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原文翻譯及賞析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7W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原文翻譯及賞析多篇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一

原文: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譯文

皎潔的月光從樹枝間掠過,驚飛了枝頭喜鵲,清涼的'晚風吹來彷彿聽見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花的香氣裏,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討論,説今年是一個豐收的好年景。

天空中輕雲漂浮,閃爍的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還在土地廟的樹林旁,道路轉過溪水的源頭,它便忽然出現在眼前。

註釋

西江月:詞牌名。

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的西面。

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鳴蟬:蟬叫聲。

舊時:往日。

茅店:茅草蓋的鄉村客店。

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見:同“現”,顯現,出現。

賞析:

從《西江月》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幹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於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在詞人的感覺裏,儼然聽到羣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説豐年。先出“説”的內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説豐年,是詞人的創造。

前四句就是單純的抒寫當時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着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説這是夏景,還不如説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峯,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定的音勢。“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裏,“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儘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於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後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於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着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裏,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於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二

西江月·送別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馬首長安。舊官何物與新官。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幾變,箇中下語千難。使君才氣卷波瀾。與把新詩判斷。

翻譯

昨夜您的小船離開京口,今晨我的馬頭遙望長安。舊官拿什麼交代給新官?只有西湖、吳山、公事、案件。

杭州美景,百年來幾度變遷?內含奧祕,下評語叫人為難。新太守林大人的才氣能掀起錢塘江的波瀾。把我的新詩呈給您。請您細加指點。

註釋

扁舟:小舟。

京口:今江蘇鎮江市。乃古潤州治所。

長安:此處代指京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

馬首長安:謂馬不停蹄地向京都進發。

舊官何物與新官:這裏東坡僅以其“新官對舊官”句,借指自己是“舊官”即將離任;“新官”,指林子中,他接替自己任杭州太守。

湖山公案:指東坡自己的吟詠西湖山景的詩作。

箇中:此中。

下語:評説,講説。

使君:指新任杭州太守的林子中。

才氣卷波瀾:形容林子中的才氣像波濤一般壯闊起伏。

判斷:猶鑑別辨析。

賞析

上片,“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馬首長安。”詞人先向新任杭州太守林子中訴説着他的仕宦奔波之苦。這句詞份量沉重,內涵複雜,至少含有兩層意思:其一,詞人説自己沒有做出什麼成績,只留下一堆吟詠西湖山景的詩作了,表現了東坡的謙虛和自責精神,令人欽敬。其實,詞人這次知杭政績斐然,盡人皆知,他不僅積極抗旱救災,施粥送藥,救活了很多貧困百姓;而且開河浚湖、興建水利,在西湖中築造堰閘,修建南北三十里長堤,並在堤上造六橋,置九亭,遍植楊柳芙蓉,不僅美化了風景,還方便了行旅耕作,深得人民崇敬,以至人們“家有畫像,飲食必祝,又做生祠以報。”

下片,集中請求林子中評判其湖山新詩。“此景百年幾變,箇中下語千難。”詞人説西湖山景千變萬化,百年數異,自己對之描寫是很困難的。這裏,詞人把其湖山詩作的內容限制在自然景物的範圍內,與其他(如政治)無關,而且“百年幾變”,“下語千難”,表明其詩歌內涵隨着風景的變化而複雜多變,用語費神頗多,是正常現象。“使君才氣卷波瀾。與把新詩判斷。”這末二句是詞人對林子中的客套頌揚之辭,當然也含有某種期待的願望,他説林子中才氣如壯闊波濤,一定會對自己的新詩做出公正的評判。用語謹慎巧妙,表面上是請友人品賞、評説自己的新詩,而卻帶有某種警惕性。因為詞中連用“公案”、“判斷”二詞,十分醒目,這涉及到訴訟、判案性質,東坡決不會隨便使用之。東坡似是有意把自己當作了“被告”,等待審判,但他實際上卻又是問心無愧,心地坦蕩,並且充滿了自信心。

全詞表現了詞人對自己奔波在仕宦之途中的無可奈何心境,用意深微,渾然妥貼,章法平中有奇,虛實櫃生,宛曲味永。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詞人被召為翰林承旨,在赴汴京之前,向新任杭州太守林子中交接職務之時,為了表示自己無可奈何的心情,於是寫下這首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