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以眾為話題的作文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06W

以眾為話題的作文多篇

以眾為話題的作文1

考試,是令我們學生頭痛的一件事。每一次考試,都與我們的“生”與“死”有關,不信?我帶你去瞧一瞧。

離考試還有幾分鐘,教室裏坐滿了學生,這兒聚一堆,那兒聚一羣,形態各異。有的探討問題,有的毫不在乎;有的憂心重重;有的自信非常……

突然,令人驚心的鈴聲響了起來,同學們連忙坐好,監考老師匆匆地趕到教室,一邊髮捲,一邊説“ 請同學們嚴守紀律,考一個好成績!”整個教室立刻安靜下來,連針掉到地上也聽得見,頓時,空氣彷彿凝結了,好不緊張。

考試開始,教室裏悄無聲息,同學們都在奮筆疾書,不時有幾個同學抽一下鼻子。有人做着題,不時還停下來,咬着筆頭,皺着眉頭,冥思苦想。還有人絞盡腦汁,但卻迴天無力,只能望“卷”興歎。時間就是這樣,你想讓它過慢些,它卻匆匆離去,絲毫不留情面。考試馬上就要結束了,監考老師不時地看錶。

終於鈴聲響了,同學們把卷子交給了老師,但同學們的心還放不下來——究竟考得好不好?天知道!

以眾為話題的作文2

再兇猛的野獸出去捕食時也會仰天嘶吼發出獨有的信號呼叫夥伴,他們慣用團隊作戰,這是天性,他們龐大的家族就是根基。若是一旦單獨一個,就會暴露於天敵眼前,生命難保。

中國曆來文化中也是不缺乏“眾”這個字眼的。“眾”本是由三個人組成的,倒成了一個三角狀,三角不就是幾何中最為穩固的形狀嗎?我想造字之人的智慧大抵在這,個人勢單力薄,唯有依附於團體的根基才得以展現其被隱藏的屬性,後背有了支持,才謂敢做而敢當,若無力量支撐,又怎樣放膽揮拳怒吼呢?

根基的意義大抵在於給予個人強大的後備力量。試想,卑微弱小的螞蟻要渡過相對高大的火海,難不成偏執地獨自過而葬身火海嗎?想來,螞蟻們也會迴歸根基,聯合龐大家族,抱成團啊。

根基的意義還在於給個人以心理暗示,減弱人們慣有的孤獨之感,賦予人們以歸屬感。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寄其孤獨於詩詞,直呼太孤獨,於是形影相弔,內心孤苦無法言説,於是化愁為酒,傷心又傷身,究其本質,不就是失意時無根基可依,無心靈慰藉,單作一人,只是化作淡淡的酒痕罷了。若是情感有根,便是沒有如此之多的“孤魂野鬼”了。

缺乏根基的人,就像是隨風飄蕩的蒲公英,飄飄揚揚,零丁孤苦,無所依靠,無所歸屬。三毛説:“如果可以有來生,我想做一棵樹,一半在塵土裏安詳,一半在風中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樹的穩固高大,依靠於它遒勁有力的根莖向下不斷延伸,抓住無垠的大地,然後才能恣意生長,無所顧慮,無所膽怯。

依我看,羣體根基所給的福利不止在此,還在於彌補個人的缺點。孔子曰:“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個人專攻不同,特點不同,互相取長補短才能成就一個完美的團體。像是中國女排的成功,就集聚了多人的攻守戰略;像屠呦呦在醫學領域的成就,也絕非她一人的功勞;像改革政策,也是需要家家響應,羣眾支持。

誠然,我所言的眾並非是依靠羣眾基礎作威作福,不是像那制度也規範不來的中國式過馬路,依賴羣眾之根基,湊夠一夥子人就做那些違法之事,這顯然是不可取的。

根,能積微小於博大,能花開不敗。

以眾為話題的作文3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在寂寥清玲的夜晚,便憶起了那薄涼感傷的年華,只是笑意已然漫落在眉心,為那蕭瑟時光畫下句號。

少年輕狂的年華,我曾居於教室靜一隅,?光宛若秋水?灩般浸染着少年時的清冷不羈。沉默內斂執筆,心間趕上肆意傾覆。估寂輕瞥着笑語歡言的同學,三三兩兩地相聚。温暖細碎笑意在梧桐斑駁殘影間宛若珠玉輕濺,我卻依舊沉靜着,內心傷感。“你是孤傲麼,這般不願從眾。”旁人淺笑輕言,我輕瞥着細碎芒光疏落在她墨發搖曳間,沉默未語。

並非是孤傲,只是沉默。我將書箋拈在指尖,輕掩在時光彼岸的或許便是惘然惆悵罷,亦想輕襲着清雅温婉的長裙罷,墨發在微風細碎間輕盈搖曳,空靈清雅笑意明媚浮生。終歸是膽怯。幸而遇見友人,温暖明媚宛若微風。我曾經傷感寂寥的纏綿詩箋與她淺笑共賞,寄與明月的愁思與遺憾亦可笑語温言漫話歲闌珊。那薄涼蕭瑟的年華已然消逝,明媚笑靨宛若璀璨夏花。左手空本右手冰棍,在時光間温柔輕書下”

悲歡離合的愁思,亦浸染着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明媚。我已然可與三五好友淺笑語,漫話闌珊。那寂寥清冷的時光已然消逝,偶爾輕瞥見“眾”,已然並非如往昔般傷感寂寥,心間細碎暖意,宛若迷離時光的漫天流螢,温暖美好那寂寥清冷的時光。青葱月白時光,那為賦新詞強説愁的徘徊寂寥曾清冷你我斑斕美好的時光,那居於隅心間的惘然寂寥,或許因着惘然感傷,令你我只可望着喧囂温暖,無法觸入。眾字,或許便是三人,笑意温暖令時光美好,美好那清冷寂寥的時光。

願你閲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亦願你斂去清冷,安於眾生,融入時光美好,觀花開花落,雲展雲舒。與友人相攜,與眾人相識,在眾生間,温暖美好。

以眾為話題的作文4

從古至今,對“眾”的理解總有不同。

一代聖賢認為“眾”代表着團結,代表着強大力量。又有當代文人認為“眾”是不好的勢頭,代表了整個社會風氣。到底什麼是“眾”,不如先從我們才學過的課文説起。

無論是《河中石獸》裏隨聲附和的僧人與眾人,還是《愛蓮説》中甚愛牡丹的世人,又或是婦孺皆知的故事《皇帝的新裝》裏的大臣與人民。他們都在用行動告訴我們“眾”已經變成一種荒謬的從眾。

再來説説我們生活中的種種:班上上課時,只要有一位成績好的同學説出一個答案,幾乎有一半同學就開始附和,不帶一絲猶豫的附和;又或是老師一提到同學們感興趣的話題,起鬨聲就由稀稀拉拉猛然轉變為驚天動地,可如果讓他來講一講卻又什麼都説不出。這又是一種由“眾”組成的胡亂的從眾。

那究竟為何古代聖賢人人都稱讚的眾人力量,轉變為了現在人人都不看好的從眾心理呢?

我想那是每個人心理在作亂。現在的中國式過馬路已經火遍全球,只要有一羣人就可以闖紅燈了。其實從每個人的角度出發,他們都並不想橫穿馬路,但他們也不想做在大河流中的一隻小魚,所以有部分人就跟上去了。但也有部分堅持自己原則的人,還是選擇站在原地靜等綠燈亮起,再心安理得的走過馬路。其實我們都本是那樣的人,只是在這面具下的偽裝世界待慣了,漸漸的便學會了從眾,從而忘掉了真我。

既然問題已在面前,為何我們不在這隨波逐流的世界裏尋找真實的自己,讓每個人的內心做自己想做的正確的事情。這樣我們就不必再偽裝,生活也會變得真實又美好。這不就是聖賢們一直提倡的眾人力量嗎?

“眾”的解釋多種多樣,但我們所希望的只有那一種,那就是“眾”的美好力量。

以眾為話題的作文5

甲骨文的“眾”是一個日,也就是太陽,下面三個人形。

在古代,三就表示多。太陽下很多人就是“眾”。既然三個人表示多,那為什麼還要在上面加個太陽呢?太陽就是神,沒有神,眾人就是盤散沙。在遠古要把人羣聚焦起來,要有個身份,要麼是王,要麼是巫師。這是人的趨利本能決定的,得讓你跟着他有信心。世襲的君王會表明自己是“君權神授”,而平民要聚眾,就一定要依託鬼神來製造自己起事的合法性。這也就是“烏合之眾”的一個特徵:裝神弄鬼。

金文“眾”把甲骨文上面的日,演化成一個橫着的“目”。這有可能是在古代書寫過程中寫錯了,但這切合了“烏合之眾”的另一個特徵,就是集體的目標。普通人一旦被裹挾進了羣體,就會變成不用大腦,狂熱易變、容易輕信的動物。

簡化字“眾”,一個大人下面兩個小人,無意間完成了“烏合之眾”最顯著特徵的隱喻,即偶像崇拜。我們鄙視烏合之眾,但是我們都有可能成為烏合之眾。

在互聯網上,其實吃瓜羣眾已經成為了一股可怕的力量。

以眾為話題的作文6

一個眾字代表許多人,是許多人集合在一起的稱呼,而其他的情況下,一個“眾”字又代表什麼呢?

在我們學過的課文《河中石獸》中,一個“眾服為確論”,確是筆法精妙,微言大意。這裏寫眾人“服為確論”,作者卻又按下不表按講學家的話找石獸的事。那這裏的“眾”究竟是找石獸的僧人,還是聽講的吃瓜羣眾呢?如果沒有答案,再換個角度,作者是着意要我們揣摩講學家明顯只有理論而不切實際的言論,還是沒有一個人質疑盲目無知不敢言的膽怯,亦或是隨波逐流的社會風氣呢?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們的行為反襯了老河兵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讓僧人找到石獸,進而引出“然則天下之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的思考,讓文章主題得到昇華。

不妨又看看《愛蓮説》,“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此處的“眾”的'確如他人言,代指世俗之人,以“俗”之隨波逐流來抒發自己即使身處濁世,也要保持一顆赤誠的君子之心的感慨,更有一種對世風日下的感慨。這裏的“眾”何嘗不是一種情感的寄託呢。

在《皇帝的新裝》裏,如果沒有一羣凡夫俗子的反襯,又何嘗有小孩子天真無畏的聲音指出愚昧皇帝的新衣是空氣呢?

由此可見,眾不僅是一羣人,更是一個社會風氣,一種社會文明的標誌與體現。如果沒有他們,一切美好不會被發現,一切情思無法寄託,所以“眾”即為有價值有情思寄託的對象。

以眾為話題的作文7

人生,最大的失敗不是跌倒,而是從來不敢向前奔。你要麼選擇出類拔萃,要麼被迫遺憾後悔。這個時代要麼出局,要麼出眾,沒有中間選項。

破繭成蝶和風凰涅槃一樣,雖是新生,但都痛苦不堪。其實在繭裏掙扎,在火中燃燒,都是修煉,要麼從此出眾,要麼失去一切。可人不一樣,失敗了不會失去一切,大不了大器晚成,大不了重頭再來。

我們要變得與眾不同,要變得不可替代。在這個不停變化的時代裏,只有那些不可替代的人,才能過上穩定的日子,只有拼盡全力,才能過上普通人的生活。沒有功勞,也就沒有苦勞,這個時代的高手不再是默默無聞埋頭努力的人,而是那些不可替代的有創造力的人。所以,那些總是在舒適區中温水煮青蛙的人,終究會被這個時代淘汰。這個時代,要麼出局,要麼也眾,中間沒有選項。

其實,每個心裏都有牆,甚至每個都有屬於自己的圍城,就像每個遠行的人,也都記得回家的路。人的區別,不過是圍城的大小而已。人要有一顆願意挑戰的心,有一個喜歡探索的心態,學着做一些沒有做過的事,嘗試一些沒有見過的人,試着在生活中埋一些彩蛋。別讓舒適區毀掉青春,相反應該趁着青春,去圍城的外面看看。你要相信,故步自封的人,舒適區會越來越小,終有一天會發現世界早無落腳之處。

真正的強者,他們在年輕的時候,經歷了滄桑,化解了迷茫,學會了堅強,懂得了療傷。他們在哪裏都能活,哪裏都是舒適區,哪裏都是自己的天堂。而在困境面前,我們別無選擇,只能一心一意地往前走。那些打不垮我們的,只會讓我們變得更強。滿懷期待地做夢,遍體鱗傷地成長,我們一無所有,卻又故作堅強。我們一邊面對父母的不瞭解,一邊抵住世界對我們的不友好。當我回頭時看那些走過的路,我不想要什麼掌聲、鮮花,只希望努力沒白費。

願年輕的我們,能無所畏懼,能不顧一切地闖蕩。真正的強者不是留眼淚的人,而是含着淚奔跑的人!努力不一定成功,放棄就註定失敗。關於生活這道選擇題,要麼出局,要麼出眾。

以眾為話題的作文8

榮譽是對過去努力的認可,取下牆上的獎狀,一段令我難忘的回憶頓時湧入腦海之中。

炎炎夏日,太陽不知剛和誰吵了架,氣得火冒三丈,灼熱的陽光如同利劍一般,嚇得行人都不敢出門了,屋內瀰漫着焦燥不安的氣息。拿到試題後,我連忙提筆應對,兩眼緊緊地盯着題目,生怕會有疏忽。汗水止不住地從額頭滲出,浸濕了衣服,全身的每一塊肌肉都緊繃了起來,大腦飛快地運轉着,連一秒也不敢停歇,彷彿教室中就只剩下了我一個人在奮鬥……

“我交卷!”我猛地抬起了頭,長舒了一口氣,胳膊還因高度緊繃還在顫抖。考官已經當場改完了試卷,“第一名!”聽到了成績之後,我驚訝得眼睛瞪得和牛鈴一樣大:我竟然有這麼出眾?

僅僅一次意外證明不了什麼,如果是兩次呢?撫摸着獎盃,那段熱血沸騰的回憶彷彿歷歷在目。

夕陽勞累了一天之後,臉紅得像蘋果似的,依傍在山坡上,饒有興趣地欣賞着比賽。賽事依然膠着,比分雖然不分上下,可時間卻已經接近了尾聲,幾輪替換隊員之後,初來乍到的我被迫上場頂替,一陣攻防後,球竟然落到了我的手中,彷彿有一個千斤重擔落在了我的身上,隊友已經為我開好了路,但我能夠不負重望嗎?管它三七二十一,先拼一把再説。我咬緊了牙關,心裏一遍又一遍地自我鼓勵:我可以,我可以,我可以!硬着頭皮衝了上去,球在空中劃出一道弧線,直奔球筐飛去。“球進了—”彷彿火星落在了炸藥上,歡呼聲與吶喊聲在場上炸裂開來……

不去拼一把,你怎麼會知道你有多麼出眾?當你激發潛能的那一刻,你就會感歎道:沒有想到我如此出眾!

以眾為話題的作文9

俗話説:一根筷子易折斷,那一把呢?答案是:不容易。人亦是如此,當眾人團結一心時力量會超出想象。

再次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拔河賽。這天,天氣很好。白雲,映襯着藍天,顯得那麼的明亮,温暖。“加油,用力拉。”一陣陣加油聲刺激着我的耳朵。我們班面對的是一支強勁的對手,這樣我更加的心慌。這一場結束,下一場就是我們了。

場上的兩隊實力相當,很難分出勝負來。他們僵持不下,如果換做是我們肯定一上場就輸了,最後落荒而逃。“贏了,我們贏了。”看見獲勝方歡呼雀躍。聽見勝利的歌謠,我又何嘗不想得到?

輪到我們啦!第一場,明知道我們會輸,卻沒想到我們會輸的那麼難堪。一上場,一聲令下,那條紅繩似乎拋棄了我們,沒有一絲的猶豫,也不曾掙扎的來到對方的陣營。我們班如同散沙,會被風吹跑,會被雨衝穿。在別人眼裏我們那麼渺小,那麼懦弱。我的內心所有我站出來説:“獨木不成林,我們要有團隊精神。別人在強大又能如何?我們為什麼要讓別人看輕。等會兒,大喊到三時最大的力氣往後拉。”

第二場他們出場的氣勢浩大,好似黃河般的洶湧。我們不能自卑,我們要有自信,要有不屈的精神。“一,二,三,拉——”一聲令下,我們喊出了內心的激情。小宇宙的爆發,洪荒之力的湧出。我們要證明我們不是最差的。這讓我感到了人心的力量。我們齊心協力,一心一意的完成比賽。我看見紅繩在不斷的往我們的陣營移動,我好似看見了勝利的曙光。“拉——”最後一聲,紅手越過了我們的贏線,我們勝利了!我聽見人們對我們的歡呼聲。享受勝利帶來的快樂,我們讓對手目瞪口呆,讓他們難以置信。

第三場我們信心十足,我們團結一心,集中力量。最後獲得了勝利。我們不是懦夫,我們不會屈服。中國的崛起也是由人民一心建起的。團結的力量是無限的,是強大的。三人為眾字。何為眾?團結勇敢是眾。

何為眾?人心共往是眾。

以眾為話題的作文10

“眾所周知,這款軟件已經十分流行與火爆。”銷售員説。聽了銷售員的話,想必我們對於這個“眾”字應該不會陌生了吧?

在《最後一課》裏,那些鎮上的人是“眾”;在《愛蓮説》裏,水陸草木之花算“眾”;在《一棵小桃樹》裏,那些盆栽不也是“眾”嗎?總之無論在文章或電影裏,“眾”這個角色已經越來越風火。

要談到“眾”這個角色,想必《水滸傳》裏的小嘍囉是最出名的吧?不是宋江點起二千小嘍囉準備下山迎敵,就是蘆葦叢裏早有小嘍羅撐出船來;大到兩軍交戰少不了小嘍羅充當士兵,哪怕開慶功宴也是小嘍羅去殺牛宰羊。

《西遊記》裏又有哪裏不是這樣呢?孫悟空大戰十萬天兵天將時猴孫們被打敗,孫悟空回來幫助,有小妖精去給秀才送信,又有變通的小猴子充當唐僧、沙和尚、豬八戒,乃至戰鬥時,這些眾人更是無所不能。兩妖大戰,一方勝利一方妖精擊鼓吶喊,另一方勝利場面亦是如此。

總而言之,眾人的力量已經能夠匹敵主角了,可有正便有反,總是有人覺得有眾不如無眾。

沒有菊、牡丹,周敦頤照樣能獨愛蓮;沒有郝叟,環境照樣可以低沉;沒有盆栽,小桃樹依然顯得特別……可是真的如此嗎?沒有小嘍羅,宋江一個人從草叢中撐出船來;沒有天兵天將,只有孫悟空和二郎神在單打……看多了不會厭倦嗎?

於是一篇文章單調時,眾人的力量便凸顯出來了,可以渲染氣氛,增加情節的曲折度,有時還能昇華主題。想必一篇好文章當是少不了“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