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4年專題黨課講稿:向“新”突破,以“質”謀變,深入探討新質生產力的實現路徑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69W

2024年專題黨課講稿:向“新”突破,以“質”謀變,深入探討新質生產力的實現路徑

2024年專題黨課講稿:向“新”突破,以“質”謀變,深入探討新質生產力的實現路徑

同志們:

2024年3月5日,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重要論述不僅對江蘇的發展有指導作用,對全國其他地方實現高質量發展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總書記關於新質生產力的一系列論述,精準地揭示了新發展階段生產力演進的內在規律和特徵,深入闡述了新質生產力與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的內在聯繫,為我們明確了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要任務和措施,為紮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南。本次黨課重點圍繞如何在傳統生產力的基礎上實現新的突破,探討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路徑和方法。希望能夠幫助大家開拓思路,提供借鑑和思考。

一、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代表人類社會發展方向的生產力新形態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xxx經濟思想的最新理論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繼承與創新,為社會生產方式變革與生產關係改革提供新方向、提出新要求。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生產力的每一次重大躍遷,都將加速人類社會的變革。新質生產力作為生產力發展的質變躍遷,其孕育、形成和發展有着深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是代表人類社會發展方向的生產力新形態。

第一,促進技術創新和科學進步,有助於搶佔發展制高點。加快科技創新,才能佔據產業鏈的高端位置,掌握髮展主動權。要搶佔發展制高點,就必須重視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同時,也要處理好開放式創新與科技自立自強的關係,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吸收全球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集聚和使用全球創新資源的能力。因此,必須重視高新技術研發及其應用,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前瞻佈局未來產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培育人才這一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為科技創新提供製度保障和人才支持。同時,要以國際視野推動科技創新,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處理好開放式創新與科技自立自強的關係,吸收全球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第二,提升產業競爭力和競爭優勢,有助於培育競爭新優勢。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加速融合,我國原有的比較優勢減弱,出口貿易產品成本不斷提高,迫切需要從以資源稟賦為基礎的比較優勢轉向以核心技術為基礎的競爭優勢,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在新產業、新業態、新領域、新賽道上,我國已經取得一定發展成就,積累較多發展經驗,具備較好的基礎和條件,需要進一步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使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在已有優勢的基礎上形成競爭新優勢。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要求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強化體制機制創新,打通堵點、優化環境,着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充分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活力,從而提升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培育產業競爭新優勢。

第三,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有助於蓄積發展新動能。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進程中,新動能主要表現出以下特點:以知識流動、技術擴散、產業升級等為需求牽引,以信息、數據、技術等為基礎要素,以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共享經濟等為主要方向。新質生產力在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中產生,注重與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航空航天、類腦智能、未來網絡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創新結合,具有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等特點,展現出與發展新動能相一致的技術與產業特徵,能夠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當務之急是千方百計激發創新主體活力,更充分地發揮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中的應有作用,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和“三個沒有變”,破除民營企業面臨的體制性、政策性障礙,使之成為創新要素集成、創新成果轉化的生力軍,形成經濟創新主體的多元格局,打造科技、產業、金融等緊密結合的創新體系,從而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支撐。

二、發展新質生產力符合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提供新動力

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着力點和題中之義。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有效解決發展方式粗放、產業層次偏低、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問題,有力推動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要適應科技發展新趨勢、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奠定紮實基礎。

第一,激活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創新要素。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新質生產力驅動高質量發展的着力點在於依託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而關鍵核心技術是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牽引作用,強化核心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進一步激發院所科技創新策源作用、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努力把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一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對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重點聚焦未來科技發展的引領性技術突破和重大創新,引導各類創新主體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原創性科學技術聯合攻關。二是強化企業科研創新的主體地位。加強產業鏈龍頭骨幹企業在基礎研究與創新突破的引領支撐作用,助力實現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制度保障,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政策,構建完善配套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支撐體系。

第二,夯實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產業體系。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需要進一步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佈局謀劃未來產業等代表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前沿產業,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有力支撐。要堅持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創新,遵循產業發展規律,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和未來產業佈局,不斷拓展產業融合深度、放大產業集羣效應,持續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打造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優勢產業集羣,並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攻方向。一是利用數字技術改造升級傳統產業。通過數字信息新技術新應用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改造,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加快實現傳統產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二是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發展。深入推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發展工程,建立健全產業集羣組織管理和專業化推進機制,加速形成創新能力強的新興產業集羣園區,着力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三是培育壯大未來產業。準確判斷前沿科技創新現狀,遴選錨定未來產業重點培育對象,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和加速計劃,鼓勵科研人員投入前沿科技研發工作,引導企業投入未來產業培育工作。

第三,重塑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良好生態。要以更大的力度推進改革創新,着力打通制約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以一流的營商環境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全面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一是優化經濟環境支撐。在經濟環境方面,需要在科技創新領域或者科技創新領域“外圍”,搭建起專業化、市場化、個性化的科技服務團隊,對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進行系統化評估和整體化包裝,通過提升其市場吸引力、實踐應用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和效果,並藉此有效規避可能出現的風險和有針對性地提供風險預警和解決方案。二是優化社會環境支撐。在社會環境方面,政府要面向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要求,出台政策和提供支持,為科技成果轉化營造良好環境。一方面,要在全社會層面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技術評估、市場分析、法律諮詢等引導服務,由政府牽頭建設高新技術園區和科創孵化器,為科技成果轉化創造條件。另一方面,要在科技成果轉化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讓轉化主體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以此推動新質生產力培育進程。

三、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標準在於滿足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努力探索發展新質生產力實施路徑

人是人類社會的主體,生產力演進的終極目標是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生產力的最新形態,新質生產力功能在於實現更具質量的發展,強調發展的質量導向,而衡量質量的關鍵標準在於是否滿足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內涵與外延日趨豐富,涵蓋物質文明層面、精神文明層面、生態文明層面、個體價值實現層面、社會治理參與層面等。因此,新質生產力的質量導向必然內含人本屬性,關注的是絕大多數人,而不是少部分人,強調的是生產力的內在質量和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這不僅僅體現在物質資源和技術能力的提升上,更體現在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性以及生產過程中的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上。

第一,馬克思關於生產力與科學技術的重要論斷,對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啟發意義。首先,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把握科技創新這個關鍵。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脱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的當今時代,必須做好科技創新這篇文章,才能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其次,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注重用科技賦能生產力三個要素。必須不斷提高勞動者科技素質,使之與新技術、新工藝、新產業、新勞動崗位相匹配;必須大力培養和使用創新型人才,鼓勵大膽創新。積極開展對勞動對象的研究與探索,節約使用勞動資料,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發現新材料、拓展新用途,開闢生產力發展新賽道。再次,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遵循現代科技向生產力轉化的規律,穩步有序推進發展。當高度重視基礎科學研究,基礎科學研究雖然投入大、週期長,但是一旦突破就能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打開廣闊前景。加快技術創新步伐,形成一批具有顛覆性、核心競爭力、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最後,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暢通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流動的渠道;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第二,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多措並舉為新質生產力培育賦能。以科技成果轉化賦能新質生產力培育,需要在科技成果和市場需求之間搭建“對接”機制,並以制度予以支撐。新質生產力之“新質”,主要體現在“科技創新”這一核心要素層面。因此,培育新質生產力就需要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並將其視為核心要求。在這一問題上,要營造良好的環境支撐系統,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土壤和創造契機。在新時代,科技創新是生產力發展最活躍因素,通過優化科技成果轉化結構,不但可以助力產業進步、擺脱傳統增長路徑,還能借此培育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新質生產力。一是產業解碼發展賦能新質生產力。面向新興領域和未來產業,推動現代信息技術、智能化轉型和數字經濟的深度整合,為新質生產力培育提供強大產業支持。要將產業應用作為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驅動,讓科技創新成果能夠在生產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併為新質生產力賦能。為了實現這一點,就需要發揮政府的中介作用,推動科技創新和社會需求的對接,引導和激勵更多優質資本進入到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領域,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產業支撐。二是產業結構優化賦能新質生產力。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科技成果朝着產業化方向發展。一方面,要致力於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同向同步,站在產業發展的戰略高度上,有針對性地完善產業政策、優化產業佈局、延伸產業鏈,在打破行業壁壘中實現不同產業的彼此滲透和互相支持。另一方面,既要注重科技成果轉化,又要開展科技創新思想和行為的引入和應用,通過牽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在“新舊兼顧”中全面提升新質生產力培育績效。

第三,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從實際出發探索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科學路徑。發展新質生產力,直接需要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資料和新型勞動對象在數量、質量及結構上的相互匹配、協調融合。與傳統生產力要素配置不同,新質生產力之下的要素配置是在新的技術係數發生重大變化之下的生產要素重新組合,因而也改變了要素之間的配比和組合結構,是新型生產要素的最佳結合和內在協調。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關鍵在於科技創新,從具體表象看首先源於科技創新,如數字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元宇宙等前沿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促成了新質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形成新的企業組織方式、新的產品形態、新型產業結構和新的產品質量狀況等,加速驅動形成了許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不同層次的新質生產力形態,推動實現社會的擴大再生產,推動現有的傳統產業體系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人類社會大踏步邁入新的發展階段。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是生產力發展的一次躍升,也需要多方面體制機制的適應性變革,形成與其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因地制宜與分類指導是相互聯繫的,概而言之就是要根據創新資源及其他類型的特色資源富集程度,精準選擇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逐步實現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避免不顧基礎和條件、一哄而上。一般而言,要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創新資源集聚功能,突出其科技創新的樞紐功能和引領作用,輻射帶動全國科技創新多點開花、積厚成勢。總之,要把握運用好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科學方法,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態和產業發展生態,促進新質生產力的良性跨越式發展。

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的提出,不僅是增加了“新質”兩個字,而且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同樣具有術語革命的性質。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總書記關於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競相湧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