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電影活着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3W

電影活着觀後感(精品多篇)

影片《活着》觀後感 篇一

《活着》是張藝謀1994年的作品。影片講訴瞭解放前的40年代、50年代、以後的幾段故事。作品圍繞福貴的人生態度的變化來傳達。

福貴本是一個嗜賭成性的紈絝子,後來把家產輸光、把老爹氣死、媳婦兒又跑了,作品圍繞這些及之後的一些心理生活態度的轉變來刻畫。那樣的樸實、那樣的誠摯。後來的福貴家日子十分清貧,但妻子回來了,一家四口的日子也還算苦中有樂,可生活卻總不是向你想要的方向發展,影片中福貴對有慶説,“雞長大了變成鵝,鵝長大了變成羊,羊長大了變成牛,牛以後就是共產主義了。”這是一個無法實現的理想。悲劇由此開始了,有慶被區長的車撞死了。.。.。.。

後來大女兒鳳霞嫁給了老實工人,福貴家再一次迎來不幸,鳳霞難產死了。.。.。.。

影片的最後是一家四口,福貴、妻子、女婿和外孫饅頭一起吃着簡單的饅頭那種其樂融融的笑為結局。我覺得這個結局讓我看到生活的不完美下的飄香。

當我一無所有的時候,還剩下什麼---活着。

據説這是很少一部超越原著的作品。影片多次對共產主義進行諷刺,貧民百姓有着不能反抗的悲哀。

感覺家就是一個個的減少,又一個個的出生來輪轉,人不能一直沉浸在苦痛中,總得活着,不管遇到什麼,你就得熬,熬過了,就好了。

名利錢財都是身外之物,不是我的東西強加在自己身上説不定會變成一場災禍,活着,就是慢慢的通透生活。

上帝創造了三種人,第一種是付出型,第二種是享受型,第三種是付出與享受兩者兼併型。上帝分別給他們打了分:50、50、100,於是上帝決定多創造第三種人。在人間,第一種人成為了聖人,他們只知道付出,不求回報,他們為了國家、為了社會犧牲了他們的生命,他們的名字流芳百世,為後世所敬仰。第二種人他們無惡不作,擾亂人們生活的安寧,他們的名字遺臭萬年。第三種人他們是普通的老百姓,他們即使是粗茶淡飯也一樣開心,他們的名字沒有人記住。人們也給者三種人打了分:100、0、50.

我們大多數都是第三種人,不管什麼共產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對於老百姓來説,有口飯吃就是最知足的事。

福貴經歷了大喜大悲之後的那種淡然感染着我的生活,我活着,就得活的好好的。

電影活着觀後感 篇二

每一次看《活着》,還是被劇中的情節所感動的眼睛酸酸的。我們還在為身邊好多事情所煩惱的時候,當老的時候發現那些都是那麼的無聊、無趣。佛説:一切唯心造。我們的一切煩惱是有我們的心造出來的,煩惱有了,不開心就有了,皺紋來的快了,疾病也頻頻來訪了。

我們想擺脱煩惱,往往是我如果得到了什麼,就不會有煩惱了,可是,事實上當你真的千方百計活着千辛萬苦得到了你想要的,新的煩惱卻又從心而起。

看了《活着》,“富貴”的人生可以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他還是個闊家少爺時,他衣食無憂,他最大的煩惱就是何時能痛痛快快的在賭場上嬴一次。而他始終沒有痛快的贏過,一直到他輸光,把家底都輸光了。第二階段是他成了“國軍”和“共軍”,那個時候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活着,活着出去,活着去見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好好的陪在他們身邊。第三階段:在大躍*中一家人幸福的生活。看到他和兒子有慶鬧彆扭,有慶給他送酸辣水喝,真是讓人感動的想笑又想哭,想起了一句歌詞:“笑中也有淚,樂中也有哀”。第四階段,有慶和鳳霞的相繼離開。富貴和家珍平靜的活着,和小外孫一起玩耍,不時去有慶和鳳霞的墳墓前去看看,因為那裏有一份牽掛…

他們的日子是非常清苦的,他們的辛酸苦樂個人命運的隨波逐流都遠遠不如我們現在人幸福。以前我也曾有很多的煩惱,比起好多人,我是非常非常幸福的。一切唯心造,你覺得你現在是幸福的,自己就是最幸福的,你覺得別人的生活是幸福的,那你就永遠活着別人的命運裏,自己將永遠為活着而累。他有萬貫之財,她有沉魚落雁之美,繁華過後,都是化作一縷青煙,佛説:萬般帶不去。活着,應該開心地活着,美麗地活着。

電影活着觀後感 篇三

影片《寶貝兒》今年10月上映,票房並不高,大概因為這是一部純生活電影。但我看完之後,卻心情沉重,很想寫點什麼。

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棄嬰的故事,鏡頭下的片段很平實很生活很現實,結局也很開放,客觀冷靜地去還原生活的本貌,不悲不喜,無解。

女主江萌千方百計想救活一個和她患有同樣疾病的嬰兒,想讓她和自己一樣活下來。結局卻是因“偷小孩”被派出所拘留,丟掉了醫院的工作;不得不搬離養母家,養母則進了養老院;患兒的父親到她打工的地方,告訴她孩子已經去世。

影片通過大量的篇幅描述了江萌,和如她一般的一羣人的生活狀態,一直在向世人證明即使是病弱的棄嬰,也可以努力地活下去。從江萌的第一視角出發來還原整個事件,其實患兒父親到底有沒有治療小孩,有沒有給她做手術,都是江萌從警察的口中得知,背後的真相無從查證。而患兒父親一家人並不缺錢,甚至高齡很想要孩子,卻又萬般無奈選擇不救患兒,片中並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或許背後還有更多的壓力和不為人知的隱情。

整部電影對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做了大量的留白,對於結局,也沒有給出確定的答案;從“父親是否有權決定嬰兒的生死”的問題,到“每個生命的生存權利”,影片更多的是在“探討話題”,而不是“回答問題”,因為現實生活本就無解。

活着還是死去,這是一個問題。社會是否需要給所謂“不完美”的生命,提供一個平等的生活環境,這也是一個問題。就像歌中所言“用盡了力氣,也難以改變,生存的疼痛;幸福是寓言,不幸是故事,憤怒與慈悲,粗糙交織”。

最近,基因寶寶的話題也很氾濫:人類是否應該為了消亡某些疾病就更改基因構成,人類是否有權決定自己的生死和未來,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也將是無解的話題。

生命總有很多不完美,人生而不完美,不必太過執着,即使是不完美的生命,也是彌足珍貴的寶貝。

電影《活着》觀後感 篇四

《活着》是一部獲獎很多的老片,反映了中國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之間的大變革。舊社會時期,豪強劣紳必定成為了人民的公敵(其中龍二是典型)。在那個年代,階級鬥爭尤為厲害,窮苦的人民對壓迫他們的這些地主劣紳們是深惡痛絕,人民不願再被壓迫,再過庫不堪言的日子,勢必回與地主劣紳們鬥爭,直到打倒他們。而無辜被安上地主身份或反動,革命罪行的人,他們卻無處伸冤。這足以説明時下各階級矛盾衝突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新中國剛成立,法律法規尚未健全,國家整治還未全面展開,中國仍處於動盪時期。

崇拜之風就是對當領袖的崇拜,但那時他們過分的崇拜,可以説是瘋狂了。還有就是當時湧現出一些貪污,弄權謀私,敗壞黨紀的現象給社會的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由於那個時期人們的文化素質不高,也不懂什麼,是完全的農民,哪會認清事物的真實性呢,崇拜領袖也是盲目和必然的。

葛優在片中的兩處對白可謂妙極,深刻反映了中國由弱到強,由貧到富,由黑到白的轉變過程。對白一兒子有慶與父親富貴的對白“小雞長大了是什麼,……牛長大了,有慶坐在牛背上吃肉”。對白二孫子饅頭與姥爺富貴的對白“小雞長大了是什麼,……牛長大了,饅頭就長大了,我們的生活就越來越好”。對白反映人們在不同年代人們不同的宿求,對白一説明人們的生活十分艱苦希望過上好日子。對白二反映人們的生活逐漸好起來,但社會仍需建設,發展,寄寓下一代希望。

《活着》這部影片給我感觸很多,在此無須多些感觸了。

這是一部值得看的影片,它是歷史與藝術的映射,揭示舊社會各矛盾衝突,社會演變歷程。極具藝術性和歷史氛圍的它一定能讓你有所收穫的,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