村裏的富户,也不過把門樓造得更高些,瓷磚貼得更光鮮些罷了。

那些承載你兒時記憶,那些你在異鄉魂牽夢繞的大樹小河、老屋池塘已然灰飛煙滅,無影無蹤。當你滿懷疲憊,眼裏擱着酸楚的淚,揣着一腔鄉愁,滿心指望“那故鄉的風和故鄉的雲”能為你“撫平創傷”時,忽然感覺自己好像又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故鄉變成了另一個異鄉……

確實,有很多事情,只有在回憶中才仍然一直存在着。有時我們根本無法再回到最原始的回憶裏去,因為我們無法再重建當初的情景,而鄉愁給你的回憶上了色,讓它變得更加縹緲虛幻,令人惆悵。

鄉愁的散文 篇八

時光如流水,沖刷着年輪一圈圈擴散開來。兒時記憶漸漸與歲月揉合發酵,生髮出濃濃的鄉愁,連綿悠長,令人回味。

鄉愁是村前的長街和坑塘。雖然是土路,但長街硬而平直,它以東西方向從村前穿過,南邊靠坑塘的一側,是白楊,高大直立,我們兩個小孩子合抱也牽不到手。與白楊為伍的還有佈滿坑涯大大小小的柳樹。夏秋的晚上,我們把草苫子鋪在長街上乘涼,或聽大人們講故事,或猜謎語,也沒覺得怎麼難熬,伏天就過去了。

村南的坑塘與村子等長,村西的坑塘與其相比,短而窄,但它們由坑嘴子相連通,形成對村莊的半包圍。春天,黃河水從村東的溝渠湧進。放水的幾天猶如過節,是快樂的日子,我們追逐着蛇一樣的水頭,目送它與坑塘裏的水親吻融合,然後慢慢漲起來。村莊隨即平添了幾分生機。青蛙比我們小孩子還高興,用歌聲慶賀,你方唱罷我登場,此起彼伏,非常熱鬧。大人們説,青蛙打哇哇,四十天喝疙瘩。意思是離新麥子下來尚有一個多月的光景。

總覺得兒時的雨水很勤很大,夏秋時節,水近坑沿,坑塘與南邊的窪地相連,一片汪洋。於是,這裏便成了孩子們的天堂,從早到晚泡在水裏,藉着窪地裏的檾麻和高梁作掩護,捉迷藏、打水仗。累了倦了,再來一番表演,或扎猛子看誰在水下憋的時間長、或看誰扎的猛子遠,或將身上塗上泥巴,麻溜地爬上歪脖子柳樹,來個滑稽的亮相後旋即跳進水裏。秋假快結束的時候,水已清冷冰涼,即使嘴脣凍得發青,還仍在坑塘裏玩耍。

印象中,兒時的冬天要比現在的冬天冷的很。當坑塘結了厚厚的冰時,我們在上面抽陀螺、打滑溜,樂此不疲。

鄉愁是熱鬧的老家廟。家廟位於村子中央,一排北屋,還有一排東屋和一排西屋,青磚瓦房,古香古色。據説,家廟是供奉家神的地方。但從我記事起,家廟就成了學校,我就曾在這裏上過國小。這裏除了朗朗讀書聲之外,還有喧天的鑼鼓和優美的唱腔。不過,這大都在冬閒的晚上和國小放寒假時才有。大人們在這裏排節目、演樣板戲。

我們村排演的是《沙家浜》和《智取威虎山》,鄰村排演的是《紅燈記》。兩個村有時晚上同時演出,暗地裏叫勁,都使出渾身解數。有好事者來回竄動,看哪個村戲台下的觀眾居多。但總是聽大人們説我們村贏了。有的説我們村管事的人負責,演員認真,吹拉彈奏和打鑼鼓的賣力,配合的天衣無縫;有的説我們村唱的河北梆子,在四外八鄉有深厚的羣眾基礎;還有的説我們村的汽燈明亮。總之都有道理。

正月十五前後,家廟還有兩項熱鬧的活動,是孩子們特別期待的。

放雲燈一直是我們村的習俗。有個叫勝叔的手特別靈巧,都是由他來操持。用細鐵絲扎制一個直徑和高度都近一米的桶型框架,外面罩上白紙。裏面中上部放置用柴油浸泡的廢舊鞋底做動力燃料。點燃後由兩三個人按往口沿,待氣壓足夠時慢慢鬆開,只見雲燈迅速升到夜空,像一顆星星隨風飄動。往往不等歡呼聲達到高潮,一些人便甩開步子去追燈。燃料越足、風速越大,追逐的路程就越遠。因此風大時是不宜放飛的。我也曾幾次隨人羣去追燈,但每每回來均遭父母訓斥,不是因衣裳弄髒溻濕,而是睏乏的尿炕。

揉花是我們村的獨創。把兩個牛籠嘴扣在一起,裏面充滿木碳和生鐵片,然後用繩子系在裝有軸承的木杆上,點燃後搖動木杆,隨着火球的迅速旋轉,融化的鐵片甩出,撞到牆上,火星四濺,滿院金花,引來眾人的一片喝彩。

在我看來,鄉愁豈止是長街、坑塘、老家廟?還有村西頭神祕的佛堂,家北清水湍急的馬頰河以及高而長的河堤,村中的老井,窄長曲折的衚衕,熟悉的村落輪廓,高大厚實的“孔子迴原處"石碑,成排的桑樹,成片的棗樹林……

兒時不知愁滋味,深深的記憶,滿滿的幸福。然而,近來回鄉,深感陌生。那些村中我兒時所崇拜的人均已作古。村前長街的大樹蕩然無存,坑塘已近填平,老家廟也被拆除,所有的記憶都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稠密的長相類同毫無生命活力的五層樓房。可以説,它在我的腦海裏不能留下任何印象,即便留下一絲絲也難以覆蓋兒時刻骨銘心的記憶。這愈發濃郁了我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