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看見》的讀書心得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7W

《看見》的讀書心得

《看見》的讀書心得大全1

非淡泊無以寧靜,非寧靜無以淡泊--柴靜總是這樣的。她總是潛伏在漫長的沉寂當中,先是慢慢的積蓄力量,去爆發一場重大啟迪的文化盛宴。而《看見》就是這樣,帶給我們一場無聲的文化革命。但巾幗不讓鬚眉説的就是她吧。這個清瘦堅韌的女子,內心似乎有着一片波瀾不驚的深海,鐵馬驚河,可以爆發一股巨大的力量,這就是中國脊樑吧。

不同於周樹人文化革命,周樹人向來是直麪人生的犀利,文字像金槍一樣直擊對方的心臟。而柴靜像水一樣,淡到極致變成了濃烈。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某種特質,帶給我極大的精神鼓勵。她是自信、堅毅、骨子淡然到極致,説的少,做的多,用行動去證明自己。20多歲柴靜不斷為自己去爭取機會,以一封信投到電台支持人那裏去,成功地為自己爭取到電台 《夜色温柔》,在看見的同時,讓故人再次聽見。信中有一句話格外的深遠:尚能也曾有夢,可替我圓夢。因為柴靜,我常常在想,是什麼讓她這麼堅定而自信,去勇敢而不懦弱去説出這樣的話來。也許,應該是時候打破思想禁錮了。因為柴靜,讓我懂得去嘗試和珍惜時間。鼓勵着我為夢想插上翅膀,去完成自己想要乾的事情。

想要看見,就要從矇昧中睜開眼睛。在我們這個血氣方剛、用墨筆指點江山的年華,柴靜的文字像一速温暖的光,照進我們的世界。低沉有力,偏正而不偏激,以客觀事實視野講述。有些笑容背後是緊咬牙關的靈魂,人總要擺脱愚昧去活着。20--年的一場非典,像惡魔一樣使一座城市都在寂寞空虛地狂叫着,不知染白了多少家庭的頭髮,跨累多少人的雙肩,當時人與人信任的距離不斷地拉大。世界末日沒有來,人們就倒下了。而這時的柴靜是英勇、無所畏懼的,她深入非典感染人羣,連同事都感到害怕,做真實的新聞人為了取得一線的資料,把自己的生命交給工作。儘管這樣的她去任勞任怨,在當時節目播出去後還是有很多人去不理解她,認為她是製造恐慌,博得人們的眼球。人類與非典最大艱難的一場遭遇戰在這裏發生。人與病毒之間抗戰,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在一場非典被卷列去。但 她始終堅持一個新聞工作者的良知與正義,揭露一個欲蓋寧彰的謊言。

柴靜給我展示這個世界形形色色社會最底層小人物,這些人物渺小而卑微,脆弱而真實。帶給我很多思考和感悟,感謝有柴靜,遇到看見。

《看見》的讀書心得大全2

對於柴靜最早的結識不是《看見》,而是很多年前的一個演講視頻《認識的人,瞭解的事》。其實這本書在我的書架已經沉睡了很久了,最近閒來無事,無意間在飯後翻了幾頁,便一發不可收拾讀完了這本書。

在讀《看見》這本書之前,我對有關她的新聞接觸甚少,只知道是一位央視的記者、主持人。當時看完這本書,給予我很大的震撼和觸動,忍不住去搜索她主持的紀實類節目《新聞調查》和訪談類節目《看見》。她採訪的多是邊緣性、尖鋭的、爭議很大的人物和事件,她的語言平靜理性但不失鋭氣,往往能一語中的,直入人心。

於我而言,《看見》讓我能有一個機會重新審視那些以前震撼我們的事,那些當時我通過電視、網絡等方式知道事件大致的輪廓,如今此書看到事件的真相和始末,讓我對事件的本質也有了更深刻更準確的看法。《看見》一書中敍述了十多件柴靜親身經歷過的事件,整本書內容人物鮮活,故事真實,一字一句沒有誇大和説教,只是很平靜的不帶偏見的表述着新聞事件,就像一把尖鋭的刀子直刺整件事的心臟,帶我們見到最深入最本質的一面,那些掩埋的真相總能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讓心高高拋起,又在下一刻重重的跌回胸膛,讓人不禁陷入深思。

新聞裏到底是應該關注人還是關注事件本身也或者是事件的背後?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我們要了解事件的真相,也更要去了解人。“那個温熱的跳動就是活着”裏非典期間隨時面臨着生命風險的第一線從醫人員;“雙城的創傷”裏連續服毒自殺的孩子們;“沉默在尖叫”里長期遭受家暴後殺夫入獄的女人們;“無能的力量”裏默默無聞地為農村教育事業奉獻的外國人盧安克。。。勇於質疑、盡力挖掘真相,帶着理解與尊重的將之呈現在我們面前,正是柴靜在她的採訪中所散發的獨特魅力。在這個信息爆炸又繁雜的時代,她的新聞既保持着新聞人應有的職業操守和使命感,不帶任何偏見的報道,沒添加任何的個人主義色彩進去,卻又偏偏充滿了人味。

最後,我想説柴靜是一位有良心,敢説真話的新聞工作者,她有着犀利和敏鋭雙眼、堅定與堅持精神。她冷靜客觀,有着一顆熾熱的扶持弱者的心靈,始終站在離新聞最近的地方,不怕危險,不向惡勢力妥協,是一名出色的新聞工作者,我們需要這樣的新聞工作者。

《看見》的讀書心得大全3

《看見》發佈六年後,我終於在室友的驅動下翻開了這本書。

一週時間,我翻了近兩百頁,這可能遠不及你的閲讀量,但我得向你坦白,這已經是我最快的閲讀速度了。旁人眼裏的中文系學生是熱愛閲讀的,我是個例外。我不喜歡讀書,尤其是被翻譯過來的外國文學,那些奇奇怪怪的句子實在令我感到莫名其妙,因此,我的許多被迫買來的外國文學書籍都逃不開被拋棄在書桌一角的命運。

在看了三節內容之後,我從寢室牀上撲騰而起,衝着室友喊:“怎麼辦?!我好喜歡柴靜啊!!”“你有毒啊?”室友這樣回覆我。她們早就習慣了我的神經質。

説得沒錯,我深中這本書的毒,連我自己都佩服我自己,居然可以堅持讀下去。看到這本書的一半,我就迫不及待的從網上找了有關柴靜採訪和演講的視頻,看完之後,我心裏的那個聲音越來越清晰了:我好喜歡柴靜!真的。

和書名一樣,柴靜將她記者生涯中真真切切看到的東西寫進了書本。她的經歷是對她的一種獨特的歷練,面對種種,她的表現讓我肅然起敬。從她個人來講,我很佩服柴靜。在央視,巨大的工作量,領導對片子的嚴審,採訪中存在的問題都沒有讓她放棄留在央視,而是憑着一股子倔勁兒讓她逐漸在新聞這一行聲名鵲起。作為記者,她很專業,採訪的問題層層展開,問題間藴藏的嚴密邏輯讓她向真相靠近。更讓我感到驚訝的是,這麼瘦削的一個人居然大着膽子走進了非典病房,揭露環境污染的現狀,關注同性戀以及被家暴的女性,一個個尖鋭的話題都是對她的考驗,因為這當中的風險未可量也。我發現她已經做了超出記者本職之外的事情,因為她有一種憫人的情懷。

柴靜就是這樣一個人,作為普通人,她有被文靜外表遮蓋的剛毅和執着,作為記者,她始終站在離新聞最近的地方,力圖還原真相。

我和《看見》之間隔着六年的距離,我與書中的柴靜似乎相見恨晚,柴靜滿足了我曾經對記者的期待:掛着記者證在眾多鏡頭前向新聞辦公室發言人提問,能採訪像周星馳、李連杰那樣的大咖,能氣定神閒與受訪對象侃侃而談,始終奔跑在新聞第一線……如果我能早點遇見,此刻我的身邊又會是另一番風景吧。

《看見》的讀書心得大全4

恰逢看了柴靜最新的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回憶起之前看過她寫的《看見》,便翻出來再回味一遍。結果重讀那些事件,發現仍然感觸頗深。讀完書,閉上眼,那些事件猶如一部電影,在我眼前一幀一幀閃過。

我曾思考過,究竟是什麼力量給予我如此大的震撼。最終,我在章節題目中找到了答案——真實。真實自有萬鈞之力,這一句話狠狠地敲擊在了我的心上,心都為之一震。無論是華南虎照片的真假之爭,採訪排污中帶有感情色彩的質問,還是記者隱瞞教師收留兒童卻收報酬的事情,都讓我真切地感受到真實的力量。"準確是這一工種最重要的工藝,而自我感動、感動先行是準確最大的敵人。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這是一名觀眾在博客上批評柴靜的話,令我感觸頗深。讀完這句話,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客觀看待一件事物或評判一個人的困難之所在。尤其對於像柴靜這樣的記者身份來説。因此,我認為記者和法官在某個層面上是具有相同性質的——公正。用旁觀的角度去看問題,記者亦需要以中立客觀的立場去報道真相。一味地批評、抨擊只是譁眾取寵,只會誤導人們,引起公憤,社會秩序甚至會陷入無限的黑暗當中。因為,記者是最接近事件真相的人,是真相的搬運工。當人們無法準確瞭解真相時,只能通過記者來尋找答案。而輿論,往往是無法估量的強大武器。

"新舊之間沒有怨訟,唯有真與偽是大敵。"這句話,我認為是全書的精髓所在。新,即新聞;舊,即舊識。它們之間本無衝突,因為時間車輪不止,新的始終會變為舊的。而真偽,永遠是兩個對立的層面。記者雖總是奔跑在新聞最前線,但讀歷史,卻能鍛鍊追求真相的精神。"生活就是生活,他沒有站在哪一方的立場上,不讚美,不責難,甚至也不惋惜,但求瞭解認識而已。"不僅是記者,學會不隨聲附和地盲從,不一知半解地盲信,不激烈評詆地盲衝動,更應該是我們所應培養的素質,是體現一個人的修養所在吧。

我的夢想職業是律師。因此,書中的律師郝勁鬆吸引了我。他並不是什麼為大企業大事件辯訴的人,他只是以"公民"的名義,在與這社會上的不公、不合理作鬥爭。"我要把他們拖上戰場,我不一定能贏,但我會讓他們覺得痛,讓他們害怕有十幾二十個像我這樣的人站出來,讓他們因為害怕而迅速地改變。"的確,任何地方出現權益受到侵害的現象都可以説是長期温水煮青蛙的過程。權利擺在那兒,不是用來做政治題,用來供養,而是切切實實落到百姓自己身上的。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我們應勇於糾正錯誤,與不公抗爭,這不是反動,而是對這個社會盡一份自己的責任,努力讓它變得更好,不是嗎?"權利是用來伸張的,否則權利就只是一張紙,"郝勁鬆,這個名字讓我認識到了"公民"兩個字的含義,讓我看到了正義,讓我看到了曙光。而我,也決心做一個像他那樣的人,獨立而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賴門户,不依賴別人,這就是獨立的精神。

柴靜對於人性及精神的挖掘讓我懂得,當真到極致,便不再存在什麼無法抹平的矛盾。

《看見》的讀書心得大全5

柴靜坐在一羣老人中間,大家温和笑着看向一個正在搬凳子的稚嫩小孩,這就是《看見》的封面。起初我一直覺得這張封面照片與《看見》總歸不恰當,可是讀完整本書之後,若要換其他封面照,恐怕卻是行不通的。

柴靜用《看見》講述了她十年記者的一路成長和感悟,沒有選擇刻意選取記者生涯的重大事情,而是更多的娓娓道來那些觸碰內心深處的人與事。正如她所説的,“看見世界,看見自己”,我們通過柴靜的視角,看見當時的非典,汶川地震、徵地拆遷、家庭暴力、虐貓事件、華南虎事件,還有盧安克、藥家鑫事件,每一件事每一個人都讓人思考,思考社會,思考現實。

“別當了主持人了,就不是人了”

十年前柴靜被選擇成為國家電視台新聞主播,那時候的柴靜才是二十幾歲的小姑娘,採訪時青澀,緊張以及一身忸怩的文藝氣息,問的問題也比較尖鋭,有的時候甚至是帶着自己的情感以及答案去問問題,為此沒少遭到各種痛苦和挫敗感。陳邙一直時刻犀利的提點着她,新聞是播給觀眾看的,觀眾都是人,就得先從人出發。柴靜最終選擇在痛苦中勇敢前進,一點點的改變,一步步經歷成長,在思考中逐漸領悟如何做好一個採訪。正如陳邙所説的,“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幸福”。

“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

關於災難,20--年的非典,舉國恐慌,今天還在你身邊的人明天可能就不在了,那時人麼還沒有很多防護治療措施,感染者只能絕望的等死。20--年唐山大地震過去三十年,20--年汶川地震,太多的人流離失所,失去親人,有的在午休,有的在上課,還有人一回頭一棟樓就坍塌了,與生死只隔一線之間。爸爸媽媽失去了孩子,爺爺沒拉出被埋的老伴,小孩從此變成孤兒,愛跳舞的女孩失去雙腿。真的,我一直覺得生命是偉大的,在災難面前它卻是脆弱渺小的,但是生命的堅強往往會帶給我們更大的感動和力量。

“生命本身就是矛盾密佈”

這是柴靜的好友小宏説的一句話,我印象一直深刻。關於人性,瘋狂英語的創始人李陽桃李天下,功成名就,但是卻被曝出虐待妻子,讓學生下跪的事情;一位本應有“天使”之稱的護士卻公然拍視頻用高跟鞋踩殺一隻小貓;一向內向老實的藥家鑫在開車撞倒人之後下車對着傷者連捅六刀致死。站在法律道德的角度講,這些人應該被譴責被判刑嗎?那是當然的,但是,通過柴靜的採訪視角,你會了解到李陽從小就非常自卑,他把成功定義於家庭的目標;踩貓事件的女主一直被人肉受到良心的譴責無法過活,她生活更多的是對丈夫的暴力的憤怒和無奈;而藥家鑫從小的家庭教育方式一直軍人父親的嚴厲説一不二不敢違抗。人性從來沒有善惡之分,每個人都有其兩面。

“教育就是兩個人之間發生的事情”

關於教育,一個德國人盧安克在中國的偏遠山村支教十年,你説他懂教育嗎?可是他不管做什麼事都是憑着自己內心的感受,從不問目的,他和孩子打成一片,卻從沒教過孩子什麼事正確應該做的什麼事錯誤不應該做的,你説他不懂教育嗎?班上的學生都天真具有創造性,一個最皮的小孩曾對盧安克唱着,“我知道雖然我不完美/但是我願意為你/努力變得完美”。雖然盧安克的行為一直遭受着很大的爭議,但是誰説過教育就是萬法不變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能按着自己的想法簡簡單單又有何不可。

“不要問我為何如此眷戀”

整本書讀下來,有時平靜,有時震撼,看見過陰暗也看見了陽光,生活的本質在敍敍述述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卻又讓如執着眷戀,就像歌詞裏講的,“不要問我為何如此眷戀,我不在與世界爭辯,如果離去的時候鐘聲響起,讓我回頭看見你的笑臉”,這世界那麼大,你看見了什麼?

Tags: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