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堅硬的荒原現代文閲讀答案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6.02K

堅硬的荒原現代文閲讀答案精品多篇

閲讀理解如何鑑賞詩歌 篇一

一、讀詩題。

古詩詞,除一部分詞、曲只有詞牌、曲牌外,多數是有標題的,它們或標明寫作對象,寫作重點,或表現感情基調。如《春夜洛城聞笛》就交代了時間、地點及引發情感的事件。《聽鄰家吹笙》“鳳吹聲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牆外是誰家”,扣“鄰家”;“疑是碧桃千樹花”,仍是扣題,即笙聲產生的幻覺(注意“疑”字),並非描寫“庭院美景”。

二、讀“明示”。

古詩詞表達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詩詞中個別詞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傾向,閲讀時對這些可貴的信息應圈點出來,結合全詩加以體會。如趙嘏《江樓舊感》“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獨上”,表現了詩人孤單的身影,孤獨的情感,第三句“同來”與之呼應。“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悵惘的情思。這種情思產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傷心”、“愁”觸景傷懷,孤獨生愁;表現全詞感情基調;“空”表現苦等無果;“歸程”明確表達思歸之情。大學聯考所選詩歌,大都是絕句律詩。絕句一般是“卒章顯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見下渝州”,《春夜洛城聞笛》“何人不起故園情”等。律詩一般是一二聯寫景敍事,三四聯議論抒情,如杜甫的《旅夜書懷》《登岳陽樓》等。

三、讀形象。

詩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詩詞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較穩定的含義,如楊柳、春草、殘荷、禾黍、菊、梅、竹、杜鵑(子規)、沙鷗等等。但又不能機械地理解,如“楊柳”一般用來抒寫離情別緒,但在“楊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頭”“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則不諧音“留”,與離情別緒無聯繫。意象應聯繫起來看,多個意象組合起來,形成意境。如有的學生看到“筍根雉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就將“無人見”、“傍母眠”片面地理解為杜甫的孤獨寂寞。聯繫其它意象如“糝徑楊花”、“點溪荷葉”等看,詩人描寫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機和意趣,表現的是喜愛之情,並無孤獨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寫客體的形象,如“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峯。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鬆。”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詩人)的形象,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表現的是抒情主人公(詩人)玉潔冰清的情懷。

四、讀註釋。

註釋有交待寫作背景的,有解釋疑難字詞的,有揭示典故含義的。它們對理解詩詞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大學聯考天津卷《聽蜀僧浚彈琴》,提供了三條註釋。“①綠綺: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鍾:《山海經?中山經》載,豐山有九鍾,霜降而鳴。”

這三條註釋分別寫到了名琴,聽者的感受以及琴聲與鐘聲的交融。據此可推測理解本詩的基本內容。

五、讀“有無”。

無中見有,有中見無。古詩詞言簡意賅,是濃縮的作品,有很多空間需要讀者去合理填補。

如:“西出陽關無故人”,

無中見有:再見不到故人,只見到黃沙、西風、夕陽殘照,只有綿綿無盡的思念之情……“唯見長江天際流”,

有中見無:只見流向天際的長江水,而極目遠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隨舟遠逝,思念逐水而來。“山圍故國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華已不復存在。類似的還有“國破山河在”,“空有姑蘇台上月”等句。

六、讀類型。

讀詩時,根據題材瞭解所屬類型,有助於對詩的理解。如:寫景詩、詠物詩、送別詩、邊塞詩、詠史詩、遊子思歸詩、思婦懷人詩等等。

堅硬的荒原現代文閲讀答案 篇二

堅硬的荒原,一望無際,灰茫茫,樸實得連一條皺褶都沒有;悽清,空曠,荒涼,寒冷;籠罩在鉛也似的穹隆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銅色的臉,沒有鬍鬚;高大的老人站在那裏,宛似一株光禿禿的樹木。他的雙眼像那荒原和天空一樣冷峻;鼻似刀裁,斧頭般堅硬;肌肉像那荒涼的土地一樣粗獷;雙脣不比寶劍的鋒刃更厚。老人身旁站着三個僵硬、消瘦、窮苦的孩子:三個可憐的孩子瑟瑟發抖,老人無動於衷,目空一切,猶如那堅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裏有一把細小的種子。另一隻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氣,宛似戳着青銅鑄成的東西。此時此刻,他抓着一個孩子鬆弛的脖子,把手裏的種子給他看,並用下冰雹似的聲音對他説:“刨坑,把它種上。”然後將他那顫慄的身軀放下。那孩子撲通一聲,像一袋裝滿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堅硬的荒原上。

“爹,”孩子抽泣着,“到處都光禿禿、硬邦邦的,我怎麼刨呢?”“用牙啃。”又是下冰雹似的聲音回答。他抬起一隻腳,放在孩子軟弱無力的脖子上。可憐的孩子,牙齒咔咔作響,啃着巖石的表面,宛似在石上磨刀。如此過了許久,那孩子終於在巖石上開出一個骷髏大小的坑穴。然後又啃呀,啃呀,帶着微弱的。呻吟。可憐的孩子在老人腳下啃着,老人冷若冰霜,紋絲不動,像那堅硬的荒原一樣。

當坑穴達到需要的深度,老人抬起了腳。誰若是親臨其境,會越發心痛的,因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卻已滿頭白髮。老人用腳把他踢到一邊,接着提起第二個孩子,這孩子已顫抖着目睹了前面的全部經過。

“給種子攢土。”老人對他説。

“爹,”孩子怯生生地問到,“哪裏有土啊?”“風裏有。把風裏的土攢起來。”老人回答,並用拇指與食指將孩子可憐的下巴掰開。孩子迎着風,用舌頭和咽喉將風中飄揚的塵土收攏起來,然後,再將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又過了許久,許久,老人不焦不躁,更不心慈手軟,冷若冰霜,紋絲不動地站在荒原上。

當坑穴填滿了土,老人撒下種子,將第二個孩子丟在一旁。這孩子像被榨乾了果汁的空殼,痛苦使他的頭髮變白。老人對此不屑一顧,然後又提起最後一個孩子,指着埋好的種子對他説:“澆水。”孩子難過得縮成一團,似乎在問他:“爹,哪裏有水呀?”“哭,你眼睛裏有。”老人回答,説着扭轉他那兩隻無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頓時刷刷落淚,乾渴的塵土吸吮着。就這樣哭了許久,許久。為了擠出那些疲憊不堪的淚水,老人冷若冰霜,紋絲不動地站在堅硬的荒原上。

淚水匯成一條哀怨的細流撫摩着土坑的四周。種子從地表探出了頭,然後抽出嫩芽,長出了幾個葉片。在孩子哭泣的同時,小樹增加着枝葉,又經過了許久,許久,直到那棵樹主幹挺拔,樹冠繁茂,枝葉和花朵洋溢着芳香,比那冷若冰霜,紋絲不動的老人更高大,孤零零地屹立在堅硬的荒原上。

風吹得樹葉颯颯作響,天上的鳥兒都來枝頭上築巢,它的花兒已經結出果實。老人放開了孩子,他已經停止哭泣,滿頭白髮。三個孩子向樹上的果實伸出貪婪的手臂,但是那又瘦又高的老人抓住他們的脖子,像抓住幼崽兒一樣,取出一粒種子,把他們帶到附近的另一塊巖石旁,抬起一隻腳,將第一個孩子的牙齒按到地上。那孩子在老人的腳下,牙齒咔咔作響,重新啃着巖石的表面。老人冷若冰霜,紋絲不動,默不做聲,站立在堅硬的荒原上。

那荒原是我們的生命,那冷酷無情的硬漢是我們的意志,那三個瑟瑟發抖的孩子是我們的內臟、我們的機能、我們的力量。我們的意志從他們的弱小無依中吸取了無窮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衝破神祕的黑暗。

一抔塵土,被轉瞬而逝的風吹起,當風停息時,又重新散落在地上。軟弱,短暫,幼小的生靈藴藏着特殊的無拘無束的力量。這力量勝過大海的怒濤,山嶽的引力和星球的運轉。一把塵土可以居高臨下,俯視萬物神祕的要素並對它説:“如果你作為自由的力量存在並自覺地行動,你便像我一樣,便是一種意志,我與你同族,我是你的同類;然而如果你是盲目的,聽天由命的力量,如果世界只是一支在無限的空間往返的奴隸的巡邏隊,如果它屈從於一種連自身也毫無意識的黑暗,那我就比你強得多,請把我給你起的名字還給我,因為在天地萬物之中,唯我為大。”

1、文章通過一個神奇荒誕的故事,表述了作者怎樣的思想?(4分)

【此題考查“概括作品主題”的能力,對應大綱對文學類文本閲讀要求的第一點分析綜合C。】

2、文學創作中,常會運用具體的形象表現某種意義。請據此説出你對以下內容的理解。(5分)

【此題考查“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的能力,對應大綱對文學類文本閲讀要求的第二點鑑賞評價D。】

①悽清,空曠,寒冷,一望無際的荒原。

②三個孩子不斷用牙啃坑,用嘴聚土,用淚澆樹。

3、有人認為老人的行為是殘忍的,令人恐懼和憎惡的,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結合文中老人的形象説明你的理由。(6分)

【此題考查“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閲讀和有創意的解讀”,對應大綱對文學類文本閲讀要求的第三點探究F。】

參考答案:

1、(4分)在人類的生命歷程中,憑着堅毅頑強的意志,弱小的生命產生了強大而無窮的力量,不斷地征服自然和創造歷史。(或:人類在強大意志的支撐下,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不斷地征服自然和創造歷史。)[4分,每點1分。]

2、【內涵賞析】(5分)

①象徵着人類險惡的生存環境,反映了人類創造歷史的艱難。[2分,每點1分。]

②象徵着人類用有限的力量不斷地與環境作艱苦的抗爭。[3分,每點1分。]

3、(6分)

示例一:不同意。老人的行為看似冷酷無情,但是,在荒涼的環境下,老人用強大的意志“逼迫”孩子,給“弱小”注入了強大,讓孩子們克服了重重困難,在絕望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能讓人感受到了人類意志的偉大。這是對命運最悲壯的抗爭!所以,我對這老人懷有深深的敬意。

示例二:同意。老人的行為確實殘忍,他為了追求心中的目標冷若冰霜、心如堅石,無視孩子的痛苦和成功的代價。當第一棵樹終於開花結果,孩子們實現了絕望中的期冀後,老人又對他們實行新一輪役使,這是人性的扭曲。所以我認為這老人令人恐懼和憎惡。

[6分。態度明確1分,結合老人形象2分,分析2分,結論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