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文明的韌性議論文大學聯考滿分作文【精品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3.2W

文明的韌性議論文大學聯考滿分作文【精品多篇】

文明的韌性議論文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篇一

韌性是指物體受外力作用時,產生變形而不易折斷的性質。然而,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的風雨讓這塊古老的土地充滿了韌性,而土地的所孕育文明也充滿了這股韌性。

文明的韌性是歷經千年也依然穩固的城牆。是誰能將這天下圈在一條長城內的,五千年的歷史,兩千年的長城。冰冷城牆的依然散發着將士們威猛的光芒。即便是千年之久,大秦帝國的氣勢依舊咄咄逼人。秦坑裏並排的吶喊着的兵馬俑宣誓着忠誠,漢朝的來臨依然擋不住大秦的光輝。千年不倒的長城告訴了全世界,只有一統天下的,才能做天下的主人。

長城的堅韌是可以摸到的韌性,同時也是東方的奇蹟。這是文明中建築的韌性,也正是它守護了畫家的安全。

當然,文明不僅體現在建築上,強大的精神也是具有韌性的。列強的炮彈也沒能驚醒清朝的政府,囚場上並排跪着的是“民族的罪人”。幹完最後一碗酒,“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囚場上譚嗣同無盡的吶喊,定格在了血紅的夕陽下。場下的國人也被這聲音為之顫動,為之清醒。

在國家風雨飄搖之際,誕生的,是一位又一位反抗者,民族精神的韌性,讓中國的崛起有了新的勢頭。

國家是文明的載體,國家的韌性也象徵了文明的韌性。金秋十月,紅色芳華。在天安門城樓拿起誓詞的,是一雙泛着旱煙的大手。當炮聲響起時,中國站起來了。這炮聲是從盧溝橋的洞底鑽出,一直蔓延到充斥着死亡的草地,越過凜凜的雪山,傳到了陝北的窯洞裏,傳到了井岡的松林裏,傳遍了東方的每個角落……就這樣,中國站起來了,東方站起來了,新的生命在這個十月散發出稚嫩的氣息。讓我們記住這個時刻。

新中國的成立經歷了八年的抗日戰爭,經歷了荒蕪的草地,和極寒的雪山,早已磨練出了一股韌性,這股勁早已滲入了骨子裏,才成就了新中國。

摸到了建築的韌性,聽到了中華精神的韌性,看到了國家的韌性,同時也終於認識到了文明的韌性。

中華民族能有這樣的韌性,是千年的積累,是東方巨龍飛了五千年的路程,才爆發出了這股勁。貫穿中國站起來的,就是這股勁,就是文明的韌性。

文明的韌性議論文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篇二

我們生活的這顆蔚藍色星球,已經40億歲。相比廣袤宇宙中其他星辰,它很年輕,充滿生機。有人做過估算,如果把地球到今天的時間比作24小時,人類僅僅出生在23點的最後幾分鐘。

這個時間足夠短暫,和宇宙180億年齡相比,不值一提。但人類這樣一個物種,已經飛出了地球,憑着經驗、想象、創新,嘗試開拓更多未知的領域。他們極有韌性,用毅力攻堅未來,一個人的一種主張,一種思想,便可能成為整個人類的圭臬。

帕米爾高原以東,太平洋西北岸,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幅員遼闊。多種多樣的地理面貌和*本站 *物種形態,構成了豐富的生態資源。中國人自古就相信,人和天地萬物的關係密不可分。在一些道家經典看來,外在的宇宙,是一個大宇宙,而人體則是一個小宇宙,無數人物都在追尋“齊物”、“天人合一”的境界。

儒家創始人孔子這樣説道:“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把生物的韌勁類喻到人們的精神世界,中國不是獨一家。但察微知著、憂患意識、觸類旁通的達觀思想,中國人格外清楚。因此,中華文明和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以及阿拉伯地區文明相比,又是一個早熟的文明。

中國人精於往來,對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有充分的把握。人和人之間,是點對點的關係;而組織成一張龐大的關係網,則是社會的面。中國獨有對尊嚴的特稱——面子,也正是以社會身份為出發點,面向外人而言。

農耕文明孕育了薪火相傳的無上原則,早在3000年前,周朝就徹底奠定了“父死子繼”的傳承系統。圍繞“家”的準則,組織社會構成體。家——國——天下,都在獨特的倫理系統中,一脈相承。這個成語中的“脈”,更是特指血脈。中國人因為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同屬血脈相連,所以能夠倡導“四海之內皆兄弟”。每個人都有相同的血緣,無論是“天下一家”還是“天下為公”,在邏輯上都能夠推演成立。

“家”的結構給中華民族向心力,中庸思想給文明以中和的驅動,在歷史上無數個危機關頭,中國總是能夠憑藉家庭倫理和中庸這兩條軌道,穩定地向前行駛。中國理想,是方式以中庸為指導的理想。

因為“家”與“中庸”這兩條古老的生命線從未斷裂,所以,中國文明也是沒有斷裂的文明。而“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的提出,也是對“家”概念的延伸和網羅。憑着這種韌性,文明才可能一起協同工作,流浪地球;珍重”共同體“的概念,人類的未來、地球生態的未來,才能得到史無前例的突破。

文明的韌性議論文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篇三

有一種美,飄逸在藍天上,深埋在故壘下,具有一種吸靈引魂動魄的魅力,它就是華夏民族傳承不息的韌性文明。文明的美在於源遠流長,它發軔於黃河,流蕩於長江,浩浩湯湯奔騰不止;文明的美在於內涵藴藉,它育於修養集於素質現於言行舉止;文明的美在於能量無窮,它能提升人格,消解矛盾,填平嫌隙,增進感情,和諧四方,讓人類如沫春風,安享太平。

透過歷史的嵐帳,隱約中祖先用石斧開闢出的圖騰依舊清晰。泱泱大國,禮儀之邦,璀璨的文明史上訴説着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教養——孔融讓梨的禮貌;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體貼;毛澤東“敬老尊賢”的謙和可親。言為心聲,行為內現,聖賢偉人的德行,無不折射出耀眼的文明之光。千百年來,中華兒女用一顆刻堅韌的心傳承着東方的精髓,修身養性共建和諧,讓“文明”經久不衰。

傳承文明,人人有責。

朱相遠在《中華世紀壇序》曾言:“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並存,與日月同光。”可見,中華文明薪火相傳,一脈相承。

人,一撇一捺,寫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要經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麼,我做得怎樣,我要成為怎樣的人。做怎樣的人,一百人會有一百種答案,但每個答案背後都有一個基點,那就是首先要做一個文明的人。

康德説過:“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夠深深地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的燦爛星空。”講文明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清初思想家顏元説: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尚禮則身正,心尚禮則心泰。大意是説崇尚禮儀非常重要。

宋代學者楊時、遊酢二人求學時曾經有程門立雪的典故,留下尊師敬長重道之感人佳話;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提倡“誠忠形外”,注意“一舉一動之微”的禮貌,被尊稱為“文明禮儀的楷模”。

個人的美好形象,是靠平日裏的言行舉止表現出來的;而一個國家美好形象的建立,需要每一個公民在公共場所遵守規矩、彬彬有禮。

樑文道先生曾説:“浮躁是這個時代的集體病症。”當喪失道德、氣節成為思維定式,丟棄傳統文化成為國民現象,違背禮節破壞規矩成為言語行動方式,人類勢必會朝着市儈庸俗發展,而與文明背道而馳。如此,國危矣!

我們是禮儀之都文明之邦。新世紀新時期的新青年們有責任有義務力挽狂瀾,拯救日漸滑坡的社會風氣,喚醒道德意識,讓文明韌性發展。

愛護環境,你丟我撿;遵守秩序,你擠我讓;待人謙讓,你好我學。將尊師敬長、尊老愛幼,遵規守紀、愛國愛家、真誠友善等文明、禮儀、素質、教養等常識牢記於心,並認真踐行落實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讓文明成為一種品質,一種修養,人人信仰推崇,奉為圭臬典範,成不二法則。

拿破崙曾説:“中國是一頭沉睡的雄獅,當這頭獅子醒來時,世界都會為她發抖。”而我們的最高領導人向世人宣告:“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頭文明的、可親的獅子。”一個民族,百種文化葉;中華屹立,萬朵文明花。讓韌性的文明,在新世紀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