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頤和園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7W

頤和園教學反思多篇

頤和園教學反思1

頤和園是一座依山抱水、氣象萬千的皇家園林,是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典範。課文按旅遊順序具體描寫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展示了我國園林藝術的輝煌成就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總—分—總的結構,以遊覽的路線為線索,把各個景點的不同特點寫得具體生動,給人一種美的享受。這篇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湖光山色、亭台樓閣、長廊石橋等景物,表達了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課文移步換景,按照遊覽的順序記敍。一寫長廊的景色。先抓住“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接着抓住每一間的橫檻上五彩的畫的特點從內容介紹,最後抓住長廊兩旁風景宜人的特點介紹外部環境。二寫萬壽山的景色,再寫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從山上向下、向前、向東遠眺所看到的美麗的景觀。三寫昆明湖的景色。分別介紹了長堤、湖心島、十七孔橋。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開頭呼應,表達了作者讚美之情。

二、反思:

1.通過多種形式的閲讀學習,擴展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的感悟後,指導學生美讀,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尊重學生的感悟及心理感受,使學生感受到了閲讀成功的樂趣。

2.我儘量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裏鼓勵學生背誦精美的課文片段,重視背誦、積累語言,但所給時間較少。

3.頤和園中到處都有美麗的景色,説也説不盡。其實,園中景物不只作者介紹的這幾處,還有許多,教師可作為對課文描寫的擴展延伸。讓學生極盡自己所能,有的從網上查找有關頤和園中的其他景觀的資料,有的可以在網上下載了一些圖片,有的可以去圖書館閲讀。學生互相交流,對課內知識進行補充,培養學生能力。

4.本設計運用了看、聽、讀、比較、説的方法。採用了聽錄音、看課件,看錄象,等教學手段與朗讀教學巧妙結合,融為一體,再現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把學生帶入了一幅山水畫卷的優美情境之中。同時,還精心設計了比較訓練,指導劃重點詞句,引導背誦優美的句子,不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而且鍛鍊了學生的理解、閲讀、説話等多種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5.不足之處:

讀的還是少,只為了分析課文段落中長廊的美、長;站在萬壽山腳下看到了佛香閣、排雲殿的壯觀和美;登上萬壽山頂看到昆明湖的靜、美;十七孔橋小獅子可愛和多。我只抓住了重點語句讀,忽視了段落間的讀,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後對文本進行了重組,利用師生合作讀來再次進入文本,雖然做到了整體感知到局部重點朗讀再到師引讀再次整體讀,但總的來説還很不到位,離語文以讀為主,讀中感悟還有一段距離。今後逐步改正。課堂教學節奏較緩慢,在第四,五節中應先看錄象,再品讀課文,次序有些顛到,在讓學生想象獅子的不同形態時,可以再找一些獅子的圖形來補充,學生的思路還可以再拓展些。今後應在教學中逐步改進。

頤和園教學反思2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15個生字,學會其中的11個會寫,正確讀寫生字詞.

2.學習課文寫景狀物得敍述順序以及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表達方法.

3.瞭解祖國燦爛的文化,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增強名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瞭解2至5自然段開頭一句話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

教學難點:

透過語言文字瞭解祖國燦爛的文化,培養學生的愛美興趣,增強名族自豪感.

教學過程:

一、理解課題,瞭解背景、識字字詞、把握大意。

二、品讀體會,學習表達。

(一)遊賞長廊

1.它為什麼叫長廊呢?這條長廊有什麼特點呢?請自己讀一讀第二自然段,那些詞語有感覺,就把它標出來,也可以旁邊寫寫自己的感悟.

2.交流討論

(1)

1)長廊的特點?是從哪兒發現的?

板書:七百多米 273間

2)出示句子用什麼方法描寫?

引導:七百多米,列數字,寫出了長廊的長,七百多米多長呢?相當於100個教室的長度!

3)看,句子中還有那些詞,在告訴我們長廊很長啊!

(2)美

1)那些句子中能發現了長廊的特點?

答:每一間的橫欄上都有五彩的畫,畫着人物、花草。

2)能抓住那些關鍵詞,體會到什麼呢?

答:人物、花草、風景----畫的內容很豐富

補充:五彩-----美麗

幾千幅---兩幅----畫多 內容豐富

(3)小結理順序:

1)我們再看長廊,好嗎?引讀,出示投影。

整體看------看長廊---- 看廊外----

2)總結寫整篇課文有順序,寫某個景點也要有順序,作者就是按照這樣的順序三看長廊,連句成段,用列數的方法把長廊的長、美展現在我們眼前.

(二)遊賞萬壽山

1.作者是怎麼看它們的?看到什麼特點?同學們讀讀第三自然段.

2.指明説:看到了什麼特點?聳立、高大閃閃發光 、金碧輝煌、琉璃瓦,板書:閃閃發光 金碧輝煌.

3.指導它為什麼叫排雲殿嗎?排雲二字就出自古詩“神仙排雲出,但見金銀台”.

齊讀:抬頭一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遊賞昆明湖

1.點圖片、音樂.

介紹其它景物景點,你想去遊賞哪兒呢?

2.學生找到相關的詞語,獨立品讀.

3.誰願意帶我們去遊賞一番呢?

讀出相關句子.

4.重點引導品讀描寫昆明湖的句子:靜得像……..,綠的………………..滑過.

比較“滑”與:“劃”的不同,讀一讀昆明湖的美!

5.小結:

謝謝這些小導遊們帶我們遊賞了這麼多美麗的景色,看,同學們找到的這些優美的句子,具體的描寫就是文章的血肉啊!

四 總結全文

遊賞到這兒,同學們,頤和園游完了嗎?頤和園是我國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皇家園林,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説不盡的豈止是頤和園,學習本組課文,我們還可以去遊賞長城、兵馬俑,北京的故宮,山東的泰山,樂山大佛、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埃及的金字塔。

教學反思:

體現語文課堂的文化意味

《頤和園》編排在世界文化遺產主題單元,有很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我努力拓展相應的歷史背景,文化淵源,不侷限於文本,也不限於“頤和園”而是把課堂置身與世界文化遺產的大背景下教學,更深的瞭解到博大精深的名族文化,由頤和園引申到祖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遺產…..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提升了語文課堂的文化品位。

頤和園教學反思3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描繪了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美麗景色,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好文章。

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移步換景,按照遊覽的順序記敍並抓住了景物的特點,這種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也是我要達到的一個教學目標。我主要圍繞以下思路展開教學:

一、初讀課文,瞭解內容,感受風景美。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談一談自己最喜歡的景是哪裏,並説一説理由;在互動交流中,我相機出示有關圖片、課件,把語言文字形象化,用圖畫和語言把學生帶入美的情境。

二、細讀課文,探索文路,體會結構美。本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結構嚴謹,在教學時,我圍繞“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遊覽的,從課文的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這個問題,先引導學生勾畫出表示地點轉換的語句,然後再組織討論交流。讓學生明白這就是按地點轉換記敍的方法。同時引導學生抓住“進了、繞過、走完、來到、登上、下來、走過”等記敍遊覽過程的動詞,以導遊的身份向遊客們介紹這次遊覽的路線,讓學生將作者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學習作者移步換景、過渡連接的表達方式。從讀學寫,為完成課後安排的小練筆引路。

三、研讀語句,品味語言美。我先讓學生選取自己最喜歡的景點好好讀,勾畫句子品味。目的是讓他們潛心讀書,真正地走進課文中。並在重點詞句上引導學生探究,使學生體會到,長廊、佛香閣、昆明湖等景物各有特點,作者描寫的方法也不同。

在感知了頤和園的美之後,課下我讓學生寫一篇導遊詞——《遊戚城公園》,以此來達到培養學生寫作能力。

頤和園教學反思4

課文所描寫的內容因為與學生生活比較遙遠,學生不容易產生情感上的共振,所以在教學上我先播放了頤和園有關的教學視頻,先給學生做一個鋪墊,在學習課文內容之前對頤和園有個大致的瞭解。

我設定的目標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瞭解頤和園美麗的景色和課文優美的語言;學習按遊覽順序抓住景物特點寫的方法”,因此在環節設計上,先讓學生整體感知頤和園的“大”和“美”,在這樣的感受的基礎上,再理一理本文的寫作順序,抓住每一自然段的開頭一句話,強調按遊覽順序寫作的方法。在這些的基礎上,再突出課文的3、4自然段,也就是課文的重點部分---萬壽山部分。在重點部分,又穿插一些課堂中的小練習以及背誦、小練筆,讓學生在學中練,在練中鞏固。

像這種寫景作文,應該是讀和悟結合得非常好的,可是在真正教學過程中,我又犯了老毛病,為了上完內容而上課,追着時間跑,沒有好好地處理好讀與悟,再悟再讀的關係。這樣所導致的一個最大的後果就是,學生對昆明湖的靜與綠的感受不到位,感受不到位,那麼後面的再讀再説就一個個地脱節了。直接導致後面的“滑”與“劃”的區別與好處也理解不到位。

而且我總是會忽略了朗讀的重要性。不管是公開課還是平時上課,總是匆匆講完,很少讓學生有機會能和文本對話,這是大忌吧。語文本來就是師生對話,師生與文本的對話,而這點,我做得不夠到位。在本課中,講到昆明湖的靜和綠時,真該多給學生點時間,放下教學速度,讓他們自己帶着理解與體會,邊想象畫面邊讀一讀這兩個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靜和綠。

還有我的備課似乎總是侷限於自己設定的框架裏,單一的線條感,學生一沒按照這樣的順序出牌,就滿盤皆亂,用其他老師的話説,就是喜歡把學生塞進我安排好的步驟中,帶着他們往東往西,而不是順着學生的方向。

同時,對於一篇課文,似乎大家都只是流於表面,沒有很深層次的去挖掘。我自己沒有深層次地去挖掘,學生也沒有深深地沉浸在其中。自己總是問,為什麼現在的學生這麼懶,都不動腦筋,我想這和老師也有關係吧。對教材的挖掘不夠深刻,對學生內心情感的挖掘不深入,只是淺淺地就滿足了。大家也只是交流交流詞句的好壞,沒有達到真正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交流。

還有一些就是本文中的一些知識點沒有落實,比如説表示移步換景的句子同時也是過渡句,這個沒有好好落實,甚至沒有提及。同時,課文第4段是按照方位順序寫的,小練筆也是根據方位順序,可是這兩者卻沒有適當的提及,適當的聯繫起來,而成了孤零零的兩個孤島,毫無作用可言,甚至學生也根本想不明白,用不起來。

不得不説的是我的一個不足,教師語言語調上的變化,可能跟我看的視頻有關係,視頻中那些老師的聲音都是温柔可親的,不自覺的我也變得温柔可親了。但是整體的基調不能改變我的聲音缺乏抑揚頓挫的事實。還記得上次在我們學校比賽的《掌聲》,其中第一個老師的語音語調,教態給我印象很深刻,讓我非常喜歡。但是師傅們又説上課要有激情,這個激情具體指什麼呢?我想應該是一種忘我的狀態吧!而不是刻意地表演!

頤和園教學反思5

頤和園 教學設計與反思

北常保國小 馬豔君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長廊、神清氣爽、金碧輝煌、宮殿、葱鬱、掩映、隱隱約約、堤岸、雕刻、姿態不一”等詞語。

2、重點學習昆明湖的片段,初步學習課文寫景文章的敍述順序及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表達方法;瞭解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觀察點觀察,所看到的景物特點不同的寫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優美句段。

4、瞭解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培養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1、學習課文寫景狀物的敍述順序及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觀察點觀察,所看到的景物特點不同的表達方法,並學以致用。

2、通過關鍵字詞,聯繫生活實際,感受頤和園的美麗景色。

【教學準備】頤和園風光片3分鐘;課件;課堂練習紙。

【教學時間】1課時。

教 學 過 程

一、激情引入,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剛才片子裏播放的是哪裏的風光嗎?板書:頤和園

師:是的,她,構思巧妙,建築精緻,有“皇家園林博物館”之稱,她就是----頤和園;她,聞名世界,享譽中外,園內的長廊還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她就是---頤和園。(學生有感情讀題,注意“頤”的寫法。)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在人們心目中,頤和園簡直就是人間天堂啊,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走進頤和園,去領略皇家園林的魅力。請同學們打開課本到87頁,自學要求:自由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難讀的地方反覆讀,並思考:這是一個怎樣的頤和園?

2、生讀課文,教師巡視。

3、反饋。

(1)認讀生字新詞。

大殿 長廊 堤岸 雕刻 畫舫 橫檻 栽滿 葱鬱 掩映

金碧輝煌 神清氣爽 隱隱約約 姿態不一

(2)交流:這是一個怎樣的頤和園,請用一個詞語來形容。(課件:這是一個 的頤和園。)學生選擇積累的詞彙。

(3)過渡:課文也有兩個

句子很概括地寫了這是一個怎樣的頤和園,請同學們快速瀏覽文章,找到句子劃下來。

(4)反饋交流。

隨生回答出示句子:(第一自然段和最後自然段)——齊讀句子。

①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②頤和園到處有美麗的景色,説也説不盡,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玩賞。

(5)課文讀完了,誰來説説導遊帶你們遊覽了哪幾處景點呢?

(學生邊説教師邊歸納板書:長廊、萬壽山、昆明湖、十七孔橋。)

(6)同學們怎麼這麼快就發現了呢?

A自由讀課文第2-5自然段,用“”畫出每個自然段的第一句話。

②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

①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

④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

③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B師:這些句子能否交換位置?為什麼?思考:作者是按什麼順序敍述的?理清敍述順序。(板書:按遊覽的順序)

(7)用上表示方位的詞語,出示課文的主要內容,説説發現了什麼?

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

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

頤和園到處有美麗的景色,説也説不盡,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遊賞。

(師生總結:“總—分—總”的結構;首尾呼應的寫法;過渡句的連接。)

三、品讀4、5自然段,感受昆明湖的美麗

1、在課文中作者用的筆墨最多,寫得最詳細的是關於哪一部分的內容呢?直接出示第5自然段,師説:頤和園的美無處不在,我們先來領略昆明湖的美。

2、生自由讀課文,思考:看看昆明湖的哪些景物最吸引你。

3、預設:

(1)昆明湖圍着長長的堤岸,堤上有好幾座式樣不同的石橋,兩岸栽着數不清的垂柳。(有長長的堤岸,有數不清的垂柳,這使你聯想到什麼詩句呢?----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2)湖中心有個小島,遠遠望去,島上一片葱綠,樹叢中露出宮殿的一角。

A、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邊聽邊想,此時,我們就站在昆明湖畔,範讀句子,你好象看到什麼?

B、是啊,站在湖畔,印入我們眼簾的是滿目的葱綠,這是多麼美的景色啊,讓我們也美美地來讀讀,齊讀。(春湖落日水拖藍,天影樓台上下涵)

(3)這座石橋有十七個橋洞,叫十七孔橋;橋欄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獅子。這麼多的獅子,姿態不一,沒有哪兩隻是相同的。

A、生找到句子,出示並讓學生説説為什麼喜歡。

B、給“姿態不一”找個近義詞。(形態萬千、千姿百態、姿態萬千等)

C、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幾張獅子圖,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出示獅子圖片,引導學生朗讀)。

D、讓我們拿起手中的筆,也來寫一寫你想象中的姿態不一的小獅子吧!——拿出練習紙,學生動筆寫句子——反饋。

這麼多的獅子,姿態不一,有的 好像 ;有的,好像 ?沒有哪兩隻是相同的。

E、這些栩栩如生、姿態萬千的獅子,真是巧奪天功啊,讓我們再讀一讀這個句子——齊讀本句。

4、出示第四自然段:

師:在第4自然段中,也有描寫昆明湖的句子,你們發現什麼了嗎?生找。

(1)出示句子——生自由讀,讀了這個句子,你有什麼感受?

“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

(2)你讀出了什麼?理解“滑”與“劃”,哪一個更好更合適。

預設學生多種答案。聯繫生活實際。

(3)指導朗讀(個別讀,集體讀,想象讀)。

5、師:同樣是寫昆明湖,作者為什麼不把這段文字放在第5自然段呢?

(一是站在萬壽山上看到的,一個是站在昆明湖畔看到的,由遠到近的順序)

師小結寫法:由此可見,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觀察點,所看到的景物特點也各不相同。

四、小結餘韻,再賞頤和園。

師:“碧水 畫舫 遊船;綠島 石橋 獅欄”多麼美的畫卷呀!(配樂朗讀昆明湖的片段。)這節課我們徜徉在昆明湖畔,盡情領略了昆明湖的美,頤和園還有許多美麗的景色,説也説不完,道也道不盡,下節課我們再去細細遊覽。談談這節課的收穫吧!

教學反思:

根據課文特點,本課較為恰當地採用了情境教學法,利用多媒體設置情境,學生如同置身其中.教學步驟的安排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整體感知到頤和園的大與美,從課文找出直接寫頤和園特點的段落進行教學,理清文章結構,再通過文中的過渡句,理清文章敍述的順序,層層深入,環環相扣。教學中穿插生字教學與朗讀指導,讓學生髮揮想象力自由學習生字,在讀中理解,讀中領悟,讀中激發感情,培養學生愛美的情操與民族自豪感。讓學生去朗讀、背誦、複述,將語言自然內化,達到對語言文字的切實積累,不失語文教學之本色。

但在教學中亦有不少不足之處,如師在設計的一個問題:課文哪些自然段告訴我們頤和園又大又美的?學生在文中找了很多地方反映出頤和園的大與美的句子,而師的用意是想讓學生找出課文第一自然段與最後一個自然段總寫頤和園的大與美的句子,由於教師表述問題不夠明確,所以指引學生的.過程花費的時間較多,對整堂課的教程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又如在指導學生理清課文敍述的順序的教學上,由於學生初次接觸這個知識點,而教師卻放得太開,先讓學生理清什麼順序,再説通過哪些詞知道。雖然只是一個教學順序的改變,卻沒有了先扶後放的過程,所以學生對此都較茫然。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明白了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對問題的表述必須明確,切不可因為要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就放得太開,導致閲讀知識的把握不夠紮實,費時又少效!

頤和園教學反思6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也是我要達到的一個教學目標。

這篇課文的教學,先由我來講描寫長廊的那部分內容,我先請同學們輕聲讀,用簡單的一兩個詞來概括它的特點,然後再次默讀,把描寫長和美的句子勾劃出來,並作批註,把自己的理解、感受寫下來。最後指導感情朗讀,並體會作者的寫法。在這一段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會了自己找句子,體會句子並概括出特點來。所以在接下來學生自主學習“佛香閣”“排雲殿”“昆明湖”等內容時,學生很快的找到了它們的特點,並能體會出句子的含義。

這篇課文還有一個教學目的就是要滲透作者的寫作方法,感到遺憾的是這個目標完成的不夠好。一個是因為時間的原因,主要還是我在寫作方法的引導上還不夠。我想學生並沒有真正的懂得作者這樣寫的好處,作者寫每個景點的方法。這是我以後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過這節課使我懂得教案只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預設,在課堂教學中還有許多不可預料的情況,教師必須根據這些情況進行調整自己的教學,這叫課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師不僅僅是將教案設計得很漂亮,他還會注意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效果。

頤和園教學反思7

《頤和園》是冀教版國小語文第八冊第14課,這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恰當的比喻,再現了頤和園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秀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課文重點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學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紹的景物較多,比較分散。為了讓學生對課文有較深刻全面的理解教學中我注意從以下方面進行教學。

一、朗讀入手,整體感知,體會文美。

本節課是第二課時,學生在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有感情地自讀課文,摘抄課文中描寫頤和園的優美詞句,來體會頤和園的美麗。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從而激發學生的愛美情趣。為課文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二、創設情境,通過網絡瀏覽查閲,製作電子作品,調動學生全員參與,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這一節課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工具性,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創設一種接近真實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接近實際的仿真情境中學習,完成對問題的理解對知識的運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國際互聯網,搜索查尋頤和園的相關資料,利用Internet中的豐富的教學資源,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教學信息,擴大學生知識面。學生通過在頤和園的網站上查閲、收集頤和園各景點的相關資料,製作電子簡報來理解課文內容。製作前,教師根據課文內容,把學生分成長廊、萬壽山、昆明湖三大小組。教師教給學生製作簡報的方法。各小組根據不同的分工查閲相關景點的資料。活動中,各小組的同學根據自己的任務自主查閲,在網站上覆制有典型意義的圖片,摘抄描寫優美的文字,通過小組內的協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資料整合在一起,共同製作一份電子簡報。這不僅培養了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電子簡報製作好後,通過小組內的解説,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這樣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情景中理解了課文內容。

三、加強自主、協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課文第四自然段是重點段落。學習這一段時我讓學生按照讀、看、講的學習方法分組進行自主、協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學生利用互聯網、校園網查看相關資料,增加表象積累,這樣學生對頤和園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認識,更利於對課文的理解;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説話訓練,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通過分小組自主、協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總之這一節課學生在多媒體網絡環境中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學得輕鬆而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頤和園教學反思8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湖光山色、亭台樓閣、長廊石橋等景物,表達了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也是我要達到的一個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分四步:

1、談話引趣,導入新課。

2、再讀課文,研讀詞句。

3、品讀課文,總結全文。

4、點點積累 勤於練筆。

一、加強自主、協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找出描寫學生喜歡的景點的句子讀一讀,説説從中體會到什麼?學生按照讀、看、講的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協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教師利用課件等相關資料,增加表象積累,這樣學生對頤和園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認識,更利於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通過分小組自主、協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本設計運用了看、聽、讀、比、劃、説的方法。

採用了聽錄音、看影碟、燈片等教學手段與朗讀教學巧妙結合,融為一體,再現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把學生帶入了一幅山水畫卷的優美情境之中。同時,還精心設計了比較訓練,指導劃重點詞句,引導複述課文,不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而且鍛鍊了學生的

理解、閲讀、説話等多種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質。特別是所設計的小導遊選拔賽更為全堂課增色不少,競賽的激烈,情境的優美,激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在遊覽的愉悦中輕鬆完成了教學任務,鍛鍊了學生的膽量、競爭意識。

三、再讀課文,研讀詞句

學生在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又通過有感情地自讀課文,並自由讀自己認為課文中描寫頤和園的優美詞句,來體會頤和園的美麗。

根據學生所説,我出示了描寫“長廊”的幾句話,讓學生説説這幾句話主要寫出了長廊的什麼特點?讓學生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語來説,接着就反覆朗讀,希望學生能記住這樣的描寫方法。在教授“萬壽山”、“昆明湖”時,也是讓學生品讀有關的語句,如: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並開展合理的想象,進行了一定的説話訓練,如這麼多的獅子會有哪些姿態呢?學生都能較為合理的展開想象。就這樣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從而激發學生的愛美情趣。為課文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四、有效運用多媒體,理解課文

藉助多媒體,多場景多角度地向學生展示頤和園的迷人風光,讓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賞美麗的風光。隨着畫面的出現,音樂的響起,播音員的配文講解,學生的興趣油然而生。這樣採用了聽錄音、看影碟、燈片等教學手段與朗讀教學巧妙結合,融為一體,再現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把學生帶入了一幅山水畫卷的優美情境之中。

通過教學這樣的文章,我覺得學生是非常喜歡看到這些美麗的景色的,當他們的情感被充分調動起來時,他們就會超常發揮,讀的是有聲有色,説的也是非常活躍。

通過這節課使我懂得好的教師不僅僅是將教案設計得很漂亮,還會注意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效果,教師的評價語能夠起到對學生評價、激勵的作用。

五、課後延伸。

在感知了頤和園的美之後,讓學生按移步換景的順序來簡單寫寫下面這個美麗的公園吧!

六、不足之外

因為全文比較長,知識點比較多,為了使一堂課充實飽滿而又不顯得面面到面面鬆,所以許多的亮點都捨去了。比如説文中的三大景點僅以長廊為例進行了細緻全面的講解和剖析。讓學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長廊的特點,領悟到了長廊的美麗。但同時也忽略了萬壽山和昆明湖的教學,讓學生採用小組全黨學習的方法,感覺學生有一些知識理解的不夠深刻,時間的匆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總之,這節課還存在着許多的不足和問題。雖然説教學是不完美的藝術,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不斷的充實自己使自己的教學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遺憾,為學生多留一些問號、省略號,而不是句號、感歎號。

頤和園教學反思9

一、交流導入:

1、學生彙報課前蒐集的頤和園的資料。

2、導入新課:繼續跟隨作者的腳步,徜徉頤和園,盡享它的美。

二、學習新課:

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向我們展示了頤和園的美呢?選取你最喜歡的一處景物仔細讀文,畫出最能表現景物美的句子,反覆地讀一讀,把讀書的體會在小組內互相交流。

學生自由讀文,彙報交流:

(一)長廊(抓住“長”和“美”兩個特點學習體會)

(1)“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杆,一眼望不到頭。這條長廊有七百多米長,分成273間。”(抓住七百多米,273間這兩個數字感受到長廊的長!讀出長廊的長。)

(2)“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着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長廊兩旁栽滿了花木,這一種花還沒謝,另一種花又開了。”(理解“橫檻”,觀看橫檻上的彩畫,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讀出心中的敬佩,讚美之情。)

(3)欣賞長廊視頻,感受長廊直觀的視覺美。

(4)學生彙報通過網絡瞭解到的長廊的美。

(5)介紹長廊在1990年的時候被評為世界上最長的畫廊,還被收錄到《吉尼斯世界紀錄》中。學生讀出心中的驕傲與自豪。

(二)萬壽山

默讀課文,思考作者在遊覽萬壽山的時候,分別站在萬壽山的哪些地方觀察的?觀察到了哪些景物呢?哪些句子給人以美的想象?邊讀邊畫。

1、體會作者抓住重點景物來描寫萬壽山的美。

站在萬壽山的山下往山上看,可以看見佛香閣和排雲殿;站在萬壽山的山上往山下看,頤和園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看見葱鬱的樹叢,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硃紅的宮牆。向前看,看見昆明湖。向東遠眺,可以看見城樓和白塔。

2、抓住重點句子來理解感受萬壽山的美。

(1)“抬頭一看,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築聳立在半山腰上,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那就是佛香閣。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輝煌的宮殿,就是排雲殿。”(抓住“聳立”一詞感受佛香閣的高大;抓住“金碧輝煌”一詞感受排雲殿的雄偉氣勢。)

(2)葱鬱的樹叢,掩映着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硃紅的宮牆。(讀一讀表示顏色的詞,體會中國古代皇家園林的特色及古色古香的美。)

(3)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痕跡。

A對比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靜”和“綠”。

①昆明湖是那麼靜,是那麼綠。

②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

B體會“滑”字用得巧妙。

C讀出對昆明湖的喜愛,並背誦下來。

(三)昆明湖(重點學習“十七孔橋”)

作者介紹了昆明湖上的哪些景色?重點描寫的是哪一處景色?用自己的話説説十七孔橋的樣子,讀文中的句子。(看十七孔橋及石獅子的圖片,拓展訓練,想象石獅子的不同姿態。)

三﹑全文總結:

1﹑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遊覽順序遊覽的?

2﹑作者從不同視角觀察,並且抓住了長廊、萬壽山、昆明湖這些景物各自的特點,運用生動的語言來描寫,把文章描寫得有條有理,生動形象。

四﹑運用文中的寫作方法,課後選一處景物進行一次小練筆。

運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

——《頤和園》教學反思

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具有綜合處理語言、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視頻和聲音的能力,擁有極強的表現力和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經過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學結構的過程。

一、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只有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使多媒體計算機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它以全方位、整體化的方式把語文信息知識形象地呈現給學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藉助多媒體,多場景多角度地向學生展示頤和園的迷人風光,讓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賞美麗的風光。隨着畫面的出現,音樂的響起,播音員的配文講解,學生的興趣油然而生。二、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

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交互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學生根據提綱預習課文,查閲資料,與同學們交流,學生利用網絡收集資料的過程就是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擴展。

信息技術使課堂教學聲情並茂、化難為易,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教學效率,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認識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為學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使學生在最佳的學習條件下充分調動其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行有效的學習,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最大發展,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達到優化組合,個別化和大面積施教的統一得到實現!

頤和園教學反思10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恰當的比喻,再現了頤和園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秀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課前,我就佈置學生通過網絡瀏覽查閲有關頤和園的資料,同學們不僅查閲了資料,還打印了一些圖片,這充分調動了學生全員參與和學習的積極性,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這一節課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工具性,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創設一種接近真實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接近實際的仿真情境中學習,完成對問題的理解對知識的運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國際互聯網,搜索查尋頤和園的相關資料,利用Internet中的豐富的教學資源,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教學信息,擴大學生知識面。學生通過在頤和園的網站上查閲、收集頤和園各景點的相關資料,製作電子簡報來理解課文內容。課上,我把學生分成若干組合作學習交流,同學們的參與度很高,把在網站上覆制有典型意義的圖片,摘抄描寫優美的文字,通過小組內的協作交流,將收集到的資料整合在一起,達到了資源共享的目的。這不僅培養了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派代表交流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這樣學生在輕鬆愉悦的情景中理解了課文內容。

通過分小組自主、協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頤和園教學反思11

本文是一篇遊記,課文按照遊覽的順序進行描寫,移步換景。課文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因此,在教學中始終都以這個目標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學習文中寫作方法。

這篇課文的教學,由學生當導遊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文美。生讀課文時,我就設置了“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寫了哪幾處景點?”這一問題。讓生邊讀邊想,初步感知文的寫作順序。然後再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最後再説説從文中體會到什麼?感到遺憾的是學生在體會美時讀得很不夠,這個目標完成的不夠好。一個是因為時間的原因,主要還是我在寫作方法的引導上耗費時間較多。我想學生並沒有真正的體會到頤和園的美麗迷人的景物的特點,這是我以後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頤和園教學反思12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遊記。作者按照遊覽順序,用生動的語言再現了頤和園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美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今天我講的是《頤和園》第一課時,本堂課的教學設計:首先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知道本堂課學習什麼,幹什麼。然後緊跟學習目標,老師設計的課件展開學習。最後拓展延伸。我在導入課題時播放了歌曲《北京歡迎你》,從而燃燒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動力,從整堂課來看學生始終處於亢奮的學習狀態。

因為大多數學生沒有去過北京,對那些景物缺乏感性認識,所以在備課時我搜集一些有關頤和園的資料,如頤和園的介紹,長廊、萬壽山、昆明湖一些美麗圖片。課堂上這些圖片讓學生大飽眼福

課堂中的不足,課堂上缺乏朗讀,學生沒有從讀中去感悟頤和園的美,從而知道本課的寫作順序。教學設計還需要精心設計,能夠充分體現課堂上學生為主的教學,這些還有待於我以後努力學習。

頤和園教學反思13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優美的語言,層次清楚地給我們介紹了頤和園的一些景點,處處洋溢着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

一、整合課程資源,再現文本情景。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只有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我在教學前運用多媒體將蒐集到的圖片、視頻資料多場景多角度地向學生展示,讓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賞頤和園的湖光山色、亭台樓閣、長廊石橋……學生的學習興趣油然而生。在教學過程中,我結合文本內容,特別播放了長廊和昆明湖的視頻,讓學生把優美的語言文字和動態的情景場面有機地聯結在一起,去感受頤和園的美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充滿激情,也使學習成為了一種快樂的體驗。

二、注重讀中遷移,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教學應以讀為基礎,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遷移運用。本文語言優美,我引導學生反覆朗讀,細細品味,來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體會作者表達上的準確性,從而更深地感受頤和園的美。如:在教學“長廊”的段落時,我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用形象的語言來描繪長廊上各不相同的畫的內容,從畫面中感受長廊的美。再如:在學習描寫昆明湖的段落時,我讓學生抓住 “滑”字,通過換字的形式,來體會湖水的靜,感悟作者表達上的準確性。還有引導學生注意瞭解遊記的寫作順序和過渡句的恰當運用。在這課的學習中學生不僅感受到頤和園的美麗,還學到了一些閲讀和寫作的方法,有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但在這堂課中,也存在着不足之處。在今後的工作之餘,我要不斷地學習,不斷的充實自己,使自己的教學少一些遺憾,多一些精彩。

頤和園教學反思14

《頤和園》這篇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全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語言優美生動,具體形象,處處都洋溢着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課文移步換景,按照遊覽的順序記敍。一寫長廊的景色;二寫萬壽山的景色;三寫昆明湖的景色。因此,我們確定了教學這篇課文的目標:

1、理清作者的遊覽順序,學習抓住移步換景的特點概括遊記類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2、我要品讀課文,學習作者運用“三點成像”來把景物寫具體的方法。

3、我會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還能讀出對頤和園的讚美和喜愛之情,讀出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敬佩之情。

我和幾位語文組的老師經過了認真的研究後發現,在第一課時的重點就是讀文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教學內容略顯少了一些,正好我們學校有60分鐘的大課,我們最後決定修改原教學設計,把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合二為一,上成60分鐘的大課。從教學效果和課堂反應上來看,還是不錯的,孩子們既學會了概括寫景類文章主要內容的辦法,又瞭解了作者運用三點成像”來把景物寫具體的方法,還通過朗讀表達了對頤和園的嚮往和讚美之情。現對這節課做如下反思:

一、課堂氣氛活躍自然

這節課,我沒有一絲的要求學生達到什麼樣的程度的限制,這樣就能讓學生大膽的讀書,大膽的説感受,真實的彙報體會,説出想法,所以同學們能在合作學習時大聲討論,在集體彙報時主動質疑,這是這節課我和同學們的共同收穫。

二、利用多媒體課件,拓展學生想象思維

教學時,我首先以課件引導,讓學生沉浸在頤和園的美景中,在讓他們讀課文,這就能激發他們的閲讀興趣,為課文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這樣讓他們初步感知頤和園的美,逼真的畫面使學生們興趣大增。因此,欣賞完後,學生無拘無束髮表了自己的見解,也大大地激發了學生閲讀文本的興趣。學生通過朗讀全文來初步感知頤和園的美麗。

三、關注了語文素養的提升,注重了語文知識的傳授

曾幾何時,許多語文老師在語文課上總是過分的強調語文的人文性,往往把一節語文課上成思品課。我在這節課上,關注了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和朗讀能力的培養,並且傳授給孩子們具體的語文知識:

一、概括寫景類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方法(遊覽順序+遊覽地+總體印象),

二、移步換景(這種人走景移,隨着觀察點的不同,不斷展現新的景物畫面的方法叫移步換景。)

三、“三點成像”:運用三種觀察方法抓取的三個點:從外面看(整體)寫了長廊的長,從裏面看(局部)寫了長廊的畫,邊走邊看(環境)寫了長廊的花。長廊的美就像一幅畫一樣呈現在我們面前。這種從三個方面或者三個特點來把一個景點寫具體方法叫“三點成像”。

四、努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讓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獲,通過小組自學、探究、合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交流討論,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在多種觀點的碰撞與交流的體驗中,獲得了閲讀的樂趣,使語文課做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課堂上,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僅引導學生讀懂文本內容,還使學生領悟文本的語言藝術和表達方法,同時還讓學生懂得怎樣運用這些方法去寫作,來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

不足之處:

雖然這節課能讓大多數孩子學到不少知識,但是對於學困生容量有些大,接受起來稍顯困難。

多媒體的課件限制了學生對本的真實把握,有的學生的思維備限制在了圖畫內容上。

我的準備還不是很充分,有的地方引導的生硬,課堂駕馭能力還有待提高。

總之,這節課是一次全新的嘗試,興許以後可以提高大課時的學習效率。教學的創造空間是不可估量的。我們需要不斷努力,不斷進取,以切實有效的方式引領孩子們在語言世界裏主動探究、發現,併為他們的潛能的發揮創造機會,使學生的生命之河躍起燦爛而美麗的浪花。

頤和園教學反思15

本文描繪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觀,課文最大的特點就是移步換景,按照遊覽的順序記敍園中美景。之前孩子們接觸過的課文,多半分為三種寫作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和事情發展順序,而遊覽順序是第一次接觸。所以當我提出“思考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進行描寫”時,孩子們大多回答的是空間順序。於是,我便向孩子們講解空間順序與遊覽順序有哪些區別:遊覽順序和空間方位順序都是文章的表達順序,但是它們是有區別的。參觀、遊覽順序也稱移步換景或地點轉換順序。

它以遊蹤為線索,游到哪裏寫到哪裏,比如我們曾經寫過的習作——《曹禺公園一日遊》,同學們就是由曹禺公園的大門開始,一個一個地變換景點,對曹禺公園進行遊覽。而空間方位順序是以某一地、一物為觀察點,按照上下、左右、前後、遠近等,描繪各種事物,構成清晰畫面。比如我們同樣以曹禺公園為背景,不變換地點,單單隻寫曹禺公園的那座八角寶塔,同學們就可以按照空間順序去描寫它。另外,説明相對靜止的事物,尤其是建築物,往往用到空間順序,一般也能從文章中找出標誌性的表空間方位的詞語。空間順序又可分為:由上到下、由外到內、從前到後、由中心到四周、從整體到局部、由遠及近,也有的以參觀者的行蹤為順序。孩子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也對空間順序和遊覽順序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