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冬至祭祖有什麼風俗活動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3W

冬至祭祖有什麼風俗活動精品多篇

冬至祭祖的講究和禁忌 篇一

1、因為是祭祖,所以是難免會去一些很少有人去的地方,最好是依據常走的路線行走為好,勿要在偏僻的地方踏青,一來是安全問題,再者是易粘惹邪氣。

2、對走路中或站立時遇到的墳,要有恭敬之心,勿用腳去碰墓碑,在這樣的場所要多有嚴肅莊重的態度,其他相鄰的墓碑前面不要隨意觸碰佔據。

3、祖先的墓地,必定要好好清理雜草,添上鬆土,掃除墓前雜物,清洗墓碑。心中可默唸,寄望九泉之下的先輩保佑後代富貴昌盛。

4、掃墓的時間最好選在陽氣比較旺的時候。天未亮或剛亮或是傍晚時分或太陽將下時,都不可以掃墓,因為此時抵抗力最弱,不利掃墓人,一般是在上午十點到下午三點間為好。

5、去掃墓的人,如果是身體虛弱或病中或是額頭髮黑,則表示時運較低,若能不去掃墓最好;若一定要去,可隨身佩戴玉器或玉佛等護身符。

6、掃墓的路線有講究,去掃墓和回來的路最好不能重複,不要走回頭路,掃墓完成後離開時不要回頭看。

7、掃墓完成後,一般大多數人都會感覺身體有點氣虛和乏力。建議回家之前去商場等人多的地方逛一圈,吸取一點人氣、陽氣,或者去公共浴室泡澡去除身上陰氣邪氣,進入家門之前最好跨下火盆。用黃草紙燒一堆火,依次跨越。

8、孕婦和正在來例假的女性最好不要去掃墓,精神病患者心理疾病比較嚴重、還沒完全康復的患者,7歲以下的孩子陽氣虛弱,建議也不要去,其他重大疾病患者也不要去掃墓。

9、墓地是陰靈的安居之所,掃墓時不可跨過墳墓及供品,大聲喧譁、嘻笑怒罵,污言穢語,亂跑亂碰,隨處小便,這樣做不只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對附近的靈體構成滋擾。更不能踐踏別家墳墓或對墓穴設計評頭論足,會被視之為褻瀆,遇到不好的氣場,那便惹一身麻煩回家。

10、冬至上墳,輩分需要講究,拜祭要分先後次序。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以此類推。拜祭完畢後,祭品讓祖先祝福過,眾人可食取祭品。最後當然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燭點完後方可離開。

東北地區 篇二

一到七年級那天的子時時分,大大小小都換上新衣、新帽、新襪、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點燭、燒香、焚紙、放炮,子孫跪拜如儀,稱為“發紙接種”。

湖北羅田 篇三

新正七年級早晨,到祠堂去祭祖拜年,看守祠堂的人早已準備祭品供奉在祖宗神位之前,又準備一支長竿掛着鞭炮,等族人來到時,便點火燃放,表示歡迎前來祭祖,等到祭祖儀禮完畢,有果盒、茶點或豐盛的早餐相招待。

豫東地區 篇四

七年級早餐以後,全家大小都要祭祖,照輩分長次,先男後女,對着祖宗神位,一一磕頭跪拜。

川西地區 篇五

祖宗神位前的香爐中,點了輕煙繚繞的長香,紅燭燃起輝煌的亮光,銅磬在一聲聲的敲着,瀰漫肅穆的氣氛。長輩帶領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齊地站立兩旁,向祖宗神位,焚香點燭燒紙,按輩分長次,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飯,焚化紙錢。

冬至時節養生方法 篇六

一、返鄉祭祖

古時稱“冬節大如年,不返沒祖先”,意為冬至來臨,出門在外的遊子需要歸鄉,敬拜祖先,此傳統流傳至今,現在多以南方地區進行這樣的活動為主,因地區的差異,有些南方區域還有着祭祖完畢,大擺宴席的習俗,以招待前來一起祭祖的親朋好友,藉以聯絡感情。

二、喜吃水餃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餃”,此句諺語揭示的就是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吃餃子”,主要以北方地區為主,因為北方的氣候寒冷,而“餃子”又有着消寒之意,為此流傳。

三、喝羊肉湯

“冬至”是位於十二月份的節日,這時候的天氣步入冬季,天寒地凍,俗話有云“三九補一冬”,羊肉乃冬天補身的上好食物,而且喝羊肉湯還有着禦寒的作用,為此每到“冬至”,也有着各地喝羊肉湯的習俗。

四、樂享湯圓

“冬至”有着多種説法,有些地方,也將其叫做團圓節,意為這是一個一家團圓的好節日,為了表示此意,就流傳出了冬至閤家圍在一起,品嚐湯圓的習俗,此習俗在江南地方非常的盛行。

五、品嚐年糕

冬至吃年糕的習俗,主要體現的地方是在杭州那一帶,其在明末清初,就流傳有這一習俗。在杭州地區,每到冬至那天,一日三餐,都會做出不同口味的年糕,吃年糕,意為年年長高,是為求個吉利之意。

六、飲冬釀酒

江蘇地區十分重視“冬至”這個節日,每逢冬至,家家户户,都會飲自家所釀的冬釀酒,其一是為了慶祝節日,其二則是為了驅寒。江蘇那邊的冬釀酒,乃桂花釀造的米酒,清香逼人,香醇可口。

七、番薯湯果

做“番薯湯果”是寧波那邊“冬至”的習俗,“番薯”的“番”字,其音通“翻”,意為翻篇、翻過去,表示一年的不好運氣全都翻篇。那邊的“番薯湯果”,是一種形似湯圓、但是比湯圓要小的食品,滋味十分美妙。

八、滋溜麪條

安徽的合肥,在冬至那天,流傳有這麼一句話“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其在冬至的吃麪習俗,是結合於節氣、氣候、農事而產生的。此外,試想下,在寒冷的冬季,吃上那麼一碗熱乎乎的麪條,着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冬至節氣的忌諱 篇七

1、不宜出門

冬至前後不宜出遠門,這裏主要説的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説冬至期間不能回孃家,據説冬至回孃家對公公大不利。

2、不宜搬家

冬至期間也不宜搬家,一方面是因為冬至的來臨標誌着最寒冷的冬季來到。從搬家風水學的角度看,寒冷的氣氛會破壞家中的興旺之氣。另一方面和前面冬至不宜婚嫁的原因一樣,冬至前一天處於離日,古人總結認為不吉,並不適合進行像搬家、結婚這樣的大事。

3、不宜婚嫁

冬至前後三天不宜進行婚嫁活動,尤其是冬至的前一天和後一天。根據民間的説法,結婚是人生中的頭等大事,這個時候一定要選擇好的結婚吉日,避開結婚的不利日子。而古人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古人稱為四絕日及四離日,這個時候的氣場正值混沌未開的狀態,如果選擇在冬至期間結婚,則容易影響夫妻未來的運氣。

4、不宜同房

根據傳統的觀念,冬至前後10天不宜同房。古時候人們把男女分歸為陽、陰,男歸陽,女歸陰。

冬至的十個有趣習俗 篇八

1、冬至吃“嬌耳”

在我國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説法,為何冬至這一天要吃餃子呢?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於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七年級,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並稱之為“餃耳”、“餃子”。此後,“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七年級,人們吃着餃子,心裏仍記掛着張仲景的恩情。所以,現在又有“冬至吃餃子一冬不會凍耳朵”的説法。

2、圓滿一整年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説法。湯圓也稱湯糰,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着“團圓”、“圓滿”,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

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講究吃湯圓的,親人們聚在一起品嚐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

3、給大米搭個伴

在江南一帶,人們在冬至這一天有煮吃赤豆飯的冬至習俗。傳説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在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仍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因而人們在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4、羊湯暖身最有用

在冬至這一天,銀川有個習俗,這一天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人還給羊肉粉湯叫了個特別的名字——“頭腦”。羊肉粉湯由蘑菇和羊肉烹飪而成,佐以鹽、姜、葱、蒜、辣椒、醬油等調料,湯滾開後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一鍋五顏六色的羊肉粉湯就做好了,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5、一桌燒味不能少

對廣東人來説,冬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甚至比春節還重要得多,所以,廣東人有句話叫“冬至大過年”。

據介紹,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餘,準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談笑風生地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有些廣東人還有在冬至這天向親朋好友送臘肉的習俗。

6、九層糕要祭祖

在我國台灣地區還保存着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

7、冬至美酒久留香

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後勁頗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為了這一天,客家主婦常挑個吉祥的日子,專門到集市添置釀酒的器具,把陳年的酒罈搬到溪流中,用黃黃的細沙洗去污物,再讓清涼的泉水反覆沖洗,最後置放在陰涼處風乾。

8、親繡鴛鴦鞋

古代女子會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獻鞋襪。後唐《中華古今注》稱:“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此後婦女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獻襪履,便相沿成習。三國時魏國曹植在《冬至獻襪履表》中有“亞歲迎祥,履長納慶”的句子。《酉陽雜俎》中載:“北朝婦人常以冬至日進履襪及靴。”舊俗中無論南北,都流行這一風俗,大概是女紅試手並祝尊長福壽綿長之意,因此,在過去冬至也稱為履長節。

9、掃雪迎客

《天寶遺事》載,唐人王仁裕每逢大雪,則掃雪通路,延請賓客到居處宴飲,稱之為暖寒會。後人在冬至之後,也有人招集朋友,輪番聚飲,稱為消寒會。《金陵歲時記》記載:“吾鄉當冬至節後,九人相約謙飲,自頭九以至九九,各主東道一次,名日消寒會,文人墨客飲酒之餘,兼及韻事。”

10、圓仔寄思念

在閩南,潮汕一帶,每逢冬至,除了吃湯圓外,還要搓兩個大的圓仔貼在大門環上,象徵團圓、吉利。

這個風俗源於一個民間傳説:一年的冬至,有一個老乞丐無錢掩埋凍死的妻子,只好將女兒賣給富有人家作奴婢。女兒痛不欲生,一時昏了過去。老乞丐連忙討來一碗米湯,一口一口地給女兒喂下去,慢慢地女兒終於甦醒過來。老乞丐又為女兒討來幾粒糯米圓,勸慰女兒:“我們今日分別,就像這圓仔分成兩半,現在咱們一人吃一半,等將來日子好了,咱們團圓了,再吃圓仔。”之後,老乞丐告別了女兒,掩埋了妻子之後就又上路乞討了。三年過去了,老乞丐依舊沒有回來找女兒,女兒想念父親,盼望父女倆早日團圓。在一年的冬至節,她心生一計向主人建議説:“冬至時大家都吃圓仔,我們也應該把圓仔敬獻給門神才是。”主人同意了,她搓了兩個大圓仔粘在門環上,以寄託自己對父親的思念。她的孝心感動了後人,人們相沿成俗,流傳至今。

粵桂地區 篇九

七年級上午五、六點鐘,擺設豐盛酒菜在祖堂之前,全家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按尊長輩分,排前後次序,向祖宗跪拜叩頭。

河南開封 篇十

守歲的到五更時候,先行盥洗,穿着禮服禮帽,在供桌之上擺好祭品,香燭齊燃,爆竹爭放,一家人依長幼輩分,連續向祖宗跪拜致祭,拜祝“年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