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鼓勵是最好的教育【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61W

鼓勵是最好的教育【新版多篇】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後感 篇一

小事成就大事 細節成就完美

——讀《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有感

實驗三小蔣巧紅

很高興,一開學上級就配發了這麼多的好書。給我發的是《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本書,拿到這本書,真想一口氣讀完。但因裏面值得研究的知識太多,不得不細嚼慢嚥。這本書分為:做人篇、學習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四個部分,圍繞着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樣一個主題問題給出了66個小的教育主題(即本書所説的教育細節)。真是一本值得老師認真學習的好書。

因為我們不僅教育學生,而且也是家長,更直接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過程中從中獲得有益的方法。本書給我影響最深的是其提到“最好的教育是‘無為’的教育:它不為感知,卻又深深影響着人的心靈。無為教育,指教育者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隱蔽教育意圖,以教育情境的薰陶、教育技能的感染以及教師自身的示範等為間接的教育手段,潛移默化,摒棄單調、枯燥的説教,充分信任學生,因勢利導,使學生在沒有直接衝突式的説教中自覺地接受教育,在親身體驗中自醒地領悟道理,在以自身為主體的自我教育中達到精神昇華和認識的飛躍。

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女孩初學小提琴,琴聲如同鋸木頭,父母不願聽。孩子一氣之下跑到幽靜的樹林中學練。突然,她聽到一位老年女人的讚許,老人説:“我的耳朵聾了,什麼也聽不見,只感覺你拉得不錯!”小女孩受到鼓勵,於是每天都到樹林裏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鼓勵説:“謝謝,拉得真不錯!”

終於,家長驚異地發現了女兒優美的琴聲,忙問是什麼名師指點。這時,女孩才知道,林中的老人是著名的器樂教授,而且她的耳朵從未聾過。

裝耳聾,引導孩子走向自信。她認真傾聽孩子的琴聲,對孩子不斷鼓勵,雖沒有具體施教琴藝,又沒任何説教,但卻給了孩子動力和自信。女孩每天為孤寂的老人拉琴,從中悟到藝術的價值和魅力,琴德、琴藝都得到昇華。

這個傳奇故事便藴含着豐富的“無為”教育的哲理。即作為被教育主體的學生,在沒有意識到被教育的狀態下,不知不覺受到教育。“無為”教育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無為”思想與現代教育學中“主導、主體”理論的結合。我認為,最好的教育應是“潤物細無聲”的無為教育,是需要我們教師親身垂範;需要我們用心傾聽、寬容、尊重與理解;需要我們智慧激勵;需要我們有效引導學生親歷體驗,更需要我們從細節入手身體力行。在日常教學中,真正把“無為”之道結合起來,加速學生“要我學”和“我要學”思想的進一步融合,才可以更好地為社會培養有用的人才。

俗話説,“做人難,育人更難”,讓學生“學會做人,做一個真正的人,做一個高尚的人,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最終目標。我認為,培養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一個高尚的人,可能是比較難於實現的,但我們卻要努力去培養每一個學生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這應該是我們孜孜以求的。

教育的靈魂,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民族、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我們不僅教給學生書本上的知識,更應該教給學生分析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這才是好的教育目標。

書中還説,獲得成功的第一祕訣是勤奮,然而現實中,一些學生之所以學習成績不能取得進步,並不是因為智力因素,其最終原因就是不勤奮,沒付出,因此我們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力爭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取得進步,但是這並非對所有的學生都起作用,對

於部分學生,我們有這樣的主觀願望,而無實際效用,因為他們沒有學習的願望。

成功源自腳踏實地,而我們的一些學生,就是缺乏這樣的精神,因此我們的説教,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這是客觀事實,我們無法改變,但作為教師,我們明知不可為卻更要努力去改變現狀,力求更大範圍地去影響學生的發展。

教育是一種心靈的溝通,這需要有良好的契機,機不可失,我們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努力把握那稍縱即逝的機會,力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讓學生獲得進步。

總之,我覺得,我們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父母家長,因此無論是對於教育教學工作,還是對於家庭、孩子的教育、成人及發展來説,這本書對我們來説,是很值得認真研讀的。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後感 篇二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讀後感

假期中,我讀了由張平主編的《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這本書,感受頗深。全書分為四個部分做人、學習、做事和交往四個部分,圍繞着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樣一個主題問題給出了66個小的教育主題。即是,做人篇包括:教育的本質是學做人、誠實、自信、健康、生存能力、責任心、積極心態、堅強、樂觀、耐心、謙虛、獨立、勇氣、幽默、感恩、勤儉節約、吃苦、自我教育即反省;學習篇包括:方法、習慣、自學能力、興趣、思維力、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創新力、探究力、勤奮、問題意識、活學活用、合理安排時間、整體規劃、休閒;做事篇包括:如何做事、目標、使命感、有計劃、毅力、挫折、面對失敗、行動、自我激勵、做喜歡做的事情、勞動、選擇、踏實、自我保護;交往篇包括:交往的心裏需求、知足、真誠、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寬容、愛心、傾聽、語言表述、友誼、距離、合作意識、孝、師恩難忘、處理衝突和分享快樂。其中每一篇的第一個教育細節都是這一部分的總論,即做人、學習、做事和交往四篇都有一個分別的總論。然後各篇的分論點各自獨立成篇。

通觀全書這是一本有關教師自我修養、教育常識的好書,感覺很樸實、全面,比如什麼是好的教育?本書序言做了探討,教育要像杜甫説的那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育藝術的最高境界在於“人不同,而教有類也,教無定法,便不可言傳,此乃無之境界,大教無言矣”。由此得出一個結論:好的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隱蔽教育意圖,以教育情境的薰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師自身的示範等為間接教育手段,潛移默化,摒棄單調、枯燥的説教,充分信任學生、因勢利導,使學生在沒有直接衝突式的説教中自覺接受教育,在獲得的親身體驗中領悟道理,在自身為主體的自我教育中達到精神的昇華和認識的飛躍的教育。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 篇三

轉載▼標籤:轉載什麼是最好的教育?中國成才學研究會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他的《什麼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着: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

盧梭在其名著《愛彌兒》中説道:“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着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1、學生跟我們教師學什麼?

著名教育家張伯岑説過:“作為一個教育者,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教會學生鍛鍊身體,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

(1)具有積極人生觀的人

(2)具有健康狀態面貌的人

(3)會學習、有智慧的人

(4)會合作、待人以寬的人

(5)會生存、能獨立的人

2、做一個誠實的人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説:“在教育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

(1)教師的言傳身教

(2)教師的正確引導

(3)落實到細節

(4)要相信孩子

3、教育的核心:培養學生的自信

中國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説:“任何人都應該有自尊心、自信心、獨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輕人,自信不是自滿,獨立不是孤立。”

(1)教師信任所有學生

(2)在探究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3)建立合理期望,讓學生體驗成功

(4)樹立自信的榜樣

(5)尋找契機,巧用時機——刺激個體自信

A、委重任,滿足其表現欲B、促成功,滿足其自我實現欲

(6)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

4、健康是人生最可寶貴的生命因健康而美麗,而真正意義上的健康是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教育應以每一個人的後天的健康為最終目標,因此,老師在教育學生強身的同時,更要強調“強心”。

(1)在教學思想上要滲透心理教育

(2)心理教育滲透教學內容之中

(3)爭取家長的積極配合(4)學生問題的解決重在預防

5、生存,人最基本的能力

要想讓孩子適應越來越殘酷的社會,我們的教育中,應該着力給孩子搭建人生的三大支撐能力。

(1)物質支撐能力

(2)自我精神支撐能力

(3)社會支撐能力

A、接受社會規則,與社會相適應。B、能夠獲得外部社會的理解、支持和幫助。

6、真正的禮貌源自於內心(1)強化師德教育和學生文明禮貌的教育

(2)把禮貌用語落實在平時

(3)文明禮儀教育與各項互動的開展相結合(4)強調教師的為人師表

7、責任心:人的高貴品質

英國教育家維克多。費蘭克説:“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以“負責”來答覆生命。因此,能夠“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

責任心是一個人生命的纖繩。有了責任心,一個人才把自己的生命與別人的生命聯繫起來,才會產生自我價值感。

在日常教育教學中,重視學生責任感的培養,主要以下幾方面的策略:

(1)給與學生充分的信任與尊重,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2)樹立健康輿論,明確集體目標,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

(3)表揚先進,樹立榜樣,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驗責任感

(4)落實班級職責,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表現責任感

(5)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6)體驗自己過失的後果,學會為自己的過失負責

8、積極的心態對每個孩子很重要

(1)對學生應注意內部動機的激勵機制

(2)注重多元化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理念

(3)有效激勵——培養積極心態的催化劑

A、期望激勵B、競爭激勵C、暗示激勵

9、堅強是成功的核心品質

古希臘著名教育家、哲學家柏拉圖説:“一個人從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裏引導,能決定他後來往哪裏走。”

怎樣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

(1)人認識情感法

(2)克服困難法

(3)小事鍛鍊法

(4)遵章守紀法

(5)榜樣激勵法

(6)自我鍛鍊法

(7)勞動文體活動法

10、人生的本質應該是樂觀的美國著名成功學家、教育家卡耐基説:“如果我們有着快樂的思想,我們就會快樂。.。.。.用快樂、樂觀、豁達的胸襟去面對人生吧,我們的人生就永遠是快樂的。”(1)在課文教學時培養樂觀心態

(2)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

(3)在老師言行中薰陶樂觀心態

(4)在日常教學生活中培養樂觀心態

(5)在精神激勵中培養孩子的樂觀心態

11、用耐心培養出孩子的耐心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師要十分關切地對待孩子內在的世界,不可粗暴地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他們,要耐心地聽取他們的意見,要以平等待人的態度參加他們的爭論。”

(1)用具體事例讓孩子明白耐心的重要性

(2)遊戲是培養孩子耐心的有效方法

(3)在失敗中培養學生的耐心

(4)在等待中讓孩子學會耐心

(5)三分鐘耐心訓練

12、謙虛的人能學到東西

(1)讓學生體會到謙虛的對立面——驕傲的危害

(2)讓學生在自我認識中懂得謙虛

(3)讓學生在接受批評建議中體味謙虛

(4)在適度表揚中培養孩子的謙虛的品質

13、讓學生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説:“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走獨立的道路,這是我們教育關鍵性的問題。”(1)培養海西的獨立思考

(2)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和獨立意識

(3)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和自理能力

(4)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精神

(5)培養孩子參與社會的能力

14、做任何事都需要有足夠的勇氣

(1)讓學生在觸動中感受勇氣

(2)在“戰鬥”中讓學生要回勇氣

(3)在鼓勵中給學生一點勇氣

15、幽默是人的優秀品質之一

美國著名作家、教育家詹姆斯。潘説:“一個成功的人是以幽默感對付挫折的”。

(1)以樂觀的心態培養學生的幽默感

(2)引導學生積累、引用、創造幽默

(3)在活動中開拓幽默,進行實際鍛鍊

A、在牆報櫥窗中展開幽默

B、在幽默作品中學習幽默

C、在閲讀幽默故事中感受幽默

D、在演講辯論中使用幽默

16、保持一種感恩的心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米契斯説:“一個人要學會感恩,對生命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心才能真正快樂。”

(1)知:引導樹立持久的感恩意識

(2)情:巧妙激發良好的感恩情感

(3)意:舉行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説:“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在不斷地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1)潛移默化,身教重於言教

(2)注重實踐,習慣成自然

(3)橫向貫通,縱向銜接

18、要懂得、捨得吃苦

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説:“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好漢。”

(1)要捨得讓孩子吃苦

(2)將吃苦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3)給孩子設置一些困難,增加吃苦的機會

19、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1)讓孩子學會接受批評

A、教育孩子不必對他人的批評大驚小怪

B、允許孩子作出解釋

C、批評孩子時要一視同仁

(2)讓孩子自己承擔做錯事的後果

(3)讓孩子學會總結經驗教訓

(4)引導孩子遇見事物的後果

(5)重視負面道德情感的良好效應20、教會學生如何學習

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説:“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1)學習的方法

A、記憶的方法 B、列提綱

(2)學習方法的自主者

(3)培養學生成為良好的學習方法使用者

21、學習從培養習慣開始

印度哲學家菩德曼説:“播種一個行為,你會收穫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穫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穫一個命運。”

(1)學生九大常規習慣的培養

A、預習習慣 B、複習習慣 C、傾聽習慣 D、思考習慣 E、發言習慣

F、糾錯習慣 G、審題習慣 H、觀察習慣 I、閲讀習慣

(2)新課程理念下四大新習慣的培養

A、質疑的習慣B、收集運用信息的習慣 C、積極參與交流的習慣 D、理論聯繫實際的習慣

(3)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五種方法

A、教師樹立形象B、培養對習慣認識的認可 C、要從小節開始,持之以恆D、校內校外相軌並行E、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

22、自學能力是學生最關鍵的能力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説:“一個低水平的教師,只是向學生奉獻真理,而一個優秀的教師是讓學生自己屈發現真理。”

(1)激發學生自學興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改變“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採取新的教學方法

(3)指導孩子掌握學習程序

(4)鼓勵孩子獨立思考,探求知識的規律

23、興趣是學習最大的動力

捷克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説:“教師應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們求知與求學的慾望激發起來。”

(1)創設情境

(2)嘗試成功

(3)評價鼓勵

(4)揚長避短

(5)目標引導

(6)學法指導

(7)間接指導

24、思維力是學生智能的核心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並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本人去思考。”

(1)、引導、質疑、求索,激勵學生積極思維

(2)改革課堂教學,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

(3)開發學生想象力、綜合能力,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

25、注意力是心靈的天窗。只有打開注意力這扇窗户,智慧的陽光才能灑滿心田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篇四

愛孩子幾乎是每個父母的本能,怎麼愛,卻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托爾斯泰説過:“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關鍵是如何教育。” 教育,是深入靈魂的事,是精神上的紮根和薰染,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永遠的底色,而父母是這底色最重要的繪製者。作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父母必須明確:陪伴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陪伴才是最好地教育,沒有什麼比父母的陪伴更重要,一切理由在教育孩子面前永遠是藉口。然而,隨着生活節奏趨向于越來越快,更多的父母如今已難得有充足的時間來陪伴孩子,由此而導致的種種教育問題,已不可小覷。本期我們就親子陪伴為話題展開討論,以期引起社會各界對此問題的高度重視。

一、值得深思的故事

陪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絕大多數父母的最大難題是沒有時間。有時候,父母不會教育不怕,不懂教育也沒關係,因為,教育是深入靈魂的事,是精神上的紮根和薰染。對孩子而言,他們需要的不是奢華的物質享受,而是寂寞時有人陪伴,迷惑時有人指引,成功時有人鼓勵,失敗時有人理解。我們先看一則故事《爸爸,我想買你一小時!》或許就會明白:一切的愛,都基於陪伴!

父親下班回家已經很晚了,身體疲倦、心情也不太好。這時,他發現5歲的兒子正靠在門邊等他。

“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兒子問。

“什麼問題?”父親有些不耐煩。

“爸,你1小時能掙多少錢?”

“這與你無關。為什麼要問這樣的問題?”父親生氣地説。

“我只是想知道。”兒子望着父親,懇求道:“請告訴我,你1小時掙多少錢?”

“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話,那我就告訴你吧。我1小時掙20美元。”父親有點按捺不住了。

“喔。”兒子沮喪地低下頭。過了一會兒,他又抬起頭,猶猶豫豫地説:“爸,可以借給我10美元嗎?”

父親終於發怒了:“如果問這種問題就是想要向我借錢去買毫無意義的玩具,那你還是回房間去,躺到牀上好好想想為什麼你會那麼自私。我每天長時間辛苦工作,現在需要休息,沒時間和你玩小孩子的遊戲。”

兒子一聲不吭地走回自己的房間,輕輕關上了門。

兒子走後,父親還在生氣。過了一陣兒,他漸漸平靜下來。想到自己剛才有些粗暴,他走進孩子的房間,輕聲問:“你睡了嗎?”

“爸,還沒呢。我還醒着。”兒子回答道。“爸爸今天心情不太好,所以剛才可能對你太兇了,”父親説,“這是你要的10美元。”

“爸,謝謝你。”兒子欣喜地接過錢,然後又從枕頭下拿出一些皺皺的鈔票,仔細地數起來。

“你已經有錢了為什麼還要?”父親又開始生氣了。

“因為只有那些還不夠,不過現在足夠了。”兒子回答道。然後他將數好的錢全部放在父親手裏,認真地説:“爸,我現在有20美元了,我可以向你買一個小時的時間嗎?明天請早一點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父母對孩子一生的成長,無疑是舉足輕重的。父母的陪伴不是身體的陪伴,還是精神上的陪伴。所以,父母們,請靜下心聽聽孩子的心裏話,慢下腳步陪陪孩子,因為孩子是多麼渴望父母能抽出時間陪自己聊聊,陪自己走走;多麼希望父母能多看自己一眼,能見證自己最開心的時刻。

二、令人無奈的現狀

1、缺席的爸爸

古語説“養不教,父之過”,而這個時代似乎越來越缺乏“父親的教育”。原始社會中,爸爸會帶孩子出門打獵,孩子就被爸爸帶着去探索世界。而現在卻完全不是這樣,爸爸沒能成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關係中成為一個影子式的爸爸。對媽媽和孩子來説爸爸缺席了,對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淪為了旅館。80%的父親認為自己工作忙,沒有時間與孩子交往;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親“缺位”的情況,母親是子女教育的絕對主角。無論在情感、陪伴、尊重、親密還是在問題解決方面,父親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這説明父親在孩子成長中並沒有承擔應盡的責任。

2、焦慮的媽媽

一個缺席的父親,同時會伴隨一個焦慮的媽媽。父親主動或被動地成了家庭中的隱形人,媽媽便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從丈夫身上抽離出來,而放在孩子身上。但,孤軍奮戰的女人會難以避免的陷入孤獨感和不安全感中,又會不自覺的把家轉化為她痛苦的工作場所,用讓人窒息的愛和焦慮將孩子包裹起來,造成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過度依賴。孩子更多地生活在一個母親的世界裏,而不是家庭的世界。可媽媽那本應由爸爸承擔的焦慮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或者,孩子在各種情緒中如困獸一般壓抑、掙扎、暴虐、偽裝。孩子會“永遠做媽媽的好孩子”,而進入那種拒絕成長,依賴性強的狀態,沒辦法探索社會,融入社會。

3、失控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問題,就有多少父母問題。一個在家庭中缺席父親的背後,必然有一個焦慮的母親和失控的孩子。在缺失父愛或母愛中長大的孩子因沒有親情體驗,早期的情緒情感發育的損傷,會導致負面情緒較多、積極情感偏少,甚至出現情緒困擾、人格障礙、行為問題。這些失控行為通常表現為:害羞、情緒沮喪、自暴自棄、不求上進、少言寡語、不愛集體、厭惡交友、急躁衝動、喜怒無常、害怕失敗、感情冷漠,嚴重的還可能上學逃課、早戀、離家出走、偷盜、甚至喜好使用暴力,成人後更容易成為一個危險的人。

三、常被誤讀的“陪伴”

不能否認,所有的父母都愛孩子,都渴望盡已所能給孩子更多的愛與支持。有些父母選擇了與“失陪”和“缺席”父母完全不同的作法: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教育誠惶誠恐,小心翼翼,媽媽甚至做出辭職做全職媽媽的“犧牲”決定,給孩子完全的照顧,以為這就是最好的陪伴。父母育子觀念中有很多關於陪伴的誤區,概括下來有以下幾種:

1、陪同=陪伴

常看到父母亦步亦趨地跟在孩子左右,散步、逛商場、寫作業„„孩子在哪裏,父母的身影就跟在哪裏,孩子仍然是一個人自言自語或者自己玩,父母好像沒聽到孩子的説話,在想自己的心事,人在心不在,更沒心情體驗陪伴孩子的快樂,這樣的陪同不算陪伴。

2、看管=陪伴

父母緊緊跟在旁邊不斷地提醒孩子這個不可以,那個不行,替孩子做這做那,害怕孩子摔着,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走彎路„„沒有看到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需要,更沒隨着孩子長大,不斷擴展他的獨立成長空間,一天下來,父母疲憊,孩子辛苦,這樣的陪伴,充其量是保姆的照顧,不是陪伴。

3、物質滿足=陪伴

很多父母為彌補忽略孩子的內疚,偶爾有時間陪孩子,就用豪爽地花錢代替陪伴,不管孩子要的、不要的,都買給他,最流行的名牌、最貴的學校、最貴的老師,可讓父母自己內心平衡,卻無法填補孩子內心缺少愛的虛空。

4、説教=陪伴

很多父母難得與孩子在一起,藉機不停地講各種道理,講很多自己的辛苦,説這一切都是為孩子,説自己都是對的,用最有傷害力的這兩句話,以為能激發孩子的積極生活狀態,卻不知被“內疚和負罪”培養大的孩子最無力,他們只有自我否定,只有自我糾結和掙扎,沒力氣改變,孩子害怕這樣的“陪伴”。

5、媽媽的守護=陪伴

很多家庭認為守護孩子是母親的天職,爸爸負責主外養家嫌錢,爸爸成了“不回家的人”。媽媽只能給予孩子母性的愛,而自信、力量、與世界的關係和聯結,這些是需要爸爸的引導和示範的,怎麼可能是媽媽的守護可以代替呢?中國是個內斂的民族,父親尤其是沉默、不善表達愛的,如果再加上日常生活中的邊緣化,多少孩子是在渴望父愛的痛中長大?

當然種種現象無不與骨感的現實聯繫在一起。面對教育的大環境、物質的大環境;越來越多的父母,除了對現實的抱怨、恐懼之外,似乎無能無力。但這並不是成熟父母的智慧所為:父母永遠也不能等到社會改善到足夠理想時再去教育、陪伴孩子,父母也永遠不能把責任推給社會之後,忍心看着自已的孩子孤單長大,畢竟,養育每個孩子是每個父母義不容辭、百分之百的責任!父母要做的永遠是:如何在這個高壓力的社會環境中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四、亟待重視的陪伴

如今,“失陪”父母已成為一個社會現象,讓缺失看護的孩子面臨教育問題。由於親職缺失導致孩子被忽視,引起的緊張、不安全感長期存在,進而形成無形的壓力,形成消極的思維、情感和行為模式並持續終身。因此,家庭教育亟待重視父母健康向上地陪伴。唯有父母高質量的陪伴和耐心的引導,才會讓孩子感到足夠的安全感,才能幫助孩子產生安全型依戀,然後培育出一份積極的心態來對外部環境做出反應。

1有一種陪伴叫隱性失陪

隱性失陪是針對普通意義上的"失陪"提出的、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意識不到的陪伴缺失。在兒童養育方面特指:雖然家長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子女,但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從而造成的精神上的失陪。具體表現:親情淡漠、缺乏信任、難以溝通。長期隱形失陪的人羣(尤其是兒童)容易出現:性格孤僻、暴躁易怒、交流障礙等現象。

2有一種陪伴叫心靈陪伴

心靈陪伴是空間陪伴、肢體陪伴的升級。是人與人之間建立以感情緊密聯結為基礎的良好關係。通過真正的、內心真實的感受來交流與溝通,傳遞給他人愛、信任和安全感;從而瞭解他人、關愛他人、相互信任。在兒童養育的領域,父母與孩子建立的親密關係比採用所謂"正確"的技巧更為重要!父母通過心靈陪伴傳遞給孩子的愛和信任將會影響孩子一生。

3父母陪伴,缺一不可

就好像天有陰陽、地有柔剛,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爹和娘!父親是外放、獨立、剛強、樂觀、博大、寬廣、動態的、富有創造性的陽剛之氣,母親是內傾、依戀、包容、接納、柔順、謙卑、靜態的、穩妥的陰柔之風;父親強調變化、創新和挑戰,母親強調穩定、一致和安全;父親經常抓大放小,母親習慣對孩子事事關心;完整的父愛和母愛是一個孩子健康成長的源泉和支撐,父愛與母愛相互融合,互為補充,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4父親缺席,亟盼迴歸

統計表明,目前我國“失陪”更多的是父親角色,父親是孩子的榜樣,作為男性的父親,一般特徵是獨立、自主、自信、果斷、堅毅、與人合作、富有進取心等,經常與父親相處的孩子,在與父親的不斷交往、相互溝通中,會不斷模仿和學習父親,受到父親良好影響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會更加自信,做事更加果斷,思想更加活躍,抗挫折能力也較強,會有很好的人際關係,也比較受同伴的歡迎。一個普通的父親,不在於有多少文化,有多高的學識,有多大的本事,而在於用自己的榜樣和影響,教會孩子堂堂正正地做人,踏踏實實地做事,具備了這一點,孩子就會走好自己的路。

五、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在你選擇成為父母之時,你的行為舉止,一言一行就註定將改變一個人。家庭教育的真諦不是教,更不是管,而是引導與示範,父母們需要做的是對孩子的鼓勵與陪伴,是“蹲”下來“陪”孩子“看”世界。因為,最好的老師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1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父母,其實給不了孩子屬於他的未來,孩子有自己的人生。父母能做的只是努力守護孩子能夠得到的當下的快樂和幸福,不焦慮、不盲從,不攀比。和孩子一起慢慢體味相伴時際遇的每一道風景,每一種心情。不要怕虛度光陰,教育本就是留白的藝術。陪伴是相互的,滋養是相互的,給予是相互的。陪孩子長大的過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長的過程。“培養”就是“陪着養”。陪伴之於教育的關係應該是先於教育、包含教育,只有這樣,教育才會變得輕鬆、快樂、自然而然。父母要捨得花時間陪孩子,因為童年是人的前半生,陪伴孩子時,一心一意,給孩子你最好的專注力。

2無暇陪伴,忙只是藉口

陪不陪孩子,從來就不是時間問題,而是選擇問題,是價值排序的問題。忙只是藉口,只是看父母把什麼看的更重要而已。錢可以暫時少賺點,工作永遠都做不完,但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在孩子的陪伴上,父母只有一次機會,錯過了就永遠錯過了。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差別是管理時間的能力。一個人的主要時間分配到“不重要不緊急”,是得過且過型;分配到“緊急不重要”,是隨波逐流型;分配到“重要緊急”,是勤奮工作型;分配到“重要不緊急”(例如健康、讀書、教育子女等),是智慧發展型。您是哪一種類型?

3孩子有求,請專注陪伴

孩子鬧情緒,纏磨人,求抱求陪伴時,是一種提醒更是一種高危信號,説明父母已經太長時間沉浸工作、瑣事,忘記關注孩子。這時,父母要做的就是,手上心上什麼都放下,專心陪孩子,每天哪怕有一小陣子。不一定很多語言,也不一定繪本玩具遊樂場,只是陪着孩子,由孩子牽引着安排時光。世間一切顯現皆修行對境,孩子禪,方便修。當孩子抱怨你從不帶他去公園或總是誇獎鄰家的孩子時,你可能會不屑一顧或敷衍了事,然而對於孩子而言,感覺就是一種事實,父母需要做是去發覺孩子行為背後深層的含義。

4陪伴是最好地教育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永遠的底色,而父母是這底色最重要的繪製者。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將自己看得如何重要都不為過。父母不會教育不怕,不懂教育也沒關係。對孩子而言,他們需要的不是奢華的物質享受,而是寂寞時有人陪伴,迷惑時有人指引,成功時有人鼓勵,失敗時有人理解。陪伴不僅僅是形隨,更重要的是心隨,是父母的心跟着孩子的內心一起成長,一起相伴。生命不可逆轉,也不會停留於昨日。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他的優點、他的思考、他的夢想、他的煩惱、他的需要,父母若一直陪伴他左右,歲月會告訴您這些。忙碌的父母們要多抽一點時間,陪孩子一起慢慢長大。

教育,不是掛在嘴上的口號,而是落實在行動中的責任、智慧;愛也不是掛在嘴上的種種藉口,而是潤物細無聲的呵護、關懷,是孩子進步時父母揚起的眉毛和嘴角的微笑,是孩子鬱悶苦惱時父母流露出的焦急和關切„„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陪伴者。周國平曾説過“生命中不可或缺東西就是與孩子一起成長的記憶,我不希望在孩子最重要的時刻,家長缺席。”的確,在孩子的成長中,沒有什麼比父母的陪伴更重要。愛需要時間來表達,工作纏身的父母,請儘量留一些時間給孩子吧,傾聽他們的心聲,不要忽略他們的感受,蝸牛會慢慢長大,不要錯失孩子成長中的陪伴!家長是最需要訓練卻最缺乏訓練的一種職業,父母事業上的成功永遠無法彌補家庭教育的失敗。孩子的成長教育,父母只有一次機會,千萬不要錯過!

鼓勵是最好的教育 篇五

鼓勵是最好的教育

南張莊國小

鄭明雨

我於2012年參加工作,在張鄉國小工作了四年,於2016年10來到南張莊國小任主任教師。在張鄉國小的時候南張莊國小給我印象是明官店學區一所非常優秀的國小,教學成績名列前茅,在學區組織的各項活動中成績優異,可以説我是帶着壓力來到了這所學校。初到這所學校,一切都按部就班地進行着,我也是照例每天早早地來到學校,在學校的四處轉轉。

經過了一個多禮拜,我發現南張莊國小的教師們在教學上真的是沒話説,兢兢業業,無私奉獻,可是校園衞生卻不是很理想。於是每次無論是全體教師會還是在週一的升旗儀式上,我總是苦口婆心地去督促衞生問題,一再的去講,一個教學質量優秀的團體,必須要有一個好的紀律和好的衞生來保駕護航。開始覺得學生應該能聽懂我的話,老師也大多是老教師,不可能連這麼簡單的道理都不懂,可是並不很奏效。我到南張莊國小一個月後,全市組織期會考試,馮校長巡考來到了南張莊國小,在學校轉了一圈之後,着重提出了衞生問題。當時,我心裏也不是滋味,心裏想,這個是怎麼個情況?怎麼連個衞生問題也搞不定呢?連衞生問題也搞不定還怎樣去保一個學校的穩定,促一個學校的發展?再這樣天天開會的時候,升旗的時候跟老師和學生們説衞生肯定是不行了,第一這種方法不奏效,純粹屬於浪費時間;第二我剛剛到這個學校工作,一來就天天嘮叨衞生問題容易讓教師們產生反感,以後的工作就更不好做了。

有一天,我突然想起在張鄉國小的時候,我曾經主持推行過全校範圍內評選“環保小衞士”的活動,當時的效果還是不錯的,很多學生都主動撿起腳下的廢紙、包裝袋、塑料袋等垃圾,後來因為臨近暑假,這個活動就沒了下文。我決定把這個活動在南張莊國小開展起來,我針對於學校的衞生問題,準備在學校推行兩個活動,一個是評選“環保小衞士”;一個是評選衞生先進班級並授予流動紅旗,活動公佈前與各位老師通了通氣,週一升旗的時候就公佈了這個方案。自從公佈了這個方案,學校的衞生逐漸地好起來,在學校裏也能看到主動撿起腳下垃圾的同學了。

活動實行之後,在開會的時候跟班主任教師強調,“環保小衞士”不是咱們的班長和其他班委,也不是咱們班級的第一名、第二名。班級裏有誰能夠主動撿起腳下的垃圾扔到垃圾車,這個“環保小衞士”的榮譽就授予誰。咱們評選“環保小衞士”的目的就是在同學們主動撿起垃圾時給予他鼓勵,給他這樣一個強化,讓同學們的這種行為堅持

下去。鼓勵是教育最主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鼓勵的目的是把它作為一種積極的強化手段,對對學生良好的思想行為給予肯定。恰當適時的鼓勵不但可以使學生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點,激勵其進取和自信,而且還會對其他學生的思想行為起導向作用。要鼓勵學生的個性,這樣學生會感到一種滿足,會全面地審視自己,會意識到自己也有所不足,同時,也能接受別人的意見,產生逐漸完善自己的願望。要求各位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捕捉孩子的閃光點,及時地給予鼓勵,樹立他們的信心,從而發揮其內在潛能。

這件事之後,我也做了反思和思考,這不就是我們常説的鼓勵教育嗎?自信是一個人做事成功的基礎,而鼓勵則是使學生獲得自信的有效途徑。鼓勵倡導個性解放,是人文精神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滲透,體現了學生和教師人格尊嚴上的平等。要求教師要看到每個學生都有追求進步、積極向上的傾向,都有聰明、好學、向善的一面。肯定他們的每一次進步,自然而然就會發現學生的每個閃光點,欣賞他們的價值,從而樹立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學生長期生活在和諧、温暖、相互信任、相互讚美的氛圍中,就能養成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就能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學習、去探索、去做好每一件事。只要能讓鼓勵發揮它的力量,就不僅能使課堂充滿活力,使校園充滿活力,而且還使學生的人生充滿信心,終生受益。

從這件事之後,我對學校衞生評比的標準也做了進一步改進,原來的評比標準是扣分制,如地面:徹底清掃,拖擦乾淨,無塵土、紙屑、雜物等。明顯沒掃的扣1.5分;沒掃淨的1分稍有紙屑或灰塵扣0.5分。改進之後是地面:有清掃痕跡加1.5分,無紙屑、雜物加1分,無塵土加0.5分。扣分制改成了加分制,對於班級有搞衞生不積極的同學其他同學總是會説,趕緊去掃,只要掃了就能給咱們班加1.5分呢。由衞生的改進我想到了評優平模的制度,都改成了以加分的模式來評選,也杜絕了個別學生拉票等不正當競爭。

六年級班主任王開娣老師在班級管理中使用了這樣一種方式——獎勵小印章,如寫字工整,會獎勵一個小印章;上課敢於回答問題(無論對與錯)獎勵一個小印章;積極參加勞動,會獎勵一個小印章„„同學們積累了一個又一個地小印章,每逢問到小印章時,同學們總是熱情洋溢地講述每一個小印章的來歷。我覺得這也是鼓勵教育的一種典範,發現這個現象之後,我也開始在學校裏逐步地推行教學小印章的做法。

我們不應該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學生,宇宙浩茫,人生須臾。每個人個體的渺小與生命的短暫,註定了人不能在多個領域都有所作為。人生歸根結底兩大任務:做人與做事。

每位師生在做人上要爭取與偉人相同,永遠保持平常心,即平等正常之心。在做事上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優點、特長、個性,即使全班成績倒數第一的同學也要找自己的特長,或音樂、美術,或打球、跑步,認識到任何一個平凡的工作都是一個宏大的世界,靜下心來,聚精會神,一心一意,越鑽越深,越做越精,做得有滋有味,與眾不同,不斷改進,不斷創新。

在以後的工作中,我要在學校中為學生多設舞台、多設賽場、多設跑道,使每位有特長的同學都有機會上舞台、上賽場、上跑道,去展示自己,去獲得自己應得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