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國民間故事多篇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7W

中國民間故事多篇新版多篇

中國民間故事 篇一

從前有個頂聰明的人,名叫張古老。他一共有四個兒子,老大、老二和老三,都已經娶了媳婦,只有老四還 是條光棍。兄弟們沒有分家。由張古老帶着在一起過日子。

説也奇怪,這三兄弟都生得呆頭呆腦,一點也不像他的老子;娶進來的這三個媳婦,也是半斤配八兩,心裏都不大靈活。一家子人沒有一個討得張古老的喜歡。

日子久了,張古老心裏發愁。他想:我這塊老骨頭,總不能老賴在這世上,説不定哪一天,我兩腿一伸,看他們這麼混混沌沌,怎麼過日子呵!於是,他便想替四兒子找個乖巧一點的媳婦。現今,能給自己添個好幫手;將來,也好做個自己的替腳人,掌管這份家業。

想想容易,辦起來卻難了。張古老打聽來,打聽去,總沒有一個合適的。到底老漢是個聰明人,他想了一個巧妙的法子。

這天,他把三個媳婦叫到跟前,説:

“你們好久都沒有回孃家了,心裏一定很掛念吧!今天,我就打發你們回孃家去。”

三個媳婦一聽説回孃家,歡喜得不得了,只問公公讓她們住多久。

張古老説:“大媳婦住三五天,二媳婦住七八天,三媳婦住十五天。三個人要一同回去一同回來。”

三個媳婦想也沒想,便連忙答應了。

張古老又説:“往日你們回去,,總要帶點東西孝敬我,但是,每一次帶回的東西都不如我的意。這次你們回去,也少不了要帶點東西的,不如我先説出我要的東西來。”

“你老人家只管開口,我們一定帶回來就是。”三個媳婦一齊説道。

張古老説:“大媳婦替我帶一隻紅心蘿蔔回來;二媳婦替我帶一隻紙包火回來;三媳婦替我帶一隻沒有腳的團魚回來。”

三個媳婦一聽,都滿口答應了。三個人便一齊動身回孃家了。

三個人走呀走的,不一會,便走到了一條三岔路口。大媳婦要往中間那條路去;二媳婦要往右邊那條路去;三媳婦要往左邊那條路去。三個人正要分手時,才記起公公的話來。

大媳婦説:“公公囑咐,讓我們一個住三五天,一個住七八天,一個住十五天,還 要同去同回。哎,三個人的日子又不一樣,同去還 容易,同回多難啊!”

二媳婦説。“是呀!同回才難啊!”

三媳婦也説:“是呀!同回才難啊!”

“還 有禮物呢?一個是紅心蘿蔔,一個是紙包火,一個是沒腳團魚。哎,才一聽好像是頂普通的東西,如今一想,都是些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啊!”大媳婦着急地説。

“是啊!都是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啊!”二媳婦也着急地説。

“是啊!都是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啊!”三媳婦也着急地説。

“不能同去同回,又沒有這些禮物,公公是不會讓我們進屋的,這怎麼辦呢?”大媳婦更是着急了。

“這怎麼辦呢?”二媳婦也更着急了。

“這怎麼辦呢?”三媳婦也更着急了。

三個人想來想去,真不知怎麼才好。大家都急得不得了,又不敢回去,便坐在路邊上哭起來了。

三個人哭呀哭呀,從日出哭到日落,越哭越傷心,越哭越熱鬧。哭得驚動了住在近邊的王屠户。

王屠户帶着女兒巧姑,在路邊搭了個草棚,擺了張案板,天天賣肉過日子。這天聽到了哭聲,便向女兒説道:

“巧姑,去看看是哪個在哭?出了什麼事情?”

巧姑走了出來,見是三位大嫂在那裏哭成一堆。問道:

“三位大嫂,你們有什麼心事,為何哭得這樣傷心?”

三個人一聽有人來問,連忙抹掉眼淚,一看,只見是位大姐站在面前。她們止住了哭聲,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她。

巧姑一聽,想也沒想,便笑着説:“這很容易,只怪你們沒有想清楚。大嫂,你三五天回來,三五一十五,是十五天回來;二嫂你七八天回來,七八一十五,也是十五天回來;三嫂也是十五天回來,你們不是能同去同回嗎?”

巧姑接着又説:“三件禮物:紅心蘿蔔是雞蛋,紙包火是燈籠,沒腳團魚是豆腐,這些東西家家都有,是頂普通的東西呢。”

三個人一想,果然不錯,便謝了謝大姐,高高興興地分了手,各自回孃家去了。

三個人在孃家,都足足住了半個月。這天,她們一同回來了。見着公公,把禮物也拿了出來。

張古老一看,吃了一驚。原來她們帶回來的禮物,一點也沒有錯。他心裏知道,這不是她們自己想出來的,便問她們。三個人也不敢隱瞞,就把實情一五一十地説出來了。

張古老一聽,決定要去會會這位姑娘。

這一天,張古老一直走到賣肉的草棚子裏,連忙叫老闆稱肉。

王屠户不在家,巧姑走出來,問道:

“客人,你要稱什麼肉?”

張古老説:“我要皮貼皮,皮打皮,瘦肉沒有骨頭,肥肉沒有皮。”

巧姑聽了,一聲不響,便走到案板那邊去了,一會,就拿來了四個荷葉包包,齊齊整整地放在張古老面前。

張古老一看,一樣是豬耳朵,皮貼皮;一樣是豬尾巴,皮打皮;一樣是豬肝,瘦肉沒有骨頭;一樣是豬肚子,肥肉沒有皮,一點也沒有錯。他心裏一喜,便想道:這才是我的媳婦啊!

張古老回到家裏,馬上請了一個媒人去向王屠户説親。王屠户知道張古老的底細,和巧姑一商量,便答應了。不久,張古老選了個日子,把巧姑接了過來,和四兒子成了親。

張古老得了這樣一個聰明的媳婦,滿心歡喜,平日裏,特別把她看得重,還 有心要她當家。

巧姑見公公對自己這樣好,也頂尊敬他。

日子久了,大媳婦、二媳婦和三媳婦便有些不自在了。背地裏嘰哩咕嚕地説:“公公有私心,只心疼四兒媳婦,嫌棄我們。”

張古老看出了她們的心思,他想:“要大家心服,非得想個法才行。”

這天,他把四個媳婦都叫攏來了,對她們説道:“我一天天老了,很難管上這份家。我想把這份家交給你們來管,但是家裏人口多,事情雜,要有個頂聰明能幹的人才管得下。我不知道你們裏邊哪個最聰明,最能幹?”

四個媳婦一齊説:“公公,你就試試吧!”

張古老説:“好,我就試一下吧!試出來哪個最能幹,最聰明,家就讓她當。這是你們自己説的,以後不準埋怨啊!”

大家同意了。

張古老説:“會居家的人,就知道節省,無的做出有的來。我就在這點上出題目,要用兩種料子,炒出十種料子的菜來;用兩種料子,蒸出七種料子的飯來。哪個做得出,就是頂聰明能幹的人,家就歸她當。”説罷,張古老就轉頭問大媳婦:

“你做得出嗎?”

大媳婦一想:兩種料子就只能當兩種料子用,哪能當十種料子用呢?便説:

“你別鬧着玩了,這哪裏做得出來?”

張古老又問二媳婦:“你做得出來嗎?”

二媳婦一想:平日蒸飯,都只用大米,頂多再加一二種料子,哪來的七八種料子,便説:

“公公,你別逗弄我們了,這哪裏做得出來?”

“你做得出來嗎?”張古老又回頭問三媳婦。

三媳婦心想:兩位嫂子都做不出來,我更不用説了,便沒有做聲。張古老知道三媳婦也做不出來的,便説:

“想你也是做不出來。”最後,才問巧姑:“你呢?”

巧姑想了想,説:“我試試看。”

巧姑走到廚房裏,用韭菜炒雞蛋,炒了一大碗,用綠豆和在大米里,蒸了一大盆,端到張古老面前。

張古老一看,説道:

“我要的是十種料子的菜,怎麼只有兩種?我要的是七種料子的飯,怎麼也只有兩種?”

巧姑説:“韭菜加雞蛋,九樣加一樣不是十樣?綠豆和大米,六樣加一樣,不是七樣?”

張古老一聽,高興極了,連聲説對,當場就把鑰匙拿了出來,交給巧姑了。

巧姑當家以後,把家裏的事情,安排得妥妥貼貼,吃的穿的,都是自己做出來的,一家人過得舒舒服服。

有一天,張古老閒着沒事做,便坐在大門邊曬太陽。突然,他想起自己過去的日子,年年欠債、受氣。如今日子過好了,自由自在。真是萬事不求人。一時高興,順手在地上撿了塊黃泥坨坨,在大門上劃了幾個大字:“萬事不求人。”

不料,當天知府坐着轎子,從這門前經過。他一眼便看見門上這幾個大字,大大吃了一驚,心想:這人好大的膽,敢説出如此大話來,這不是存心把我也沒有放在眼裏。好吧!我叫你來求求我。便厲聲叫道:“趕快放下轎,給我把這個講大話的人抓來。”

衙役們馬上兇惡地把張古老從屋裏拖了出來。

知府一見,瞪着兩眼説道:

“我道是什麼三頭六臂,原來是個老不死的老頭。你誇得出這種大話,想必有大本事。好吧!限你三日之內,替我尋出三件東西來。尋得到,沒有話説,尋不到,就辦你個欺官之罪。”

張古老説:“老爺,是三件什麼東西?”

知府説:“要一條大牯牛生的犢子;要灌得滿大海的清油;要一塊遮天的黑布。少一件,便叫你嚐嚐本府的厲害。”説罷,便坐着轎子走了。

張古老接了這份差使,掏空了心思,也想不出個辦法來對付,整日裏愁愁悶悶,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着。

巧姑見了,便問:“公公,你老人家有什麼心事,儘管跟我們説説吧!”

張古老説:“只怪我不該誇大話,和你説了也沒有用。”

巧姑説:“你老人家説吧,説不定也能想出個辦法來的。”

張古老只得把心事對巧姑説了。

巧姑一聽,説道:

“你老人家説的對嘛,莊稼人吃自己的,穿自己的,本來是萬事不求人。你老人家放心吧,這差使就讓我來對付。”

過了三天,知府果然來了。一進門,便叫道:“張古老在哪裏?”

巧姑不慌不忙地走上前説:“稟大人,我公公沒在家。”

知府瞪着眼説:“他敢逃跑,他還 有官差在身啦?”

巧姑説:“他沒逃,是生孩子去了。”

知府奇怪起來了,説:“世上只有女人生孩子,哪裏男人也生孩子?”

巧姑説:“你既知道男人不能生孩子,為什麼又要大牯牛生犢子呢?”

知府一聽,沒話可説。停了好久,只得説道:“這一件不要他辦了,還 有兩件?”

巧始説:“請問第二件?”

“灌海的清油。”

“這好辦,請大人把海水車幹,馬上就灌。”

“海有這麼大,怎麼車得幹?”

“不車幹,海里白茫茫的一片水,油又往哪裏灌?”

知府一下把臉也羞紅了,便叫起來:

“這一件也不要了,還 有一件!”

巧姑説:“請問第三件?”

知府説:“遮天的黑布!”

巧姑説:“請問大人,天有好寬呢?”

知府説:“哪個曉得它有好寬,誰也沒有量過。”

“不曉得天有好寬,叫我們如何去扯布呢?”

這一説,知府再也沒有話回了。紅着一副臉,慌忙地鑽進轎子裏,跑了。

本來,張古老就有名,這一來,遠遠近近的人,更沒有一人不知道了。大家都説:“這一家子,有個頂聰明的公公,還 有個頂乖巧的媳婦。”

新媳婦當家

黑獐溝有個窮木匠,平日專門給人箍桶,鄉親都喊他張箍桶。他有一個女兒,名叫九斤,生得美貌端正,聰明能幹,早就是高山上打鑼——名聲在外。

一天,張箍桶做活外出,家裏來了一個老漢,請張箍桶做活。臨走,九斤姑娘道:“老爺子,您老貴姓?”我姓一斗米,二斗米,三鬥五升四鬥半。”九斤姑娘想了想説道:“啊,你老是石二爺吧?”老漢微笑着點了點頭。九斤姑娘又問道:“您老住在哪裏?”老漢説:“我家住在東村,門前有記號:東邊叮孿歟西邊冷清清,看門的兩個人,鬍鬚長在頸脖裏,掃帚長在腦頂門。”九斤姑娘笑道:“石二爺,看來您老家屋東邊有個鐵匠鋪,西邊有個祠堂,門前還 長了兩棵樹吧?”石二爺笑着點點頭走了。

聽説石二爺有請,張箍桶背了家業來到石二爺家。一見面石二爺就説:“我要箍的桶很多,箍一個早早桶,中午桶,小小桶;還 要箍一個有蓋無底桶,有底無蓋桶,兩個耳朵高空聳,中間通通;再箍一箇中間橫架一根樑,尾巴翹起在天空,翻轉過來撲通通。”張箍桶一聽,心想他箍的這些桶,我哪知是些什麼東西,還 是回家問問九斤姑娘吧?便和石二爺扯白説道:“誰曉得你箍這多桶?有些工具沒帶全。我還 得回家拿來呢!”

張箍桶回到家裏,把石二爺的話跟九斤姑娘一説,九斤姑娘脱口説道:“這容易做,早早桶是早晨用的家業,那是洗臉盆;中午桶是晌午用的家業,那是飯桶;小小桶是尿桶;有底無蓋桶是腳盆;有蓋無底桶是鍋蓋;兩個耳朵高空聳,中間直通通,那是飯甑子;翻轉過來撲通通是打水用的吊桶。”張箍桶領教後來石二爺家,一進門,裝作早就心中有數的樣子喊道:“石二爺,你要做的洗臉盆、飯桶、尿桶、腳盆、吊桶,我把家業拿來了可以做。”石二爺卻説道:“這些東西我都不做了,現在我要做一個聚眾金絲桶。”張箍桶問道:“聚眾金絲桶是個啥樣的?”石二爺答道:“上無蓋,下無底四面城牆不通風,上蓋樓室到銀街,十字路口在當中,千軍萬馬內面蹲,中間住個趙子龍。”張箍桶一聽又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只好又扯白話説,回家拿長線刨子。回家後九斤説:“哪是什麼聚眾金絲桶?分明是養蜂用的蜂箱嗎?”張箍桶弄清後又到石二爺家,滿不在乎的説道:“石二爺,你沒有養蜂,做箱搞啥子?”石二爺説,“聚眾金絲桶我也不做了。現在對你説實話吧,聽説老弟女兒九斤聰明過人,我早想領教領教,今天看來,果然不錯。”説後又留住張箍桶在家攀談。

張箍桶前腳走,石二爺後腳便請了紅媒,到張箍桶家給自己三兒子提親。因為石二爺一家為人正直,心腸善良,很有名聲,所以張家父女也很樂意地答應了。以後,納了聘禮,擇了吉日,大紅花轎,細吹細打娶回九斤。

有一天,石二爺把大媳婦、二媳婦、三媳婦都叫到堂屋裏説道:“以前這個家靠我這把老骨頭架支撐着,眼下我的歲數來了,這個擔子也該卸了。我想從你們妯娌中找一個來當這個家,把我的擔子接過去。這裏有青布一丈二尺,我要做四樣東西:一件老衫,一個搭褳,一條汗巾,一個披肩,誰能做,就讓誰當這個家。”説完盯着三個媳婦,看誰來揭這個榜。大媳婦説道:“按説一丈二尺布只能做一件長衫,既然老輩子要做四樣東西,不夠我們就添上,莫説老輩子還 拿出這些布,就説一寸不拿,全部由我們拿出來,也是我們晚輩子應該孝敬的。”石二爺忙説:“不行,添一寸也不行,我就是要看看誰個心巧手藝高。”接着二媳婦冷冰冰地説道:“一丈二尺布做一件長衫也不夠,要做四樣東西除非是神仙。”兩個媳婦都説不能做,石二爺又看三媳婦九斤,九斤不緊不慢地説道:“讓我試試吧!”説着接了青布。

第二天,九斤把做好的衣裳拿了出來,公爹一試很得體,很合適,高興的像吃了歡喜團一樣。接着問道:“還 有三樣東西呢?”九斤扯着長衫上的荷包説道:“現在哪裏還 有用搭褳的?有東西裝在荷包裏就行了。”石二爺連説:“有理,有理。”又問道:“我要的汗巾呢?”九斤説:“把小襟子扯起來擦汗還 不是能行嗎!”“要得!要得!”“我要的披肩呢?”“做活挑擔子時,把長衫的後幅往肩上一搭,不就成了披肩嗎?”“嗯,也要得!”

從此,九斤姑娘做了石家的當家人。

中國民間故事 篇二

鹿邑縣太清宮鎮的人們都知道,太清宮西邊不遠的小吳莊有一口出土的石匣,上面刻有十個大字:“要得石匣開,還得唐王來。”這十個字引出一段歷史傳説來。}

唐朝李淵追封李老君為自己的祖先,後來李淵的兒子李世民當了皇帝,便特意從京城長安趕到曲仁里老子廟祭祖燒香。

李世民來到老子廟,老道姑派個十七歲的小道姑侍侯。這小道姑身穿道袍,頭扎道角,白白嫩嫩的臉蛋,襯着黑絲一般的頭髮,長得要多齊整有多齊整,小道姑給李世民端來一盆洗臉水,盆沿上放條手巾,李世民洗過手,暗道:“這小道姑長得這樣好,咋捨得出家呢?別看人家是出家人,瞧那三宮六院都沒着女子長得齊整。”他一邊想,一邊摳手指甲,摳着摳着用手指頭一彈,把一滴水彈到了小姑子的臉上,小道姑臉一紅,抿嘴一笑走了。

這小道姑是個聰明女子,她回到自己住房,越想越覺得唐王對她有意。三更半夜從牀上爬起來,悄悄走到李世民住的客廳裏,往李世民牀前“撲通”一跪:“萬歲在上,小女子俺討封來了。”李世民問她為啥討封,小道姑把他彈水的事和回房後心裏想的敍述一遍。李世民裝模作樣地説:“寡人實在無意,你是出家人,不該有這種想法。”

小道姑又羞又恨,轉身就走,她回到自己住房裏,越想越難過,就用三尺白綾懸樑自盡了。

再説李世民在客廳裏剛剛閉上眼睛入睡,就看見一位白鬍子老頭來到他的牀邊,指着他説:“我是老子,世民哪世民!這就是你的不對了,小道姑本來無意,明明是你看上了她,一見鍾情,彈她一臉水,反説人家不該討封,你們二人前世有緣,本該今日成親,不可為了自己的身份看不起地位低賤的人。”李世民醒來一想,才知道是做了一場夢。他對剛才的説法感到很後悔,正要派人去叫小道姑,聽人説小道姑已經上吊死了。

李世民想起是自己把小道臊死的,心如刀絞,後悔萬分。為了贖回自己的過錯,就把小道姑死後封宮,用大石匣把小道姑金鼎玉葬,石匣上的蓋上刻了十個大字:“要得石匣開,還得唐王來。”現在這個石匣還在太清宮大殿旁邊放着呢。

中國民間故事精選 篇三

河西河西:即河西走廊,在甘肅省西北部,自古是通新疆的要道。地方,有一座大石山,名叫鐵櫃山。老人們傳説,鐵櫃山下寶貝多。可惜,抓山鳥累死了,支山石壓碎了,寶貝再難出世了!

我們就講講這個故事:

從前,鐵櫃山邊,有老兩口,沒兒沒女,在山前荒灘上挖了一塊【】小菜地。老兩口辛辛苦苦,搭茅屋,修小渠,養雞鴨,種菜蔬,過着勤勞孤苦的生活。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了,老兩口一年比一年衰老了,精神氣力,越來越不行了,種地下苦下苦:幹活。,更加艱難了!缺吃少穿的日子難熬,無兒無女的孤單寂寞更難熬呀!

“唉!我們有個兒女多好啊!能幫媽媽看雞,能幫爹爹種菜,就是我們往後死了,也好有個親人抬埋!……”老兩口時常這樣感歎着,唸叨着。

沒有馬勺榆木削,沒有火爐黃土捏;可是啊,人沒有兒女,再想再盼也沒奈何!

老頭兒的腰駝了,腿彎了,走路行動不便了。有一回,出門摔了一跤,碰落了一顆牙齒。他把這顆牙齒,埋到菜園裏,説:“這是我身上掉下的骨血,種到土裏吧,也許能扎幾條根根,生一株苗苗!”

老婆兒的眼花了,手硬了,做活勞動笨拙了。有一回,切青菜,刀刃一拐,連肉切下半片指甲來。她把這片指甲,也埋到菜園裏,説:“這也是我身上的骨肉,種到土裏吧,也許能發出芽芽,開朵花花!”

春雨澆、太陽照,菜園裏的種籽發芽了。白菜的嫩芽芽出土了;芹菜、茄子、辣椒的嫩芽芽出土了;豇豆、黃瓜、葫蘆的嫩芽芽出土了;在老頭兒種下牙齒的地方,在老婆兒埋下指甲的地方,也各有一苗嫩芽芽長出來了。一苗芽芽粉紅,一苗芽芽翠綠,瓜不像瓜,豆不像豆,胖乎乎的,旺生生的,連務了一輩子菜園的老頭兒,也識不出這兩株小芽兒到底像什麼蔬菜果木。老兩口又稀罕,又疑惑,他們説:“這怕真是咱老兩口的骨血變成的,好好護着它吧,看它能長成什麼苗?開出什麼花?結出什麼果?”

早鬆土,晚鋤草,水澆足,糞上飽,這兩株稀奇的芽芽啊,一天長得比一天高了。

紅芽芽長了八尺八,蔓蔓爬上葫蘆架,生綠葉,開黃花;黃花落了,結了一個大金瓜!

綠芽芽長了三尺三,長長的秧秧南牆上牽;開的什麼花?粉紅花;結的什麼果?銀豆角;豆角有多少?只有一個;什麼樣兒?像彎彎的月牙兒。

二月發芽,三月生葉,四月開花,五月結果,六月、七月,金瓜兒熟了,銀豆角飽了。老兩口,選了一個日暖天晴的好日子,拿上筐籮,提上籃子,走進菜園,一個來摘金瓜,一個去採豆角。老頭兒走到瓜架下,還 沒有動手摘哩,金瓜自己落地了。老婆兒走到豆秧前,還 沒有動手採哩,豆角自己離秧了。瓜兒落在地下,一分兩半,瓜殼簍裏,睡着一個憨墩墩的胖娃娃;豆角離開豆秧,裂開口兒,豆角皮皮裏,躺着一個嫩生生的俊女兒!老兩口一見,大吃一驚,丟下筐籮、竹籃,回頭就跑。只聽後面,一對兒女連聲叫:

“爹爹,爹爹你莫要怕,我是你的親娃娃!”

“媽媽,媽媽你莫驚疑,我是你的親女兒!”

聲音響噹噹,叫的那麼親熱,那麼甜蜜!頭一聲“爹爹!媽媽!”叫得老兩口兒站住腳;第二聲“爹爹!媽媽!”叫得老兩口兒回了頭;第三聲“爹爹!媽媽!”叫得老兩口兒喜笑顏開,望着笑眯眯的一對兒女,忍不住心裏歡喜!老頭兒走上前,抱起金瓜裏的男娃娃。老婆兒走上前,抱起豆角里的小女兒。

老兩口兒挨着兒女粉嫩的臉蛋兒,親了又親,親了又親。老花的眼睛裏,流下了歡喜的熱淚——他們怎能不歡喜啊!孤苦伶仃半輩子,忽然得了一雙兒女!

兒子哪裏來?金瓜秧上結下的,女兒哪裏來?豆角里頭生成的。老兩口給取下名兒,哥哥叫“金瓜兒”,妹妹叫“銀豆兒”。

俗話説:只愁生不下,不愁長不大。轉眼幾年,金瓜兒、銀豆兒都長大成人了。

金瓜兒幫爹爹種菜,人兒雖小,本領不小;栽葡萄,種果木,園裏的蔬菜一片綠,把個破破爛爛的小菜園,作務成齊齊整整的花果園。春種秋收,不用爹爹再操心。

銀豆兒幫媽媽管家,手腳兒勤,心眼兒靈。管家理事比人能。南山打柴,西河擔水;碾下的米,珍珠黃,磨下的面,雪花白,又養雞鴨又養鵝……一家中事,無論大小,她安排得樣樣周到,不用媽媽再操勞。

兒女長大了,衣食豐足了,一家兒歡歡樂樂,過上了好日月。

關起門,家裏坐,半天空裏掉下禍。有一天,南莊李員外上大佛寺燒香還 願。轎子打從山下過,看見了金瓜兒家小菜園,樹上果子紅,園裏菜葉綠,豆棚結鈴鐺,瓜架吊葫蘆,一串串的葡萄賽珍珠。李員外越看越愛,不由得點頭誇讚:“哈!真是世外小桃源!”轎子停下了,李員外走下轎來問跟班:“這是我家地界,誰在這裏種菜?”跟班過去一打聽,領來了金瓜兒一家四口人。李員外説:“這山,是李家山;這地,叫李家園;你們在這裏種菜栽樹,為什麼不給我家納糧交租?”

老頭兒聽了,心裏很不服氣,説:“這山,原是個荒山;這地,原是個石頭灘。我從三十歲到這裏,挖石頭,揭草皮,開成這塊小菜地。四十年過去了,我在這裏做莊稼活,就是這裏的園主,為什麼要給你交租?”

李員外一聽,冷笑一聲,問:“説你是園主,手裏可有地契?”

地契?——沒有。一句話噎住了老頭兒。

“官憑印,虎憑山,土地要契約管;你沒契約,我有契約。種了咱園子四十年,官糧地租,要從頭清算!”李員外這麼一講,他隨身的管家,端起算盤亂撥拉,烏木算盤啪啦啦響,算下了黃金白銀各十兩,限三天,交不出黃金白銀,這園子就種不成!

李員外走了,老兩口心裏好愁悶,三天限期,哪裏去變二十兩金銀?

金瓜兒、銀豆兒,兄妹倆一商量,二人來對爹媽説:“爹爹、媽媽不用愁,咱有兩雙勞動手,能從無中生出有。”

老兩口兒説:“唉!孩子呀,要十個瓜,咱園裏去摘;要十個果,咱樹上去採;這十兩金,十兩銀,窮漢家裏沒處尋!”

兩個孩子又説:“好漢出在窮人家,金銀出在深山裏,咱家莊前這鐵櫃山,人人傳説,鐵櫃山裏金銀多。咱兄妹倆,登山尋寶,一定要把黃金白銀找到!”

金瓜兒、銀豆兒拿着钁頭,扛上鐵杴,兄妹二人來到鐵櫃山上。挖呀挖,鏟呀鏟,一心要打開鐵櫃山。他們熬了兩天三夜 ,挖通十丈深的山洞,不見一塊金,不見一塊銀,,洞底下挖出了一座鐵閘門。鐵門框,鐵門坎,門口閘着鐵閘板。左拉——不開!右掀——不開!向上抬,向上抬!——力氣用盡了,那座鐵閘門啊,還 是打不開!眼看三天的期限就要滿了,怎麼辦?

兄妹倆太累了,走出山洞,坐下來歇歇。

忽然半天空裏,飛來一隻大鳥,繞着鐵櫃山,左盤右旋,飛了幾轉,猛然衝下來,伸出利爪,抓住山頭,向上只一提,“轟隆!”一聲,把一座鐵櫃山懸空提起幾丈高;接着,又突然“咕咚咚!”平地一陣雷聲,從遠處滾來了一塊大石頭,穩穩地支住了懸起的鐵櫃山。

金瓜兒、銀豆兒一見,又驚又喜,跑到山底下一看,那座鐵閘門已經打開了。閘門開,鐵櫃開,金銀寶物現出來;黃燦燦的——是金山;白花花的——是銀山;聚寶盆、珊瑚樹、琥珀、瑪瑙、夜 明珠……真是金光閃閃,寶氣燦爛,把人的眼睛都耀花了!金瓜兒、銀豆兒走進門去一看説:“這些珍珠寶貝,我們沒處用,只拿點金銀出去吧。”説着,金瓜兒在金山上捧了一捧金子,銀豆兒在銀山上拾了兩塊銀子。兄妹兩個,走出鐵門,歡歡喜喜要回家,忽見那塊支山石頭,從山底下滾出來,越滾越小,越滾越小,骨碌碌碌……直滾到金瓜兒的面前。仔細一看,哪裏是什麼石頭,原來正是金瓜兒親手種下的一個大冬瓜!兄妹倆看着冬瓜,正在稀罕,又見那抓山的大鳥,把腳爪一鬆,轟隆隆震天一聲響,鐵櫃山從半懸空裏落下來,照原樣兒,長囫圇囫圇(hú lún):完整、整個兒的意思。了。那抓山鳥兒,展開翅膀飛過來,越飛越低,越飛越小,撲啦啦啦……直飛到銀豆兒腳下。仔細一看,哪裏是什麼仙鶴神鳥,原來正是銀豆兒家裏養着的一隻紅公雞!

金瓜兒抱起他的大冬瓜,銀豆兒抱起她的紅公雞,兄妹二人,心裏好歡喜:“啊哈!抓山鳥,支山石,原來出在咱家裏!”

限期到了。李員外帶着管家跟班,上門收租來了。金瓜兒兄妹,清早出門幹活去了,老兩口拿出了兒女尋來的金銀。一捧金,兩錠銀,黃金白銀上天平;金子十兩,銀子十兩,不多一絲,不差半分。李員外一見,心裏好奇怪,這窮漢家裏,哪來這麼多錢財?便開口問老兩口:“你這些金銀,是家藏的?撿來的?還 是東西換來的?……説明來路,我才能收。”老兩口都是誠實人,便把金子銀子的來路,老老實實説了出來。

李員外聽了,心裏又驚又喜。他本來想霸佔金瓜兒家的菜園子,如今一聽有支山的冬瓜抓山的雞,這麼好兩件寶物,看見肥肉,就不想吃豆腐了。他眉頭一皺眼一翻,又生出一條奸計。

“老大爺啊!”李員外笑眯眯地説,“你喜愛咱這所園子嗎?”

老頭兒摸不透人家是啥心思,便以老為實以老為實:老老實實的意思。地回答。“怎麼不喜愛?地種三年親如母啊!”

李員外説:“那麼,我就把這基業基業:即產業,這裏指菜園子。賣給你家吧!”

老頭兒搖搖頭,説:“咱窮漢人家,沒那麼多錢!”

李員外説:“不要你金,不要你銀,只要你支山冬瓜抓山雞;這一樁買賣,實在便宜了你。”

老兩口一聽,心裏一驚,你望着我,我望着你,説什麼也不敢答應。

老頭兒説:“支山冬瓜,是我兒子種的!”

老婆兒説:“抓山公雞,是我女兒養的!”

老兩口齊聲説:“兒女的東西,我們不能作主!”

這時候,李員外的管家鼻子裏哼了一聲,接口説道:“你説冬瓜是你兒子種的,我説冬瓜是員外地裏生的;你説公雞是你女兒養的,我説公雞是吃員外莊稼長的;好心賞你們便宜,你們還 不識抬舉!”

李員外和他的管家,一陣軟,一陣硬,把老兩口擺弄得又急又氣又害怕,真不知怎樣説才好!就在這為難的當兒,金瓜兒賣菜回來了,銀豆兒擔水進門了。老兩口唉聲歎氣,把李員外貪心奪寶的事,對兒女從頭説了。兄妹兩個,明知李員外錢多勢大,窮人難能鬥過他。就勸爹媽説:“金山銀山,抵不過種地吃飯;只要他能把菜園子留給咱,我們不指望那寶雞神瓜發橫財!”

白紙上落下黑字,李員外親筆寫了地契,金瓜兒、銀豆兒,交出了支山冬瓜抓山雞,這一樁買賣就算成了交。

“轟隆隆!”一聲響,“抓山雞”抓起山來;“咔嚓嚓!”又一聲響,“支山石”支在山下。李員外領了他的管家跟班,穿過鐵閘門,來到鐵櫃山裏面。

想抬走金山,又捨不得銀山;懷裏抱上珊瑚樹,眼睛瞅着夜 明珠;還 有那珍珠、瑪瑙、白玉、水晶……哪一樣寶貝不稀奇!只恨爹孃沒有生下三頭六胳膊,又後悔沒有趕上騾子拉上車。這麼多的金銀珠寶,少拿一件也心疼!這幾個貪心鬼,從清早磨到日正午,從中午捱到日偏西,前山跑到後山,累得滿頭大汗,早忘了他們從哪裏進來,該從哪裏出去。

“抓山鳥”累了!“抓山鳥”腿痠了!“抓山鳥”力氣用完了!腳爪一鬆,鐵櫃山從半懸空裏掉下來了。大山壓頂,獨石難支,“支山石”壓扁了!“支山石”壓碎了!“轟隆!”一聲震天響,鐵櫃山合在一起了!

那夥貪心不足的人,永遠被壓到山底下了。

中國民間故事 篇四

早年,有個趙員外的大娘子,為人刻薄歹毒,天天都在盤算怎樣才能多榨一點長工的血汗。長工們累得臉窩進去了,背拱起來了,手繭越來越厚,肚皮越來越薄,背地裏都罵那大娘子叫“母螞蟥”。

這天是臘月二十四,窮哥們去找母螞蟥結算一年的工錢。母螞蟥“嘿嘿”幾聲乾笑:“難為你們又幫了我一年呢。嗯,工錢嘛,好説呢,嘿嘿。”

窮哥們説:“你給呀。”

母螞蟥説:“着個什麼急呀?老話説,來得好不如去得好呢。看着就要過年了,説幾句笑話,圖個吉利再走嘛。”

窮哥們説:“誰有心思説笑話呀?”

母螞蟥搖了搖頭:“這就説差了ぁT諼壹野錒ぃ不光要手腳勤快,還 要嘴巴子利索。你們呀,一個人只准説兩個字:頭一個字,要撩得我笑,後一個字,要撩得我罵。説得到的就開工錢,説不到的,嘿嘿,就莫怪我少!”

窮哥們急了,這不是刁難人嗎!

第一個窮哥抓頭撓耳想了半天,想不出來。母螞蟥乾笑着説:“嘿嘿,你一邊去吧。”

窮哥們一個一個地想,都是在頭一個字上就犯了難,沒法子,被母螞蟥一連趕走了八個。

輪到最後一個長工杜老幺,母螞蟥望着他得意地説:“杜老幺!就看你的能耐!前後總共兩個字喲!你要是説得到呢,嘿嘿,我把工錢開給你,要是説不到呢,哼!”

杜老幺心想:我説得到,才給我一個人的工錢,那八個弟兄還 不是給你母螞蟥白乾了一年嗎?不行!就説:“若説得到呢,你得把九人的工錢都給開出來!”

母螞蟻皺了皺眉頭。她惱呀!可又想,你杜老幺口氣好大呀,還 不是圖嘴巴快活,賣乖討人喜歡嘛,量你説不到。她乾笑説:“好嘛,都給開——ぃ銀錢就在桌上放着。”

杜老幺眨了眨眼睛,問:“這話當真?”

母螞蟥:“我什麼時候賴過賬呀?”

杜老幺看見幾條狗在堂屋裏追進趕出,鬧個不停,就有主意了。他對母螞蟥説:“那我就想的呢。”

母螞蟥:“快點想呀!我可沒工夫看木腦殼!”

這時候,一條大黑狗叼塊骨頭,突然從門邊竄了進來,差點把母螞蟥撞倒了。母螞蟥嚇了一跳,罵着:“討死呵?畜牲!”

杜老幺卻對着大黑狗,喊一聲:“爹!”

母螞蟥聽見一聲“爹”,先是一愣,跟着就忍不住大笑起來:“哈哈哈哈!畜牲叫它爹呀?只怕你是急黃渾了喲!哈哈哈哈!”

杜老幺忍住火,又學着狗子的腔調對着母螞蟥恭恭敬敬叫一聲:“媽。”

母螞蟥又一愣,就醒悟過來,破口大罵:“好大膽的杜老幺!你是編着法子罵我呵?我是母狗?呵?”

趁母螞蟥亂罵的當口,杜老幺早拿了銀子,與八個窮哥們分工錢去啦!

我家沒得良心

臘月廿三,幫工的放年假。杜老幺收拾包裹的時候,老闆怕他帶走了自家的衣物,守在旁邊看,一邊又皮笑肉不笑地拉話:“杜老幺,你那些不值錢的褂子褲子,沒有拉掉吧?”

杜老幺笑了笑:“該不會吧?”

杜老幺走了。老闆放心不下,又在屋裏東尋西尋,橫看豎看。忽然,杜老幺喘着氣奔了轉來,直喊:“老闆吶!老闆吶!”

老闆從房裏鑽了出來:“什麼呀?”

“掉了一樣東西呢!”

“嗯?”

“良心掉了。”

“良心?”

“是不是你藏起來了?”

老闆罵説:“屁話!哼,這屋前屋後隨你搜,我家沒得良心!”

半文錢

枝江縣的糊塗大老爺活該倒黴,他找到杜老幺的名下來啦。

那是在清朝時候,杜老幺坐在樹下啃洋芋鄂西山裏人出門,常帶煮熟的洋芋(土豆)做乾糧。,糊塗老爺來了:“杜老幺!看你窮得襟掛襟,紐掛紐“襟掛襟,紐掛紐”:鄂西方言,指穿得破爛,筋筋條條。,你的名聲還 不小哪!遠近四方都説你心竅足得很,本縣倒想試試你的功夫,你敢跟本縣打官司麼?”

杜老幺説:“我吃噠洋芋沒事幹哪?我哪裏敢跟大老爺打官司呢?”

糊塗老爺得意得很:“諒你也不敢!走呀,我們的官司算打定啦!”

杜老幺問:“這是哪兒話呀?”

糊塗老爺説:“本縣服硬不服軟!你先要是承認打,本縣就不打啦;可你答的是不敢哪!本縣就要尋不敢打官司的人打官司,跟你説清白,輸你把本縣的烏紗帽打掉;打不掉呵,你就別想啃洋芋啦,就算捏在本縣的手板心裏啦!”

杜老幺慢慢站起身來,咕咕噥噥地説:“看來這場官司躲不脱啦?”

糊塗老爺催逼着:“走呀!”

杜老幺卻一屁股坐下來了:“唉!”

縣官老爺問:“你是怎麼啦?”

杜老幺説:“沒得盤纏錢呢!打官司得到荊州府,我半文錢都沒得,怎麼敢上路呢?”

糊塗老爺得意的嘿嘿直笑:“半文錢?你有半文錢就敢上路呵?”

杜老幺答:“那當然!有了錢就少為難。”

糊塗老爺一拍胸:“本縣給你半文錢!”一調頭吩咐手下:“來人哪!跟他斬個半文錢來!”

快得很,釘錘鑿子“謾鋇囊幌攏一文銅錢斬成了兩半兒。糊塗老爺跟杜老幺甩了半邊:“拿去!”

杜老幺接過半文錢就走。兩個人一走走到荊州府,杜老幺果然告了枝江大老爺一狀。你猜是怎麼告的?四句話——

身為百姓父母官,

目無王法好大膽,,

乾隆通寶劈兩半,

不斬也得先撤官!

那個糊塗老爺的烏紗帽當時就被摘啦!

中國民間故事 篇五

唐朝後期,韓愈被貶,心情十分不好,剛好遇到他的侄子韓湘子和華山修道士呂洞賓,二人勸説韓愈去華山一遊,以解心頭之悶。韓愈對名川大山一貫比較感興趣,但因以往政務宂忙,沒有閒餘時間,苦不得遊,今日,經他倆一提,正合其意。便道:“也好,只是道路崎嶇,如何去得?”韓湘子道:“這有何難?”於是兩個道人夾着韓愈瓢至山頂,然後兩人離去。

韓愈立於峯頭上,放眼環視,只見華山層巒疊嶂,蒼松鬱郁,小徑通幽,奇鳥鳴叢,悦耳動聽,好似天外仙境一般。他漫步山上,觀賞了鎮嶽宮、玉井樓、二十八宿潭。他縱目西峯,氣勢磅礴,蓮葉覆頂,開石為洞,廟宇依山勢而建,道路鑿巨石而成,山日天光,光輝相映,翠草綠樹,互為襯托,無限奇景佳境引得韓愈詩興打發,遂吟道:“太華峯頂玉井蓮,花開十丈藕如船。冷比霜雪甘比密,一片入口沉痾痊。我欲求之不憚遠,青壁無路難寅緣。安得長梯上摘實,下種七澤根株連。”

吟罷,他又興致勃勃地登上極頂仰天池,享受一下那“可通帝座”的最高點。他又來到南天門,觀看了凌空高撐的長空棧道。他懷着欲罷難捨的心情,走遍了東峯,領略了關中八景之首的“華嶽仙掌”。下了金鎖關,來到五雲峯,心想:上山容易下山難,便邁開腳步往下走,轉眼來到“蒼龍嶺”頂端,往下一看,天際茫茫,蒼龍嶺形似雲霧中的一座獨橋,兩邊深不見底。

面對此景,韓愈不由得目瞪口呆,身軟腿顫,一步也不敢邁了。唐時的華山,不象現在這樣鑿石為階,設欄護路,履險如夷。唐時不過是在蒼龍嶺的脊背上粗鑿了幾個石窩而已,遊人到此,只能手腳並用攀爬而上下,象這樣的險境,怎能不使文人出身的韓愈膽戰心驚呢?但不下山不行,當時的華山非今日可比,荒寂無人,蟲獸出沒,不是久留之地。

韓愈鼓足勇氣向下走,但走不了幾步又退回來,腳下還不時打滑,真是一走退兩步,緊張的冷汗直流,渾身顫抖。為減輕行李,他把所帶的書籍都丟下嶺去,但還是不能前行半步,被困多時的他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不由得放聲大哭,並悲歎道:“難道我韓愈就葬身於此了?”

但韓愈畢竟是位大智者,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強烈願望使他急中生智,便拿出隨身攜帶的筆墨硯台,很快寫好了一封求救信扔下山去,不久,華山採藥者將此信報告了華陰縣令,縣令即派人將韓愈救下山去。後來,有山西百歲老人趙文備游到“韓退之投書處”,有感韓愈的逸事,遂大笑不止。後人又於旁題刻“蒼龍嶺韓退之大哭,詞家趙文備百歲笑韓處”。

以後清代的李柏登山至此,面對歷史上這一哭一笑,他又表現出另一種心態,並做詩云:“華之險,嶺為要。韓老哭,趙老笑,一苦一笑傳二妙。李柏不笑也不哭,獨立嶺上但長嘯。”韓愈在蒼龍嶺留下的這段逸事,為我們增添了許多情趣和遐想。而蒼龍嶺之險俊和神奇迷人的魅力將深深地吸引着世人的心。

中國民間故事精選 篇六

大約在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農曆四月底的一天,屈原在汨羅江邊聽一個外鄉人説,秦軍已經攻下了郢都,郢都城內一片混亂,百姓們正在遭難。

這簡直是一個晴天霹靂!屈原臉色慘白,眼淚雙流。他沒有聽完那個人的話,顫顫巍巍往家中走去,還 沒進門,身子一閃,差點子摔倒在地上。女慌忙上前一把扶住,大聲喊道:“爹,爹!您怎麼啦?”屈原被女兒攙扶着靠在牀頭,流着淚,斷斷續續地説:“完……了,我的……祖國……完了……”女聽了也忍不住嚎啕痛哭起來。父女倆哭做一堆,哭聲驚動了附近的百姓。他們連忙跑到屈原家裏,聽説是楚國已被秦兵滅亡,一個個也跟着眼淚雙流。滿屋子人哭啊,哭啊,淚水把焦乾的地面都淋濕了。

翁老倌自己含着一泡眼淚,走到屈原身邊哽哽咽咽地説:“大夫,您的心是盡到了的啊,楚王要是聽了您的話,也不會落到這步田地。您別再哭了吧,哭壞了身體,我們做百姓的會更加難過啊!”屈原勉強忍住了痛哭,坐了起來,喝了一口水,想起自己被放逐以來,在荒涼 的沅水、湘江邊到處流浪,吃盡了苦,可沒有哪時哪刻忘卻過國事。一路上,不斷地打聽戰事的消息,總幻想有那麼一天,國王終於醒悟過來,召自己回都,剪除奸佞,重振朝綱,使楚國重新興旺起來。而今這一線希望成了泡影!想到這裏禁不住又哭了起來。從這天起,屈原茶不思,飯不想,坐不穩,睡不安,呆呆地從清早坐到天黑,從天黑坐到天明。有時,,他走出小屋子像一個木頭人一樣,站在汨羅江邊。望着那渾濁的江水出神,別人喊他幾聲也不答應。

端陽節快到了。五月初四這天晚上,雞叫過兩遍了,屈原還 滿臉淚痕坐在窗前,翻動着一大堆寫滿了詩文的竹簡。女從夢中醒來,低聲催促道:“爹,您好幾晚沒有閤眼了,還 是上牀睡一會兒吧。”屈原沒有起身,搖了搖頭,長歎一聲説:“兒啊!我現在在想着一個人。”女目不轉睛地望着父親問道:“什麼人呀?”屈原站起來,在房中踱了幾步,然後十分沉重地對女兒説:“一個叫彭咸的人,他是殷代的一位忠臣,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女打破沙鍋問到底:“他怎麼了不起呀?”屈原半天沒有作聲,女又追問了一句,他才慢慢地説:“他直言進諫,可是國王不聽他的忠言,最後……”説到這裏,屈原把後半截話嚥下肚去了。女還 想挖樹盤根,屈原卻説:“不早了,你快睡吧!”

屈原熬了一個通宵,看到天已漸漸亮了,太陽快要出山了,起身吹滅房裏的燈火,走到女牀前輕輕喊道:“兒呀!快起來呀!今天是端午節啊!”女聽見爹爹喊她,一個翻身從牀上爬了起來。屈原又説:“你給我縫的那件長袍放在哪裏?快拿來我穿。”女聽到爹爹要穿自己親手縫的袍子過節,十分高興,連忙打開木箱拿了出來,雙手捧給爹爹,問道:“您今天穿新袍到哪裏去?”屈原接過袍子,兩眼深情地望着女兒説:“我想到外面隨便走走。”他穿好長袍,又把帽子端端正正地戴在頭上,然後將那柄“陸離”長劍掛在腰間,好像要出征打仗的樣子。

女看到父親的精神好像好了蠻多,心裏高興。她一邊往灶裏添柴煮飯,一邊輕聲地哼起父親的詩句來:“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她想用他自己的詩句去勸他不要過分悲傷,保重自己的身體。屈原聽了,苦笑着點了點頭,轉身到屋後牽出了那匹清瘦的白馬。女趕忙起身給它喂些草料。那老馬兩隻耳朵扇了幾下,不肯吃草,只是望着主人,不停地搖動着那白色的尾巴,好像在問:“到哪兒去呀?”

早飯後,女扶着屈原上馬,又問父親説:“爹,你要到哪裏去?我陪您去好嗎?”屈原撫摸着女兒的頭説:“我到外面走走,你好好在家。”女只好哀求似地説:“那您要穩當點,早點回來呀。”屈原點了點頭,一顆顆淚珠從眼眶裏滾了出來,落在馬背上。女頓時心裏一驚,打算勸住父親不要出門,但屈原一揚馬鞭,已到了濯纓橋頭。女只好爬上玉笥山,站在一個高高的土墩上目送着父親,直到看不見父親的身影……

再説屈原騎着那匹老馬,沿着汨羅江堤慢慢往西南方走去。一路上,熟識的百姓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瘦弱的身子,沒有一個不感到痛心的。他們不斷地和他打招呼,問話。

一個漁人手拿漁網,站在江邊問道:“大夫,這兩天身體好了些嗎?您可千萬莫太傷心了啊!”屈原點了點頭。

一個大嫂正在扯野菜,見了屈原,硬要拉他進屋去歇一歇,屈原搖了搖手。

正在這時,曾經幫助屈原挖桃花洞的那位老漁父,從湘江河邊打魚回來,見屈原騎着馬來了,連忙迎了上來:“聽説秦軍要過揚子江了,我們往哪兒逃啊?!”屈原望着老漁父滿臉憂傷的表情,嘴脣動了動,半天沒有説出一句話來。他咬了咬牙,猛然把韁繩一勒,在馬屁股上狠狠抽了一鞭,那馬四蹄騰空而起,一眨眼就跑出了很遠。

不知什麼時候,那老馬又漸漸地放慢了腳步。屈原回想起一路上百姓們的問話,眼看着靜靜往西方流去的江水,想着自己無力救國救民,又流起淚來。馬蹄踏在乾枯的路面上,發出單調的聲響:殼、殼、殼、殼……

屈原騎着馬又朝前走了一陣,太陽鑽進了厚厚的雲堆,天色霎時陰沉沉的了。江面上起風了,他身上的袍帶和灰白色的鬍鬚,迎風飄動。江水不停地拍打着江岸,一串串的浪花在江面上翻飛,追逐。漁民們急忙收網,把顛顛簸簸的漁划子划向岸邊。這時屈原騎着馬,已走了三十里,最後在汨羅江下游羅淵附近的一座小山邊下了馬。

他走到最高的一個土堆上,對着江水呆呆地站着。只見天色愈來愈暗,風勢越來越猛。他像一尊石像一樣站在黑沉沉的天底下,眼前彷彿見到秦兵已渡過揚子江,長驅直入,往南方奔來,心頭像烈火在焚燒。舉目遠望,洞庭湖上,濁浪排空;玉笥山頭,烏雲滾滾。眼前翻飛的泥沙在空中亂飛。真是天也昏,地也暗,這世界太渾濁了。他越想越憤激,左手按着劍柄,右手撩起長袍,轉身走下土堆,吃力地一步一步向江邊走了下去……

説也奇怪,屈原走一步,那老馬也跟着走一步;屈原停住腳步,那老馬也站着不動。它眼睜睜地望着屈原,豎起兩隻耳朵,好像在問主人:“你怎麼往水裏走啊?”屈原摸了摸它的頭,它立即把頭沉重地垂下。就在這一瞬間,屈原毅然拉過韁繩,把馬拴住,抱起一塊石頭,一縱身,向波濤滾滾的江中跳去……

一聲巨響,天崩地裂!

頓時,江上濁浪翻滾,悲風四起。百姓們聞聲趕來,只見屈大夫常騎的那匹白馬,耷拉着腦袋,紋絲不動地站在江邊。百姓們奔跑着,哭喊着:“屈大夫投江了啊!屈大夫投江了啊!”原來划進江邊港灣的漁划子,射箭一樣的飛了出來,立即打撈搶救。一條船一、二個人劃太慢了,百姓們紛紛跳上小船,拿起扁擔、木板一起划水。“劃ぃ快呀!”“劃ぃ快呀!”數十條小船像穿梭似地在江面上來往。橫十里,順十里的百姓都向這邊跑來。汨羅江岸人山人海。漁民們一直到斷黑還 在打撈,圍觀的羣眾一直到伸手不見五指,才哭哭啼啼地散去。

相傳,從這年端陽節以後,每逢端陽,汨羅江上都要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再現當時搶救屈原的情景。從農曆四月中旬起,龍舟下水練習,“咚咚鏘,咚咚鏘”的龍舟鑼鼓,“劃ぁ—加油!”“劃ぁ—加油!”的龍舟號子,就在汨羅江上此起彼伏。到了端陽節這天,數十條青、紅、黃、白等不同顏色的龍舟彙集在江面上,一字兒排着。每條船上三十多個水手,只等那炮聲一響,就一齊划水。龍舟像射箭一樣向目的地飛去。圍觀的羣眾一次多達十萬人。這一風俗習慣一直流傳下來。直到今天,這一帶還 流傳着這樣的龍舟號子:

咚咚鏘!劃龍船。

龍船長又長,不怕風和浪;

龍船跑得快,趕走水妖怪;

龍船跑得歡,快快救屈原……

中國民間故事 篇七

吉斯娜·娃吉原是一個女神,長得很漂亮。她同父親一起住在天上,但她嚮往地球上的生活。她看到地面上川流不息的人們,時常歎息,説:“要是我當個凡人多好!”

當父親到地面同風神打仗時,她要求帶她一起去。但父親——巴打拉·古魯從來沒有答應過。吉斯娜·娃吉對父親的這種態度很不滿,在父親結束戰爭回家時,她便噘着嘴,不跟他説話。巴打拉·古魯看着老是生氣的女兒,也生氣了。

“吉斯娜·娃吉,我已經無法忍受你的任性胡鬧了!我可以讓你到地面上去過一個凡人的生活。但遺憾的是,這又不可能,因為你已經喝了長生酒,所以你只能嫁給一個神,讓他來關心你的命運。”

“父親!”

吉斯娜·娃吉激動地説,“我自己已經找到丈夫了!”

“是誰?”

巴打拉·古魯問,“我不希望是風神的兒子。你去找我敵人的兒子做丈夫,我是無法忍受的!”

“父親,不是他,根本不是他!我的丈夫不在天上,在地上。你只要往下看,就能看見他。他正在那山坡上播種稻穀。”

“但這是人!”

巴打拉·古魯狂怒了,“這是凡人!你是神仙的女兒,不能嫁給他!”

“但是我想當他的妻子!”

吉斯娜·娃吉不甘示弱,“我不願嫁第二個,只有他才是我的丈夫,不管我以後要永遠離開天堂,永遠當凡人,我都認定了。”

“我再説一遍,你不能嫁給凡人!”

巴打拉·古魯兇狠地説,“如果你不聽,我要把你變成一棵稻,你懂嗎?”

吉斯娜·娃吉有些害怕了。她的父親從來沒有這樣對她生氣過。過去他總是滿足女兒的要求的。她想到自己的命運要象維濕奴神的妻子捷維·濕麗一樣,更是不安。捷維·濕麗就是因為不聽丈夫的話,才被丈夫變成一棵稻的。不過吉斯娜·娃吉不象捷維,濕麗那麼軟弱,她不想使自己成為一棵稻,也不想嫁給神,她只是要做在山坡上播種稻穀的人的妻子!

第二天,當巴打拉·古魯準備為吉斯娜·娃吉去找丈夫時,傳來消息説,風神又來挑釁尋事了。巴打拉·古魯只得去同風神打仗。出發前,他對吉斯娃·娃吉説:“我回來時,給你帶來冰的丈夫。”

吉斯娃·娃吉恭恭敬敬回答説:“好的,父親。”

但是她不等父親回家,就從天上飛下去了。風很高興地幫助她,一直把她送到那個山坡上。

“現在我可以很好地仔細看看他了。”

吉斯娜·娃吉這麼想,也希望青年來看看她。

青年農民看見吉斯娜·娃吉了,馬上朝她走過去,他當然不知道這姑娘是神的女兒,便問道:“美麗的姑娘,你在這兒找什麼?”

“我在找丈夫。”

吉斯娜·娃吉微笑着説。

農民聽到這神奇的回答也微笑了一下。

愛情給他們無限的力量,兩人抑制不住心頭的喜悦,開懷大笑。

這笑聲卻給吉斯娜·娃吉招來災難。她的愉快爽朗的聲音傳到了正在同風神作戰的父親的耳朵裏。儘管仗打得異常激烈,巴打拉·古魯還是聽到了,他看見女兒下到地面,同一個凡人在一起高興地笑,笑得越來越響。

巴打拉·古魯對女兒的行為大為惱火,他馬上停止戰鬥,飛到那塊山坡上,吼叫:“回到天上去,快點!”

但是女兒根本不想回到天上,她感到同青年農民在一起才是幸福。她的愛情超過了巴打拉·古魯的意志。

她説:“不回去,我不願回到天上去!我寧願當凡人,同我丈夫一起勞動生活。”

“好,你留在地面上。但是你再也不能是神,也再不能是女人。你得變成稻束,讓靈魂永遠留在這兒,在這塊山坡上。”

巴打拉·古魯説完,吉斯娜·娃吉就變成了一株細細的稻束。

“捷維·濕麗的命運降落到我身上了。”

吉斯娜·娃吉深深地歎息,憂傷地低下頭去。青年農民沒説一句話,只是親切地撫摸着自己的情人——稻束。

這時,巴打拉·古魯可憐起青年農民來了。”

為什麼不讓他們在一起呢?雖然吉斯娜·娃吉永遠成了稻束,她的靈魂留在這山坡上,何不把青年農民也變成稻束……”

青年農民變成了稻束。兩株稻束互相彎腰,好象表明,它們之間的愛情多麼深厚。

中國民間故事精選 篇八

長白山是撫松縣東面最高的一座大山,嶺連嶺,山連山。在這座山尖上,不長樹,不長草,連個鳥雀都飛不上去,一年到頭積雪不化。這裏,有個很大很深的湖叫“天池”,過去都管它叫“龍王潭”。

這座山,一到早晨日頭剛冒紅的時候,上面全是大霧蓋着,什麼也看不清。如果你站在老林子裏,就能看到一對一雙的梅花鹿,嘴裏叼着一棵綠草兒,草上掛着一團紅籽兒,站在高高的石砬子上,對天大叫。

這是怎麼回事呢?説起來還 有一段很優美的故事呢!

傳説很早以前,這座山,是玉皇大帝所管轄的“仙境”。山上一年四季總是花鮮草綠,蝴蝶成羣,一片片的長壽花開得又紅又香。那時候,這座山名叫“萬香山”,山尖上有個“龍王潭”,潭裏的水分三樣色:上面是一層黑水,當中一層是綠水,底下是白水。傳説,每年到了三月三那天,王母娘娘擺完蟠桃宴,玉皇大帝就帶領神仙到“萬香山”來看長壽花。玉皇大帝為了防備長壽花被人偷去,叫織女織了七層錦雲,罩住了山頂,又派一條黑龍住在潭裏,看管長壽花。

黑水龍王有三個女兒,大公主和二公主都出嫁了,只有三公主還 是個黃花閨女。三公主長得眉清目秀,和那長壽花一樣俊。她特別愛玩,整天從前宮玩到後宮,日子長了。她在黑水宮玩得有些膩了。有一天她聽説潭面上景緻好玩,還 長有一種“長壽花”,要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因此她心裏老是惦念着要到上面去玩玩。可是,玉皇大帝怕潭中生靈到潭上惹是生非,派老君在上面灑下了一層黑水,並把這事列入天條,誰要違犯了就要遭貶。

玉皇宮裏有個銀龍大王,和黑水龍王是連襟,他的二太子年歲和三公主相仿,脾氣也相同。有一回他私自到人間,叫老君碰上了,説他犯了天條,奏了一本,玉皇大怒,把二太子貶到黑水潭苦修三年。二太子到黑水潭就和三公主處熟了,他們多麼想到水面上去看看長壽花呀!一天,二太子想出來個好主意,對公主説我得讓玉帝答應收回它的旨令。

第二天早晨,黑水龍王剛到黑水宮,就看見蝦兵蟹將,一個個東倒西歪,像掉了魂似的,見到黑水龍王一齊跪下,説:“龍王啊,可不好了。”

黑水龍王一見兵將這個樣子,嚇了一跳,急忙問:“你們這是怎麼了?”

兵將們説:“因為我們成年累月連個日頭影也看不着,道行都減退了,要是再見不到陽光,我們的道行就全沒了。”

蟹婆子也説:“讓我們到潭面上去……”

黑水龍王本來不同意,但又一細琢磨,怕真的把蝦兵蟹將的道行都弄沒了,靠誰來保護長壽花呢?於是奏明玉帝説:“黑水潭裏大小兵將的道行都減退了不少,很難守住黑水潭和長壽花。”

玉帝問:“為啥道行都減退了呢?”

黑水龍王説:“潭裏兵將終年在水底下,受不到日精月華,所以道行減退了。望大帝開恩,讓他們每天見見陽光。”

玉皇大帝一想,也有道理,就答應他們每天到潭面上見一個時辰的陽光。

黑水潭裏的兵將聽到這個事,都樂壞了。三公主和二太子樂得更不用提,天天到潭面上盡情地遊玩。有一天,他們在回宮的道上,忽聽道旁有一種嗷嗷的叫聲,三公主問道:“什麼怪物,在這亂叫喚?”

“公主不要生氣,我是人間的紫貂。媽媽有病,來採長壽花,被抓進潭來。因想念媽媽,才每日哭叫。”

公主一聽是人間的動物,就説:“人間的事你一定知道很多,講給我聽聽。”

紫貂説:“人間比萬香山可強百倍,白天有日頭,夜 晚有月亮,地走不到頭,,天看不見邊,花草樹木,五穀雜糧,要啥有啥;男耕女織,世代相傳,一點也不像黑水潭裏這樣冷清。”

二太子在一旁説:“人間可比這裏好得多,那次我到人間,要不是被老君碰上了,我才不回來呢!不過凡人就是不長壽。”

三公主又問:“那是怎麼回事?”

紫貂説:“大多是得病死的。”

三公主對二太子説:“表哥,咱們這兒有長壽花,它的根能治百病,除百瘟,益壽延年。我們要有下凡那天,把它帶到人間一些,該有多好。”

紫貂樂得直跳:“那容易,出了三江口,就到了人間。”

三公主説:“你們不知道,這潭口有三道閘門,閘門用三把金鎖鎖着,鑰匙放在寶箱裏,只有等我爹爹上天辦事的時候,偷到鑰匙,穿上巡水寶衣,拿上巡水寶劍才能出水啊!”

紫貂一聽,不由想起了心事,兩眼吧噠吧噠直掉眼淚,説:“公主呀,我要採不來長壽花,我媽的病好不了,家裏的兄弟姐妹就全完啦。”

二太子説:“三妹,我們不能見死不救,再説要能把長壽花帶到人間,幫助凡人治病,該有多好呀!”

一天,三公主聽説黑水龍王又到天上去了,她就慌慌張張跑到黑水後宮,見了黑水娘娘説:“媽媽,可不好了,紫貂把寶箱咬了個窟窿。要是把寶衣咬壞可糟了!”

黑水娘娘聽了,忙從兜裏掏出個小丫腰葫蘆來,忙念道:“葫蘆開,葫蘆開,吐出寶箱鑰匙來!”連唸了三遍,只見一道金光,從葫蘆中飛出一把鑰匙來。娘娘忙遞給三公主説:“這是寶箱鑰匙。快去看看,千萬不可誤事!”公主説聲“是”,轉身就跑了出去。

三公主拿着寶箱鑰匙,打開寶箱,取出巡水寶衣和巡水寶劍,找到二太子和紫貂,一同衝了出來,潭中有些魚鼈蝦蟹也一塊跟着跑出了三江口,從此三江裏生長了很多魚蝦。

三公主和二太子到了人間,忙從懷中取出長壽花種,迎風一撒,眨眼工夫,到處開遍了通紅通紅的長壽花。紫貂高興地説:“公主,你真做了一件好事。”

三公主和二太子偷走長壽花的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玉皇大怒,對老君説:“你帶領五百天兵天將,前去查明此事,要嚴加懲處。”老君帶領兵將,來到南天門外。

三公主和二太子正種長壽花,忽見滿天黑雲,飛沙走石,三公主和二太子立刻覺得渾身發顫,知道大事不好。三公主忙對二太子説:“表哥,我們犯了天條,要遭大禍,你快逃走吧!”二太子説:“三妹,我要和你同患難,決不分開!”

只聽老君站在天上叫道:“好個孽畜,你們私自下凡,帶走了長壽花,還 不快回天認罪!”公主説:“出來就沒想回去!”

老君大怒道:“觸犯天條,還 執迷不悟,這還 了得!天兵天將與我拿下!”眾兵將一齊上擁,可是寶衣金光閃閃,不能靠近。老君一看,忙從懷裏掏出一個萬寶袋,往下一拋,只見三公主寶衣上的金光,完全鑽進袋裏,不一會兒,寶衣變成了普通的布衣。

三公主説:“什麼叫天條地條,只許你們在天上興風作浪,就不准我們來到人間栽花種藥?”

老君惱羞成怒,忙命雷公雷母、閃電娘娘説:“快快把他們處死!”雷公手舉神斧,正要劈雷,又見東方來了一塊白雲,原來是觀音大士趕到了。

觀音大士忙説:“老君何必動怒,看在我的面上,讓他們變化身形,下界去吧!”説話間,手舉聖水瓶晃了三晃,用楊柳枝一撣,只見三公主和二太子就地一滾,變成一對滿身梅花的走獸。他們向觀音大士點點頭,又朝老君大叫三聲。老君非常生氣,大聲罵道:“好個畜牲,還 敢對我無禮!”遂命八大金剛動手,只見一把鋼叉向三公主飛來。三公主仰着頭,瞪着眼,瞅着老君。二太子一看不好,忙竄到前面,擋住了三公主,就聽“嚓”的一聲,鋼叉落到了他的頭上。觀音大士一見不妙,忙從聖水瓶中滴下三滴救命水,二太子只覺得一陣頭癢,頭頂長出了一對像樹丫巴一樣的角。老君看三公主和二太子都變成了走獸,又命風婆婆,雪公主吹風揚雪,將萬香山變成了一座四季不斷雪的山峯。從此,人們就管它叫做“長白山”。龍王潭成了現在的“天池”。遍山的“長壽花”就是現在的人蔘;紫貂給媽媽治好了病,從此也子孫興旺,在此世代為家;三公主和二太子就變成了梅花鹿。每到早晨就站在石砬子上,嘴裏銜着人蔘,向半空大叫三聲,對天庭發威。

從此,人蔘,紫貂與梅花鹿成了好朋友,總不分開。長白山也就成了盛產這關東三寶的寶地了。

中國民間故事 篇九

大名鼎鼎的包拯,是北宋一位剛正不阿、斷案如神的清官。

包拯喜歡書法,對書法藝術也頗有造詣。

有一次,包拯被調到端州做地方官,這裏的端硯非常有名。

他到任不久,便聽説歷任地方官員借進貢端硯為名盤剝百姓,硯工苦不堪言。

為了弄個究竟,一天包拯穿上便服,去硯工最集中的村子瞭解情況。

包拯進了村,就聽見一間小茅棚裏傳來“叮叮噹噹”的聲音,硯工們正在鑿硯坯、刻圖紋。

只見硯工們個個衣衫襤褸,面黃肌瘦。他們邊工作邊埋怨官府要硯多卻付錢少。

回到衙門,包拯立即找來經辦貢硯的書吏張考文。這人專用端硯賄賂上司,博取主子的歡心。

他一聽包拯問起端硯的事,便奉上一個優質硯台,並討好地説還有更多的好硯台要送給包拯。

本來按規定,端州每年只向朝廷進貢十塊貢硯,而地方貪官私自增加數目,中飽私囊,害苦了硯工。

包拯越想越氣,臉色鐵青,把張考文送上的端硯“砰”的一聲摔在地上。

張考文嚇得出了一身冷汗,才知道“包青天”果然鐵面無私,於是跪地叩頭求饒。

包拯這回可納悶了:莫非手下人揹着自己私受賄賂,藏於船上?他馬上把大家召集起來查問。大家都説沒有私藏。

包拯讓他從實交代,張考文不敢隱瞞,便一五一十地把歷年來貪官劣紳貪污勒索的實情招認出來。

包拯據此專門出了一份告示,規定不得任意增加貢硯數目,不準剋扣硯工的工錢。百姓們高興極了。

包拯離任時,端州男女老幼都來碼頭送行。很多人攜物相贈,都被包拯一一謝絕了。

官船在一片讚揚聲中順江而下,不久就到了羚羊峽。風和日麗的天空突然烏雲翻滾,濁浪排空。

包拯感到事有蹊蹺,但他又想自己平生廉正,上天斷不會為難自己。然而,過了好一會,風還不停,浪也不止。

包拯追問再三,這時他的書童忽然跪下承認,離開前有人送了一塊端硯,他認為是小事,就私下替包拯收了。

包拯一聽,當即命令書童將硯台取出。這塊端硯,外包黃布,硯身雕龍刻鳳,果然是方好硯。

包拯喜愛書法,對文房用具也很鍾情。但他連看也沒看一眼,隨手將端硯拋到江裏。

説也奇怪,硯一落江,頓時風平浪靜,雲開日出。

船開行不久,就在端硯下沉的地方隆起一片沙洲。包裹端硯的黃布順流而下,一片黃光,變成了沙灘。傳説現在廣東廣利鎮的“硯洲”和沙浦鎮的“黃布沙”就是這樣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