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薩利機長觀後感500字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16W

薩利機長觀後感500字多篇

薩利機長觀後感500字篇1

這部電影和《血戰鋼鋸嶺》一樣又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又是一個救人的英雄故事。事件是這樣的: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是一班從紐約拉瓜迪亞機場到北卡羅萊納州的夏洛特,再飛往西雅圖的每日航班。該航班在2009年1月15日那天起飛後六分鐘在紐約哈德遜河緊急迫降。當天下午,肇事空中客車a320客機編號n106us,由機長切薩里·薩倫伯格負責執行,於下午3時26分在紐約拉瓜迪亞機場起飛。但起飛一分鐘左右,機長向機場塔台報告,指飛機上兩具引擎都遭受鳥擊而失去動力,要求立即折返機場。

機場方面隨即指示1549號班機立即折返,但沙林博格機長髮現不能掉頭折返機場,於是準備安排客機飛往新澤西的泰特伯勒機場作緊急降落;但其後機長又發現當時飛機的高度及下降速率,無法讓客機安全降落於泰特伯勒機場。於是,機長決定避開人煙稠密地區,冒險讓客機緊急降落在貫穿紐約市的哈德遜河上。拉瓜迪亞塔台在機長告知即將降落哈德遜河23秒後失去與班機聯繫。

一般我個人不建議夏冬兩個極端天氣去乘飛機,當然輪船也好不到哪去。薩利機長在飛機嚴重故障的情況下臨危不亂利用穩定的心裏素質熟練的操作技巧和豐富的經驗讓飛機迫降在河上,所有飛機上的人全部生還創造了奇蹟。俗話説: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那薩利機長的所作所為應該是可以建成摩天大樓了。飛機這種交通工具相對最快捷事故率相對最低但是生還率也是最低的。言歸正傳講電影。

故事講的是2009年1月15日前美國空軍飛行員切斯利·薩倫伯格湯姆·漢克斯飾執飛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從紐約飛往北卡羅來納州。這架空中客車a320-214飛機起飛爬升過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擊導致兩具引擎同時熄火飛機完全失去動力。切斯利·薩倫伯格確認無法到達任何附近機場後決定於哈德遜河河面進行迫降最後15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生還薩利機長成為最大的英雄 。

本片主演湯姆漢克斯又和《但丁密碼》一樣演了一個拯救眾生的關鍵人物,同樣是利用了專業知識以及高智商等優秀素質完成了壯舉。但是電影沒有在迫降上花很多筆墨描寫,而是描寫事後媒體瘋狂播報他的英雄事蹟以及相關單位的質詢調查,兩個不同方向給予的壓力下自身的表現。片中穿插了薩利機長回憶年輕時學飛機受到教導要像對情人一樣對待飛機,後來做了空軍飛行員有了豐富的飛行經驗,後期他學習的理論知識和危機處理故障分析沒有鏡頭提及。我們一般都説藝高人膽大,這是千錘百煉的結果。如果沒有專業素養臨時抱佛腳再一慌基本都是嗝屁的下場,從電影中可以看到很短的時間內機長做出了相應的判斷以及操作沒有拖泥帶水,不拘泥於流程最後做了最正確的決定。

既挽回了整個飛機所有人的生命又避免了去其它幾場迫降造成失敗引發的更大傷亡。在採訪休息期間薩利機長聯想到當時如果去機場迫降造成的可怕後果。從薩利機長內心來説只是做了該做的職責,但是生活並非想象的容易,家裏的農場一直租不出去欠了銀行費用,而上級單位又在調查其迫降河面冒了巨大風險而放棄去其它機場是否是操作恰當。而媒體一直大肆渲染把他塑造成一位英雄,如果調查結果定為自己有錯將失去退休金和工作面臨無法維持生活的窘境。

所以看似光環加身經歷顯赫工作良好的機長卻是如履薄冰等待審判一樣。體制的刻板機械和薩利機長人性選擇操作形成了矛盾,成了電影的主要看點。這部電影的可看之處還在於讓我們反思自己的工作生活是否可以更嚴謹,人為需要思考判斷地方不能機械性操作。一切都要以主觀能動性而不是無腦選擇。同時我們看待生命應該比其它東西更重,各行各業如果愛崗敬業學習薩利機長的職業素養。相信這樣的世界將更加和諧。

薩利機長觀後感500字篇2

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説法:我們小時候看的美國電影都那麼簡單粗暴有力量,那種電影怎麼沒了呢?

是這樣吧,看現在最火的美國電影,英雄都是虛構的,情緒都是黑暗的,內心都是糾結的,反派都是不可戰勝的。選角政治正確,題材小心謹慎,故事蜿蜒曲巧。特效做出超爽的打鬥細節,但是情緒宣泄,就是感覺沒那麼爽。

我們小時候,美國電影不是這樣的啊!除了戰爭讓某些影人傷痕了一把,在89十年代,最火的片子都是那麼理直氣壯、黑白分明。英雄從裏到外透着頂天立地的自信,我就是正義!我就是不會中彈!與我做對的人天理不容,連智商都不夠!我是美國精神!星條旗飄起來!

就算不能説911改變了這一切,至少911也趕在這個轉變的時間節點上。

在911發生的當時,以及那之後十年,人們都沒有意識到它給美國人投下多麼大的心理陰影。只有從現在往回看,從外面往裏看,我們才能發現,美國變了。

仍然堅信正義,不再堅信必勝。

這種虛弱的心理狀態中,湯姆·漢克斯就顯出來了。

説起湯姆·漢克斯這個人啊,要演技有演技,要思想有思想。可是他一出現在海報上,我就是不大想看。因為用膝蓋想就知道,這又是一部大好人做大好事的電影。

湯姆·漢克斯可以説演了一千種美國好人,各有千秋,個頂個的好。

舉個例子,在《荒島餘生》裏,他扮演的查克流落荒島七年。好不容易回家了,卻發現無家可歸,因為他的未婚妻凱麗已經另嫁他人。兩人畢竟是強制分開,心裏還是有感情的,凱麗的丈夫也識趣地退到一邊。凱麗在雨中跳上查克的車——按照好萊塢的尿性,這時候怎麼樣也得啃起來吧——然而這是湯姆·漢克斯電影,他默默地把車開回凱麗家,沒有破壞她的婚姻……

就是這麼好人!然而我們看電影就是想看點浪漫主義,這種人永遠做出道德正確的判斷,未免循規蹈矩,無聊透頂。

雪上加霜的是,他的角色不是順應潮流的好,是普世意義上的好。不是有成長有掙扎的好,是天生的好,永遠那麼好。

堅定地呈現着自己的道德自信,有種90年代的樂觀氣息。

?薩利機長》就是一部這麼樂觀的電影。就像星條旗在你眼前爆炸一樣,充滿正能量。機長果敢堅強,同僚忠誠友愛,機組人員愛崗敬業,乘客父慈子孝,地勤和救援人員個個人性閃耀,連大反派也是些敢於承認自己錯誤的愚直人士(現實生活中,上哪找這麼一批人啊?)。

不是説正能量不好,其實不但很好,還很治癒。看完這部電影,會有助人為樂的衝動。

只是看到這麼一部有古風的電影,由86歲的“美國精神”東木導演,和60歲的“美國好人”湯姆·漢克斯給我們呈現。彷彿看到一代人逐漸遠去的背影。

再説説東木,本來可以好好做政治吉祥物,偏要出來拍各行各業的“感動美國”,寶刀未老,精神可嘉。

導演的自信體現在本片方方面面,對災難部分平實內斂的刻畫,反而更加真實動人。還有對正能量細節的選取,彷彿真心相信,現實中真的有、絕對有這麼一批人。

他堅信着他的正義,他的美國,他的必勝。一羣老人,笑得熱情洋溢。

薩利機長觀後感500字篇3

這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電影——《薩利機長》。

2009年1月15日,由薩利機長駕駛的飛機不幸被鳥羣擊中,在生死關頭,薩利機長急中生智,降落在哈德遜河,機上155人全部獲救。然而安全委員會卻極度懷疑他的做法。最終,機長用事實證明了自己的清白。

這部影片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其中令我記憶猶新的還是薩利機長。他有着一頭蒲公英一般的白髮,眼神犀利,神情嚴肅。影片運用插敍的手法,插入了機長曾經開過農用飛機、戰鬥機的鏡頭,可見他的經驗豐富——畢竟,人家有42年的光輝歷史嘛!

薩利機長的冷靜也着實令人佩服。僅幾十秒的時間內,他竟然能作出如此重大的決定,從而保障了機上155人的性命,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在飛機急速下降的途中,他並沒有慌亂,嚇得發抖,也沒有一味地執行塔台地命令,冷靜分析,真可謂冷靜過人。

薩利機長還擁有超強的責任心。在他安全回到渡輪上時,他並沒有顧着自己的身體,要求拿毯子來,對別人指手畫腳,他只是着急於機上155名人員的生命。他不希望因為自己而連累別人的性命。

除了影片的主角薩利機長,副機長傑夫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飛行的途中,即使他對於薩利機長迫降河面的決定深感驚訝,但他也沒有提出疑意,只是服從機長的安排,儘量不給團隊拖後腿。倘若他不服從命令……後果將不堪設想。

儘管面對委員會的質疑,薩利有過自我懷疑,但他仍然堅持於自己的正確做法,證明了自己的清白。

面對困難不慌張,面對質疑不動搖,相信該相信的。或許,這就是薩利與他的團隊的成功祕訣。

薩利機長觀後感500字篇4

?薩利機長》是根據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發生意外改編的電影,在説電影之前,我們可以先了解電影的強大陣容,導演是美國著名的正派硬骨頭特林特伊斯特伍德,拍過《廊橋遺夢》等經典著作。主演則有我們熟悉的湯姆漢克斯主演,他的作品就不用多做介紹了,是好萊塢的常青樹。不過近幾年作品平平。而且巧的是大部分都和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有關,比如《飛利浦船長》和《間諜之橋》。

電影當然是值得推薦一看的,在美國上映到截稿期,被某些刊物評為近期最受好評的電影,票房也一路攀升,在國內外電影平台評分也非常的高。同時也能感覺到影片是奧斯卡種子選手。

影片改編自1549號航班事件,是由一班美國全美航空公司由紐約市拉瓜迪亞機場起飛,飛往華盛頓州西塔克西雅圖-塔科馬國際機場的每日定期國內客運航班。2009年1月15日,一架空中客車a320-214負責該航線,在起飛爬升過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擊,導致兩個引擎同時熄火,飛機完全失去動力,駕駛艙機組人員在確認無法到達附近的2個機場後,決定於哈德遜河河面進行迫降。結果是機上共155人全數生還,該事件也被稱為“哈德遜奇蹟”。

影片氣質古典穩重,沒有刻意去煽情也沒有過多的表現動作特效場面,點到為止,重點放在事後討論機長是否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和選擇。也就是重點放在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和機長之間的博弈上。影片的核心也就是在討論,薩利機長的舉動,是英雄,還是騙子。

薩利機長觀後感500字篇5

sully機長在接受採訪時所説:我不是英雄,只是一個做了本職工作的普通人。這並不只是一句謙虛的漂亮話,也許在千鈞一髮的關頭,sully機長確實只是發揮正常水平做好了本職工作。但這就已經很厲害了。“英雄”是世人賦予他的光環;而另一面,那些質疑他的誤判才是事故起因的人,則更帶有高高在上的偏見。世人總是青睞非黑即白的兩極評論,卻不能設身處地站在當事人的角度理解他的處境。用英雄的故事延伸展現這一點,更能引起人的反思:一個英雄尚且受此待遇,他人又怎能倖免?

各方面來説,本片的故事重點都體現為對事故後續的記錄。首先是不太起眼的副標題:the untold story behind the miracle on the hudson,不用多説了。再從篇幅上來説,整個事故前後幾分鐘的事情,拍出來沒有回憶殺沒有渲染,只是冷靜地還原。撐起片長的還是後續調查那部分的故事,所以故事重心顯然在事故發生後。最後重點來看看故事講述的順序,也許我們已經習慣了倒敍插敍的手法,總覺得導演從夢境、事件後續開始是為了賣關子,突出事故的那段高潮。但我覺得不是,導演講故事的順序只是順着機長的思路,好讓我們更容易進入他的視角。憑着我剛看完的記憶簡單過一遍:

首先調查部門(具體是啥、利害關係我也不太瞭解,不想展開分析了)一開始對事件定性為墜機,這是根據他們調查得到的一些初步資料得到的明顯帶有問責意思的偏見,機長及時糾正説這不是墜機這是水上降落,由此引出全片的矛盾:調查部門根據十幾台電腦對事故的模擬得出結論認為機長的誤判對事故負有主要責任。於是隨着之後故事的進行我們始終帶着一個懸念:到底機長是不是誤判了。當被妻子問到你為什麼就做出判斷決定停哈德遜河上了呢,機長這才開始陷入他並不想面對的回憶。我想這時候好多觀眾已經和我一樣等不及了,因為事故這段才是我們起初期待的大場面正片。然而看完了這段有點意猶未盡的偽高潮,我們還是沒有答案,並且有點猶豫是不是我們被放到了機長視角才認同了他的判斷。影片最後的聽證會才是本片真正的高潮,因為它解答了我們心中這個懸而未決的疑惑,本片的主題也集中體現於此。首先機長機智地要求把電腦模擬替換成人工模擬,然後通過質疑零延遲的人工反應時間不能反應突發事件的真實情況,為模擬過程爭取了35秒的反應時間。就這短短的35秒差異,產生了和之前截然相反的報告結果,實現了大反轉,宣告了機長做出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讓原本高高在上想當然的調查官員徹底低頭認錯。在觀眾們終於掌握了真相的情況下,導演又利用播放事故錄音記錄這個情節帶我們再次回憶了一遍事故過程。如果電影的重點在於講事故本身,那麼對於事故的描繪理應讓人意猶未盡,這樣同一段戲演兩遍絕對是講故事的大忌。但導演的目就是讓我們根據聽證會上掌握的信息,再重新和機長一起回憶一下事故過程,才切實體會到機長當時處境下做出準確判斷是如此不易。

還有一點需要反思的是:我們在影片一開始已經知道事故的結局是平安解決,就無法體會機長做水上降落的決定是多麼艱難。影片中我們才逐步得知:實際上水上迫降的生還率極低,如果不是機長冷靜地判斷出返航絕無可能,並不會做出這個百般無奈的下下策。另一面,在紐約市這個全球人口密度最高地區之一的城市,一旦稍有偏差,一場空難導致的就不只是一飛機死傷這麼簡單。如影片中某人告訴機長的:紐約人當然要為你歡呼了,這裏最近可一直沒什麼好消息。停了一下又補充到:特別是關於飛機的。我想這大概是指8年前的911,對很多紐約人來説永遠走不出的痛。如果機長稍有疏忽,後果必然又是一場911。因此在真實事件發生後sully機長也確實成為深受紐約市民愛戴的英雄。

再反觀調查部門草率的事故責任判斷,如果不是機長最後機智的應對,一場冤假錯案也會就此成為定局。英雄變成事故責任人。與其説影片想表現機長應對飛行事故的冷靜沉着,倒不如説他應對來自調查部門的.危機一節,扭轉乾坤的策略更是全片重點。因為航空事故發生前,機長可是有8小時睡眠、9日內滴酒未沾的滿血狀態;而應對危機時,他卻是整夜沒閤眼,喝了一杯canada goose+splash of water的sully特調,可算是最差狀態下的殘血反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