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家長育兒心得精品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9.52K

國小家長育兒心得精品多篇

國小家長育兒心得 篇一

現代社會,不少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總有這樣或那樣的困惑,與大家一樣,有時我也無所適從,但不管怎樣,育子這一關是天下所有父母都非過不可的。現把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些的方法和經驗拿出來,與大家分享並探討。

一、讓孩子快樂,培養其幽默感。

快樂是家庭教育的前提,實踐證明,如果失去了快樂,不管家長花小班育兒保健知識了多大的氣力,對孩子的教育最終都不可能成功。因此,要讓孩子從國小會快樂,學會與人分享快樂,尤其重要的是要學會創造快樂。在我們家,笑聲與歌聲是不斷的,有許多知識,比如成語接龍,説出世界上國家的首都等,我們都是在類似遊戲的活動中教給孩子的。

幽默感就是通過語言或肢體語言的表達方式,讓與自己互動的對象感到愉快的言語或舉止。具有幽默感的孩子通常很樂觀,在生活中不斷地製造歡笑,讓周圍的人感到輕鬆愉快,自己也會富有成就感和自信。因此,我們經常在家中與孩子做一些搞笑的事情,也經常互開玩笑,以不傷害他人為原則,同時要注意禮貌。

二、適當督促,少些干預,多些鼓勵。

大多數小孩都很貪玩,家長的督促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科學育兒知識的,但應適可而止,要注意度的把握。比如,孩子放學回家,我們就會問今天學了些什麼,老師有沒有佈置些作業?然後就讓孩子自己安排、掌握並處理時間。在孩子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家長一般不要在其身旁,不要嘮嘮叨叨,更不可喧賓奪主。只有當他遇到問題時,再進行必要的點撥和啟發,與孩子一起思考問題。

另外,賞識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家長對小孩應當堅持鼓勵為主、批評為輔的原則,更不要輕易傷害小孩。我們小孩喜歡看書,閲讀量已經非常大,從他二三歲起我們就經常在朋友甚至陌生人面前當面誇獎小孩喜歡看書,其實那時他並非特別愛看書,而現在真的已經離不開書了!當然,鼓勵也不能盲目,尤其不要一味物質鼓勵,實際上,我們很少用純物質的鼓勵。比較常用的有:給他買想看的書、允許他參加自己非常想參加的活動,等等。

三、尊重孩子,給孩子更多關愛。

要教育孩子,鄭玉巧育兒經電子書首先要尊重孩子。孩子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覺是從父母那裏得到的,尊重別人的意識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經過多次的訓練、教育,不斷地強化而逐漸建立起來的。比如,孩子正在看電視,我們希望他不要看了,這時並不是給他下命令,規定什麼時候非關電視不可。而是問他,是再看10分鐘關電視還是過15分鐘關電視,孩子一般會選擇後者(這正是我們的底線),孩子也感受到了一種民主的氣氛,更看到了家長對他的尊重。時間一到,他一般都會主動關掉電視或者離開。

給孩子以關愛的形式非常多,但我認為,儘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是給孩子最大的也是最好的關愛。在每天工作之餘,我們通常會盡可能多地騰出一些時間來陪孩子,與一起讀書、一起遊戲、一起參加各種體育活動。這樣,可以擴展孩子的視野,豐富他的知識,陶冶他的情操,使的人格更加完善,同時也促進家庭成員的交流,增育兒心得文章進家庭的和睦。

如果幼兒園給了家長參加與孩子一起活動的機會,家長最好不要錯過,也不要讓老人代替,更不要以各種藉口拒絕。實踐中,我是非常積極參加這類活動的,比如親子游戲、家長會、公開課等。參加這些活動,對孩子來説意義非常重大,他會覺得家長非常重視他,十分關愛他,能讓他獲得尊重,給了他力量,也樹立了信心。

四、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在他兩三歲時,由於我們也要學習,看書、備課,參加考試等等,是經常的事,我們基本不打牌,也很少抽煙喝酒。這給了孩子一種很強烈的暗示:人生必須努力,少做無意義的事情。現在我的孩子課外閲讀的興趣非常強,能夠比較專心地學習,而且強烈地反對抽煙和打牌,環保意識也非常強,應該説與我們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總之,教育孩子是一件非常複雜而又關係重大的事情,方法很多,困難也大。沒有耐心,缺少技巧,特別是不動腦筋地教育孩子,將會禍害無窮。

國小家長育兒心得 篇二

女兒出生時呱呱墜地,捧在懷裏,看着那粉嘟嘟的臉蛋時,心裏的喜悦無溢言表——這就是我們的寶。那時的我們希望未來的女兒“人不堪其憂,而柯悠然自得”。下面同大家分享一些對孩子教育的心得體會

一、為人誠實守信

教育孩子要説話算話,要讓女兒做到這一點,我們家長首先要做到。比如我們答應女兒若“早睡早起“做到一週以上便獎勵籃球,時間一到就算再忙都會為女兒買到,要是實在馬上辦不到答應過女兒的事,也會向她道歉並承諾何時辦到,所以女兒答應我們的事情一般都不會打折。

二、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

從小,媽媽就買了一些內容生動、有趣能吸引女兒的故事、謎語、智力遊戲書,這些書不但增長孩子的知識,還培養了她的閲讀興趣。睡前聽故事,到現在都是女兒難以割捨的習慣。女兒一直以來愛問問題,對於她的問題,我們絕不含糊其辭,能解答的都一一解答,不能解答的就説:“你認字以後自己看書,書上有答案”,所以女兒有了認字的興趣。媽媽在幼兒大班就教會了她拼音後,就自己看故事書,還經常拿着《腦筋急轉彎》考我們,所以女兒現在做作業不用我們陪,自己讀題,自己做。

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適當分擔家務活

女兒從幼兒園進入國小後,首先要讓她知道:如今自己已是一名國小生了自己的。事情應自己做。如:每天晚上都要按照課程表提前自己準備好第二天要用的書本、削好的鉛筆等學習用品,一樣不少地準備齊全,這樣做既可避免第二天清晨的忙亂,又可保證第二天能夠帶齊學習用具,不形成“丟三落四”的壞毛病。當我們大人做家務時,也讓她共同參加,如擦桌子、拖地、倒垃圾、洗碗、買東西等,當她完成我們叫她做的事情時,臉上總洋溢着幾許喜悦和成功,,這樣也鍛鍊了她愛動手的習慣。

四、讚美是進步的最佳動力,也是增強孩子自信心的法寶。

女兒是一個“虛榮心”很強的孩子,這跟我們喜歡“臭美”她不無關係。在我們生命之初,在孩童時代,我們是通過我們身邊的人特別是父母對我們的評價來認識自己的,所以當女兒做了好事時,我們都是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讓她知道父母是愛她的、欣賞她的,而且是對她有所期待的,這種觀念的養成我想對女兒的成長應是受益非淺。有時女兒做事會顯得膽怯,不知如何下手或事情做得不對,我們也多鼓勵,多指點,讓她自己做,在做的過程中給予每點進步加以肯定和表揚,讓女兒有信心做事,並喜歡主動做事。女兒喜歡“臭美”,有時玩點冷幽默,要是單元考試她得了一百分,她會笑眯眯地説:

“爸爸,我送你一個禮物。”

“什麼呀?”

“一根筷子,兩個湯圓。”

實際女兒是臭美她的考試成績,炫耀自己。在家,女兒是我們的鋼琴老師,看着她十足的老師味,有時你真是忍俊不禁——她拿着小棒講着理論知識,吞吞吐吐的表達,總是會讓你不自覺地笑出聲來。有一次我的不經意一笑,居然把女兒笑哭了,還得捧着臉哄她,問她為什麼哭,她説我不認真學,還“報復性”地批評我比媽媽笨。女兒願當我們的老師,這是一種她信心的表現吧!

五、多參加一些活動,特別是體育活動

體育活動是連接人的綜合能力的紐帶。孩子的模仿能力強,多參加一些活動能增長孩子的各方面見識。活動中父母盡力不要限制太多,以防抑制孩子的發展空間。活動包括一些興趣如:籃球、羽毛球、表演、游泳等,也包括旅遊、户外活動…。.所以,只要我們有時間都盡力陪伴孩子,讓孩子在活動中鍛鍊身體,增強體質、膽量。逐步讓她養成思維活躍、膽大、有主見、活沷開朗的人。

六、正確對待孩子的失敗與挫折

當孩子考試不好或遇到挫折時,他們需要的絕對不是父母的訓斥或嘲諷,也不需要無原則的安慰與同情,他們最需要的是愛她的人的理解和鼓勵。所以父母應該冷靜地對待孩子的挫折與失敗,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談心,找出失敗的原因,理解孩子的心情和苦惱,讓孩子知道,失敗與挫折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內容和過程,並且作為父母不會因此減少對她的愛。鼓勵孩子繼續努力,父母必須首先對孩子有信心,孩子才能對自己產生信心,當父母滿懷信心和熱情鼓勵孩子時,會極大激發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恢復孩子的自信心。記得女兒有兩次單元考試不佳,當我們看着試卷問她什麼叫“粗心”,她回答不上,而我説“6+3=3”就叫“粗心”時,女兒會心一笑,但也特難為情且很自責時,我知道此次已讓女兒明白了考試不佳的原因了,而當媽媽在數學考試卷上寫上“加油哦!仔細點哦”!時,大氣的女兒卻小氣地流出了淚水,我想:此時的她應是在正面對待挫折吧!

七、尊重孩子的選擇

孩子往往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家長過分地強求甚至強制性使孩子屈服,不但不能使孩子聽話反而會產生逆反心理。在非原則性問題上要充分尊重孩子的選擇,父母做適當引導。尊重了孩子的選擇,就會使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創意,而不會盲從於父母的安排,畢竟孩子將來的社會與我們受到的教育和的所處社會不完全相同。

最後,我用一位學者的話來結束今天的分享:“自信是能力的催化劑,信心能把人的一切潛能調動起來,所以對孩子的教育應多多給予孩子賞識、讚美、肯定、鼓勵。這樣才能樹立孩子向上的信心,鼓起勇氣,大膽地往前走。”

二0xx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國小生家長育兒心得體會 篇三

光陰如梭,在這不經意的日子裏,婷婷從曾經只會咿咿呀呀的小寶寶變成了如今的“小大人”了。隨着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獨立意識的增強,也不在是你眼中曾經的那個寶寶了,她有時也會抓住大人的錯誤提出意見,或是在心裏質疑大人的心裏了。

面對這個“小大人”我們要知道,孩子是大人的“複印件”,所以我們平常也要注意什麼樣的教育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做父母的可能都喜歡給孩子設計一個雄心壯志的計劃,一但教育偏離了設計的軌道,就會認為孩子“笨”、“沒有出息”,等一系列影響家庭氣氛等不開心的問題也會急馳而來。首先我們做父母的要有一顆平常心,不要把自己父母曾經給自己設計的未曾完成“宏偉藍圖”拿過來讓孩子來替你去完成。曾經犯錯改了就不是問題,相同的錯誤重演就是問題了。少年的時光是金色的、自由的、和快樂的,我們要做的只是“引導”和“鼓勵”。

我們認為婷婷只是個平凡的小女孩,我們沒有給她設計任何的遠大理想,我們只是希望她開開心心上學,開開心心生活,健康的成長。所以考試成績不理想時,我們更多的是要幫助她找出差錯的原因,而不是開口就責罵她,對於因粗心大意的小毛病偶爾提提,不是揪住不放。尊重她自己興趣愛好的學習選擇,但也要監督她對自己的選擇不要隨便更改或後悔,培養她自己獨立決定的意識是不可以衝動和隨意的。要統一家庭的教育思想和規則,由於家庭結構問題,老人都會把孩子當做“寶”來喜歡或討孩子開心。如果祖輩和父母的意見不統一時,會使孩子無所適從,孩子對大人們的洞察力也是很強的,時間一久,在家長的意見不統一時,孩子就會利用家長的意見分歧而“投機取巧”,家庭和睦聯盟,是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紀律感的最好教材。所以我們平常對孩子的教育有意見分歧時,都要採用背靠着孩子的溝通方式,而不要當着孩子的面前爭執不休。

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隨着孩子年齡的逐步增長,孩子開始學會獨立思考,不再盲目服從;平時我們多采用溝通辦法,口氣婉轉,放下架子,蹲下來和孩子講話,減少居高臨下的家長制批評作風。在與孩子溝通時,一定要認真聆聽她説話,讓她感到父母對她的重視與尊重,這樣孩子小小的自尊心就會被樹立起來,她也會在與大人的談話中,認真思考自己想的和做的,表達自己的意見,這對孩子的理性思維習慣也有良好的幫助。當然大人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也應該注意一些細節,這樣才能比較迅速的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比如説看電視、玩電腦時間長了,我們採用“提醒制”,告訴她再過幾分鐘該休息了,應該保護好自己的眼睛等等。有一種飽和原則,就是孩子們慣有的厭煩心情。雖然強烈的想擁有目的,也能夠體會把事情做完的樂趣,但是因為課程繁多在內心產生阻力,無法持續主動地去做事,如果把要求的水準降低,課業的份量減少,繼續培養孩子在低潮時的活力,那麼他們在低潮過後,又會升起責任心,更主動地去做功課。

在填鴨式的教育模式下,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模式化的過程,甚至談不上喜歡不喜歡,不管孩子對學習有興趣還是沒興趣,都得坐在書桌前把課本一遍又遍地看,這也是一個讓孩子產生倦意的起因。

我們提出四個建議:

1、多給孩子講一些勵志故事或典故。

2、用近期的學習目標來鼓舞孩子。

3、改掉孩子三分鐘熱度的習慣。

4、鼓勵孩子暫時落後是為最後的衝刺保存實力。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應該注意平時生活中的細節問題,做好榜樣,帶好頭。和孩子一起讀書學習,營造讀書學習的氛圍,偶爾也以向孩子“請教”的方式培養孩子多讀書學習、做一個有知識的人的自豪感。別在孩子面前評判老師和他人,多和其他孩子的家長學習交流孩子的教育方式和經驗,做一個有愛心、包容心的家長。

國小生家長育兒心得體會 篇四

最近朋友圈熱議孩子的暑假花了多少錢?思路來源那個給孩子暑假花5萬的家長,怎麼養孩子?怎麼養好孩子?只用金錢來衡量是不夠的。

前天公司有業務要變更,和負責税務的大姐一起去國税局,路上問及大姐家上高中女兒暑假補課嗎?

她説:我想讓補,孩子英語物理不好,物理80多分,我問她需要補物理嗎?女兒説:我不補,不需要。我説別擔心錢的問題。她説哦,我覺得沒必要,老師上課我都想睡覺,太討厭他了。孩子不願意後來就算了。

我接了一句:孩子不喜歡就不要上了,説明她有自己的主見。

大姐馬上接:是啊,我聽她的。她學校有個總分才考一百多分的孩子,據説從國小就開始補課,吃住都在老師家,一對一補課,光補課花了十幾萬,上的是全市重點國小國中,還不是那麼點分,我都替錢心疼。孩子學習好不好不全在補課,得看天分。

我問:他父母一定是太忙了,覺得老師就能代替父母的功能。

大姐説:有錢人忙得不着家,什麼事都想用錢解決。

我心裏為那個孩子感到心酸,在他走向成人的道路上,沒有父母愛的陪伴,只有孤孤單單,身邊堆滿了錢。不用想他家裏的廚房一定冷冷清清,也有可能是鐘點工、保姆在用,但父母是沒時間為孩子做一頓飯的。

有人在國小校做過調查,主題——你想和誰一起吃飯?

大人們的回答是五花八門的名人:馬雲、賈斯汀比伯,里昂那多,安吉麗娜……

孩子們的回答卻千篇一律:爸爸和媽媽,一家人。

原來在孩子們眼裏,父母才是高於一切的存在。原來在孩子們看來,愛就是一家人一起吃飯。一個孩子的幸福與未來,是深刻依賴於原生家庭的。而一個家庭是不是幸福,看看廚房就知道。

在穿衣吃飯這些瑣碎日常的小事裏,孩子能感受到的愛往往最深刻。現在還記得媽媽做飯我觀摩,順便偷吃,因為人生最早感知到的、最直接的幸福,便是脣齒之間的那點香和甜。這種記憶會影響一生的口味,那些美食會留下最美的記憶。

出生在一個廚房熱鬧的家庭裏,大概就是身而為人的第一個幸運。媽媽的味道不只是舌尖的酸甜苦辣,更意味着媽媽很愛我,媽媽和我在一起。

初學時,我特別羨慕同桌小豔,總有零花錢買各種零食,酸梅粉,方便麪,瓜子,糖,雪糕,總能隨心所欲吃着各種零食。作為同桌也能享受到福利,我説:你真好,想吃什麼都有。

她説:有什麼好,我都吃膩了,我就想吃熱乎的飯菜。我媽天天就知道打麻將,回去就給錢讓自己買吃的。我寫作業也沒地,睡覺也沒點,家裏整天一羣人,煩死了。

我説:天天吃我媽做的飯,我都吃不去了,你還羨慕。什麼時候你去我家,讓你吃個夠。

她睜大眼睛:真的?那我真去啊!

我説:去吧,沒問題。

週五那天她到我家玩,我跟媽説,同學在家吃飯。老媽説行啊。那天,媽媽做了涼拌雞絲、青椒肉片、素炒青菜和番茄雞蛋湯。她吃了兩碗米飯,不停地説好吃。爸媽感悟人生有些吃驚同學的吃相,媽媽説:我家這位要是像你這麼好好吃飯就好,好吃多吃點,什麼時候想吃還來吃。

我們的友誼一直持續到我上高中,後來我出去上大學,工作畢業留在現在的城市。去年回家聽爸爸説,某家的閨女打麻將一絕,四里八鄉牌技一流,據説這些年掙了好多錢,好像還是我的同學。我説是小豔嗎?爸爸説就是就是,還來過咱家吃飯呢。現在幹了這行。.。.。.

於是我和她的記憶就全浮出來了,她現在這樣可以説是必然的,若是上學遠離父母還有改變的可能,人最終抵不過現實呀。她的孩子或許要受她的影響,不是説打麻將不好,作為娛樂可以,但以此為職業,不顧家庭,終將自食其果。

一所房子,總要有些煙火氣和油煙味,才算得上是一個家。而一個家對孩子的意義,不言而喻。這些孩子缺少的,表面看是出自父母之手的飯菜,實則是家庭的陪伴、關愛與呵護。

而我忽然看見了自己的幸運和幸福:我的媽媽熱愛廚房,爸爸從小陪我到大,我們一家三口有一起做遊戲的記憶,有一起遊山玩水的記憶,有一起看書唱歌的記憶。

當他們認真去為備考的我熬一鍋湯、當他們把好吃的全部夾到我碗裏、當他們對我的鹹淡喜好了如指掌,我便知道,自己是被深愛着的女孩,也有力量,去深愛我的孩子。

為孩子做飯,這是母親的本能,也是親子關係的最基本維繫之一。那些看似普通的飯菜,提供身體的成長養分,更給予心靈發育的愛與能量。熱熱鬧鬧的煎炒燉煮聲裏,藏着一個孩子的安心和幸福。

對孩子來説,鐘鼓饌玉不足貴,山珍海味也不稀奇。他們還不懂得判斷世俗眼光裏的價值高低,衡量標準只順從於感官體驗和內心感知。

要知道,舌尖連通着心間。孩子眼中的幸福很簡單,一粥一飯便足以概括。

尋常人家的父母,並不懂得高深的哲學和道理,書裏那些感天動地的父愛和母愛,都被細細密密地藏進飯食衣裳的細碎柔情裏。

天底下的父母,無一不想把幸福打包送到兒女的面前來。但父母的根本使命,並非為兒女持續帶來幸福,而是教會他們創造和感知幸福。

可“幸福”一詞太抽象,需要通過一些具體的行動,來將它變得真實可感。而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給孩子做一頓接一頓的飯。讓彼此體會最簡單、最基本的幸福。

愛是一場能量守恆的輪迴,得到過愛的人,更容易學會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