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有意境的經典詩詞【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99W

有意境的經典詩詞【精品多篇】

品讀中華經典詩詞 篇一

1水調歌頭·隱括杜牧之齊山詩

朱熹〔宋代〕

江水浸雲影,鴻雁欲南飛。攜壺結客何處?空翠渺煙霏。塵世難逢一笑,況有紫萸黃菊,堪插滿頭歸。風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節,須酩酊,莫相違。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暉。無盡今來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機。與問牛山客,何必獨沾衣。

依某種文體原有的內容辭句改寫成另一種體裁,叫隱括。此詞,即隱括杜牧《九日齊山登高》一詩。

初讀一遍,不過覺得它逐句移植原詩,僅僅清暢淡遠而已。反覆涵詠體會,才發覺意境精神已脱胎換骨。

2秋月

朱熹〔宋代〕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

隔斷紅塵三十里,白雲紅葉兩悠悠。

作品題為“秋月”,而筆墨卻始終集中在寫秋月籠罩下的山間小溪上,這就是構思的獨到之處。碧綠的山頭,碧藍澄靜的夜空,悠悠飄蕩的雲朵,飄逸灑脱的楓葉,這些都是圍繞着緩緩流淌的小溪而寫的,但是卻無一不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全篇無一筆寫月,卻又處處見月,可謂大家手筆。

3司馬光好學

朱熹〔宋代〕

司馬温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羣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遊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温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選自朱熹編輯的《三朝名臣言行錄》)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時,別的兄弟會背誦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馬光卻)獨自留下來,專心刻苦地讀書,一直到能夠背的爛熟於心為止。(因為)讀書時下的工夫多,收穫大,(所以)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説: “ 讀書不能不背誦,當你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着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穫就會非常大! ”

全國經典的古詩詞 篇二

1雨過山村

王建 〔唐代〕

雨裏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

婦姑相喚浴蠶去,閒看中庭梔子花。(閒看 一作:閒着)

詩人處處扣住山村特色,尤其是勞動生活情事來寫,從景到人,再從人到境,都散發着濃郁生活氣息;其新鮮活跳的語言,清新優美的意象,更使人百讀不厭。這誠如前人所説:“心思之巧,辭句之秀,最易啟人聰穎。”

2江村即事

司空曙 〔唐代〕

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這首小詩善於以個別反映一般,通過“釣罷歸來不繫船”這樣一件小事,刻畫江村情事,由小見大,就比泛泛描寫江村的表面景象要顯得生動新巧,別具一格。詩在申明“不繫船”的原因時,不是直筆到底,一覽無餘,而是巧用“縱然”“只在”等關聯詞,以退為進,深入一步,使詩意更見曲折深藴,筆法更顯騰挪跌宕。詩的語言真率自然,清新俊逸,和富有詩情畫意的幽美意境十分和諧。

品讀中華經典詩詞 篇三

1春日

朱熹〔宋代〕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此詩表面上看似一首寫景詩,描繪了春日美好的景緻;實際上是一首哲理詩,表達了詩人於亂世中追求聖人之道的美好願望。全詩寓理趣於形象之中,構思運筆堪稱奇妙。

2觀書有感·其一

朱熹〔宋代〕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那 通:哪)

這是一首極其有藝術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時常有一種神采飛揚的藝術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書寫者內心的不竭藝術靈感。

3勸學詩 / 偶成

朱熹〔宋代〕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本詩中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勸”解釋為“勉勵”的意思。

全詩通過夢未醒、梧葉已落來比喻光陰轉瞬即逝,告誡青年人珍視光陰,努力向學,用以勸人,亦用於自警。告誡人們要珍惜光陰,追求學業,感歎人生苦短,要抓緊時間學習,將來才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蹉跎人生。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要珍惜,不能輕易放過。還沒從美麗的春色中一夢醒來,台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在秋風裏沙沙作響了。《偶成》南宋朱熹的一首七言絕句。告訴我們青春易逝,學問難成,且珍惜這年少光陰,莫輕易錯過。

品讀中華經典詩詞 篇四

1觀書有感·其二

朱熹〔宋代〕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衝鉅艦一毛輕。(蒙衝 一作:艨艟)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本詩藉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為例,讓讀者去體會與學習有關的道理。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衝鉅艦一毛輕”,其中的“蒙衝”也寫作“艨艟”。因為“昨夜”下了大雨,“江邊春水”,萬溪千流,滾滾滔滔,匯入大江,所以本來擱淺的“蒙衝鉅艦”,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來。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説往日舟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此時春水猛漲,鉅艦卻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藴含的客觀意義是強調藝術靈感的勃發,足以使得藝術創作流暢自如;也可以理解為創作藝術要基本功夫到家,則熟能生巧,駕馭自如。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個問題,經過學習忽然有了心得後寫下來的。

2偶成 / 勸學詩

朱熹〔宋代〕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要珍惜,不能輕易放過。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還沒從美麗的春色中一夢醒來,台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在秋風裏沙沙作響了。

3讀書要三到

朱熹〔宋代〕

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説,自曉其義也。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只要是讀書,就要每個字都讀得很大聲,不可以讀錯一個字,不可以少讀一個字,不可以多讀一個字,不可以讀顛倒一個字,不可以勉強硬記,只要多讀幾遍,自然而然就順口而出,即使時間久了也不會忘記。古人説過:“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説書讀得熟了,那麼不依靠別人解釋説明,自然就會明白它的道理了。我曾經説過: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不專心致志,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就一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經到了,眼和口難道會不到嗎?

中國經典唐詩詩詞 篇五

1、《奉和中書徐侍郎中書省玩白雲寄穎陽趙大》儲光羲 ? 唐

青闕朝初退,白雲遙在天。非關取雷雨,故欲伴神仙。

泛灩鵷池曲,飄颻瑣闥前。猶多遠山意,幸入侍臣篇。

2、《卧病別鄭錫》李端 ? 唐

病來喜無事,多卧竹林間。此日一相見,明朝還掩關。

幽人愛芳草,志士惜頹顏。歲晏不我棄,期君在故山。

3、《鶴》李中 ? 唐

九皋羽翼下晴空,萬里心難駐玉籠。清露滴時翹蘚徑,

白雲開處唳松風。歸當華表千年後,怨在瑤琴別操中。

好共靈龜作儔侶,十洲三島逐仙翁。

4、《夜下湘中》馬戴 ? 唐

洞庭人夜別,孤棹下湘中。

露洗寒山遍,波搖楚月空。

密林飛暗狖,廣澤發鳴鴻。

行值揚帆者,江分又不同。

小提示:

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主要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敍事言情的長篇鉅製;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於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