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復活讀書筆記(合集50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45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50篇《復活讀書筆記》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復活讀書筆記》相關的範文。

復活讀書筆記(合集50篇)

篇1:《復活》讀書筆記

近期,我讀完了俄19世紀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又一大著作——《復活》。

“復活”,故明思意指死去的人再一次或得生命,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種事。我對托爾斯泰頗有了解。其並不是一個科幻作家,因而我懷着興趣翻開了這本書。

讀過後,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後。才漸有所悟:

精神是肉體的支柱,有些人雖仍活在世上,卻只是行屍走肉。受人唾罵。相反之,有的人雖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過上千萬,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於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墮落的人中,也有從新“洗清”自我的人。書中男主角聶赫留朵夫,就是一個從純潔無邪的少年,在經歷了軍旅生涯後,墮落一時,最後終於在精神上恢復了自我。這又體現出了當時俄國政治的腐敗。

篇2:《復活》讀書筆記

《復活》是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的代表作,相信有很多人在學生時代就曾閲讀過這本書。在我國自20世紀初至今已出版過6種譯本,三四十年代先後有戲劇家田漢和夏衍改編的同名劇本的發表和上演,作品和它的主人公已成為我國讀者和觀眾極為熟悉和喜愛的人物形象。

文章寫的是瑪絲洛娃因被迫給一位商人的茶裏下安眠藥,案發後,茶房和侍女賄賂律師,把罪全栽在瑪絲洛娃身上,被叛了去西伯利亞苦役四年的罪行。

這時,法院陪審員聶赫留朵夫認為法院作出了不公平的判決,要求上訴到高級法院,瑪絲洛娃也上訴到大理院,卻被理由不充足而駁回了,聶赫留朵夫把自己所有的田地賤價出租給了當地的農民,也復活了自我的精神,關閉了獸性之人的閥門,開啟了精神之人的閥門。

於是,他灰暗老化的眼角膜脱落了,使他對社會與生活的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在他的心中,革命者都是思想積極、向上的人,精神道德面貌高於一般水平,他對他們充滿敬意。

《復活》一書如實地描繪了勞動人民的悲慘境況,描繪了形形色色官僚的醜惡嘴臉,揭示了官僚制度的腐朽和教會欺騙的實質,表現出深厚的人性,宣揚了高尚的'人性。

我認為擁有人性是做一個人最基本的原則,要讓精神的自我永存,就要行得正,有自己的主見,有勇於自我審視檢討的勇氣。

善與惡往往只在一個人的一念之間。

篇3:《復活》讀書筆記

復活是托爾斯泰長期思想探索的藝術總結,是他對俄國地主資產階級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長篇小説。

托爾斯泰在復活中,對地主資產階級社會進行了尖鋭無比的批判,表達了他對國家、教會、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的看法。他以強烈的憤怒,揭發專制制度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主人公:瑪斯洛娃、涅赫柳多夫。

在托爾斯泰的臉上,沒有他所有作品裏,肖像、照片上流露出來的那種令人生畏的表情,沒有因五官線條分明而使人感到的那種生硬的感覺,沒有像塊塊壘起的花崗巖似的那種剛強然而呆板的神情,沒有一生中使所有的人都服從於他的那種無限的威勢,這些特徵都沒有了。而這些特徵過去是有過的,而且曾經一度正是托爾斯泰的基本特徵,但是隨着歲月的消逝和他本人的努力,卻消失了。

托爾斯泰以接近數學般的正確性在走完生命的歷程時,性格變得非常柔和,感情變得十分純潔,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

篇4:復活讀書筆記

復活讀書筆記整理

正是因為陪審員們的顢頇,忘了在答案中添加“有罪,但未蓄意殺人”,瑪絲洛娃被判流放並服四年的苦役,請簡述《復活》中陪審員們對嫌疑犯有無犯罪的認定過程。

陪審員們熱烈地交換着感慨,而後,商人、上校、店員等認為瑪絲洛娃無罪,首席陪審員雖然反覆強調説認定她參與投毒證據不足,卻又堅持她既犯有毒害人命罪,又犯有盜竊罪,在大家爭論得頭昏腦脹時,首席陪審員説:“我們認定她有罪,但沒有蓄意搶劫,也沒有蓄意盜竊財物。”可卻沒在答案寫“有罪,但未蓄意殺人”。不僅聶赫留朵夫因心情緊張沒注意到這一點,誰也沒注意到。

概述瑪絲洛娃的人生歷程。

瑪絲洛娃是一個農婦的女兒,三歲時母親死了,被聶赫留朵夫的姑媽收養。十六歲時,因聶赫留朵夫並懷孕而被趕出家門。她去給人家當女僕,最後淪落到妓院。後因一起人命案的牽連受審判,被流放西伯利亞。

簡述聶赫留朵夫“復活”的故事。

在流放途中,被政治犯西蒙鬆感動並決定與他結合。聶赫留朵夫認為是自己導致瑪絲洛娃的墮落和判刑,於是積極奔走為她説情,並要求和瑪絲洛娃結婚。結婚的請求遭到拒絕,但他沒有痛苦的感覺。他儘自己的最大努力和犧牲來補償自己的過失。他在福音書裏找到生活準則,開始過一種全新的生活,精神得以復活。

《復活》中,正是經歷得知聶赫留朵夫從軍中回彼得堡不會來他姑姑的莊園便於夜裏到火車站見他而未能如願的那個夜晚,瑪絲絡娃變得不再相信任何人,把自己同聶赫留朵夫的所有往事拋諸於腦後。請簡述瑪絲絡娃的這個經歷。

瑪絲絡娃知道了聶赫留朵夫不能來姑姑莊園後,於半夜趕到火車站見他。到車站時只停三分鐘的火車響過第二遍鈴了,她認出他後用凍僵的手敲窗,一次又一次,還把臉貼在玻璃上。第三遍鈴聲響過火車猛地開動了,瑪絲絡娃緊跟不捨,列車員把她推開,她還是不停地跑;風吹得連衣裙緊緊裹住雙腿,她還奔跑。無望後想卧軌自殺,肚裏聶赫留朵夫的孩子讓她打消了這念頭。

簡述卡秋莎(瑪絲洛娃)在火車旁追聶赫留道夫(聶赫留多夫)的情節。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秋夜(復活節之夜),聶赫留道夫坐在舒適明亮的頭等車廂裏玩牌、談笑,而卡秋莎在火車旁奔跑、呼喊,卻得不到迴音。她真想縱身跳到車輪下,了此一生。胎兒的蠕動,激起了她母性的感情。

簡述瑪絲洛娃在愛情上最終放棄聶赫留朵夫而選擇西蒙鬆的原因。

瑪絲洛娃認為聶赫留朵夫向她求婚是因為寬宏大量,還因為從前他做過對不起自己的事,而西蒙鬆卻是在她處於被流放的`景況下才愛上她的,他純粹是因為喜歡她才愛她。此外,她還領會到西蒙鬆認為她是與眾不同的女人,並受西蒙鬆高尚的道德品質感染,因此選擇了他。

托爾斯泰在寫到聶赫留朵夫第一次到監獄中去探望淪為的卡秋莎(瑪絲洛娃)時,瑪絲洛娃是否馬上認出他?她是否同意他的求婚?請你敍述這一情節。

瑪絲洛娃並沒有馬上認出自己的往日的情人,但是她仍然高興有人來看地,特別是衣着體面的人。在認出了他之後,對於他的求婚,她跟本沒有聽進去 仍然把他當為一個顧客,最本能的反應是先利用他一下,弄點錢買煙抽,説到不要向看守長白花錢時,居然哈哈大笑起來。

篇5:復活讀書筆記

《復活》是列夫托爾斯泰晚年花費超多心血寫成的一部長篇著作,《復活》講述的資料是托爾斯泰聽到的一個故事:一次,法院審理一個女子被控偷竊嫖客一百盧布並將嫖客殺死的案子,在陪審團中有一位男士,發現這個案子的被告竟是他多年以前在一個親戚家做客時的養女。於是他良心發現,設法去營救,並表示願意和她結婚。最後,這個女犯在牢獄中病死。而那個男士也不知去向。

讀完這本書後,我有了許多的感觸。書中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大學時期是一個善良,充滿活力,有着崇高志願的少年。但當他擔任上官職後卻完全改變了,整日沉寂在享樂之中,早已忘記自我的狂熱理想,變得腐朽,落魄,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花花公子。直到在法庭上見到瑪絲洛娃,他回想起許多往事,從而使他覺得自我是那麼的可惡,便對於自我以前過的生活產生怨恨。為了贖罪,他給一些無辜的犯人起訴伸冤,將自我名下的一部分土地分給了農民,他徹底的改變了自我的生活,將自我從以前的腐朽中拯救了出來。

這本書名叫《復活》,我想“復活”的就是聶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復活,而我從他的身上學到的最珍重的一點就是他的自我改變,雖然他以前也墮落過,但當他良心發現後,做了許多好事來彌補過錯,這是任何人都值得擁有的。我想當一個人犯下錯誤時,不論這個錯誤是大是小,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刻的檢討自我,承擔自我所犯的過錯。在書中有一對梅尼紹夫母子,因被人冤枉縱火而被關押。最後在聶赫留朵夫的幫忙得到清白釋放,雖然最後被釋放,但是既然無罪為什麼當初要受到關押?只因真正縱火的人有財,便能夠將禍栽贓到他人身上。

《復活》這本書還從方方面面體現出當時社會的黑暗以及人們的道德喪失。聶赫留朵夫本身對於這種生活十分厭惡,但是人因環境而變,因此當他身處在黑暗的環境中時,變得墮落這是自我無法掌控的。這讓我懂得善與惡都是一念之差,只要受到影響便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有仔細的把握好生命的小船,才不會迷失方向,永遠持續真正的自我。

篇6:復活讀書筆記

《復活》講的聶赫留朵夫在精神上的復活,使他最後開始過全新的生活。他在福音書裏找到了五條法則:對上帝要虔誠,不起誓,要忍辱,愛敵人,不反抗。他認為人們如果遵循這五條法則,並不斷改過自新,便能夠“獲得最大的幸福,地上的天國也會建立起來”。他的靈魂得救了。托爾斯泰是俄羅斯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在文學創作的同時,還宣揚“勿以暴力抗惡”,“道德自我完善”為核心的“托爾斯泰主義”,《復活》也體現了這一點。《復活》的“種子”是托爾斯泰的朋友科尼的故事,成為感動世界的名著。

在那裏,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繪的精確、筆力的雄渾到達一個空前的高度。這與作品資料的嚴肅性是相貼合的。在那裏,應對人類的苦難,作家持續了高超的鎮靜,然而讀者卻不得不為見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動。托爾斯泰在那裏的挖掘比以往要深。能夠説整個俄國都被他翻了出來。他再現的藝術世界已經到達可作為一面“鏡子”的程度。偉大的真實!正正因作品除去了浪漫主義的萎靡因素,因而整個顯出了威力,如同米開朗琪羅的雕塑一般。然而這不是一座普通的雕塑,是一座宏偉的紀念碑。它把19世紀末整個俄國的'現實熔鑄進去,上方刻有窮人、貴族、獄吏、監犯、革命者、醫生、***、學生……裏面混合了懺悔、憐憫、寬容、無恥、欺詐、放蕩……那裏,作者唱出了人類藝術最崇高的歌:“我們為不幸者撒一掬淚,人世的悲歡感動我們的心。”

讀完這本書後,我有了許多的感觸。書中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大學時期是一個善良,充滿活力,有着崇高志願的少年。但當他擔任上官職後卻完全改變了,整日沉寂在享樂之中,早已忘記自我的狂熱理想,變得腐朽,落魄,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花花公子。直到在法庭上見到瑪絲洛娃,他回想起許多往事,從而使他覺得自我是那麼的可惡,便對於自我以前過的生活產生怨恨。為了贖罪,他給一些無辜的犯人起訴伸冤,將自我名下的一部分土地分給了農民,他徹底的改變了自我的生活,將自我從以前的腐朽中拯救了出來。這本書名叫《復活》,我想“復活”的就是聶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復活。而我從他的身上學到的最珍重的一點就是他的自我改變,雖然他以前也墮落過,但當他良心發現後,做了許多好事來彌補過錯,這是任何人都值得擁有的。我想當一個人犯下錯誤時,不論這個錯誤是大是小,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刻的檢討自我,承擔自我所犯的過錯。

我想起了董必武説過的一句話:惡風縱使推千浪,正氣終能懾百邪!

篇7:復活讀書筆記

幾乎是一氣呵成看過了這一部鉅著,似乎很深奧。又卻讀懂了什麼。精神的復活,似乎比失去了的一切更感到有好處。

一個純真完美,以前對生活和生命充滿了完美期盼的少年人。在混混沌沌的上流社會中墮落於花天酒地。一個美麗純潔的姑娘,在長達八年的女子生活中墮落。他們似乎是能夠就這樣生活下去的,他們也許能夠滿足生活中自我那種種簡單的快樂。但當兩人在審判瑪斯洛娃的法庭上相遇時,涅赫留朵夫再也不能夠心安理得地應對他以前傷害過的瑪斯洛娃直視他的眼神。似乎是靈魂的反省,兩個人在重逢時,眼神中充滿了疑惑。那個少年,成為了一個漂浮在上流社會中的“老爺”,那個姑娘,成了一個來源賣弄風情的“窯兒姐”。涅赫留朵夫此時感受到了他以前給予他多麼大的傷害,他的靈魂揹負了沉重的罪惡感。在一次次探訪監獄的過程中,他證明了太多的不公平。當他把自我的土地廉價分給了農民的時候,他收穫的是農民懷疑的眼神,貴族們疑惑的言語;當他決定與瑪斯洛娃結婚以洗清自我罪惡的時候,他的得到的是親友們鄙夷的眼神,眾人以為不可理喻的迴應。他應對這一切困惑了,所有他的精神世界裏認為正確的事務無一例外的遭到了鄙薄。然而貴族社會所推崇的卻只是花天酒地與吃喝嫖賭。一百多個年輕力壯的少年人只正因把身份證弄錯了就被關押到臭蟲漫天,疾病四溢的牢中。

但涅赫留朵夫在茫然中也看到了期望,瑪斯洛娃的改變。讓他足以拋棄官場的地位與金錢的誘惑,他的精神復活了。瑪斯洛娃也改變了,她為了不連累涅赫留朵夫,理解了政治犯西蒙林的求愛。

愛過,懊悔過,反思過,最終,他決定,他復活,他重生,他在紛雜的社會中找到了他道德的衡量準則。也許涅赫留朵夫追求的不僅僅僅是瑪斯洛娃,在這條尋求重生,精神復活的道路上,他見到了,他做了,他去用心的改變了。那夜,涅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讀福音書,那以前是他看不懂的教訓。經歷了這一切,他這次突然看懂了聖經的教訓,並且發此刻其中有他務必的、重要的、且是喜悦的東西。

去追尋,也許受用的不知是追尋最終得到的。還有這一路上看到的。

篇8:復活讀書筆記

人類最初沒有太多複雜的情感,可隨着時間的變化,隨着人類大腦的進化,人類的思想變得複雜,產生了封建統治的思想,並出現了貴族壓迫農民的種種卑劣行為。

而《復活》這本書便是一本痛斥人類黑暗的一面的書,同時又是一首歌頌人類的同情的詩。

全書以兩位主人公瑪絲洛娃和聶赫留朵夫之間的愛為線索,講述了在沙皇的統治下,社會的黑暗貴族的惡行人民的痛苦……而兩位主人公之間的愛卻不是所謂的“愛情”,而是人類最珍貴的“同情”。

聶赫留朵夫,全名德米特里·伊凡內奇·聶赫留朵夫。是一位典型的在黑暗社會中成長的貴族,曾經變得花錢十分大手大腳,無恥,還破壞了馬絲洛娃的一生。直到後來看清了自己的醜陋,惡習,才明白了社會的黑暗,農民的辛苦。他為傷害了馬絲洛娃感到罪惡感,為了能夠消除這罪惡感,他不辭辛苦幫助了一個又一個被冤枉的囚犯。併為了陪伴馬絲洛娃度過餘生,將自己的大量財產留給姐姐,把土地分給農民,毅然前往西伯利亞。在他贖罪的這個過程中,他的心靈得到了解脱,在精神上成功的復活,不再是一個卑微的罪人。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異常沉重,一直在強調貴族們天性驕傲,內心的黑暗,令大量讀者包括我都感到心中難受壓抑,這樣的風格更易引起讀者的共鳴。書中通過語氣,外貌,形態,生動地將法官律師包括監獄長等人心中的黑暗描寫得無比生動,徹底揭露了沙皇統治時的黑暗腐敗。

其實,全書最令我感到震撼的並非聶赫留朵夫的正直善良,而是農民的反應。當他們聽到聶赫留朵夫決定將土地劃分給他們時,他們就沒有我想象中的那樣歡呼,感謝。而出現的是種種猜疑,憤怒,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思索了很久才明白:這是長期以來貴族對農民壓榨的結果。他們當了一輩子的農民,連續幾代人都被欺騙,使喚。這是他們不敢去相信這世界還有這樣的人,眼前的這一片利益在他們眼中也變成了陷阱。這樣出人意料的行為更令我領悟到社會的黑暗。

這本書在讓我明白了人類最黑暗的一幕的同時,也讓我看到了人們同情的高貴,偉大。

願現在的社會的人們能夠都明白:富貴,權力,並不是一切。只有擁有愛心,博愛他人的人,才是真正活着的人,成功復活的人。

篇9:復活讀書筆記

《復活》是托爾斯泰的世界觀轉變以後的一部長篇小説,是他思想、倫理和美學探索的總結性作品。它是以一個真實的案件為基礎構思而成的小説,表現了主人公的“心靈淨化”過程,同時揭露了沙皇專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質以及教會的醜惡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爾斯泰世界觀的終結作品。這部史詩般的經典著作,被譽為“19世紀俄國生活的百科全書”。

聶赫留道夫為什麼會從一個積極向上的青年成為以後不思進取的人,其中也有他的姐姐和他在大學時最好的朋友—曾經善良、講義氣的謝列寧最後都變成了惟利是圖的、庸俗的、不思進取的人。這不能不承認他們所處的環境對他們真的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們處在一個黑暗,麻木不仁的上層社會,在其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漸漸的原來在他門身上的美好品質就退化了,消失了,而他們自己卻全然不知!

有句話説:環境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其實我並不認為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因為人是主觀的,有自己的思想和認識,雖然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也有“出淤泥而不染”。我覺得一個人的自制力也是很重要的。但我們不得不重視環境在一個人的成長乃至成材中起的重要的作用。比如説在幼兒成長階段,環境的影響十分明顯:一個人的性格表現受家庭環境的影響而千差萬別。假如一個孩子所處家庭環境,父母經常發生爭吵,常常充斥着緊張與對抗,這樣他往往會不自覺地把自己封鎖起來,慢慢變得不愛與人交流,對任何人都缺乏足夠的信任,甚至孤立使他在個別時候遇到某些敏感問題時會採取對抗的心理,情感變化無常,不能自己,甚至有攻擊傾向,這是幼時情感受到壓抑的結果。聽起來好像有點可怕,但這裏我沒有一點誇大其詞的説法。這是有關專家研究的結果。

由此看來,一個良好的環境對自己的成長非常重要。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處於一個和諧温暖的家庭中,大家之間互相關心,平等相待。這種待人處事的態度會很自然的影響到你在學校與同學的交往中,將來走向社會對待他人的態度中,這樣的人更容易與周圍的人產生良好的關係,有一個融洽的人際關係。久而久之會養成好的性格。

篇10:復活讀書筆記

托爾斯泰的巔峯之作

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的偉大作家,《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是他的代表作。《復活》其最後一部長篇小説,也是其巔峯之作。寫這部小説花了托爾斯泰10年的光陰,曾六易其稿。

《復活》沒有像《安娜·卡列尼娜》那種浪漫情調,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故事一開始就結束,小説中的內容大多是法庭、監獄、流放,滿滿的史詩感,真實反映了沙皇統治下貴族的腐朽沒落。

托爾斯泰用雄渾的筆調、真實的案例,細膩的心理描寫,唱出了一曲悲歌:“我們為不幸者撒一掬淚,人世的悲歡感動我們的心。”讓筆者為之深深感動。

小説的主題

羞恥、慚愧、贖罪,是這部小説的主題。

小説的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就是這個主題的代言人。

在《復活》中,托爾斯泰通過描寫涅赫柳多夫的心路歷程,對人生存的環境及人性的展開了深沉的思索。

涅赫柳多夫,小説的主人公,一個貴族青年。在他年少時,曾經是一個朝氣蓬勃的翩翩少年,富於哲學家和詩人氣質,然而污濁的軍營生活腐蝕了他,他開始耽於享樂,沉湎於燈紅酒綠。遇到美麗善良的卡秋莎時,對她做了不應該的事,然後又拋棄了她,失落的卡秋莎後來也淪為風塵女子。

環境的薰陶涅赫柳多夫才變成了野獸。然而,“真善美”和“假惡醜”兩個靈魂一直在他內心激烈鬥爭。

後來,卡秋莎蒙冤進了法庭,身為陪審員的涅赫柳多夫認出了她。涅赫柳多夫看到她已經不是從前的她時,意識到自己的罪惡,精神上漸漸覺醒,開始了他心靈的救贖之旅。

為了幫助卡秋莎平反,涅赫柳多夫開始周旋於權貴,奔走在官場,隨卡秋莎一起到西伯利亞,他看到了監獄中犯人的悲慘遭遇、失去土地的農民的艱辛生活,也看到了黑幕重重的政府,虛偽殘忍的上流社會。

老百姓紛紛死亡,他們對死亡已經麻木,因為經常有人死亡。兒童夭折,婦女從事力不能勝任的繁重勞動,食物普遍不足,這就是當時俄國底層人民的現狀。

與社會底層的交往中,他深刻地認識了社會,體會到了普通老百姓身上的美好品格,開始對上流社會的生活感到厭倦。

他放棄了繼承來的土地,將其低價租給了農民,成為了一個貴族社會的叛逆者。

最後,涅赫柳多夫沒有讓卡秋莎平反,也沒有娶到卡秋莎,但是他得到了解脱。他花了一整夜讀福音書,經歷了很多事情後,他看懂了聖經的教訓,靈魂得到了昇華。墮落過,懊悔過,反思過,最後,涅赫柳多夫在經過紛紛擾擾後,找到了他的心靈歸宿,完成了復活。

與此同時,卡秋莎,也完成了心靈的復活。已經墮落的她,對這個世界失去信心,然而涅赫柳多夫的真誠卻感化了她,喚起了那個曾經的卡秋莎,讓她相信美好依然是存在的。

暴力的種子只能盛開惡之花

小説開始,作者描述了一幅美麗的春天景色,萬物都是充滿生機。然而,人們卻無暇欣賞這些美好,因為人們認為神聖的事物不是和諧與相愛,而是如何統治他人。

托爾斯泰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為何社會充滿罪惡?為什麼罪惡永遠存在?如何改變這種現狀?

他揭露了社會的罪惡,希望改變社會,但他也指出了革命者的弊端。在他的筆下的很多革命者,不過是崇尚暴力、貪戀權力,如果他們當權,也絕不會比現在的政府更好。

托爾斯泰提倡的,是一種人道的愛,在他看來,暴力永遠不能真正解決問題,這和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有相似之處。

他在發表的論文中,也不厭其煩地痛斥暴力,宣揚了不以暴力抗惡的思想。在《天國在你們心中》,他指出:“崇拜偶像的暴力制度,只是給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帶來新的危險,沒有起到什麼保障作用。”在《論末世》中,他説:“以惡除惡行不通,減少暴力的唯一辦法就是不使用暴力。”

在《復活》中,托爾斯泰描寫了很多革命者,但他只肯定那富於自我犧牲精神的人,而不是貪戀權力者。

帕夫洛夫娜得到托爾斯泰的高度讚揚。帕夫洛夫娜出身於一個貴族家庭,可是她自願過着普通的女工的生活,並且她大大小小事情都為別人考慮。就像作者所説:只有到了每一個人不再追求塵世的幸福,而去追求總是與犧牲一致而且受到犧牲檢驗的精神幸福的時候,一切人的最大幸福才會實現。

在托爾斯泰看來,真正的愛是一種博愛,愛自己、愛別人、也要愛仇敵。如果所有的人都相親相愛,那麼這個社會就會很美好。

他心中“愛的法則”就是原始基督教教義宣揚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罪,應該通過懺悔把心奉獻給上帝。

他還認為,人需要保持對人類的信心,相信別人心中有一點點的火苗。儘管這個世界各種醜惡,但只要有那麼1%的憐憫,人類就有希望。

在小説中,托爾斯泰説了這樣一段經典的話:“人好像河流,河水都一樣,到處相同,但每一條河都是有的地方河身狹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寬闊,水流緩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澈,有的地方河水渾濁,有的地方河水冰涼,有的地方河水温暖。人也是這樣。每一個人都具有各種人性的胚胎,有時表現這一種人性,有時表現那一種人性。他常常變得面目全非,但其實還是他本人。”

他的人道主義思想在此得到了集中體現。沒有絕對的惡人,每個人都是善惡並存的,人們只有發揚自己身上的善,抑制自己身上的惡,人性中的美好就會彰顯,這個世界就會更加美麗。

篇11:復活讀書筆記

前段時間,我一口氣讀完了俄國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我深有感受。

《復活》一開始,便展開了對沙皇俄國是非顛倒的司法制度的猛烈揭露和無情徹底的批判,認為俄國已是一個從上到下,從裏到外已經完全腐朽的社會。《復活》塑造了一系列生動,真實,典型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主要的是男女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和卡秋莎,瑪絲洛娃。

聶赫留朵夫是一個“十分純潔的青年”他一心追求人生的完美,認為“為道德要求所做的犧牲是最高的精神快樂”。他身為貴族地主,卻因為自已是一個用土地為手段剝削窮人的人而慚愧。初次和卡秋莎見面,他愛慕她的天真美麗,心中產生了青年男女間自然而健康的感情,對她念念不忘。但是他的階級地位為他所規定的社會環境和教養使他逐漸墮落……直到復活的故事。聶赫留朵夫在他的領地上所見到的每一個農民,都是掙扎在死亡在線,他們過着豬狗一樣的骯髒生活。

卡秋莎,瑪絲洛娃從一個天真純潔的姑娘到一個行屍走肉般的妓*的墮落過程,就是對這個吃人的黑暗社會的極其有力的揭露。

復活的故事發展過程,就是一個對當時俄國社會的種種醜惡進行揭發的過程,聶赫留朵夫為了給卡秋莎伸冤,走遍了彼得堡的大大小小的衙門,他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吃人的事情原來不是發生在森林中,而是發生在辦公室裏。那個被無辜地關押在監牢中的老婦人從她自已的親身經歷中悟到一個道理,在她的國家裏,真理已經被豬吃了。

我認為如果俄國政府沒有許許多多荒淫無恥的官僚們來統治着一個龐大的國家,掌握着億萬俄國普通人的命運,俄國人就不會生活的那樣悲慘。

篇12:復活讀書筆記

人們都説:書是無盡的財富,書是智慧的源泉。起初的我認為:書中的知識非常重要,只要你讀了很多書,學到很多知識,以後你就可以功成名就,獲得很多錢財與名利。

但是,我已經改變了我對書的理解。

就在不久前,我的姐姐向我推薦了一本書:列夫托爾斯泰《復活》。起初我隨手翻了翻,看這書中一幅插圖也沒有,於是便隨手仍在一盤。直到昨天,我實在沒事可做了,才想起姐姐暑假送給我的那本《復活》。起初,我只想隨便看看這本説是講什麼的,可是,到後來,不知怎麼的,我竟然被它給吸引了。

這本書實在是太迷人了,文中的種種精緻的細節描寫以及細緻入微的心理刻畫都讓我深陷進去,並且無法自拔。自從那天下午看了一小段之後,就一直被它迷住了,無聊的時候看,吃飯的時候看,晚上趴牀上的時候也看,甚至上廁所的時候都看……

《復活》是代表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托爾斯泰創作的最高成就的一部作品。小説通過地主家的養女“瑪絲洛娃”的受辱、墮落以及被下獄、別流放的悲劇,以及和主人公“涅赫留朵夫”的複雜經歷。本書描繪了農奴制改革後俄國社會的廣闊圖景。

偉大的作家“羅曼羅蘭”曾評這本書:《復活》是歌頌人類同情的最美的詩——最真實的詩,書中體現了卑劣與德性,一切都以不寬不猛的態度、鎮靜的智慧與博愛的憐憫去觀察。

現在,我讀了《復活》之後,重新領悟了對“書”的看法:一本書的精要在於對人的魅力,在於書背後那些偉大、富有哲理的道理,在於能把人吸引得魂不守舍、在於能把人“迷戀”得茶飯不思。而並不在於讀書之後能獲得那些錢財。

我只告訴大家一句:書是自己讀的,不是為別人讀的;知識是為自己學的,不是為長大賺多少錢而學的。

記住:請大家多多讀書,因為這些知識可以讓你受益終生!

篇13:復活讀書筆記

看《復活》花了我很長的時間,開始看的時候我覺得這本小説有點兒枯燥並打算不再看下去了,但是從第一部的中段開始,故事的情節開始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

這個故事的情節其實很簡單,描述了原本心靈純潔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奸了瑪絲洛娃以後拋棄了她。後來他們又相遇在法庭上,由於瑪絲洛娃被誣陷為殺人犯,引起了聶赫留朵夫心靈中善良的一面開始復活。覺醒的聶赫留朵夫為了彌補他所犯下的錯誤,幫助瑪絲洛娃洗脱她的罪名。而在這個過程中,聶赫留朵夫接觸了許多他平時都瞧不起的低下階級的人和奴隸,發現了許多非常不人道和不公平的制度,更發現了自己在墮落的期間是那麼虛偽與令人討厭。而且也發現瑪絲洛娃因為自己當年所做的那件事而淪為街女卻不知羞恥。通過聶赫留朵夫的努力,他不但讓自己心靈美好的一面復活了,也幫助瑪絲洛娃改過自新。雖然説整個故事時間發展並不長,作家只是寫了聶赫留朵夫幫助瑪絲洛娃撕脱罪名這一件事。但是這短短的一個故事裏穿插了許多不同人的不同故事,以反映當時在沙皇統治時期人們的生活在不同的階級有着天淵之別。小説可以成為一本名著且深受大眾的喜,並使列夫?托爾斯泰成為名作家,我認為在於她所描述的故事,還有要表達的主題。書中所描述的內容決不是作者自己憑空的想象,他通過描述這樣一個故事使我們看出在當時階級觀念是如此的可怕。從書中的人對待這位有身份有地位的聶赫留朵夫公爵的態度以及對待農民、犯人、傭人的態度,就可以看出這個階級關念。

瑪絲洛娃‘我覺得對不起你……’她惡狠狠地學着他的腔調説。‘那時候你倒不覺得,去塞給我一百布盧。那就是你出的價錢……’瑪絲洛娃‘你是想拿我來拯救你自己,你今生拿我尋歡作樂,來世還要拿我來拯救自己!……’”是的,當人犯錯的時候的確很難意識到對人和事的傷害又多大,身體所受的傷害可能還有辦法可以改正過來,但是心靈上的傷害才是傷到的最深之處。要想改變一個人的心靈是困難的,而復活所描寫的正是人性善良的一面得到釋放的故事。正是一個人由惡變善的過程。對我而言,這一句話總結得十分精確:“每個人身上都具有各種各樣的本性的胚胎,有時表現出這一種本性,有時表現出那一種本性;有時變得面目全非,其實還是原來那個人”。

篇14:復活讀書筆記

這是一個苦命的女子和一個贖罪男人的故事。“復活”即是指男女主人公精神上的解脱與釋放。

馬斯洛娃是備受凌*與損害的俄國下層婦女的典型。從年輕時的天真浪漫到如何一步步地被社會逼上絕路,但她同時又在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的喚醒下,得到了精神上的復活,從而成為了新女性的代表,這也表明了俄國民眾的覺醒。

涅赫柳多夫是一個走在時代前緣的人物。雖然年輕時對馬斯洛娃犯下了不可磨滅的錯誤,但在法庭上再次見到馬斯洛娃時,他的心沒有片刻安寧,他開始走上了為自己贖罪的道路。他的許多舉措,在旁人看來都是那麼地瘋狂,他要同馬斯洛娃結婚,他要把她從牢房中救出來。他到底是為了彌補過錯,還是內心真實的情感?我想兩者都有,所以他才如此矛盾。他認為馬斯洛娃現在所遭受的痛苦都應該由他來承擔,是的,那是一個改變馬斯洛娃一生的夜晚。但每每回憶起青年時他們,涅赫柳多夫又會激起異樣的情感。

這一悲劇的造成,不僅是涅赫柳多夫一個人的過錯,也是這個動盪社會的產物,而馬斯洛娃正是這動盪社會下的犧牲者。

馬斯洛娃入獄後,涅赫柳多夫經常去看她,並同她講:我要娶你,不管結果如何,哪怕你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我也會跟隨着你。馬斯洛娃對此態度很冷淡,她不太相信涅赫柳多夫會一直遵守他的諾言,因為涅赫柳多夫是伯爵,而她只是一個入獄的苦命女子,但她又不拒絕他對她的好,也許是在她生活的那個圈子呆久了。

涅赫柳多夫不僅為馬斯洛娃的案子奔走,依馬斯洛娃的要求,也幫助了許多獄中其他的犯人。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很長時間,馬斯洛娃對涅赫柳多夫的態度也逐漸有了好轉,但馬斯洛娃的案子始終沒有得到解決,最終被髮配到西伯利亞。涅赫柳多夫把自己的土地交給了農民,這在當時是一個先進的思想,他認為土地不該由個人所有,之後他就準備前往西伯利亞。

馬斯洛娃在去往西伯利亞的火車上認識了一個男子西蒙鬆,他也是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囚犯,西蒙鬆愛上了馬斯洛娃,雖然他知道她與涅赫柳多夫的關係,但他還是提出了要與馬斯洛娃結婚,涅赫柳多夫知道後也很震驚,但他還是想要徵求馬斯洛娃的意見。與此同時,由於之前涅赫柳多夫的努力,馬斯洛娃最終被釋放了,但她還是同意和西蒙鬆結婚,雖然她真正愛的並不是他,可是她不能跟涅赫柳多夫結婚,因為她不想讓他永遠活在贖罪的陰影裏,只有這樣做才能讓他們兩個得到解脱。

馬斯洛娃結束了原來的*女生涯和牢獄生活,在新的環境裏重新喚起了她對生活的希望。

馬斯洛娃的“復活”就是對涅赫柳多夫的最大寬恕,也是他的“復活”。迎接他們的都將是新的生活。

篇15:《復活》讀書筆記

托爾斯泰在《復活》中,討論了幾個問題:人要怎樣才算有意義的活着,才算不虛度一生?為什麼人們不能互相理解呢?為什麼人天生不平等?為什麼有的人生來受苦,還沒有改變命運的機會呢?為什麼土地私有,農奴們拼命幹活也無法養活自己呢?為什麼有的人靠壓迫別人過活,卻毫無羞恥心呢?為什麼有的人依靠法律,能合情合理的施虐他人?是否人們真的有權力懲罰他人?

托爾斯泰通過聶赫留朵夫的心靈復活之旅為線索,反映了當時沙俄社會現狀,探討如何拯救大眾,最後得出了一個結論:若想人人不受苦,幸福快樂的生活,唯有遵從上帝的教誨,把自己視為上帝的羔羊,相親相愛的生活。這個觀點我們中國人是不能苟同的,我們相信祖先,相信自己,但並不相信神明會使我們得到幸福。

托爾斯泰是個大文豪,但他在這方面的思想認知未免有些軟弱。

但《復活》這本書還是很了不起的,它不僅僅是反映了很多俄國當時的社會現狀,更多的是討論了共性的人類存在問題。在讀這本書前,我從沒思考過一個問題:人們是否有權懲罰另一個人呢?

在看這本書前,我的觀點非常簡單明瞭,犯罪應抵罪,傷害他人應該受到懲罰。看這本書後,我還是這個觀點,但它讓我想到了一些沒想到的問題。

首先,是什麼賦予一些人懲罰另一些人的權力呢?在中國古代,是禮法、皇權,在現代,是法律。

這個公平嗎?未必。平等嗎?也未必。我們都知道,法律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有統領者就有被統領者,有被統領者就有被壓迫者。沒有真正平等、公正的法律,也就是説,懲罰他人的機制並不完善合理。統領者是如何成為統領者的呢?想也知道不會是靠公平正義希望,當他們翻身成為統領者後,就頒佈法律,禁止其他人做和他們一樣的事。或者説,法律以大眾的利益為準,那麼為了大眾的利益侵犯少數派的利益,正確嗎?這是個邏輯上的難題。

舉個例子,在以前,女子適婚年齡仍不結婚是違法,很多時候還要坐牢,這就是為了大眾利益犧牲了少數利益。對嗎?在我們現在看來是不對的,但在當時,是社會的需求。

其次,人人平等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那麼傷害他人必定是罪。傷害無辜的人是罪,傷害有罪的人依然是罪。有罪的人受到懲罰,那麼懲罰他的人就有罪,為了讓有罪的人受到懲罰,而讓本來無罪的人變得有罪。這個合適嗎?

或許有人説,審判機關等不過是履行了他們的職責,只有高尚,哪有有罪一説。但看托爾斯泰怎麼説。

“首先,要讓他們相信世界上有一種叫政府公職的工作,從事這種工作可以把其他人當成物品一樣看待,不需要和他們保持人與人之間親如手足的關係;其次,要那些擔任政府公職的人結成一幫,這樣無論他們對待別人的後果如何怎樣,都不必由某一個人單獨承擔責任。”

是不是特別貼切?不管怎樣,傷害他人都要對自己心靈造成損傷,憑藉公職人員而理所當然的取得這種權力的話,恐怕會造成心靈的不平等。

最後,我們對有罪的人做出處罰,能夠遏止罪惡現象的發生,或能令犯罪者痛改前非嗎?前一個答案毫無疑問的“NO”,後一個答案我們還在探索中。

那麼,既然法律、政府都無法相信,有什麼應該是公信的、被所有人奉為真理的嗎?托爾斯泰説是上帝,我不認同。

篇16:復活讀書筆記

復活讀書筆記800字

復活讀書筆記800字【篇三】

復活,這個詞,似乎與死亡有關,這是我最初的理解。但看到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的《復活》有着新的認識。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十九世紀俄國對世界文學最影響的作家。他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是三大名著,《復活》是1889~1899年創作的長篇小説,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也是對俄國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為世界文學不朽名著之一。

對於列夫●托爾斯泰,我想我們很早接觸到了,對於他的著作我卻沒有更多讀,這次讀了他的《復活》,讓我有着不同的感受,和以往所讀書有所不同。他在講一個故事的同時又激烈地抨擊社會,而且是很清晰的,不會那麼委婉。可以説的是《復活》這個故事,不是故事,是檢察官柯尼為他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一個貴族青年引誘了他姑母的婢女。婢女懷孕後被趕出家門,後來當了妓女,因被指控偷錢而遭受審判。這個貴族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席法庭,見到從前被他引誘過的女人,深受良心的譴責。他向法官申請准許自己同她結婚,以贖問罪過。我想當托爾斯泰看到這個故事時,心裏有着説不出來的心酸,社會的黑暗,讓他覺得要付出一些行動,記錄這個故事,讓人們對社會,上帝有着重新的思考。

故事很簡單,而其小説中的主要人物也很簡單,主要有涅赫留多夫、瑪斯洛娃、米西、馬斯連尼科夫、伊萬.卡爾京金、沃爾夫、老將軍、克雷裏佐夫、西蒙鬆、庭長。每一個人物在作者的筆下顯得那麼淋漓盡致,活靈活現。每一個人物的心理狀態,和他們所表現的性格,生活的習慣作者都進行了描寫。小説的男主人公,出生於貴族。先是誘姦了女主人公馬斯洛娃,並將其拋棄,後來良心發現而誠懇瑪斯洛娃的原諒,並逐漸在思想和行動上叛離了自己的貴族階級,最終達到了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復活。小説的女人公,是托爾斯泰滿懷激情塑造的美好的女性形象。遭到涅赫留多夫的誘姦懷孕後,被主人趕出了家門,在走投無路的境況下淪為妓女,後來又遭到誣陷而被判流放。涅赫留多夫的懺悔與贖罪的行動感動了她,使她重新愛他,為了不損害的他的名譽地位,她最終選擇了一同流放的“革命者”西蒙鬆。沃爾夫,樞密院的樞密官,此人背信棄義,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自以為是一位正派且具有騎士品質的人;他肆意摧殘人民,卻將此視為一種高尚勇敢的愛國精神,等等。

小説並不是一開始就開始講述涅赫留多夫和卡秋莎的初次相遇和戀愛,而是在一次涅赫留多夫在陪審時,遇到了卡秋莎了,這次無意的相見,讓故事得以發展,如果不是這次相遇,也就沒有《復活》,在陪審時,涅赫留多夫認出了卡秋莎,對她所遭遇表示同情,也讓他對自己以前的所作所為開始思索,心裏感到愧疚。而卡秋莎並沒有認出他,在開庭會上沒有認出涅赫留多夫,這説明卡秋莎經歷了生活上的鉅變,生活讓她忘掉了以前那純潔的自我。在宣判瑪斯洛奇的判決時,卡秋莎的喊出了“她沒有罪”,我想在這些官員中,涅赫留多夫相信她是無罪的,也許是出於心裏的愧疚,她的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早在涅赫留多夫在讀大學的時候,來到了姑媽的莊園,為完成他的畢業論文。也就在這裏認識了卡秋莎,當時兩個人玩得很開心,也很純潔。兩個人便默默着相愛着,直到涅赫留多夫要去軍營時,再次來到姑媽的莊園裏。也是在這幾天裏,卡秋莎的命運發生了轉變,悲劇的開始。在復活節的這天,兩個人親吻了,我想如果沒有復活節,也就沒有悲劇,有些事往往是在無意之間慢慢變化着,這也許是上帝安排的,可我不相信上帝!這時的涅赫留多夫早就不是以前的他了,早就融入這個社會,黑暗的社會。涅赫留多夫誘姦了卡秋莎,純潔的愛情在這裏畫上了句號,他去了軍營,留下錢給她。當涅赫留多夫留下錢時,卡秋莎就明白了她的愛情就此結束了。

卡秋莎因自己懷孕了,被趕了出來,自己還有還要生活,幾經周折,自己把孩子生了下來了,不過孩子生下來就死了。自己為了生活,也淪為了妓女。她對涅赫留多夫憎恨,讓她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她想報復他,也開始適應妓女的生活,對社會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後來因被誣陷進了監獄,也就遇到了拋棄了她的涅赫留多夫。當遇到她後,知道她的遭遇後,內心有着愧疚,靈魂在慢慢復活。他要向她贖罪,他決定要和她結婚,為了她的案子四處奔波,當他去監獄看她時,卡秋莎認出了他,見到他,她心裏不再那麼友誼,在監獄裏説了一段很經典的話語,“你今世,拿我取樂不算,來世還想利用我來拯救你!”。可以看出這時的拉秋莎對他有着多麼的憎恨了,但他沒有就此放棄了,還是堅持的內心的想法。繼續為她的案子奔波,為她的案子進行翻案,在這上訴的過程中,看清了這個社會的黑暗。他為自己的以前身在這裏感到噁心,看到自己的醜惡的臉態。他不斷地打聽着,他離去後,卡秋莎所經歷的一切。他為了她付出,了很多,最終還是感動了她,她也開始愛上了她。她的對社會的看法也在改變,也開始為後面的生活有着打算。她的案子被駁回了,維持原判。他要堅持和她一起流放,到西伯利亞去。

他準備了出發的行李,和她一去了西伯利亞。在路上看到了有着犯人死去,他對這個社會有着更多的認識。然而,卡秋莎也在為了涅赫留多夫的名譽地位考慮,不想和他結婚。她遇到了西蒙鬆,最後和西蒙鬆結了婚。

涅赫留多夫也開始了全新的生活。至於他的生活中的這個新時期如何結束,那就得看將來了。

這兩個主人公的經歷,表現了他們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復活。小説揭露了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吏,觸及了舊社會制度的本質。

篇17:《復活》讀書筆記

曾幾何時,我熱衷於西方文學。那對細節深入肌理的刻畫,對人物本真性格的塑造勾勒,對社會的黑暗的有力鞭笞,以及對嚮往光明的人卻最終淪落與泯滅的悲慼,如同在靜靜的時光中沉湎於一杯香甜濃馥的咖啡,既滿溢着濃烈熱切的情感,又在歲月喧囂的時光中多了幾分細細推敲琢磨的愉悦感。

無數的角色曾在那些黑暗動盪的社會中掙扎,卻在可怕的現實面前脆弱的如同一隻嬌小的白蝶,在烈火的灼烤中有如隨水漂零的桃花,縱使有敢於怒放的勇氣,最終卻也香消玉殞。我為他們的執着而動容,為他們的結局而惆悵。難道那些懷揣着希望與夢想的人們,最終只能成為社會的犧牲品,而不能在煉獄中重生、覺醒嗎?

被滿腹的心緒困擾着,輾轉於內心強烈的吶喊,我在迷途的恍惚之中邂逅了這本《復活》。或許這一次,人們才終是能夠追求自己之所愛,探尋內心真正之所想?想象過他們在絕境中逆風飛翔,因挫傷而如同死水般凝滯的心靈也在追尋後獲得復活與蘇生。

透過這本書,我認識到了另一個社會,另一個時代。聶赫留朵夫,曾和一位伊人,姑媽家的女僕,瑪絲洛娃,在禁斷花園的一角,怒放出了愛情的花朵。他們曾在那份年少青澀的熾熱中悸動,也曾在一絲眼神的觸動中訴説戀慕的言語。兩人如同相依的鴛鴦,在獨屬於自己的一方水萍嬉泳。沒人知道那時的他們內心有多麼幸福。

幸福的生活總是不能長久。聶赫留朵夫在貴族的生活中逐漸變得墮落而自私自利。他最終拋棄了她。這沉重的打擊,使得瑪絲洛娃不得不流落到社會的底層。多年以後,在一場平常的審判中,被誣陷的瑪絲洛娃作為罪人的姿態出庭。那份當初的愧疚與自責牽動了埋藏在聶赫留朵夫內心罪孽的餘種,萌發了赦贖的幼芽。

正是這份勇氣使他邁出腳步,見識了監獄裏人民的水深火熱,人民遭受社會的侵蝕而自私自利;見識過所謂上流社會暗湧的腐敗與黑暗。所謂的貴族階級,背後卻有嗜血成性,殘忍暴戾的一面。社會的動盪與黑暗喚醒了這位純真青年的內心。他突破了貴族思想的束縛,放棄貴族特權,和這罪惡的階級徹底決裂。他不僅勇於站出來,請律師為卑微的瑪絲洛娃辯護,陪伴她流放西伯利亞,同時還將自己的土地以極低的價格租賃給農民。縱使他放棄了自己原來的生活,但他卻收穫了一種全新的靈魂上的解放,令人感覺無比的舒暢。這樣,瑪絲洛娃和聶赫留朵夫,都通過這種方式過上了理想的日子,實現了精神上的復活。

曾經贖罪的種子綻放出善良的花朵,在如同淤灘般的社會中,心靈有如浴火重生的火鳳,洗盡滿袖鉛華愁塵,還原到人性本來的單純模樣他們在物質與驕奢縱橫喧囂的時代,獨自堅守那片心靈的淨土。

我為他們終能觸及幸福的碩果而歡呼雀躍,卻留下對自身無盡的思索。當我們理所當然地評判着社會不良風氣的理所當然,又是否常常種下一棵贖罪的草種呢?在我們無意中做了被人所不齒的事的時候,當我們曾在負罪與愧疚感的深淵中掙扎的時候,我們又是否能用於堅守內心的方塘一畝,為內心注入道德的活水,澆灌出善良的花朵呢?

牆角的紫荊花沐浴着大好的春光,馥郁正濃。放下書本,內心只剩下如細雨浥過輕塵後的寧靜。打開窗,讓明媚的暖陽隨着和煦的清風探出頭來。閃爍的瞳仁對明天堅信不疑,善良之花正訴説着無言的花語。而當下的我們,一定能聽見青春的聲音,正向着燦爛的明天飛奔而去。

篇18:《復活》讀書筆記

托爾斯泰的這本小説,就語言風格而言,讀起來簡明易懂,讓我感到輕鬆。而小説要表達的意義,卻不是那麼輕鬆,而是很嚴肅的,並且我認為是多重的。這本小説應該説有兩條主線。一條是圍繞聶赫留朵夫與瑪絲託娃之間的故事展開的,帶有主人公個人的感情色彩。這是一個曲折感人的故事;另一條則圍繞着男主人公對於這個社會法制和道德的思考展開,有着普世的意義,作者在此對全人類拋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同時也借主人公只口,給了我們他自己的思考和答案。當然,除了最重要的這兩部分,我認為還有一些穿插於其中的一些關於人類的其他問題的思考(例如人的個性、信仰等問)

托爾斯泰為這部傑作起名叫《復活》,書中寫到聶赫留朵夫的日記裏有這樣一句話”我覺得她的內心在變化,連我都不敢相信,可是我覺得她就是在復活。“看到這裏,我就明白了為什麼書名叫做”復活“。作者指的便是聶赫留朵夫和瑪絲託娃兩個人的復活,這是”精神“的復活。從在法庭上認出瑪絲託娃,羞愧得回憶起自己做過的無恥的事情,包括髮覺自己目前生活圈是多麼的卑鄙無恥,決定與之完全斷絕關係;從他決定幫她上訴,到最後堅定信念要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來幫助她,為她的內心一絲一毫的波動,變化而感到憂慮,到最後明確自己是真的又像當年那樣愛着瑪絲託娃。這整整三個月的時間,他在一點點,一步步地完成自己”復活“的過程。瑪絲託娃的“復活“,也是前而易見的:一開始她痛恨聶赫留朵夫,認為他將她當成玩樂的工具後,又想把她當成救贖自己的工具,但她也在內心裏發生變化,她發現他的真誠,便開始願意做任何一件讓他滿意的事情——為了他她不再喝酒;去醫院裏認真工作;不再與男人有任何關係;在監獄裏關心,幫助獄友;在與政治犯同赴西伯利亞的路途中被感動,被影響;她原本的善良純真又凸顯出來;她寧願犧牲自己的愛情,不願意因為自己曾經的JN身份讓聶赫留朵夫受苦而最後拒絕與他結婚。她表現出的一切都説明她已經不再是那個賣弄風情,自甘墮落的瑪絲託娃。

在聶赫留朵夫為瑪絲託娃的案件上訴而奔走的過程中,他四處求人,見到了各色人物如數位將軍,公爵,還有將軍夫人,小姐,他們醜惡的嘴臉,不光明的勾當讓他生理上感到噁心,心裏上感到鄙視。書中好幾處有這樣的細節,描寫到聶赫留朵夫一覺醒來,就立刻開始對自己昨天做過的事情和昨天的思想進行自我反思和鄙視,批評。他就是這樣在這段時間裏不斷地悔過,不斷地審視自己,慢慢將心裏的疑慮和困惑解開。

他在各大監獄裏見到了太多的囚徒,監獄裏陰暗殘忍的一切使他思考起這個世界的法制和道德問題。書中那些監獄外的官員,所謂的正義的人,説起監獄裏那些“有罪”的人,都是用“他們就這號兒人嘛”,並且説起來還帶着蔑視和嘲笑。好像他們自己本身是有多正義,多光明磊落。殊不知這些制定法律,將那一號兒人繩之以法的人,其實也沒什麼差別,只不過他們隱藏得好,在官銜的庇護下,在上頭“指示”下,他們也一樣幹盡壞事,甚至更加地殘忍。就本書前半部分描寫的陪審團審理案件這一情節,就很諷刺。順便説一句,這讓我想起《十二怒漢》這部電影。書中情節和電影裏一樣,陪審人員就根本不在乎自己的這個決定對被告意味着什麼。還有庭長大人,由於急着去與情人約會,而想草草結束案件的審理,即使陪審團提交的結論有矛盾之處也想不了了之——這樣的法庭,這樣的裁決體制,從上到下都充斥着對人性的蔑視!

描寫案件審理這一段還只是用間接的諷刺手法,讓讀者暗自感受到這樣的荒謬。而本書的高潮和結尾部分,就是托爾斯泰借主人公之口,提出了自己對這種畸形的社會道德和漏洞百出的所謂法制體系的抗議。這樣本身也有罪,本身也不正義的一部分人,怎麼可以去定另一部分人的罪呢?(而因為社會上的各種腐敗風氣,很多人根本是無辜的,卻進了監獄)而把這樣一羣人集中到一起,關押起來,那樣惡劣,殘酷的環境恰恰會使這一羣“罪人”變得更加墮落,離光明越來越遠。所以作者在擔憂,要知道這樣是根本不可能根治犯罪,使百姓真正幸福的。

最後,那個英國人到監獄裏去傳教,作者便讓一本福音書解答了聶赫留朵夫的所有疑慮,給了他一個肯定的答案。那就是要無數次的寬恕人。因為每個人在上帝面前都是有罪的。書中作者也多次寫到有關宗教,信仰的問題。他諷刺而氣憤地寫道,人們利用了宗教。官員利用宗教馴服百姓,愚弄百姓。這個問題在人類歷史上存在了很久很久了。可以看出托爾斯泰贊同的是宗教本身,他讚揚宗教的聖潔思想,並且深信宗教思想裏宣揚的真善美能夠“拯救”全人類,讓大家都像主人公一樣能夠“復活”,但不幸的卻是,自從宗教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有人打着它的名號,為自己斂財;甚至是為自己消滅敵人,以上帝的名義進行各種聖戰,實則為了自己的利益荼毒生靈。

聶赫留朵夫弄明白了自己心中的疑惑,他復活過來開始了全新的生活。但是,在現在,我們的社會中還在不斷地湧現只為自己享樂的行屍走肉,托爾斯泰憂慮的問題,到現在也沒能在全人類範圍內解決。

另外,我覺得,這本書給了我太多的信息量,很多其中的道理,我還需要時間慢慢吸收。

篇19:《復活》讀書筆記

用一段相對完整的時間,讀大師的鴻篇鉅著,很有一種武俠裏傳説的快意人生的酣暢淋漓的幸福。

我喜歡在夏天大雨過後,關掉空調,在臨窗的書桌旁喝着温熱的咖啡或茶,邊出着汗邊與大師經典長篇中的人們對話、交流。有時,帶着自己的視角和思考,觀察書中的一切,包括環境描寫,人物出場時的外貌描寫、性格特徵介紹,隨小説情節發展的人物心理活動描寫。有時,又感覺自己完全置身於故事中,對小説中人們的喜、怒、哀、樂,全都感同身受,可以與他們平等對話。

熟悉的朋友都知道我喜歡武俠,還痴迷“陀氏文集”。相對陀夫妥耶夫斯基的不動聲色和深澳,托爾斯泰顯得更加真誠和廣闊,其敍述和文筆也更為流暢和優美,温暖與力量同行。輕輕合上書本,體味着自己內心的波瀾壯闊,體味內心一種類似於靜水深流的生長和湧動。於是,感覺自己瞬間就理解了作者,理解了作者生命之遼闊,理解了作者的真誠和愛。於是,驚喜地發現,自己真的可以在現實世界裏,找到一種叫做精神的東西。

浩瀚的宇宙,人類與其他生物共同存在各個軌道,各有軌跡。每個個體生命,都是滄海一粟。但是,即為人,也的確不應妄自菲薄。面對所有的挑戰和逆境,只要我們願意,都可以將這些考驗當成一枚海螺,幫助我們將沙子幻化成閃亮的珍珠。同時,人類也很容易憑藉辛勤的勞作以及科學的發展的積累,也生出許多膨脹感,習慣帶着一種居高臨下。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正如主人公聶赫留多夫在幫助瑪絲洛娃那樣,他不是僅在幫她,更多是在幫自己。他在將真誠的懺悔付諸行動的路上,更是讓自己奔跑在接近幸福的路上,其內心是歡欣的。

我們承認,人們樂於追求精神之獨立和靈魂之豐盈。同時也特別容易在日復一日,月復一月的重複中,產生迷茫、停滯、甚至淪陷。現實世界的誘惑也頗多,俗話説,向下的慣性似乎總是更容易些。人們甚至可以在隨波逐流中看到慰藉甚至歡樂。所以,珍惜自己生命中的每一次醒悟,清洗靈魂顯得尤為重要。

最近看了一部《少年派》的電視劇,高三學生林妙妙的媽媽對她説了一個關於“鉛刀鬼”的俚語,説哪怕一把鉛做的刀,來到了世上,都想要為自己盡力一番。每個人其實是自我要求的成果。只有那個自由的、精神的存在覺醒了,那麼無論現實的你和理想的你之間的距離有多大,對於一個覺醒了的存在而言,一切皆有可能。

正如託翁所言:“每個人都是一顆千面鑽石,我們要做的是掃除蒙在鑽石各面的灰塵,最終使這顆鑽石閃耀出璀璨動人的七彩光輝。”

篇20:《復活》讀書筆記

看《復活》花了我很長的時間,開始看的時候我覺得這本小説有點兒枯燥並打算不再看下去了,但是從第一部的中段開始,故事的情節開始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

這個故事的情節其實很簡單,描述了原本心靈純潔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了瑪絲洛娃以後拋棄了她。後來他們又相遇在法庭上,由於瑪絲洛娃被誣陷為殺人犯,引起了聶赫留朵夫心靈中善良的一面開始復活。覺醒的聶赫留朵夫為了彌補他所犯下的錯誤,幫助瑪絲洛娃洗脱她的罪名。而在這個過程中,聶赫留朵夫接觸了許多他平時都瞧不起的低下階級的人和奴隸,發現了許多非常不人道和不公平的制度,更發現了自己在墮落的期間是那麼虛偽與令人討厭。而且也發現瑪絲洛娃因為自己當年所做的那件事而淪為JN卻不知羞恥。通過聶赫留朵夫的努力,他不但讓自己心靈美好的一面復活了,也幫助瑪絲洛娃改過自新。

雖然説整個故事時間發展並不長,作家只是寫了聶赫留朵夫幫助瑪絲洛娃撕脱罪名這一件事。但是這短短的一個故事裏穿插了許多不同人的不同故事,以反映當時在沙皇統治時期人們的生活在不同的階級有着天淵之別。小説可以成為一本名著且深受大眾的喜此,並使列夫?托爾斯泰成為名作家,我認為在於她所描述的故事,還有要表達的主題。書中所描述的內容決不是作者自己憑空的想象,他通過描述這樣一個故事使我們看出在當時階級觀念是如此的可怕。從書中的人對待這位有身份有地位的聶赫留朵夫公爵的態度以及對待農民、犯人、傭人的態度,就可以看出這個階級關念。

第一部

在這個故事的開始,首先出現的是淪為JN的瑪絲洛娃被誣陷為殺人犯,然後在法庭上與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法庭上相遇了。男主人公的良心開始不安,在審判中插入了聶赫留朵夫回想起自己對瑪絲洛娃所做的事,看到瑪絲洛娃由那個純潔的女孩,變成現在的一個毫無羞恥的JN。主人公開始猶豫是否要向瑪絲洛娃承認自己的罪過,並給予補償。是呀,的確對於所有那些有地位的人來説這都是一件很難抉擇的事情。想想看,你有錢,有地位,別人看見你都敬你三分。不要説那個年代,直到現在,有誰不想這樣一直保持下去。

他這樣做等於自毀前途,於是聶赫留朵夫放棄了這個念頭。但是當瑪絲洛娃被判服15年的苦役時,一直沉迷於榮華富貴之中的聶赫留朵夫人性中純潔善良的一面在沉睡多年以後終於復活了。

可是讓聶赫留朵夫失望的是當他向瑪絲洛娃認罪時這個女人已經對他的熱情異常的冷淡。這時的聶赫留朵夫終於意識到當年所犯下的錯誤是如此之大,他對瑪絲洛娃的傷害又是如此的深。要是你是當時的聶赫留朵夫,你會怎麼做呢?是決定放棄這個計劃繼續過他的花花生活與一位公爵的女兒結婚,還是低聲下氣的去到處求人幫着瑪絲洛娃並已娶她來彌補所犯下的罪過呢?以聶赫留朵夫當時的地位與名聲要找關係並不難,但是為了一個現在已淪為JN的女人值得嗎?是的,選擇放棄的確是個很好的決定,你可以假裝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但是試問這樣你的良心還好過嗎?在心靈復活的初階的聶赫留朵夫的確想過這樣的問題。然而在他自己的一起“靈魂大清洗”即自我反思以後,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從當上軍官以後過的生活是那麼的骯髒!反思以後的聶赫留朵夫對貴族的看法完全改變的了。他開始意識到這些人是多麼的虛偽,為了討好那些上層的人説一些阿諛奉承的話。然而看到這裏,令我深思的是如此多年來,人性的虛偽還是改不了。現在為了升官發財的人們還不是一樣説一些討人喜歡的話或給錢收買別人?當人們在做這些事的時候恐怕並不覺得自己的做法是那樣的可恥、卑賤吧。在第一部分的一章裏有着這樣的一段對話:

“聶赫留朵夫‘不論你説的多麼難聽,也説不出我心裏是什麼滋味,你想象不出我覺得對不起你,心裏有多麼難受……’

瑪絲洛娃‘我覺得對不起你……’她惡狠狠地學着他的腔調説。‘那時候你倒不覺得,去塞給我一百布盧。那就是你出的價錢……’

瑪絲洛娃‘你是想拿我來拯救你自己,你今生拿我尋歡作樂,來世還要拿我來拯救自己!……’”

是的,當人犯錯的時候的確很難意識到對人和事的傷害又多大,身體所受的傷害可能還有辦法可以改正過來,但是心靈上的傷害才是傷到的最深之處。要想改變一個人的心靈是困難的,而復活所描寫的正是人性善良的一面得到釋放的故事。正是一個人由惡變善的過程。

對我而言,這一句話總結得十分精確:“每個人身上都具有各種各樣的本性的胚胎,有時表現出這一種本性,有時表現出那一種本性;有時變得面目全非,其實還是原來那個人”

第二部

我們可以通過第二部來了解那些當權的“大人”是如何欺壓老百姓的。對於那些被判錯的犯人,和那些由於無緣無故而被人關進監獄的人,當權者表現的是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好心的聶赫留朵夫盡心盡力地幫助這些人,可是要想想一個國家裏有多少的人是被受誣陷的,單憑他自己的力量又能改變多少呢?令我覺得尤其可怕的一幕是,在聶赫留朵夫告訴農民要把自己的田分給他們的時候。差不多沒有一個人願意接受,不是他們不想要,而是因為他們都認為沒有一個人會做出這樣的事,大家都猜想這是老爺所設的陷阱,為的是想進一步剝削他們。這時的聶赫留朵夫被大家當成是一個怪人,承受着這樣的壓力,就好比我們在生活中被人當成了異類。他與以前的好鵬相遇,卻發現有着遠大理想的朋友也變得那樣庸俗了。人性惡習的感染是如此的恐怖。同樣是原來那個人,但是思想卻和你以前所見的截然不同了。

聶赫留朵夫的心靈復活也不是那麼順利的,在他去求瑪麗艾特的時候,自己又陷入以前的那種日中,惡果的種也開始有點萌芽。是的,在我們的心靈還沒有完全成熟的階段或者已經成熟的階段,也是很難抵擋這些誘惑的,這時候我們就需要用某一種力量來控制自己。恐怕比壞行為更可悲的是產生壞思想。第二部所見的事最好的一個總結就是一切關於正義、善、法律、宗教、上帝等等的話不可能是空話,為的只是掩蓋最無恥的貪慾和殘忍。

對於“真正的上等社會”這一個解釋是我最欣賞的一段;對於那個遊手好閒、窮奢極侈的柯察金永遠都不會理解這個詞並非形容富有的人家,而是形容那些靠自己的雙手給自己帶來勞動成果的人。

誠然,有錢並不代表一切,靠自己雙手爭取回來的東西。雖然你是有權活或富有的,説就是衣食無憂,但是或許你心裏是空虛的,因為你所做的事都是違背自己的良心的,這種行為在潛意識中便成為了一種惡習。心中所追求的不再是正義和大眾的利益,所需的只是金錢而已,所以誰也不會關心事情的真相。所有的行動都是按照上級的指令,為的只是想保住自己的烏紗,原因僅此而已。

第三部

在故事的最後,聶赫留朵夫成功地為瑪絲洛娃洗脱了罪名,並使其所受的懲罰改判成流放。第三部很短,但是藴含的哲理是最多的,聶赫留朵夫也開始了他的新生活。他從幫助那些可憐的人洗脱罪名的期間終於明白到了,社會和社會秩序大體上能夠存在並不是因為有這樣一些合法的罪犯在審判和懲罰別人,而是因為儘管敗壞到如此地步人與人還是互相憐惜、互相護的。

“我們抱着一種荒謬的信念在生活,認為我們自己就是自己的生活主人,人生在世就是為了享樂。可是,要知道既然我們被派到世上來,就是奉有某某的旨意,有所為而來的。”對於這句話,對於信奉上帝的人來説是一個不錯的解釋。在現今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總是存在着某種關係,看上去我們每一個人是一個個體,但是事實上我們卻又是一個整體。很簡單的解釋就是我們都是人類而不是別的。一種互助互就連動物也能夠理解和去執行,為什麼我們擁有高智商的人類卻無法做得到呢?恐怕世間上很難分辨人的善與惡,因為沒有一個定義去劃分出這兩種不同的人,即使有,也是自己對事物的不同認識和理解而造成的。世間上的事物都會有正負兩面,而且人也不會有完美的人。上帝説人有罪惡,那麼説我們都應該從善。時間的流逝使我們的觀念都改變了,善與惡已經無法再以從前的標準來區分。隨着社會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就是這樣越拉越遠。由一個總體而分成了一個個小的單位,就是這樣,人之間的關係只建立在以一個人為中心向外擴張的狀態上了。

復活

人性的復活指的是對自己進行反思後改過自新。有了新的思想就會有新的看法,對於善與惡的區分自然也不同。真正高尚的心靈恐怕是需要多次的復活才能換來的。

篇21:《復活》讀書筆記

人為誰而活?為自己?為親人?為朋友?為同事?為領導?

如果我們認真而又細緻地思考這麼一個問題,你或許會發現,還真得需要仔細地想上一想!而想一想的結果,你就會發現,其實,人是自私的!

古人就説:“養兒防老”。當我們在熱情謳歌父愛如山、母愛如海之時,我們的父親、母親也許正看着孩子可愛的笑臉,為自己完成傳宗接代之任務,也為自己能夠老而有所養、無後顧之憂而正自鳴得意、沾沾自喜呢。是的,悠悠説得可能是太現實了一點,講出了一句大白話,朋友們看着也許不舒服。然而,現實又是如此地不容置疑。

其實,用辯證法的觀點來看待事物,則任何事物都有其雙面性。我們不能否認人有敢於犧牲、無私奉獻的陽光一面,同樣也不能否認人有自私自利、慾壑難填的陰暗一面。

用《復活》作者托爾斯泰的話説,所有的人都是“由兩個人合成。一個是精神的人,自己追求的只是也能使別人幸福的幸福。另一個是禽獸的人,所追求的僅僅是自己的幸福,而且為了自己的幸福不惜犧牲全世界一切人的幸福”。(第一部,第十四章)所謂禽獸的人,在悠悠看來,更廣義地説應該稱之為自私的人。悠悠認為,托爾斯泰對人的雙面性分析是很透徹的,也是相當到位的。

《復活》中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就是一個自私的人。他毫無顧及地利用禡絲洛娃對他朦朧而又純潔的愛意,無情無義地奸並隨即拋棄了她。聶赫留朵夫滿足了自己的禽獸的慾望,卻將終身的痛苦留給了年輕而又無助的禡絲洛娃。最終,禡絲洛娃因不幸懷孕而被聶赫留朵夫的兩個姑媽趕了出去,從此,走上了出賣肉體的悲慘的人生之路。

其實,對於過着無恥的生活的貴族來説,像聶赫留朵夫這種禽獸的行為是“常有這種事嘛。申包克跟家庭女教師有過這種事,是他自己説的。格里沙叔叔有過這種事,父親也有過這種事,……既然大家都這樣做,那麼,可見這也是必要的”。(第一部,第十八章)一旦禽獸的人佔了上風,人的思想就會被無恥的陰暗所矇蔽着,靈活也就會被私慾所籠罩。

好在聶赫留朵夫心靈中還保留着那片聖潔的家園,精神的人還能甦醒於他的心間,使他的人性得到“復活”。他開始用他的行動為他的“禽獸的人”贖罪。他拋棄了衣食無憂的貴族生活,將自己所繼承的土地分給了農民,他為無辜服刑的人奔走呼號,想方設法為禡絲洛娃爭取無罪釋放。雖然,他為禡絲洛娃所作出的努力沒有得到圓滿成功,禡絲洛娃最終還是被判苦役,後改成流放。但他的努力顯然贏得了禡絲洛娃的原諒與認可。也正是對他這種行為的認可,使禡絲洛娃沒有接受聶赫留夫的愛,因為“她愛他,認為如果同他結合,就會毀掉他的一生,而她跟西蒙鬆一起走了,就使他完全解脱了。”(第三部,第二十五章)

無疑,《復活》讓我們讀到了一個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更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復活”是如此之不易。

“人性復活”的過程中痛苦的!為了讓人性復活,聶赫留朵夫經常進行“靈魂大清掃”。“往往過了一大段時間之後,他忽然覺得內心活動不通暢,有時甚至完全停頓,他就開始清除堆積在靈魂中的而成為停頓的原因的種種污垢。”(第一部,第二十八章)然而,即便如此,聶赫留朵夫也時常經受不住各種誘惑的考驗,有很長一段時間他就陶醉於醉生夢死的貴族生活,並以此為樂。

由此可見,要真正能經受得住各種誘惑的考驗,人必須要經常進行“靈魂大清掃”,讓“精神的人”時刻保持着活躍的精神。

世界充滿誘惑。面對誘惑,我們也許真得應該做一個“精神的人”,而將“禽獸的人”囚牢在人心的深處,永遠不將之釋放。儘管,這或許是一種長期的痛苦!然而,我們應該有這種作出犧牲的勇氣!

篇22:《復活》讀書筆記

《復活》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本書取材於一件真實事件,主要描寫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引誘姑媽家女僕馬洛斯娃,使她懷孕並被趕出家門。後來,她淪為妓女,因被指控謀財害命而受審判。男主人公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見到從前被他引誘的女人,深受良心譴責。他為她奔走伸冤,並請求同她結婚,以贖回自己的罪過。上訴失敗後,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亞。他的行為感動了她,使她重新愛他。但為了不損害他的名譽和地位,她最終沒有和他結婚而同一個革命者結為伉儷。

摘抄:那時他是一個誠實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青年,隨時準備為一切美好的事業獻身,如今成了一個放蕩、徹頭徹尾的利己主義者,喜愛的只是自己的享受,那時侯他覺得世界是一個祕密,他懷着喜悦和激情千方百計要解開這個祕密,現在他覺得現實中的一切既簡單有明瞭,一切都是由他所處的現實環境所決定,那時候他認為必需和重要的是接觸大自然,接觸曾經生活過、思想過、接觸過的前人(如接觸哲學、詩歌),現在認為必需、和重要的是人為的規章制度,和跟同事們交往。那時候女人是神祕的,迷人的,正因為神祕才是迷人的創造物;現在,除了家裏的女人和朋友的妻子,一切女人的功用都是十分明確:女人是他已經嘗試過的最好的享受工具。那時候他不要錢,母親給他的錢,連三分之一都用不了,他可以放棄父親名下的田產分給他的佃户;現在母親每月給他一千五百盧布,他還不夠用,為了錢他已經跟母親有過幾次不愉快的交談。那時候他認為精神上的人才是真正的我;現在則認為強壯而精力充沛我才是他自己。

我覺得這段寫得非常精彩,也寫得非常的現實,短短几百字,卻生動的描繪出了很多人的人生歷程。仔細品嚐,我越發覺得作者的偉大與睿智。難道很多人的一生不就是在善、惡的掙扎與對抗中度過的嗎?

人從生下來開始,本性到底是善是惡?自古以來便有爭議。我覺得人剛生下來時,並無所謂善惡,他們就像一塊純淨的不能再純淨的冰塊,沒有一點污點。在後天的成長中,伴隨着自己的個性和生長環境,每個人都會變得不一樣,有善,有惡,或者善惡皆有。

篇23:復活讀書筆記

近幾天,我得到一本書——《復活》。這本書出現在十九世紀末的俄國文壇,與《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一起成為托爾斯泰的三部代表作。

關於這本書的作者,列夫托爾斯泰本人,他出生於俄國的一個大貴族家庭,本人是伯爵,早年受西歐啟蒙主義的思想,所以他的前期創作,既十九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作品中,既不滿於專制農奴制,貴族階級的寄生和腐朽,又憎恨資本主義社會的“文明”,但還寄希望於“理想”的貴族,幻想通過温和的改革使貴族和人民“互相親近”,變矛盾為和諧。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社會的激烈變動,加上本人緊張的思琦,引起了他的世界觀的鉅變。

小説中塑造了一個豐滿而複雜的形象——温赫柳多夫公爵,這是一個“懺悔”貴族的典型。作者是運用了他的“心靈辯證法”,即通過這個人在思考和探索解決社會問題的過程中,充分展示任務在思考思想的辯證發展,來刻畫人物的。

温赫柳多夫由於貴族闊少的劣性,佔有了天真純潔的農奴少女馬斯洛娃,從此把她推入墮落和不幸的深淵。但是,這不僅是他個人的罪行,而是貴族階級對他影響的結果。他本來是一個純潔善良、有理想,追求真正愛情的青年,貴族家庭把他養成了種種壞毛病,貴族社會和沙俄軍界紙醉金迷、放浪荒唐的生活風氣又使他墮落,促使他去損害馬斯洛娃。因此,他是貴族地主階級罪惡的體現者。

總之,這邊小説中的主人公都是現實生活中的典型。他們的性格及複雜,又是完整的,其思想性格的發展變化都是合乎邏輯的。它以深刻的描寫而震撼着人們的心靈,併成為不朽名著。

篇24:復活讀書筆記

週六,我信手翻開《復活》一書,很快就被小説裏熟悉的章節和人物所吸引,一口氣讀了大半。撫卷沉思,不由得浮想聯翩。

小説名曰《復活》,它隱喻一個人泯滅的良知在某種精神力量的感化下能夠獲得重生。男女主人公透過各自的懺悔和寬恕,雙雙走向精神和道德的“復活”,使其人性得以復歸,這一切帶有濃厚的“不以暴力抗惡”和“道德的自我完善”的托爾斯泰的味道。他藉此從社會和個人的道德角度對政府、法庭、監獄、教會、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也讓每一個讀者思考個人道德和社會道德之間的關聯,思索怎樣來進行個人道德的自我完善。

咱們知道,由於種種原因,此刻的社會道德和個人道德已經到了一種瀕臨危機的狀態:自私自利,物慾膨脹,貪污受賄,腐化墮落……幾百人圍觀落水者卻無人前去相救,肇事司機將傷者在送醫院的途中將其扔下任其死亡自我卻逃之夭夭……我想這些人連十八世紀托爾斯泰筆下的涅郝柳多夫都不如。為什麼此刻很多人感歎好人難做?難做好人?就正因有人做了好事沒有被肯定相反被誤解。“槍打出頭鳥”,久而久之就讓人們達成了一個共識:你不去做好事你會沒事,你做了好事搞不好你就有事。這樣的共識不能不説是咱們道德水準的一個悲哀。相反,如果咱們能夠讓好人不再吃虧或被誤解,讓更多的人都能夠見義勇為或者多做好事,這就要求咱們的政府和媒體及社會的方方面面都來維護道德的規範,如此才能讓咱們的社會風氣有所好轉,讓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温馨無比。

《復活》之因此能夠感動人,這是正因它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問題,誠如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所言,《復活》較之其它作品,更能讓人清楚地看到托爾斯泰那雙直達心靈的眼睛。

篇25:復活讀書筆記

復活讀書筆記

好句欣賞:

我們活在世界上抱着一種荒謬的信念,以為我們自己就是生活的主人,人生在世就是為了享樂,這顯然是荒謬的。

要知道,既然我們被派到世界上來,那是出於某人的意志,為了達到某種目的。

顯然,我們不會有好下場,就像那不執行園主意志的園户那樣。主人的意志就表現在那些戒律裏。

只要人們執行那些戒律,人間就會建立起天堂,人們就能獲得至高無上的幸福。

那時他是一個誠實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青年,隨時準備為一切美好的事業獻身,如今成了一個荒淫放蕩、徹頭徹尾的利己主義者,喜愛的只是自己的享受,那時侯他覺得世界是一個祕密。

他懷着喜悦和激情千方百計要解開這個祕密,現在他覺得現實中的一切既簡單有明瞭,一切都是由他所處的現實環境所決定,那時候他認為必需和重要的是接觸大自然,接觸曾經生活過、思想過、接觸過的前人(如接觸哲學、詩歌)。

現在認為必需、和重要的是人為的規章制度,和跟同事們交往。那時候女人是神祕的,迷人的,正因為神祕才是迷人的創造物;現在,除了家裏的女人和朋友的妻子,一切女人的功用都是十分明確:女人是他已經嘗試過的最好的`享受工具。

那時候他不要錢,母親給他的錢,連三分之一都用不了,他可以放棄父親名下的田產分給他的佃户;現在母親每月給他一千五百盧布,他還不夠用,為了錢他已經跟母親有過幾次不愉快的交談,

那時候他認為精神上的人才是真正的我;現在則認為強壯而精力充沛、的我才是他自己。

他這才明白過來,原來他在最近這段時期對人們所發生的憎惡,特別是今天對公爵,對索菲雅,對米西,對柯爾涅依所發生的憎惡,其實就是對他自己的憎惡。

説來奇怪,這種承認自己卑鄙的心情,固然不免使人痛苦,同時卻又使人快樂而心安。

聶赫留朵夫生平已經不止一次地發生過他稱之為“靈魂的掃除”這類的事情。

他所謂的靈魂的掃除,指的是這樣一種精神狀態:往往經過很長一段時期的間隔以後,忽然,他感到他的內心生活疲沓了,有時甚至停頓了,就着手把堆積在他靈魂裏而成為這種停頓的原因的垃圾統統清除出去。

讀後感: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聶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復活不僅“救助”了馬斯洛娃,讓她明白世上不知是黑暗,還有善良的人,也“救助”了其它受着不公平待遇的人。他幫助被誣陷的囚犯,去找典獄長、副省長,那些它並不想見的人。復活的聶赫留朵夫成為了黑暗社會中的一個亮點。

想想聶赫留朵夫,再想想我們自己。他在一個不甚明朗的環境中復活,找回自己 ,而我們在一個十分光明的環境中就應該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讓人無法接受的事實。在報紙上曾刊過有個見義勇為的人總是不遺餘力對不正確的事做出糾正。有次他看見卡車司機亂吐檳榔汁,好心的勸他,卻因而被打了幾乎送了半條命!真是諷刺,報上這活生生的案例使的原本熱心的人不由得猶豫起來,最後大家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不再勸阻,變成一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這是一個好人的“墮落”。

篇26:《復活》讀書筆記

《復活》是托爾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認為是其創作的“最高的一峯”。它沒有《戰爭與和平》史詩般的恢宏氣魄和明亮的詩意,沒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瀾與不安的騷動。它,完全是體現了一位偉人的暮年心靈的穩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

我一直認為,一生中曾經破碎的人,一定真正的活過。其實,在生活中,破碎的東西更為真實、深刻。而在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中,我們不僅品味到一份真摯刻骨銘心的感情,而且瞭解了女主人公卡秋莎在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的幫助和鼓勵中從破碎到重新開始生活的一段人生歷程。

讀過此書之後,或許有人認為是涅柳多夫促使卡秋莎破碎,但我認為,是涅柳多夫促使卡秋莎體味了人生的種百味。雖然在卡秋莎的記憶中,涅柳多夫給了她把輝煌借給昨日的今朝。但畢竟,是她的愛心和同情心讓她再次重新生活――復活。畢竟,在破碎之後,她真正的活過。

我感動涅柳多夫敢於面對錯誤的那顆懺悔之心,敢於面對自己的錯誤的彌補,用自己的愛心和行動喚醒了一顆孤寂的心。

我喜歡斷樹殘枝萎葉,也喜歡舊寺鏽鍾頹牆;喜歡石階傾斜玉蘭拆裂,也喜歡殘月流星雲重霧冷……因為當我看見人們為一個悽慘的故事結局而歎息時,我常常遺憾人們沒有領悟到慘局背後的種種震撼之音,而在《復活》中,一個出乎意料的結局,展現了一顆善良的心,一個天下無雙的決心。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愛心,而且都應該有愛心,讓每一個世人,在心靈的牧場上,悄悄開始用心放牧身邊的一切,讓世界充滿美好、温馨、活力。

篇27:復活讀書筆記

選擇《復活》這本書來寫讀書筆記,主要是我看這本書時被裏面的情節所震撼,所影響,裏面的人物刻畫可謂是入木三分,栩栩如生,列夫托爾斯泰借聶赫留道夫的經歷和見聞,展示從城市到農村的社會陰暗面,對政府、法庭、監獄、教會、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不過,作品的後面部分,漸漸突出了不以暴力抗惡和自我修身的説教。

《復活》裏的兩位主人公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聶赫留朵夫和卡秋莎,我認為這兩人的變化是他們精神和道德的復活,也就是書名的意思吧。聶赫留朵夫以前是一位善良,熱情,充滿理想的青年,但是他處在一個黑暗,麻木的上層社會潛移默化下,他的良好品質也就悄然消失。而卡秋莎以前是一位純潔的美麗姑娘,但在八年的妓女生活中,她的品質也悄然變質。

這是否能證實那句:環境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呢?我覺得答案是確定的,正因為那黑暗醜陋的上層社會,麻木不仁,花天酒地的貴族,所以聶赫留朵夫被潛移默化了,他也開始變得麻木不仁了,他的良心被這些黑暗鎖在一個看不見的角落無聲地呼喊,卻無人理睬。正因為那黑暗,孤獨,無助的妓女生活,噁心,麻木的每一天,所以卡秋莎不再是卡秋莎了,而是馬洛斯娃,那個封閉了內心,墮落在無盡黑暗中的女人,她的純潔已被踐踏得破碎。

可見環境的影響力有多大,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被環境影響,也會有人“出淤泥而不染”的,就如陶淵明,林則徐在黑暗腐朽的官場,沒有和其他貪官一樣墮落,而是活出自己,陶淵明過起隱士生活,自由自在地享受着大自然的美麗,林則徐則挺身救民,進行虎門銷煙,愛國愛民。這説明只要有理想,有志氣,有想法,並且有支撐這些的內心,那麼你也可以“出淤泥而不染”。

但是在他們相遇的時候,聶赫留朵夫受到自己良心的譴責,這也預示着他的品質開始再次轉變,他的良心在一點一點地逃脱那些黑暗,當聶赫留朵夫滿懷激動的去米西家赴宴時,那些本讓他安逸舒適的豪華氣派和高雅氛圍,現在卻使他覺得厭惡,他開始看清每個人的本質柯爾查庚將軍粗魯得意;米西急於嫁人;公爵夫人裝腔作勢。這表明他的良心已逃脱成功,後來他回家反省自己,決定改變自己,他即將復活。可是當他開始轉變時,他收到的不是支持而是質疑,如:他把自己的土地廉價分給了農民的時候,他收穫的是農民懷疑的眼神,貴族們疑惑的言語;他決定與瑪斯洛娃結婚以洗清自己罪惡的時候,他的得到的是親友們鄙夷的眼神,眾人以為不可理喻的迴應。所以他開始困惑,但是在他茫然時,他看到了希望――瑪斯洛娃的改變,讓他足以拋棄官場的地位與金錢的誘惑,他的精神復活了。

瑪絲洛娃也有她自己的“復活”歷程。不過,她的“復活”卻完全沒有聶赫留朵夫的那種贖罪的味道。當聶赫留朵夫第一次探監時,她所“復活”的僅僅是她當初的那個清清白白的自我而已,她那時仍處於“墮落”之中。她習慣性地衝他媚笑,還索要盧布。聶赫留朵夫第二次探監時,特意向她表示懺悔,並提出同她結婚的要求,這一切引起瑪絲洛娃對往事的回憶和對他的仇恨;回憶的大門一經打開,瑪絲洛娃便逐漸從渾渾噩噩的生活中甦醒過來。聶赫留朵夫第三次見她時,她同以前相比已經判若兩人。聶赫留朵夫在日記中説她正在“復活”,的確不無道理。不過,瑪絲洛娜的“復活”雖始自聶赫留朵夫的“懺悔”所引起的對美好往事的回憶,但她的最終完成卻是在她流放地的政治犯接觸之後。她受到這些品德高尚的人的影響,學到了他們敢於為理想獻身的精神,尤其是西蒙鬆對她的發自內心的愛情,更使她意識到了人的尊嚴和自身的價值。她重新愛上了聶赫留朵夫,卻不願因此耽誤他的前程而甘願同西蒙鬆結合。少女時代的卡秋莎終於迴歸。她的純潔的道德也失而復得。瑪絲洛娃在精神上徹底“復活”了,或者説她得到了完全的新生。

他們兩的轉變是我樂於看到的,但可能我還小不明白為什麼他們最後沒在一起,畢竟許多小説,電影,童話都是如此美好的結局,所以我有些憤慨,有些不滿,但是後來我想明白了,涅赫留朵夫所追求的並不只是卡秋莎,還有那通向復活的路,所以他積極改變了,也成功了。《聖經》教會了他人不但不可恨仇敵,而要愛仇敵。我從他的身上學到的最珍貴的一點就是他的自我改變,雖然他曾經也墮落過,但當他良心發現後,做了許多好事來彌補過錯,這是任何人都值得擁有的。我想當一個人犯下錯誤時,不論這個錯誤是大是小,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刻的檢討自己,承擔自己所犯的過錯。《復活》是托爾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認為是其創作的“ 最高的一峯” 。它沒有《戰爭與和平》史詩般的恢宏氣魄和明亮的詩意,沒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瀾與不安的騷動-- 它,完全是體現了一位偉人的暮年心靈的穩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小説揭露了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吏,觸及了舊社會制度的本質。

涅赫留朵夫是一個“懺悔”貴族的典型。他通過“靈魂淨化”進行反省,改變。我相信他這個形象能成為當今許多人的學習榜樣,我也希望人們能跟他一樣,讓被污濁黑暗的社會困住的道德和精神復活過來。

托爾斯泰通過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一幅幅沙俄社會的真實圖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監禁無辜百姓的牢獄;金碧輝煌的教堂和襤褸憔悴的犯人;荒芫破產的農村和豪華奢侈的京都 ;茫茫的西伯利亞和手銬腳鐐的政治犯。托爾斯泰以最清醒的現實主義態度對當時的全套國家機器進行了激烈的抨擊。

《復活》這本書還從方方面面體現出當時社會的黑暗以及人們的道德喪失。聶赫留朵夫本身對於這種生活十分厭惡,但是人因環境而變,所以當他身處在黑暗的環境中時,變得墮落這是自己無法掌控的。這讓我懂得善與惡都是一念之差,只要受到影響便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有仔細的把握好生命的小船,才不會迷失方向,永遠保持真正的自我。

要克服使人們飽受的駭人聽聞的罪惡,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總是有罪的,因此既不該懲罰別人,也無法糾正別人。當我遇到了一切追求精神生活的人常常遇到的情況。那就是我起初覺得古怪、荒誕甚至可笑的思想,卻不斷被生活所證實,有朝一日我會忽然發覺這原是及其平凡的無可懷疑的真理。

篇28:復活讀書筆記

曾幾何時,我熱衷於西方文學。那對細節深入肌理的刻畫,對人物本真性格的塑造勾勒,對社會的有力鞭笞,以及對嚮往光明的人卻最終淪落與泯滅的悲慼,如同在靜靜的時光中沉湎於一杯香甜濃馥的咖啡,既滿溢着濃烈熱切的情感,又在歲月喧囂的時光中多了幾分細細推敲琢磨的愉悦感。

無數的角色曾在那些黑暗動盪的社會中掙扎,卻在可怕的現實面前脆弱的如同一隻嬌小的白蝶,在烈火的灼烤中有如隨水漂零的桃花,縱使有敢於怒放的勇氣,最終卻也香消玉殞。我為他們的執着而動容,為他們的結局而惆悵。難道那些懷揣着希望與夢想的人們,最終只能成為社會的犧牲品,而不能在煉獄中重生、覺醒嗎?

被滿腹的心緒困擾着,輾轉於內心強烈的吶喊,我在迷途的恍惚之中邂逅了這本《復活》。或許這一次,人們才終是能夠追求自己之所愛,探尋內心真正之所想?想象過他們在絕境中逆風飛翔,因挫傷而如同死水般凝滯的心靈也在追尋後獲得復活與蘇生。

透過這本書,我認識到了另一個社會,另一個時代。聶赫留朵夫,曾和一位伊人,姑媽家的女僕,瑪絲洛娃,在禁斷花園的一角,怒放出了愛情的花朵。他們曾在那份年少青澀的熾熱中悸動,也曾在一絲眼神的觸動中訴説戀慕的言語。兩人如同相依的鴛鴦,在獨屬於自己的一方水萍嬉泳。沒人知道那時的他們內心有多麼幸福。

幸福的生活總是不能長久。聶赫留朵夫在貴族的生活中逐漸變得墮落而自私自利。他最終拋棄了她。這沉重的打擊,使得瑪絲洛娃不得不流落到社會的底層。多年以後,在一場平常的審判中,被誣陷的瑪絲洛娃作為罪人的姿態出庭。那份當初的愧疚與自責牽動了埋藏在聶赫留朵夫內心罪孽的餘種,萌發了赦贖的幼芽。

正是這份勇氣使他邁出腳步,見識了監獄裏人民的水深火熱,人民遭受社會的侵蝕而自私自利;見識過所謂上流社會暗湧的腐敗與黑暗。所謂的貴族階級,背後卻有嗜血成性,殘忍暴戾的一面。社會的動盪與黑暗喚醒了這位純真青年的內心。他突破了貴族思想的束縛,放棄貴族特權,和這罪惡的階級徹底決裂。他不僅勇於站出來,請律師為卑微的瑪絲洛娃辯護,陪伴她流放西伯利亞,同時還將自己的土地以極低的價格租賃給農民。縱使他放棄了自己原來的生活,但他卻收穫了一種全新的靈魂上的解放,令人感覺無比的舒暢。這樣,瑪絲洛娃和聶赫留朵夫,都通過這種方式過上了理想的日子,實現了精神上的復活。

曾經贖罪的種子綻放出善良的花朵,在如同淤灘般的社會中,心靈有如浴火重生的火鳳,洗盡滿袖鉛華愁塵,還原到人性本來的單純模樣他們在物質與驕奢縱橫喧囂的時代,獨自堅守那片心靈的淨土。

我為他們終能觸及幸福的碩果而歡呼雀躍,卻留下對自身無盡的思索。當我們理所當然地評判着社會不良風氣的理所當然,又是否常常種下一棵贖罪的草種呢?在我們無意中做了被人所不齒的事的時候,當我們曾在負罪與愧疚感的深淵中掙扎的時候,我們又是否能用於堅守內心的方塘一畝,為內心注入道德的活水,澆灌出善良的花朵呢?

牆角的紫荊花沐浴着大好的春光,馥郁正濃。放下書本,內心只剩下如細雨�毆�輕塵後的寧靜。打開窗,讓明媚的暖陽隨着和煦的清風探出頭來。閃爍的瞳仁對明天堅信不疑,善良之花正訴説着無言的花語。而當下的我們,一定能聽見青春的聲音,正向着燦爛的明天飛奔而去。

篇29:復活讀書筆記

《復活》與《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為列夫・托爾斯泰的三部代表作。,講述了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引誘姑媽家女僕瑪絲洛娃,使她懷孕並被趕出家門。後來,她淪為妓女,因被指控謀財害命而受審判。男主人公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見到從前被他引誘的女人,深受良心譴責。他為她奔走伸冤,並請求同她結婚,以贖回自己的罪過。上訴失敗後,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亞。他的行為感動了她,使她重新愛他。但為了不損害他的名譽和地位,她最終沒有和他結婚而同一個革命者結為伉儷。

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可謂淋漓盡致,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對女主人公鋃鐺入獄後的頹蒼白無力――“這個女人腳穿麻布襪,外套囚犯穿的棉鞋,頭上扎着一塊白頭巾,顯然有意讓幾綹烏黑的鬈髮從頭巾裏露出來。她的臉色異常蒼白,彷彿儲存在地窖裏的土豆的新芽。那是長期坐牢的人的通病。她那雙短而闊的手和從囚袍寬大領口裏露出來的豐滿脖子,也是那樣蒼白。她那雙眼睛,在蒼白無光的臉龐襯托下,顯得格外烏黑髮亮,雖然有點浮腫,但十分靈活”。映襯出了男主人公犯下罪惡後導致的悲劇,彷彿是對後來他的“復活”先抑後揚。

有人認為,《復活》是為瑪絲洛娃而寫,她從青春的美麗年華到獄中被冤的階下囚,再到法庭上的重逢,最後是男主人公對她的付出,她卻不敢、不能接受男主人公的再次的愛,她變的成熟了,她不想拖累他,她經歷了起起落落得意精神重塑。

也有人認為,《復活》也為聶赫留朵夫而寫,是他自我精神的復活。而我從他的身上學到的最珍貴的一點就是他的自我改變,雖然他曾經也墮落過,但當他良心發現後,做了許多好事來彌補過錯,這是任何人都值得擁有的。我想當一個人犯下錯誤時,不論這個錯誤是大是小,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刻的檢討自己,承擔自己所犯的過錯,從而完成精神的.重塑。

一個人做錯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改變自己,不去進行一次精神的“復活”!

篇30:復活讀書筆記

《復活》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三大名着之一,這部作品從1889年寫起,斷斷續續,延長了1年才完成。列寧稱其為最清醒的現實主義作品,十九世紀皮瓣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峯及藝術總結。

《復活》這本書,我讀了至少三遍以上。我比較喜歡看書,起初,父親把他作為生日禮物送給我。那時候年紀小隻是被他的書名所吸引,就懷着什麼是復活,哪些東西能復活這些問題在書中找答案。也只是粗淺感覺這本書寫的好,很與眾不同,但是具體説不出個所以然來。隨着時間的推移,讀的書多了,積累的知識多了,偶然與同學談及此書,這本甚至連作者都不是太瞭解書,竟然讓我的生活中多了一個志同道合的好友。看她對此書很是喜愛,便將一直珍藏的書贈與她。我們閒暇時便一起討論文學上的問題。對這本書的認識也就更加深刻一點,鑑於對列夫托爾斯泰的好奇,便將他的所有作品仔細研讀了一遍。與此同時也深深被列夫托爾斯泰的文字所折服。他字裏行間的言語都是當時處於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的心聲,都是現實存在的心靈的聲音。他的文字雖然沒有浮誇的修飾,也沒有華麗的裝飾,但是,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震撼,讓人們的思想得到洗滌,恢復到最本真的自己。

一代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晚年過得很是樸素,他經常混跡於街頭,背上搭着個口袋,()從莫斯科步行到到200公里外的雅思那雅·波良娜,像個落魄的流浪漢,到樂得自在,甚至接受過一位貴族夫人的賞錢,使得知真相的夫人懊惱不已。列夫托爾斯泰並沒有什麼架子,親切的很,他也算在嘗試脱下那些特權後的生活是什麼樣的。想必文中那些關於農民土地問題,也是他的親身經歷,實際的經歷比任何空談文學更加震撼人心。文學作品的價值大都在於它可以歷久彌新。

雖然《復活》寫於十九世紀,講述的也是沙皇統治俄國時的故事,按理説,我們這些二十一世中國新青年,與這大部頭的外國文學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去,但是,即便故事是舊的,作者列夫托爾斯泰借主人翁傳遞出那種精神卻是鮮活的,值得我們去學習、去體會。文中的聶赫留朵夫明顯帶着托爾斯泰的思想,敢於突破階級界限,驅除階級偏見和自私的個人主義,帶着平等博愛的原則去關愛並照顧社會“底層”人們。同樣,對於我們而言,我們時常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為了自己的利益服務,很少顧及他人,而《復活》告訴我們,當你為自己的私慾而活的時候,你是一個“動物的人”,用中國哲學大師馮友蘭的話來説就是“小我”,這是最狹隘的人生境界;但當你不只為自己而活為自己而活為自己而活為自己而活,你的身上敢於擔當起另一種責任時,你便成為了一個“精神的人”,即達到了“”大我“的人生境界。人人都會犯錯,我們需要的是去認識這樣的錯誤,不要久而久之將它當作對的事去做了,我們更需要不斷完善自己,改造自己,完成心靈的救贖,精神的復活。

《復活》文章中體現出列夫托爾斯泰對於階級制度、教會制度、社會制度,乃至經濟制度的批判。他從農民的角度出發,將農民的心裏放進自己的批判、自己的學説中。男主角聶赫留朵夫對於農奴私生女瑪絲洛娃的玩弄是其階級、社會地位的支持和慫恿造成的,也是瑪絲洛娃屈辱命運的根源。造成這種不公正待遇只因為農民的貧困、無權,農民的貧困、無權是由於土地問題無法解決所造成的,因為農民根本不受法律保護。

篇31:復活讀書筆記

《復活》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問題,人類最美好的感情的復活體現了一位偉人暮年心靈的穩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世界百部經典着作之一,俄國文學史上的經典名作。

《復活》是俄國有名作家托爾斯泰的代表作,相信有很多人在學生時代就曾閲讀過這本書。在我國自20世紀初至今已出版過6種譯本,三四十年代先後有戲劇家田漢和夏衍改編的同名劇本的發表和上演,作品和它的主人公已成為我國讀者和觀眾極為熟悉和喜愛的人物形象。

《復活》是托爾斯泰的世界觀轉變以後的一部長篇小説,是他思想、宗教倫理和美學探索的總結性作品。它是以一個真實的案件為基礎構思而成的小説,表現了主人公的“心靈淨化”過程,同時揭露了沙皇專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質以及教會的醜惡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爾斯泰世界觀的終結作品。小説情節起伏跌宕,人物刻畫入木三分。以託翁晚年爐火純青的老辣筆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與女性在“靈與肉”之間的痛苦掙扎。這部史詩般的經典着作,被譽為“19世紀俄國生活的百科全書”。

《復活》是歌頌人類同情的最美的詩--最真實的詩,書中體現了卑劣與德性,一切都以不寬不猛的態度、鎮靜的聰明與博愛的憐憫去觀察。它高於《悲慘世界》,因為這裏沒有一點幻想的、虛構的、編造的東西,全都是生活本身。在這裏,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繪的精確、筆力的雄渾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度。這與作品內容的嚴厲性是相符合的。在這裏,面對人類的苦難,作家保持了高超的鎮靜,然而讀者卻不得不為見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動。托爾斯泰在這裏的挖掘比以往要深。可以説整個俄國都被他翻了出來。他再現的藝術世界已經達到可作為一面“鏡子”的程度。偉大的真實!正因為作品除去了浪漫主義的萎靡因素,因而整個顯出了威力,如同米開朗琪羅的雕塑一般。然而這不是一座普通的雕塑,是一座宏偉的紀念碑。它把19世紀末整個俄國的現實熔鑄進去,上面刻有窮人、貴族、獄吏、監犯、革命者、醫生、學生……裏面混合了懺悔、憐憫、寬容、無恥、欺詐、放蕩……這裏,作者唱出了人類藝術最崇高的歌:“我們為不幸者撒一掬淚,人世的悲歡感動我們的心。”當我們打開這本書,我們不禁感受到有一種心靈的復活--人類最美好的感情的復活!

即使是當代,許多人也許正在悄然地埋葬自己的這些美好的感情卻毫無所覺。在這種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正是《復活》這樣的作品來喚醒沉睡的心嗎?正如花草需要春天的甘霖才能長出新綠,人類需要博愛與同情才能繼續不息、日進無疆。抑或這就是使《復活》不朽的原因。

《復活》裏寫的雖然是貴族的懺悔,但是托爾斯泰並不是把這個母題當做貴族,他是把懺悔放在人的心靈的內在的、普遍的矛盾中展開的。人都有神性和獸性。當人放縱了自己,就可能墮落;而當人自覺,就可能“復活”。所以托爾斯泰主張以“道德的自我完成”來改變社會的不平等和罪惡。在社會革命激烈的時代,他提倡“勿以暴力抗惡”,是反對階級鬥爭的。但是,作為人類尋求精神解放的一種文獻,在我們這個把道德的自我完善當成笑話的時代,讀這樣的書,也許會引起某種慚愧的感覺

篇32:復活讀書筆記

摘抄:那時他是一個誠實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青年,隨時準備為一切美好的事業獻身,如今成了一個荒淫放蕩、徹頭徹尾的利己主義者,喜愛的只是自己的享受,那時侯他覺得世界是一個祕密,他懷着喜悦和激情千方百計要解開這個祕密,現在他覺得現實中的一切既簡單有明瞭,一切都是由他所處的現實環境所決定,那時候他認為必需和重要的是接觸大自然,接觸曾經生活過、思想過、接觸過的前人(如接觸哲學、詩歌),現在認為必需、和重要的是人為的規章制度,和跟同事們交往。那時候女人是神祕的,迷人的,正因為神祕才是迷人的創造物;現在,除了家裏的女人和朋友的妻子,一切女人的功用都是十分明確:女人是他已經嘗試過的最好的享受工具。那時候他不要錢,母親給他的錢,連三分之一都用不了,他可以放棄父親名下的田產分給他的佃户;現在母親每月給他一千五百盧布,他還不夠用,為了錢他已經跟母親有過幾次不愉快的交談。那時候他認為精神上的人才是真正的我;現在則認為強壯而精力充沛、的我才是他自己。

我覺得這段寫得非常精彩,也寫得非常的現實,短短几百字,卻生動的描繪出了很多人的人生歷程。仔細品嚐,我越發覺得作者的偉大與睿智。難道很多人的一生不就是在善、惡的掙扎與對抗中度過的嗎?

人從生下來開始,本性到底是善是惡?自古以來便有爭議。我覺得人剛生下來時,並無所謂善惡,他們就像一塊純淨的不能再純淨的冰塊,沒有一點污點。在後天的成長中,伴隨着自己的個性和生長環境,每個人都會變得不一樣,有善,有惡,或者善惡皆有。

我小的時候非常單純,常常幻想到這世界是多麼的美麗,和親人、朋友們在一起是多麼的快樂和幸福,長大了我想幹嘛幹嘛,但是,隨着年齡增長,我發現這世界並不是自己原先所想象的那樣,而現在的很多東西也並不是自己當初想要的,但我能怎麼辦呢?有時你對什麼東西非常討厭,不屑為之,但結果你偏偏要去與之接觸,並且還要笑臉相迎,此時你是什麼感受?改變它嗎?這時我想起了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旁邊矗立着的一塊墓碑,上面刻着一段非常著名的話:“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當我進入暮年以後,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我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

當我現在躺在牀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後,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後,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在不知不覺中我已經是一名二十多歲的青年了,後面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可能要經歷各種的磨難和誘惑,各種選擇和放棄。也許我的一生也將不停的在善、惡的掙扎與對抗中老去……

以後的命運是怎麼樣的'我不知道,我的工作是什麼我也不知道,現在我唯有緊緊抓住自己的目標,低調的為之奮鬥。我在心裏默默的暗示自己,不管以後的世界是怎麼樣的,我都要堅持一份本心,一份與人為善的心,不管善惡怎麼爭鬥,總是邪不勝正的!

摘抄:從那時候起到今天,他已經有很長一段時期沒有打掃過他的靈魂,所以他從來也沒有象這樣骯髒過,他的良心所要求的東西和他所過的生活之間也從來沒有象這樣不協調過。他看到這個差距,不由得心驚肉跳。

人們在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大量的信息,好的,壞的全都撲面而來。好的不容易接收,壞的卻擋不住,所以我們經常都要定期“清掃”。

作為一名青年,我比誰都希望進步,我想變得更優秀。然而,在奮鬥的過程中,有時總會停滯不前,不僅如此,有時反而會倒退。這段時間基本上都是處於迷茫、懶惰、灰心、鬱悶、貪玩等狀態之下,怎麼辦呢?一時想改又改不過來,想馬上步入正軌可難了。此時,只有自我反思了,在這一過程中不斷自我反省、自我批評、自我提高。經過這一階段之後,神清氣爽,明顯感覺自己從思想上、精神上進步了許多。因此,常常反思是有助於自己更好的成長的。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睿智人生,我輩所求也。

對作品的看法:

它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問題,復活,也是人類最美好感情的復活。同時它也是歌頌人類同情心的最美的詩、最真實的詩。

篇33:復活讀書筆記

復活讀書筆記1

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一位著名的小説家。《復活》是托爾斯泰晚年嘔心瀝血十餘載的鉅著,也是他一生思想和藝術的結晶。這部小説被譽為世界百部經典著作之一,它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問題。

本書寫的是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瑪絲洛娃的精神上的復活,主要是聶赫留朵夫精神上的復活。小説中多次寫到,在聶赫留朵夫身上,精神上的人性與野性在較量。聶赫留朵夫大學時期是一個純潔、熱誠、朝氣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但是進入軍隊和上流社會後,他過起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野性的一面統治了他的靈魂,人性在慢慢消磨,然後封存了。他第二次見到瑪絲洛娃,以及後來的七八年的時間,便是野性佔領精神上風的時期。就在這一段時期他誘惑了瑪絲洛娃,並將懷孕的瑪絲洛娃拋棄,而使她淪落到後來的悲慘境地。直到在法庭上巧遇瑪絲洛娃,回想當年,良心發現,人性的一面被重新喚醒,漸漸戰勝了野性的一面。在替瑪絲洛娃上訴的三個多月內,聶赫留夫親眼目睹了農村生活的千瘡百孔、農民出境的破敗不堪、婦女的命途多舛以及一個囚犯的悲慘淒涼的境遇。在此,他對法律、政治和制度的認識有了一個深刻的轉變。小説揭露了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吏,觸及了舊法律的本質,和沙皇專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質以及教會的醜惡罪行。

小説以“最清醒的現實主義”撕下的一切假面具,揭露了法律制度的虛偽和反人民的本質。小説批判了整個官僚機構,勾劃了國家機構中各級官吏的醜惡嘴臉,無情的揭露了官方教會的虛偽,暴露了神父們的市儈嘴臉和宗教儀式的荒誕無稽,表現了長期受教會欺騙和敲詐的農民對它的深刻仇恨。小説還從經濟制度上探究了人民的痛苦不幸的根源,否定了土地私有制,提出了要解決農民與土地的矛盾必須把土地歸還農民的看法,表明了作者對土地的正確認識,也反映了俄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夕農民對土地佔有制的憤怒抗議。

讀完《復活》之後,我終於有所瞭解,終於明白了為什幺命名為《復活》。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有罪嗎?其實,他們並沒有什幺錯,關鍵在於這個社會,當時的社會是一個濃厚的利已主義社會,土地私有制的階級社會。這個社會造就了他們的命運,他們為了生活,不得不適應於這個社會,不得不屈服於這個社會。小説情節起伏跌宕,人物刻畫入木三分。以托爾斯泰晚年爐火純青的老辣筆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與女性在“靈與肉”之間的痛苦掙扎。在這裏,托爾斯泰目光的犀利、描繪的精確、筆力的雄渾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度。這與作品內容的嚴肅性是相符合的。在這裏,面對人類的苦難,作家保持了高超的鎮靜,然而讀者卻不得不為見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動。托爾斯泰在這裏的挖掘比以往要深。可以説整個俄國都被他翻了出來。他再現的藝術世界已經達到可作為一面“鏡子”的程度。正因為作品除去了浪漫主義的萎靡因素,因而整個顯出了威力,它把19世紀末整個俄國的現實熔鑄進去,上面刻有窮人、貴族、獄吏、監犯、革命者、醫生、妓女、學生……裏面混合了懺悔、憐憫、寬容、無恥、欺詐、放蕩……這裏,托爾斯泰唱出了人類藝術最崇高的歌:“我們為不幸者撒一掬淚,人世的悲歡感動我們的心。”

復活讀書筆記2

托爾斯泰的這本小説,就語言風格而言,讀起來簡明易懂,讓我感到輕鬆。而小説要表達的意義,卻不是那麼輕鬆,而是很嚴肅的,並且我認為是多重的。這本小説應該説有兩條主線。一條是圍繞聶赫留朵夫與瑪絲託娃之間的故事展開的,帶有主人公個人的感情色彩。這是一個曲折感人的故事;另一條則圍繞着男主人公對於這個社會法制和道德的思考展開,有着普世的意義,作者在此對全人類拋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同時也借主人公只口,給了我們他自己的思考和答案。當然,除了最重要的這兩部分,我認為還有一些穿插於其中的一些關於人類的其他問題的思考。

托爾斯泰為這部傑作起名叫《復活》,書中寫到聶赫留朵夫的日記裏有這樣一句話”我覺得她的內心在變化,連我都不敢相信,可是我覺得她就是在復活。“看到這裏,我就明白了為什麼書名叫做”復活“。作者指的便是聶赫留朵夫和瑪絲託娃兩個人的復活,這是”精神“的復活。從在法庭上認出瑪絲託娃,羞愧得回憶起自己做過的無恥的事情,包括髮覺自己目前生活圈是多麼的卑鄙無恥,決定與之完全斷絕關係;從他決定幫她上訴,到最後堅定信念要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來幫助她,為她的內心一絲一毫的波動,變化而感到憂慮,到最後明確自己是真的又像當年那樣愛着瑪絲託娃。這整整三個月的時間,他在一點點,一步步地完成自己”復活“的過程。瑪絲託娃的“復活“,也是前而易見的:一開始她痛恨聶赫留朵夫,認為他將她當成玩樂的工具後,又想把她當成救贖自己的工具,但她也在內心裏發生變化,她發現他的真誠,便開始願意做任何一件讓他滿意的事情――為了他她不再喝酒;去醫院裏認真工作;不再與男人有任何關係;在監獄裏關心,幫助獄友;在與政治犯同赴西伯利亞的路途中被感動,被影響;她原本的善良純真又凸顯出來;她寧願犧牲自己的愛情,不願意因為自己曾經的妓女身份讓聶赫留朵夫受苦而最後拒絕與他結婚。她表現出的一切都説明她已經不再是那個賣弄風情,自甘墮落的瑪絲託娃。

在聶赫留朵夫為瑪絲託娃的案件上訴而奔走的過程中,他四處求人,見到了各色人物如數位將軍,公爵,還有將軍夫人,小姐,他們醜惡的嘴臉,不光明的勾當讓他生理上感到噁心,心裏上感到鄙視。書中好幾處有這樣的細節,描寫到聶赫留朵夫一覺醒來,就立刻開始對自己昨天做過的事情和昨天的思想進行自我反思和鄙視,批評。他就是這樣在這段時間裏不斷地悔過,不斷地審視自己,慢慢將心裏的疑慮和困惑解開。

他在各大監獄裏見到了太多的囚徒,監獄裏陰暗殘忍的一切使他思考起這個世界的法制和道德問題。書中那些監獄外的官員,所謂的正義的人,説起監獄裏那些“有罪”的人,都是用“他們就這號兒人嘛”,並且説起來還帶着蔑視和嘲笑。好像他們自己本身是有多正義,多光明磊落。殊不知這些制定法律,將那一號兒人繩之以法的人,其實也沒什麼差別,只不過他們隱藏得好,在官銜的庇護下,在上頭“指示”下,他們也一樣幹盡壞事,甚至更加地殘忍。就本書前半部分描寫的陪審團審理案件這一情節,就很諷刺。順便説一句,這讓我想起《十二怒漢》這部電影。書中情節和電影裏一樣,陪審人員就根本不在乎自己的這個決定對被告意味着什麼。還有庭長大人,由於急着去與情人約會,而想草草結束案件的審理,即使陪審團提交的結論有矛盾之處也想不了了之,這樣的法庭,這樣的裁決體制,從上到下都充斥着對人性的蔑視!

描寫案件審理這一段還只是用間接的諷刺手法,讓讀者暗自感受到這樣的荒謬。而本書的高潮和結尾部分,就是托爾斯泰借主人公之口,提出了自己對這種畸形的社會道德和漏洞百出的所謂法制體系的抗議。這樣本身也有罪,本身也不正義的一部分人,怎麼可以去定另一部分人的罪呢?(而因為社會上的各種腐敗風氣,很多人根本是無辜的,卻進了監獄)而把這樣一羣人集中到一起,關押起來,那樣惡劣,殘酷的環境恰恰會使這一羣“罪人”變得更加墮落,離光明越來越遠。所以作者在擔憂,要知道這樣是根本不可能根治犯罪,使百姓真正幸福的。

最後,那個英國人到監獄裏去傳教,作者便讓一本福音書解答了聶赫留朵夫的所有疑慮,給了他一個肯定的答案。那就是要無數次的寬恕人。因為每個人在上帝面前都是有罪的。書中作者也多次寫到有關宗教,信仰的.問題。他諷刺而氣憤地寫道,人們利用了宗教。官員利用宗教馴服百姓,愚弄百姓。這個問題在人類歷史上存在了很久很久了。可以看出托爾斯泰贊同的是宗教本身,他讚揚宗教的聖潔思想,並且深信宗教思想裏宣揚的真善美能夠“拯救”全人類,讓大家都像主人公一樣能夠“復活”,但不幸的卻是,自從宗教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有人打着它的名號,為自己斂財;甚至是為自己消滅敵人,以上帝的名義進行各種聖戰,實則為了自己的利益荼毒生靈。

聶赫留朵夫弄明白了自己心中的疑惑,他復活過來開始了全新的生活。但是,在現在,我們的社會中還在不斷地湧現只為自己享樂的行屍走肉,托爾斯泰憂慮的問題,到現在也沒能在全人類範圍內解決。

另外,我覺得,這本書給了我太多的信息量,很多其中的道理,我還需要時間慢慢吸收。

復活讀書筆記3

看《復活》花了我很長的時間,開始看的時候我覺得這本小説有點兒枯燥並打算不再看下去了,但是從第一部的中段開始,故事的情節開始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

這個故事的情節其實很簡單,描述了原本心靈純潔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了瑪絲洛娃以後拋棄了她。後來他們又相遇在法庭上,由於瑪絲洛娃被誣陷為殺人犯,引起了聶赫留朵夫心靈中善良的一面開始復活。覺醒的聶赫留朵夫為了彌補他所犯下的錯誤,幫助瑪絲洛娃洗脱她的罪名。而在這個過程中,聶赫留朵夫接觸了許多他平時都瞧不起的低下階級的人和奴隸,發現了許多非常不人道和不公平的制度,更發現了自己在墮落的期間是那麼虛偽與令人討厭。而且也發現瑪絲洛娃因為自己當年所做的那件事而淪為妓女卻不知羞恥。通過聶赫留朵夫的努力,他不但讓自己心靈美好的一面復活了,也幫助瑪絲洛娃改過自新。

雖然説整個故事時間發展並不長,作家只是寫了聶赫留朵夫幫助瑪絲洛娃撕脱罪名這一件事。但是這短短的一個故事裏穿插了許多不同人的不同故事,以反映當時在沙皇統治時期人們的生活在不同的階級有着天淵之別。小説可以成為一本名著且深受大眾的喜此,並使列夫?托爾斯泰成為名作家,我認為在於她所描述的故事,還有要表達的主題。書中所描述的內容決不是作者自己憑空的想象,他通過描述這樣一個故事使我們看出在當時階級觀念是如此的可怕。從書中的人對待這位有身份有地位的聶赫留朵夫公爵的態度以及對待農民、犯人、傭人的態度,就可以看出這個階級關念。

第一部

在這個故事的開始,首先出現的是淪為妓女的瑪絲洛娃被誣陷為殺人犯,然後在法庭上與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法庭上相遇了。男主人公的良心開始不安,在審判中插入了聶赫留朵夫回想起自己對瑪絲洛娃所做的事,看到瑪絲洛娃由那個純潔的女孩,變成現在的一個毫無羞恥的妓女。主人公開始猶豫是否要向瑪絲洛娃承認自己的罪過,並給予補償。是呀,的確對於所有那些有地位的人來説這都是一件很難抉擇的事情。想想看,你有錢,有地位,別人看見你都敬你三分。不要説那個年代,直到現在,有誰不想這樣一直保持下去。

他這樣做等於自毀前途,於是聶赫留朵夫放棄了這個念頭。但是當瑪絲洛娃被判服15年的苦役時,一直沉迷於榮華富貴之中的聶赫留朵夫人性中純潔善良的一面在沉睡多年以後終於復活了。

可是讓聶赫留朵夫失望的是當他向瑪絲洛娃認罪時這個女人已經對他的熱情異常的冷淡。這時的聶赫留朵夫終於意識到當年所犯下的錯誤是如此之大,他對瑪絲洛娃的傷害又是如此的深。要是你是當時的聶赫留朵夫,你會怎麼做呢?是決定放棄這個計劃繼續過他的花花生活與一位公爵的女兒結婚,還是低聲下氣的去到處求人幫着瑪絲洛娃並已娶她來彌補所犯下的罪過呢?以聶赫留朵夫當時的地位與名聲要找關係並不難,但是為了一個現在已淪為妓女的女人值得嗎?是的,選擇放棄的確是個很好的決定,你可以假裝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但是試問這樣你的良心還好過嗎?在心靈復活的初階的聶赫留朵夫的確想過這樣的問題。然而在他自己的一起“靈魂大清洗”即自我反思以後,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從當上軍官以後過的生活是那麼的骯髒!反思以後的聶赫留朵夫對貴族的看法完全改變的了。他開始意識到這些人是多麼的虛偽,為了討好那些上層的人説一些阿諛奉承的話。然而看到這裏,令我深思的是如此多年來,人性的虛偽還是改不了。現在為了升官發財的人們還不是一樣説一些討人喜歡的話或給錢收買別人?當人們在做這些事的時候恐怕並不覺得自己的做法是那樣的可恥、卑賤吧。在第一部分的一章裏有着這樣的一段對話:

“聶赫留朵夫‘不論你説的多麼難聽,也説不出我心裏是什麼滋味,你想象不出我覺得對不起你,心裏有多麼難受……’瑪絲洛娃‘我覺得對不起你……’她惡狠狠地學着他的腔調説。‘那時候你倒不覺得,去塞給我一百布盧。那就是你出的價錢……’瑪絲洛娃‘你是想拿我來拯救你自己,你今生拿我尋歡作樂,來世還要拿我來拯救自己!……”

是的,當人犯錯的時候的確很難意識到對人和事的傷害又多大,身體所受的傷害可能還有辦法可以改正過來,但是心靈上的傷害才是傷到的最深之處。要想改變一個人的心靈是困難的,而復活所描寫的正是人性善良的一面得到釋放的故事。正是一個人由惡變善的過程。

對我而言,這一句話總結得十分精確:“每個人身上都具有各種各樣的本性的胚胎,有時表現出這一種本性,有時表現出那一種本性;有時變得面目全非,其實還是原來那個人”

第二部

我們可以通過第二部來了解那些當權的“大人”是如何欺壓老百姓的。對於那些被判錯的犯人,和那些由於無緣無故而被人關進監獄的人,當權者表現的是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好心的聶赫留朵夫盡心盡力地幫助這些人,可是要想想一個國家裏有多少的人是被受誣陷的,單憑他自己的力量又能改變多少呢?令我覺得尤其可怕的一幕是,在聶赫留朵夫告訴農民要把自己的田分給他們的時候。差不多沒有一個人願意接受,不是他們不想要,而是因為他們都認為沒有一個人會做出這樣的事,大家都猜想這是老爺所設的陷阱,為的是想進一步剝削他們。這時的聶赫留朵夫被大家當成是一個怪人,承受着這樣的壓力,就好比我們在生活中被人當成了異類。他與以前的好鵬相遇,卻發現有着遠大理想的朋友也變得那樣庸俗了。人性惡習的感染是如此的恐怖。同樣是原來那個人,但是思想卻和你以前所見的截然不同了。

聶赫留朵夫的心靈復活也不是那麼順利的,在他去求瑪麗艾特的時候,自己又陷入以前的那種日中,惡果的種也開始有點萌芽。是的,在我們的心靈還沒有完全成熟的階段或者已經成熟的階段,也是很難抵擋這些誘惑的,這時候我們就需要用某一種力量來控制自己。恐怕比壞行為更可悲的是產生壞思想。第二部所見的事最好的一個總結就是一切關於正義、善、法律、宗教、上帝等等的話不可能是空話,為的只是掩蓋最無恥的貪慾和殘忍。

對於“真正的上等社會”這一個解釋是我最欣賞的一段;對於那個遊手好閒、窮奢極侈的柯察金永遠都不會理解這個詞並非形容富有的人家,而是形容那些靠自己的雙手給自己帶來勞動成果的人。

誠然,有錢並不代表一切,靠自己雙手爭取回來的東西。雖然你是有權活或富有的,説就是衣食無憂,但是或許你心裏是空虛的,因為你所做的事都是違背自己的良心的,這種行為在潛意識中便成為了一種惡習。心中所追求的不再是正義和大眾的利益,所需的只是金錢而已,所以誰也不會關心事情的真相。所有的行動都是按照上級的指令,為的只是想保住自己的烏紗,原因僅此而已。

第三部

在故事的最後,聶赫留朵夫成功地為瑪絲洛娃洗脱了罪名,並使其所受的懲罰改判成流放。第三部很短,但是藴含的哲理是最多的,聶赫留朵夫也開始了他的新生活。他從幫助那些可憐的人洗脱罪名的期間終於明白到了,社會和社會秩序大體上能夠存在並不是因為有這樣一些合法的罪犯在審判和懲罰別人,而是因為儘管敗壞到如此地步人與人還是互相憐惜、互相護的。

“我們抱着一種荒謬的信念在生活,認為我們自己就是自己的生活主人,人生在世就是為了享樂。可是,要知道既然我們被派到世上來,就是奉有某某的旨意,有所為而來的。”對於這句話,對於信奉上帝的人來説是一個不錯的解釋。在現今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總是存在着某種關係,看上去我們每一個人是一個個體,但是事實上我們卻又是一個整體。很簡單的解釋就是我們都是人類而不是別的。一種互助互就連動物也能夠理解和去執行,為什麼我們擁有高智商的人類卻無法做得到呢?恐怕世間上很難分辨人的善與惡,因為沒有一個定義去劃分出這兩種不同的人,即使有,也是自己對事物的不同認識和理解而造成的。世間上的事物都會有正負兩面,而且人也不會有完美的人。上帝説人有罪惡,那麼説我們都應該從善。時間的流逝使我們的觀念都改變了,善與惡已經無法再以從前的標準來區分。隨着社會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就是這樣越拉越遠。由一個總體而分成了一個個小的單位,就是這樣,人之間的關係只建立在以一個人為中心向外擴張的狀態上了。

復活

人性的復活指的是對自己進行反思後改過自新。有了新的思想就會有新的看法,對於善與惡的區分自然也不同。真正高尚的心靈恐怕是需要多次的復活才能換來的。

復活讀書筆記4

《復活》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認為是其創作的“最高的一峯”。它沒有《戰爭與和平》史詩般的恢宏氣魄和明亮的詩意,沒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瀾與不安的強勁――它,完全地體現了一位偉人的暮年心靈的穩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

一個純真完美的,以前對生活和生命充滿了完美期盼的青年人,在混混沌沌的上流社會中流連花天酒地。一個美麗純潔的姑娘,在長達八年的生活中墮落。他們是似乎能夠這樣生活下去的,他們也許能夠滿足生活中自己那種簡單的快樂。但當來兩人在馬斯洛娃的審判案中相遇時。他再也不能心安理得地應對以前的卡秋莎(馬斯洛娃)的眼神。聶赫留朵夫深感自己才是馬斯洛娃墮落的原因所在,他此時感受到了他以前給予她多大的傷害,他的靈魂揹負了沉重的罪惡感。他決定幫馬斯洛娃重獲自由。在一次次的探監過程中,它證明了太多的不公。當他決定把自己的土地廉價分給農民的時候,他得到的是農民懷疑的眼神,眾族人疑惑的言語。當他想要以馬斯洛娃結婚來贖罪時,他收穫的是親友鄙夷的眼神,眾人以為不可理喻的迴應。

他應對一切的困惑,所有他認為對的事無一例外的遭到了鄙夷。然而所有貴族社會所推崇的卻只是花天酒地和吃喝嫖賭。一百多個年輕才壯的青年人只正因把身份證弄錯了就被關押在臭蟲滿天、疾病四溢的病房中。但聶赫留朵夫也看到了期望,馬斯洛娃的改變,讓他足以拋棄官場的地位與金錢的誘惑,他的精神復活了。馬斯洛娃也改變了,她為了不連累聶赫留朵夫,理解了政治犯西蒙林的求愛。

愛過,懊悔過,反思過,最終他決定,他復活,他重生,他在紛雜的社會中找到了他道德的衡量準則。也許聶赫留朵夫追求的不僅僅僅是馬斯洛娃,在這條尋求重生,精神復活的道路上,他見到了,他做了,他去用心的改變了。那夜,聶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讀福音書,那以前是他看不懂的教訓,經歷了這一切,他這次突然看懂了聖經的教訓,並且發現其中有他務必的、重要的、且是喜悦的東西。

我想“復活”的就是聶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復活。而我從他身上學到的最珍重的一點就是他的自我改變,雖然他以前墮落過,但當他良心發現後,做了許多好事來彌補過錯,這是任何人都值得擁有的,我想當一個人犯下錯誤時,不論這個錯誤是大是小,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刻地檢討自己,承擔自己。

在那裏,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繪的精確、筆力的雄厚到達一個空前的高度。這對事物的嚴格性是相貼合的。着那裏,應對人類的苦難,作家持續了高超的鎮靜,然而讀者卻不得不為見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動。托爾斯泰在那裏的挖掘比以往要深。能夠説整個俄國都被他翻了出來。他再現的藝術世界已經到達了可作為一面鏡子的程度。偉大的真實!正正因作品除去了浪漫主義的萎靡因素,像是一整個民族的雕塑,國家的紀念碑。

篇34:復活讀書筆記

阿泰筆觸很細膩,描述了那個時代各個階層人物的性格特徵、宗教信仰以及處境。有邋遢的老頭篤定的相信自己;有革命者倡導自由主義推翻舊的剝削制度;有貴族階層為了保持自己現有的權力和財富對於現存制度盲目的信仰,至平民的生老病死而不顧等等。阿泰也用簡短的篇幅像用這本書描述柳多夫一樣講述某些人的失敗的“復活”歷程,典型的案例便是和他一起長大的姐姐。這些人都是在復活的道路上夭折了,沒能堅持下來,沒能與腐朽的行為鬥爭到底。窮人、壞人有自己處於當時情況的理由,富人也有。大家都有錯,大家也都沒有錯。

篇35:復活讀書筆記

在寒假裏,我讀完了俄國19世紀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又一大着作——《復活》。

“復活”,顧名思義指死去的人再一次獲得生命,當然,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種事。我對托爾斯泰頗有了解,他並不是一個科幻作家,因而我懷着興趣翻開了這本書。

書中講述了一任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一個女僕卡秋莎·瑪絲洛娃發生了愛情。聶赫留朵經歷了軍旅生涯後,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後來對卡秋莎·瑪絲洛娃做出了無法彌補的醜惡行為,並拋棄了她,至使其墮落。在多年後,兩人以犯人和陪審員的身份重逢於法庭,做為陪審員的聶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譴責。為了“贖罪”,他開始了對瑪絲洛娃的“救助”。在為此奔波的途中,聶赫留朵夫親眼目睹了俄國農民的痛苦與貴族的壓迫。最後“救助”終未成功。於是,聶赫留朵夫決定與卡秋莎·瑪絲洛娃同赴西伯利亞流放地。這時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復話”。

在寒假裏,我讀完了俄國19世紀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又一大着作——《復活》。

讀過後,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後。我才漸有所悟:精神是肉體的支柱,有些人雖然仍活在世上,卻只是行屍走肉,受人唾罵。相反之,有的人雖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過上千萬年,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於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墮落的人中,也有重新“洗清”自我的人。書中男主角聶赫留朵夫,就是一個從純潔無邪的少年,在經歷了軍旅生涯後,墮落一時,最後終於在精神上恢復了自我。這又體現出了當時俄國政治的腐敗。

我曾經讀過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甚是精彩。望大家也看一下。還有對大家説的:在看一類名着之前,最好看一下作者介紹,有助於大家理解。

篇36:復活讀書筆記

長篇小説《復活》是托爾斯泰晚年的代表作,情節的基礎是真實的案件。貴族青年聶赫留道夫誘□姑母家中養女、農家姑娘卡秋莎·瑪斯洛娃,導致她淪為妓女;而當她被誣為謀財害命時,他卻以陪審員身份出席法庭審判她。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當時社會卻有典型意義。小説一方面表現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題──精神覺醒和離家出走;主要方面則是借聶赫留道夫的經歷和見聞,展示從城市到農村的社會陰暗面,對政府、法庭、監獄、教會、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不過,作品的後面部分,漸漸突出了不以暴力抗惡和自我修身的説教。托爾斯泰的力量和弱點,在這裏得到最集中最鮮明的表現。

托爾斯泰的晚期的世界觀已經發生激變,拋棄了上層地主貴族階層的傳統觀點,用宗法農民的眼光重新審查了各種社會現象,通過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一幅幅沙俄社會的真實圖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監禁無辜百姓的牢獄;金碧輝煌的教堂和襤褸憔悴的犯人;荒芫破產的農村和豪華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亞和手銬腳鐐的政治犯。托爾斯泰以最清醒的現實主義態度對當時的全套國家機器進行了激烈的抨擊。

當卡秋莎想縱身跳到車輪下了此一生時,胎兒的蠕動激起了她母性的感情,這時的托爾斯泰倒是意識到了女性作為母親的身份與偉大。這個傻瓜始終太偉大,最終原諒了聶赫留朵夫對她的傷害,並且竟為他打算起來,害怕自己的身份有損他的地位。“你今世利用我來作樂,來世還想利用我來贖罪”,既100個盧布的傷害後,卡秋莎的這句話是看清了聶赫留朵夫的本質,也是想借此讓他打消這個會辱沒他身份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卡秋莎認為,當年他的地位沒有如今顯赫,貪一時之快佔有了她拋棄了她,如今,他也是一時興起吧——種種矛盾的糾結,讓卡秋莎亂了分寸。人總是很難忘記自己第一個喜歡上的人,所以她還是選擇了原諒,並且選擇與西蒙鬆在一起。托爾斯泰徹底擺脱了貴族的氣息,創造出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純潔而善良,勇敢追求愛情與自身解放,敢愛敢恨的女性形象,在這意義上來説,卡秋莎比安娜更有魅力,更具有人性的光輝。

聶赫留朵夫始終是一個不討我喜歡的人。他的思想搖擺不定,不論是生活還是愛情,他到最後都沒有弄清自己想要的,最後居然要寄託於宗教中企圖得到救贖。“相信自己,他往往總會遭到人們的指責,——相信別人,他卻博得周圍人們的讚揚。” 這句話倒是很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今天由此而改變的的人越來越多了。他從卡秋莎那裏,得到過愛情與激情,也得到了原諒與救贖,他由始至終的自私,從來沒考慮過卡秋莎的感受。雖然,卡秋莎因為他而墮落,也因為他而恢復美好本性與人生態度,也算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但在“復活”的過程中,聶赫留朵夫的層次遠遠低於卡秋莎。通過卡秋莎,他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看到了更多底層人民的生活,接觸到了革命者的思想,喚醒了自己內心的覺醒意識,在行動中碰壁矛盾,可愛而又可悲。

篇37:復活讀書筆記

《復活》是我很多年讀的的一本書,這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裏的主角聶赫留朵夫是一個貴族,當他還是一個大學生的時候,又一次的暑假去到他的姑媽的家裏的時候遇到了瑪絲洛娃,並與他發生了肉體關係,後來只是給了她一百盧布就走了。多年後兩人又相遇了,但他們的卻是以罪犯和陪審員的身份相遇的。瑪絲洛娃因為聶赫留朵夫而墮落,成為了一個妓女,並且受一樁命案牽連入獄。聶赫留朵夫知道瑪絲洛娃是因為自己而墮落到這種地步後,很後悔愧疚而努力去為她伸冤,在這過程中看到了勞苦人民的苦難和社會的腐敗,最終為了救出了瑪絲洛娃,拋棄了他的貴族生活,進行了精神上的復活。

每個人在事的時候,或許不會發現能夠對他人造成多大的影響,就好比如《復活》中的聶赫留朵夫,他在她姑媽家的時候誘姦了瑪絲洛娃,事後只是給了她一百盧布就走了,他沒有想到瑪絲洛娃會因為自己的一時放縱和不負責任而墮落。她在地主家裏過得雖然雖然不是豐衣足食,但還是開心的,因為他的出現而墮落。沒有考慮後果就去做了,才會導致瑪絲洛娃成為妓女,並受一樁命案牽連,同時也是因為這件事,他為了贖罪而去營救瑪絲洛娃,看到了當時上層社會的腐敗,,並因這件事使他的靈魂得到了進化。很多事都是這樣,開始是沒有注意到結果,事後才會發現因為這件事的影響有多大。

記得我曾在一篇文章看到過這樣的一句話:讀《復活》是給人靈魂的一次洗禮。的確,讀了這本書之後才會發現有的人的思想是那樣的邪惡,從書中可以看到當時法官、將軍、省長、國務大臣這些上層社會的腐敗,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的各種醜惡。從書中還可以看到人地靈魂深處的那種利己思想。女主角瑪絲洛娃本來可以説是一個快樂的人,但在她墮落後卻認為很多人都需要她,並且去利用它。當聶赫留朵夫去監獄探監的時候,她也是認為聶赫留朵夫需要他。她的醜惡的思想就是在聶赫留朵夫拋棄了她之後出現的,本來被她深埋的的醜惡人性因為拋棄,因為生活的壓迫,因為當時社會的影響而控制了瑪絲洛娃。但在後來在聶赫留朵夫的影響下,她原本的純真品質又出現了,她也進行了人生的一次復活。

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什麼也不懂,讀完後只是知道講了一連串的事,只是知道里面的情節,並沒有留給我太多的體會,雖然如此,但我始終都忘不了這本書,現在慢慢想起來可卻以有更多的體悟。就好比如現在覺得書中的那些法官、省長、將軍這些人的墮落腐敗,這些人可以説是沒有了人性,只是在行屍走肉,沒有經歷精神上的復活,他們永遠都是在行屍走肉。

希望真的能夠像人們説的那樣,讀《復活》能夠進行一次人靈魂的洗禮。以上只是我的一點小小的讀書心得,《復活》裏還有更多的東西等着我去體會,等着我去發現,等着我進行精神的洗禮。

篇38:復活讀書筆記

《復活》是托爾斯泰的世界觀轉變以後的一部長篇小説,是他思想、宗教倫理和美學探索的總結性作品。

復活讀後感

近期,我讀完了俄19世紀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又一大著作——《復活》。

“復活”,故明思意指死去的人再一次或得生命,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種事。我對托爾斯泰頗有了解。其並不是一個科幻作家,因而我懷着興趣翻開了這本書。

讀過後,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後。才漸有所悟:

精神是肉體的支柱,有些人雖仍活在世上,卻只是行屍走肉。受人唾罵。相反之,有的人雖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過上千萬,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於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墮落的人中,也有從新“洗清”自我的人。書中男主角聶赫留朵夫,就是一個從純潔無邪的少年,在經歷了軍旅生涯後,墮落一時,最後終於在精神上恢復了自我。這又體現出了當時俄國政治的腐敗。

復活讀後感

又是一個好天氣的週末。上星期連續兩天在網上通過電話會議的形式,給客户以及合作伙伴做了一個技術的培訓,參加的人還不少,星期三那場有八十來個人,成功圓滿結束。這兩天沒啥事做,每天就是上上網、聊聊天、跑跑步、倒倒立,小日子過地好不愜意。

上次很快的把復活這本世界文學名著讀了一遍,它的作者是俄國的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一直沒有來得及寫讀後感。一是比較忙,二是由於這本書比較深刻,不好下筆。就這樣囫圇吞棗地看,很難消化作者要表達的精髓思想。這本書也是我這兩年讀的第一本俄羅斯名著。作者對於細節的描述非常細緻,任何時候都會對故事發生的環境以及人物的特點做大量的細節性描述,致力於準確的表述當時的所有事物。讀完這本書以後最大的兩個體會是:第一,和《懺悔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懺悔錄》是完全理性的,作者從各種方面闡述了懺悔的必要性,並以自己作表率對自己的一生做了毫無保留的懺悔。《復活》就是完全感性的懺悔錄,它是男主人公聶赫留道夫對自己年輕時候所犯過錯的懺悔全過程,生活中的一些情景正好引發了自己的道德正義感的那一面人性,而當這一面戰勝內心邪惡那一面時,最終選擇做正確的事情來對自己的靈魂進行贖罪。第二,復活描寫的故事是發生在沙皇奴隸制度下的社會,而我們在整個故事裏看到的所有人,所有的作為,和我們現在的二十一世紀中國社會又是何其的相似!社會的高層和既得利益者只是一味地追求享樂並保護自己現有的生活,對社會底層發生的各種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都視而不見。作者正是發現了這些社會矛盾和問題,而創作了復活,在這本書中通過藝術的形式揭示了社會的種.種陰暗面,這正是這本書的偉大之處。但是對於這些社會問題,作者明顯也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而男主人公的自我救贖也只是依靠自我的道德修煉來實現,實際上如果要讓所有人都通過自己的道德來改變,並不現實。壞的制度能讓好人變壞,好的制度能讓壞人變好。有什麼樣的制度,就有什麼樣的社會。

男主人公聶赫留道夫家裏非常有錢,是一個富二代,他家裏有很多私有的土地,這些土地每年給他會賺取大量的金錢。所以過着無憂無路的生活,從來也不缺錢花。他年輕的時候在親戚家住過幾天,喜歡上了姑姑的養女,她叫卡秋莎,後來卡秋莎懷了孕,而他在知道以後給了卡秋莎一點錢,就走掉了,去了軍隊做軍官。在部隊裏,和其它的高幹子弟每天過着放蕩不羈的生活,這件事也逐漸慢慢忘記了。直到有一天,聶赫留道夫在去法院做陪審員時,發現自己參與審判的被告竟然是卡秋莎,他沒有想到當年天真單純善良的卡秋莎竟然成了一名妓女。而卡秋莎由於未婚懷孕被家裏人趕了出去,逐漸淪落成為了妓女,並且捲入了一起謀殺案,雖然她其實並沒有犯罪,但是由於執法者的草率和不負責任,她也被判了有罪並被流放。此時的卡秋莎性格也變了,正如作者説的那樣,所有人都會認為自己所從事的行業和工作是不錯的,無論是普通職業或者強盜、小偷,他們都習慣了這樣的環境和生活。聶赫留道夫從卡秋莎的轉變下,深深的感到不安,發現正是當年自己的過錯導致了卡秋莎現在的處境,所以他要儘自己的一切努力幫助卡秋莎申冤,並且還要和卡秋莎結婚,這樣也是對自己的靈魂贖罪。在幫助卡秋莎申冤的整個過程中,他接觸了很多監獄裏的犯人和社會底層人民,他們的生活狀態不斷的讓這個習慣了養尊處優的富二代震驚了,他不斷的發現了一方面是高層社會的衣食無憂,另一方面是底層人民所處的不公平以及不平等,甚至經常會受到欺負,這些強烈的對比,讓他更是鄙視以前的生活和自己的所作所為。他的靈魂和道德也正是這樣,不斷的進行洗滌和昇華,最後放棄了所有的土地,將這些土地都分給了農民,而自己也一心一意的跟隨卡秋莎,為她申冤,對她不離不棄。而卡秋莎也慢慢被他的行為所觸動,她也隨之復活了。讓人感到欣慰的是,卡秋莎最後得到了皇帝的特赦。雖然他們倆最後沒有在一起,但是他們的靈魂都得到了最大的解放和救贖。

作者經常會以第一人稱的形式來描述主人公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思想,而我也深深的被作者洞察人性的準確性所折服。比如有一段,聶赫留道夫在參加案子的審理之前,結識了一個有錢的女孩子,而這個女孩子也喜歡他,想和他結婚。這時,聶赫留道夫內心卻猶豫不決,內心做着思想鬥爭,同意結婚的理由有兩個,第一,可以結束目前混亂的單身生活。第二,結婚以後還可以生孩子,過着一家人健康、符合社會道德的幸福生活。而反對結婚的理由也有兩個,第一,在他這個年齡,害怕結婚以後失去現在的自由。第二,對女人這種神祕體懷着一種莫名的恐懼。看到這裏,不能不説作者觀察的細緻。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作者對細節的描寫非常精確,復活是托爾斯泰晚年嘔心瀝血的創作,不能不説是匯聚了作者所有的思想精華。

寫到這裏快差不多了。現在外面的雨也停了,這個時候外面的空氣是最好的,非常清新,又要出去跑步了。運動,改變人生。

復活讀後感

它是以一個真實的案件為基礎構思而成的小説,表現了主人公的“心靈淨化”過程,同時揭露了沙皇專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質以及教會的醜惡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爾斯泰世界觀的終結作品。小説情節起伏跌宕,人物刻畫入木三分。以託翁晚年爐火純青的老辣筆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與女性在“靈與肉”之間的痛苦掙扎。這部史詩般的經典著作,被譽為“19世紀俄國生活的百科全書”。

聶赫留道夫為什麼會從一個積極向上的青年成為以後不思進取的人,其中也有他的姐姐和他在大學時最好的朋友—曾經善良、講義氣的謝列寧最後都變成了惟利是圖的、庸俗的、不思進取的人。這不能不承認他們所處的環境對他們真的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們處在一個黑暗,麻木不仁的上層社會,在其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漸漸的原來在他門身上的美好品質就退化了,消失了,而他們自己卻全然不知!

有句話説:環境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其實我並不認為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因為人是主觀的,有自己的思想和認識,雖然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也有“出淤泥而不染”。我覺得一個人的自制力也是很重要的。但我們不得不重視環境在一個人的成長乃至成材中起的重要的作用。比如説在幼兒成長階段,環境的影響十分明顯:一個人的性格表現受家庭環境的影響而千差萬別。假如一個孩子所處家庭環境,父母經常發生爭吵,常常充斥着緊張與對抗,這樣他往往會不自覺地把自己封鎖起來,慢慢變得不愛與人交流,對任何人都缺乏足夠的信任,甚至孤立使他在個別時候遇到某些敏感問題時會採取對抗的心理,情感變化無常,不能自己,甚至有攻擊傾向,這是幼時情感受到壓抑的結果。聽起來好像有點可怕,但這裏我沒有一點誇大其詞的説法。這是有關專家研究的結果。

由此看來,一個良好的環境對自己的成長非常重要。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處於一個和諧温暖的家庭中,大家之間互相關心,平等相待。這種待人處事的態度會很自然的影響到你在學校與同學的交往中,將來走向社會對待他人的態度中,這樣的人更容易與周圍的人產生良好的關係,有一個融洽的人際關係。久而久之會養成好的性格。

後天的環境和條件對人的塑造也是不可缺少的。對於個人而言,複雜一些的環境對人的鍛鍊可能會更大一些,我們從“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身,睏乏其身“也可以看出艱苦環境對有大成人的磨練。然而有時自己周圍的環境自己是無法選擇的,一個優越的環境如果利用好了,是一個人發展的優勢,若只是安逸於裏面,不思進取,那麼就會不知不覺地喪失自己的鬥志與追求,迷失自己。

人生常常是苦和樂同行,悲和喜攜手,挫折和順利與我們的相伴。環境鍛鍊人,環境塑造人。讓我們以微笑面對生活中的苦難,以微笑面對挫折。嚴酷的自然環境鍛鍊人的意志,增強人的體質。艱苦的環境鍛鍊人,它使人發憤,使人振奮,使人不得不調動起全部精力為生存和發展而鬥爭。其實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千萬別讓安逸的環境寵壞!舒適良好的環境應該成為我們成長進步的基石,在這樣的路上我們應該走的更快,而不是沉迷於路邊的風景,忘記自己前進的路還很長很遠。

復活讀後感

小説中的主人翁卡秋莎·馬斯洛娃原本是一個貴族地主的養女,貴族地主的侄子是一個大學生和家財豪富的公爵,這個侄子在奔波戰場的旅途中順便到他姑姑們家住了四天,他在臨行前夜誘姦了卡秋莎,第二天給她一百盧布的鈔票就走了。

在過不就他發現自己懷上了地主的侄子的孩子後,不久她就被趕走,四處漂泊,後來她搬到鄉下一個寡婦家裏住,在過不就他就要分娩了,剛好那個寡婦是接生婆,兼做酒生意,她分娩順利了。可是很不幸的是那個接生婆給村裏有病的女人接生,把產褥熱病傳給卡秋莎,卡秋莎生的是小男孩可是他感染了產褥熱必須把孩子送到育堂,在送到育堂時小男孩就死了。

後來卡秋莎恢復健康後身邊已經沒有錢了,非找工作不可了,她找了幾份工作都做幾天就走了,是因為那幾份工作的男主人調戲她,結果就辭職了。直到她被姨母設寡款,灌醉約她到本城一家最好的妓院做妓女。馬斯洛娃照這樣生活了七年,這期間她換了兩家妓院,進過一次醫院,在她失身以後的第八年,她二十六歲那年,她出事,為此下了監獄,如今已被關押六個月了,也在法院受審。

在法院她遇到當初誘姦她的偌維奇·涅赫柳多夫公爵出現在法庭,十年後他以陪審員身份出現在法庭審理馬斯洛娃的案件。涅赫柳多夫後來認出被告就是他十年前誘姦的後拋棄的馬斯洛娃,他受到良心的自責。為了給他的靈魂贖罪,他四處奔波為她減刑,當所有的付出都無效時馬斯洛娃已經被押送到西伯利亞,這時涅赫柳多夫也與她同行,在途中收到減刑通知,苦設改為流放,這時馬斯洛娃還有點愛他,但為了他的前途他拒絕了他的求婚。

這兩個主人翁的經歷可以表現出他們在道德精神上的復活,小説揭露了那些貪色貪樁法官,觸及了舊法律的本質。和貴族中的貪色無責的行為。

復活讀後感

本文講述了公爵聶赫留朵夫在一次法庭陪審時看到犯人之一正是姑媽家的養女卡秋莎,淪為妓女,等待流放。他認為是自己的行為使起墮落,以至於是他淪落到如今這個地步。因此他精神的自己甦醒,想方設法去幫助她,同時在幫助她的過程中也幫助了那些被陷害的無辜的人,到最後甚至放棄自己的財產陪她一起去西伯利亞。

這期間講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人民被欺壓的種.種不平。法律只保護貴族的利益,人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人情冷暖,昏庸黑暗。在那個引人墮落的罪魁禍首是什麼?那就是當時統治的階級對於人民的壓迫,官官相護,那些人只一味追求金錢權力美色,卻泯滅了自己的良知,做出如此罪惡的事。就連善良的獄長因為長期處於當時的社會背景而無情地殘害着真正有罪或原本無辜的人。通過聶赫留朵夫的視角,以及他對自己的自我救贖,我們看到當時的社會的慘無人道,甚至可以用慘絕人寰來形容。而現如今,在中國社會中,不也到處是如法庭審官的這一號人物嗎?自古以來,凡是一旦存在了利益關係,都是沒有好結果的。在中國五千年的封建王朝中沒有一個是長久的,也許剛開始可能是執政愛民的,但是因為王位世襲制的緣故,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弊端就越來越顯露出來。皇帝從小就是在優越的環境長大不知道外面的疾苦,只知道紙醉金迷,昏庸和腐朽在這種環境下逐漸滋生。現如今的中國依然還充滿着這些官場權勢,最近從報紙上看到黑社會明目張膽的肆意妄為的搶劫,敲詐,殺人。而這種事為什麼會如此猖狂?還不是因為做官的包庇這些嗎?這些人不但不為百姓謀福利,創和諧,還縱容這種罪行,熟視無睹。你們不想想這些事是損人不利己的事嗎?如果槍殺在街頭的無辜路人是你的兒女或父母,你作何感想?你還會笑着説他們命該如此嗎?同時,我覺得中國的教育體制還是不夠完善,現在教育已經成為一件商品了,只要支付得起就能讀好的學校,可是,那些山裏的孩子條件如此貧乏,考的卻是很好。他們能上好的大學,但是卻不能上得起大學,只能放棄自己的夢想,放棄自己的前途。有誰過問他們的生活處境?有誰去伸手幫助他們?又有誰知道這些人付出的艱辛最後都是白費力氣?寥寥無幾。但我們看到別人受到資助時,也許對他感到很欣慰,可是這些人也只是少數的,還有他們背後的許許多多不曾被人看到過的人卻依然很痛苦的過活。一切都是不公平的,殘疾人就會受歧視,可是他們做事哪裏比正常人差;窮人就得受嘲笑,可是他們比那些富二代更加堅強。因此,不要小瞧那些條件比自己差的人,因為你沒資格。他們也會看不起你,有着優越的條件卻沒有好好利用,糟蹋自己,以為這是刺激而潮流。如果世人把墮落作為一種享受,那他還有什麼事做不出來,不敢做出來呢?。金錢,權勢,也只是引人墮落的因素。一切也得靠自己,正如書中的公爵在見證了一場場不公正的場景後,靈魂甦醒了,迴歸到正途。現如今,人民也開始麻木了。當時社會還會懂得反抗,而如今人們卻迫切需要這種權勢。但別人的權勢勝於自己時,自己沒有忿恨,反而心生羨慕。沒有把這種不公看作是一種犯罪,反而是一種榮耀。只要自己能夠藉助這種權勢達到自己的目的,將原本比自己有實力的人埋葬在自己權勢的墳墓,只要達到自己的目的,無論怎麼不擇手段都行。而那些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人也只能歎息着自己的命運。

世人需要復活,要明白自己做的事是如此不義。讓精神的自己得勝,戰勝肉體的自己。讓那些野蠻都成為過去。社會要變乾淨,不再充斥着陰謀。中國不會強大,因為人們開始敗壞。社會也在不知不覺中分出階級。如錦繡與短褐,珍饈與地瓜。人們為了這些虛空的事物而執着追求,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啊!其實真正寶貴的不是金錢,而是自己的良知。人活着只是為了權勢,那麼這人是多麼悲哀。這種唯物主義者永遠不知道何為幸福,或者説何為真正的幸福。世上不缺少謝列寧這種放棄夢想,一味求全的副檢察官,而是缺少聶赫留朵夫這種放棄權勢的公爵和瑪絲洛娃這種從良的妓女。

篇39:復活讀書筆記

《復活》是托爾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認為是其創作的”最高的一峯“。它沒有《戰爭與和平》史詩般的恢宏氣魄和明亮的詩意,沒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瀾與不安的騷動——它,完全是體現了一位偉人的暮年心靈的穩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

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一位著名的小説家。從近代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範圍的文學來看,能與托爾斯泰比肩同聲者,實無幾人。《復活》是托爾斯泰晚年嘔心瀝血十餘載的鉅著,也是他一生思想和藝術的結晶。《復活》的簡要內容是:一次,法院審理葉卡捷琳娜?瑪絲洛娃被控,偷竊嫖客二十五百盧布的案子,陪審團中有一青年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聶赫留朵夫公爵,發現被告竟是他多年以前在他姑姑家客居時的養女。於是他良心發現,設法同她在獄中相見,並表示願意和她結婚。後來,聶赫留朵夫和瑪絲絡娃的道德都“復活”了。有個好的結局。

小説名曰《復活》顧名思義,其中必有人“復活”。那幺“復活”的人究竟是誰呢?是聶赫留朵夫?還是瑪絲洛娃?抑或是兩者兼而有之?對此,評家眾説紛紜,不過,細品全書後,就會有所知曉。

聶赫留朵夫品性善良,且有抱負。他對自己所擁有的貴族特權極為不滿,把名下的那一部分土地分給了農民。起初,他對姑母家的養女卡秋莎?瑪絲洛娃的愛是真誠的。後來,他參軍當了軍官,軍營生活卻使他墮落成為一個吃喝玩樂的花花公子。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了自己當初曾熱戀過的姑娘。此後,他在罪惡的泥潭裏越陷越深。法庭上遇見卡秋莎之前,他正與一個有夫之婦私通,同時又有一個貴族小姐求婚;此外,他已放棄否定土地私有的理論,準備接受母親的大家遺產。在法庭上和卡秋莎的不期而遇,極大地震撼了他的心靈,尤其是她被判苦役後發出的哭聲,更是觸動了他那似乎並未完全泯滅的良知。他痛悔過去的劣行,開始走上精神“復活”的道路。

一個純真美好,曾經對生活和生命充滿了美好期盼的青年人。在混混沌沌的上流社會中墮落於花天酒地。一個美麗純潔的姑娘,在長達八年的—女生活中墮落。他們似乎是可以就這樣生活下去的,他們也許可以滿足生活中自己那種種簡單的快樂。

但是,當兩人在審判瑪斯洛娃的法庭上相遇時,涅赫留朵夫再也不能夠心安理得地面對他曾經傷害過的瑪斯洛娃直視他的眼神。似乎是靈魂的反省,兩個人在重逢時,眼神中充滿了疑惑。那個少年,成為了一個漂浮在上流社會中的“老爺”,那個姑娘,成了一個出處賣弄風情的“窯兒姐”。涅赫留朵夫此時感受到了他曾經給予他多麼大的傷害,他的靈魂揹負了沉重的罪惡感。在一次次探訪監獄的過程中,他見證了太多的不公平。當他把自己的土地廉價分給了農民的時候,他收穫的是農民懷疑的眼神,貴族們疑惑的言語;當他決定與瑪斯洛娃結婚以洗清自己罪惡的時候,他的得到的是親友們鄙夷的眼神,眾人以為不可理喻的迴應。他面對這一切困惑了,所有他的精神世界裏認為正確的事務無一例外的遭到了鄙保然而貴族社會所推崇的卻只是花天酒地與吃喝嫖賭。一百多個年輕力壯的青年人只因為把身份證弄錯了就被關押到臭蟲漫天,疾病四溢的牢房中。

為了贖罪,聶赫留朵夫多方替瑪絲洛娃奔走上訴,並打算同他結婚。比如,他對不合理的社會現象感到不滿並持批評態度;對他曾想與之結婚的貴族小姐及其一家人的庸俗和虛偽心生厭惡。對他探監時耳聞目睹的專制制度的黑暗更是深惡痛絕。於是,他的精神“復活”進入了第二階段,即從對自己的罪惡的認識上升到對整個統治階級的認識,從對瑪絲洛娃一人的同情轉到對整個勞動階級的同情。這時,他頭腦中的貴族階級思想逐漸為宗教制農民思想所代替。他認識到,農民貧困的根源就在於土地被地主階級所霸佔。於是,他身體力行,把自己的土地分給了農民。應當説,在這一點上,“懺悔”的貴族聶赫留朵夫大大超越了他的前輩——《安娜?卡轉列尼娜》中的列文。瑪絲洛娃的上訴被駁回,聶赫留朵夫對統治階級及其法律的本質的認識也達到了一定的深度。他的精神逐漸“復活”,伴隨瑪絲洛娃踏上了去往西伯利亞流放地的遙遠路程。

在西伯利亞的三個月,是聶赫留朵夫徹底醒悟的三個月。他最終認清了統治階級吃人的本質,然而令他苦惱的是,他非但看不出任何可以戰勝它的方法,甚至連該怎樣做才可以戰勝它也不能理解。無奈之中,他拿起了《福音書》,不料卻從中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為了擺脱苦難,惟一可行的方法便是在上帝面前永遠承認自己有罪,因而既不可懲罰他人,也不可糾正他人。聶赫留朵夫從此開始了一種新的生活。他的精神和道德“復活”了。

涅赫留朵夫本來是一個純潔善良、有理想,追求真正愛情的青年,貴族家庭把他養成了種種壞毛病,貴族社會和沙俄軍界紙醉金迷、放浪荒唐的生活風氣又使他墮落。促使他去損害馬斯洛娃。聶赫留朵夫本身對於這種生活十分厭惡,但是人因環境而變,所以當他身處在黑暗的環境中時,變得墮落這是自己無法掌控的。但最終涅赫留朵夫在茫然中也看到了希望,瑪斯洛娃的改變。讓他足以拋棄官場的地位與金錢的誘惑,他的精神復活了。瑪斯洛娃也改變了,她為了不連累涅赫留朵夫,接受了政治犯西蒙林的求愛。

讀完《復活》之後,我終於有所瞭解,終於明白了為什幺命名為《復活》。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有罪嗎?其實,他們並沒有什幺錯,關鍵在於這個社會,當時的社會是一個濃厚的利已主義社會,土地私有制的階級社會。這個社會造就了他們的命運,他們為了生活,不得不適應於這個社會,不得不屈服於這個社會,聶赫留朵夫本來是一個善良的人,起初他認為精神的生命是真正的自我,而這卻不被周圍人認可,反而遭到嘲諷。比如,每當聶赫留朵夫思考、閲讀、談論上帝、真理、財富、貧困的時候,他周圍所有的人都認為這是不合時宜的,而且是有點兒可笑的,母親和姑姑會以一種温和的嘲諷的口吻稱他為我們最可愛的哲學家;可是當他讀長篇小説,説淫穢的話語,上法劇院看輕鬆喜劇並開心地講劇中的情節的時候,大家反而稱讚和鼓勵他。

當他認為必須節省開銷,穿舊大衣,不喝酒的時候,大家認為這是一種怪癖和標新立異,而當他把大筆的錢用於打獵,或者用於佈置一間與眾不同的奢華書房的時候,大家卻稱讚他的鑑賞力,送給他許多荒唐的東西。當他是個童男,並想將童貞一直保持到結婚的時候,他的親人擔心他的身體是否有毛病,當他的母親知道他從同事手裏奪過來一個法國女人,成了真正的男人,她甚至並不感到傷心,反而高興。可是公爵夫人一想到兒子和卡秋莎的事,想到他可能打算和她結婚,心裏卻感到恐懼。聶赫留朵夫起初作過抗爭,但抗爭起來煞費力氣,結果,聶赫留朵夫屈服了,不再相信自己了,而去相信別人。不可否認,瑪絲洛娃的命運也是由社會背景造成的,本來一個純情的少女卻淪落為一個。因此,我們讀文章時,特別是小説,不要隨意地去否定主人公,要把他們的命運和社會背景聯繫在一起。

《復活》不失為歌頌人類同情心的最華美的詩章之一,值得我們品味。

篇40:復活讀書筆記

《復活》是托爾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認為是其創作的”最高的一峯“。它沒有《戰爭與和平》史詩般的恢宏氣魄和明亮的詩意,沒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瀾與不安的騷動——它,完全是體現了一位偉人的暮年心靈的穩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

一個純真完美,以前對生活和生命充滿了完美期盼的青年人。在混混沌沌的上流社會中墮落於花天酒地。一個美麗純潔的姑娘,在長達八年的生活中墮落。他們似乎是能夠就這樣生活下去的,他們也許能夠滿足生活中自己那種種簡單的快樂。

但是,當兩人在審判瑪斯洛娃的法庭上相遇時,涅赫留朵夫再也不能夠心安理得地應對他以前傷害過的瑪斯洛娃直視他的眼神。似乎是靈魂的反省,兩個人在重逢時,眼神中充滿了疑惑。那個少年,成為了一個漂浮在上流社會中的“老爺”,那個姑娘,成了一個來源賣弄風情的“窯兒姐”。涅赫留朵夫此時感受到了他以前給予他多麼大的傷害,他的靈魂揹負了沉重的罪惡感。在一次次探訪監獄的過程中,他證明了太多的不公平。當他把自己的土地廉價分給了農民的時候,他收穫的是農民懷疑的眼神,貴族們疑惑的言語;當他決定與瑪斯洛娃結婚以洗清自己罪惡的時候,他的得到的是親友們鄙夷的眼神,眾人以為不可理喻的迴應。他應對這一切困惑了,所有他的精神世界裏認為正確的事務無一例外的遭到了鄙薄。然而貴族社會所推崇的卻只是花天酒地與吃喝嫖賭。一百多個年輕力壯的青年人只正因把身份證弄錯了就被關押到臭蟲漫天,疾病四溢的牢房中。

涅赫留朵夫本來是一個純潔善良、有理想,追求真正感情的青年,貴族家庭把他養成了種種壞毛病,貴族社會和沙俄軍界紙醉金迷、放浪荒唐的生活風氣又使他墮落。促使他去損害馬斯洛娃。聶赫留朵夫本身對於這種生活十分厭惡,但是人因環境而變,因此當他身處在黑暗的環境中時,變得墮落這是自己無法掌控的。但最終涅赫留朵夫在茫然中也看到了期望,瑪斯洛娃的改變。讓他足以拋棄官場的地位與金錢的誘惑,他的精神復活了。瑪斯洛娃也改變了,她為了不連累涅赫留朵夫,理解了政治犯西蒙林的求愛。

愛過,懊悔過,反思過,最終,他決定,他復活,他重生,他在紛雜的社會中找到了他道德的衡量準則。也許涅赫留朵夫追求的不僅僅僅是瑪斯洛娃,在這條尋求重生,精神復活的道路上,他見到了,他做了,他去用心的改變了。那夜,涅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讀福音書,那以前是他看不懂的教訓。經歷了這一切,他這次突然看懂了聖經的教訓,並且發此刻其中有他務必的、重要的、且是喜悦的東西。

想想聶赫留朵夫,再想想我們自己。他在一個不甚明朗的環境中復活,找回自己,而我們在一個十分光明的環境中就就應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讓人無法理解的事實。善與惡都是一念之差,只要受到影響便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有仔細的把握好生命的小船,才不會迷失方向,永遠持續真正的自我。

去追尋,也許受用的不知是追尋最終得到的。還有這一路上看到的風景。

篇41:復活讀書筆記

聶赫留朵夫凝視着那盞油燈的火光,想得出神。他想到生活裏的種種醜惡現象,又設想是人們能接受這些箴言,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怎樣。於是他的心充滿了一種好久沒有感受到的喜悦。

替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寫出這話,我也是思緒了很長時間的。這本書描寫了男女主人公的精神復活,尤其是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的精神復活。他大學期間是一個純潔、熱誠、朝氣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在姑母家度假時,於美麗純潔的少女卡秋莎戀愛。等他進入隊裏和上流社會以後,過起了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並輕薄了卡秋莎。這也是卡秋莎後來墮落,成為**的主要原因。直到在法庭上相遇,聶赫留朵夫良心發現,在為瑪絲洛娃(卡秋莎)奔走申冤,上訴失敗後就陪她去西伯利亞流放。聶赫留朵夫的行為感動了瑪絲洛娃,她重新愛上了他。但為了不損害他的名譽地位,瑪絲洛娃拒絕和他結婚而同一個“革命者”結合。兩個主人公都達到了精神和道德上的“復活”。

在我讀這本書時,一位律師的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看見他們不能不感激涕零,因為我沒有坐牢,您也沒有坐牢,我們大家都沒有坐牢,那就的感謝他們的恩德。至於要唬奪我們每人的特權,流放到不很遠的地方,那是在容易不過的事了。”其中的“他們”就是檢查官和有權引用或不引用法律的人。這話真是讓我深思,如果“他們”可以為所欲為,那還要法院幹什麼呢?同時,聶赫留朵夫與卡秋莎的愛也讓我感動。她愛他,認為自己同他結合,就會毀掉他的一生,而她和西蒙一起走開,就可以使他恢復自由。她由於實現了自己的願望而感到高興。這部作品具有高超的藝術性,高度的真實性,深厚的人性。反映了沙皇俄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刻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要克服使人們飽受的駭人聽聞的罪惡,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總是有罪的,因此既不該懲罰別人,也無法糾正別人。當我遇到了一切追求精神生活的人常常遇到的情況。那就是我起初覺得古怪、荒誕甚至可笑的思想,卻不斷被生活所證實,有朝一日我會忽然發現這原是及其平凡的無可懷疑的真理。

篇42:復活讀書筆記

當我第一次看到“復活”這個書名時,我心裏就產生了疑問:誰,怎樣就復活了?然而當我把這本沉甸甸的大書從書架上拿下來時,我知道了答案就在這一片片的白紙黑字裏,只有用心去讀,才能體會到作者叫它“復活”的用意。

看完了書,合上書頁後,聶赫留朵夫成了一個思考的對象。這本書的主人公就是他。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家中的女僕卡秋莎產生了愛情,但沒有過多的表露。當他做了幾年的軍回來後,原本善良的他變成了一頭野獸,他玷污了卡秋莎,給了她一筆錢後就拋棄了她。在一次法庭審理案件時,聶赫留朵夫作為陪審員,目睹了審理馬斯洛娃(卡秋莎)毒死人命案的經過,當馬斯洛娃的眼睛掃過他時,他心裏極度恐慌,併產生了自己無法控制的悔恨情緒。隨後的幾天裏經過思想的鬥爭,決定“救助”馬斯洛娃,及其他一些受苦的人並與馬斯洛娃一同流放到西伯利亞。

讀罷這本《復活》,我的感覺就是聶赫留朵夫能洗心革面,便會他原來的自己實在是非常不容易。早先他只是一個善良的貴族青年,過着屬於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生活,與卡秋莎也只是單純的喜愛。但是周遭的人不但不認可他,反而覺得他很好笑,使他逐漸不信任自己的善良。經過三年的軍旅生活,他更深刻的感受到了這一點,並決定做“跟大家一樣的人”。這使他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利益主義者”,迷戀酒色,享樂成癖。他把女人當作玩樂的工具,於是便在回來後奸了那個曾經單純可愛的卡秋莎。但是在法庭上的相遇為他敲響了警鐘。他不敢直視馬斯洛娃那雙斜睨的眼睛。他感覺是自己曾經的舉動迫使卡秋莎墮落成現在的馬斯洛娃,囚犯。於是經過多日的思想鬥爭,他找回了自己的本色,他要去“救助”馬斯洛娃,並要徹底拯救她,與她結婚。這就是聶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復活,這讓他重新認識了這個世界。它有許多被污染的地方需要清理。然而,我認為聶赫留朵夫能做到這一點的確是很不容易,這也是給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在周遭可以説是十分惡劣的環境中,他墮落了。可他能被與馬斯洛娃的重逢所震撼,並決定重新做人,這説明了他的本質還是善良的。他重新開始記日記,“同自己談話”,“同人人身上都存在的真正的聖潔的自己談話”,這是他人生的轉變。試想,在一個人人都享樂的貴族環境中,一個公爵,只因一個囚犯的一個眼神就改變了自己,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然而聶赫留朵夫卻做到了,而且是在那個囚犯近乎於玩弄的態度下做到的。這不得不讓人好好思考一下自身。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聶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復活不僅“救助”了馬斯洛娃,讓她明白世上不知是黑暗,還有善良的人,也“救助”了其它受着不公平待遇的人。他幫助被誣陷的囚犯,去找典獄長、副省長,那些它並不想見的人。復活的聶赫留朵夫成為了黑暗社會中的一個亮點。

至於他與馬斯洛娃一起流放到西伯利亞,並不顧馬斯洛娃已不再需要他,仍舊希望馬斯洛娃能寬恕他,並想繼續幫助馬斯洛娃,這也就是聶赫留朵夫真正的復活了,他已經徹底從一個貴族公爵便回一個善良的人了。

想想聶赫留朵夫,再想想我們自己。他在一個不甚明朗的環境中復活,找回自己,而我們在一個十分光明的環境中就應該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讓人無法接受的事實。在報紙上曾刊過有個見義勇為的人總是不遺餘力對不正確的事做出糾正。有次他看見卡車司機亂吐檳榔汁,好心的勸他,卻因而被打了幾乎送了半條命!真是諷刺,報上這活生生的案例使的原本熱心的人不由得猶豫起來,最後大家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不再勸阻,變成一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這是一個好人的“墮落”。

再舉一個很常見的例子。如今有許多學生不好好學習,天天往遊戲廳、網吧跑,家長、老師教育了半天,可惜學生不僅“堅決不改”,還“變本加厲”。學生不學習,也可以適當休息。但是根本不把學習當回事,只顧“休息”就是“自甘墮落”了。在一個很好的環境中不知道珍惜,倒顯得不如到差的環境中體會一下再回來的好。可是又有誰會到差的環境中去體會呢?既然沒有人想去,那麼就是人們不知珍惜了。

《復活》使我懂得了人的善良又多麼重要。珍惜現在良好的環境,真正去付出自己,把握生命的.每一刻,不讓一絲一毫的不良因素動搖自己,這才是生活的真諦。

篇43:復活讀書筆記

突然的心血來潮,讀了一本厚厚的名著,也懂得了為什麼它能成為名著。

黑幕重重的政府機構,腐朽的上流社會造就了荒唐的法庭、黑暗的監獄、苦難的農村。人性:上流社會的人性。在這環境下,墮落,昏睡。

聶赫留朵夫作為一名公爵窮奢極侈,荒淫無恥的生活再正常不過了。精神的空虛使他無所作為。也許在他心底的深處有着一顆被深深隱藏的追求正義的種子。

年少的時候他抱着“正義不允許土地私有”的觀點把一塊自己從長輩那裏繼承下來的土地分給了農民。如今繼承了大量土地的他,既不能放棄產業,又不願否定自己年少時的觀點。

年少的時候他玩弄和拋棄了喀秋莎之後,對自己的行為產生了內疚。為了使自己快樂,他迫使自己不去想她,努力忘卻。表面上他成功了,但內心深處卻無法做到這一點,哪怕是他知道了喀秋莎生性放蕩,自甘墮落之後。正是因為如此他才會在陪審席上認出喀秋莎後如坐鍼氈,內心展開一場複雜而痛苦的鬥爭。

聶赫留朵夫精神上儘管還有健康的因素,“精神的人”與“野獸之性的人”常在他內心發生衝突,他還幾次進行“靈魂的淨化”。他在法庭上認出瑪絲洛娃後,主動上監獄去求她寬恕,並願意與其結婚,以此來贖罪,可他正真地覺醒了嗎?

沒有!在法庭上他心驚肉跳,並非因為譴責自己的可恥行為,而是擔憂自己名譽掃地,“目前他説考慮的只是這事不能讓人家知道,她或者她的辯護人不要把這事和盤托出。”

但是他又邁出了一大步,因為他鼓起了勇氣去監獄裏探望喀秋莎。這個充滿空想的精神探索者終於採取了切實的行動……

就在他見到多年未見的喀秋莎時,他還沒有在內心承認自己的殘酷卑鄙,而是居高臨下地審視被他蹂躪的不幸女子。只有在瑪絲洛娃的精神完全覺醒下,他的心靈才受到正真地觸動。“直到現在,他才瞭解自己的全部罪孽……發現自己罪孽深重……感覺到他害了她到什麼地步。……以前聶赫留朵夫一直孤芳自賞,連自己的懺悔都感到很得意,如今他覺得這一切簡直很可怕。”

聶赫留朵夫自此才開始正真覺醒,背離了上流社會:否定了貴族(包括自己),分送了土地,為平民奔波。

擴展閲讀:復活的內容簡介

瑪絲洛娃原來是一個農奴的私生女兒,瑪絲洛娃天真,善良,真誠地愛上聶赫留朵夫。但是這個腐化墮落的貴族少爺卻輕薄了她,把她拋棄,使她陷入種種悲慘遭遇,最後淪為**。**生活使她身心受到嚴重摧殘,她再也不相信什麼善了。於是拼命吸煙、喝酒,麻醉自己。一次被誣告謀財害命,關進監獄,”並被昏庸的法官判處四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亞。

在審判瑪絲洛娃時,正巧聶赫留朵夫作陪審員。當他認出她肘,良心受到譴責,想通過拯救她以贖前罪,並準備和她結婚。瑪絲洛娃在聶赫留朵夫得真誠懺悔和關懷下,消除前怨,逐步恢復過去的愛情,重新喚起埋藏在內心深處的美德,自動戒了煙酒,為了不損害聶赫留朵夫地名譽地位面拒絕與他結婚,而與另一她愛的犯人西蒙斯結合,從而走向“新生”。

聶赫留朵夫也放棄貴族生活,把土地分給農民,與上流社會斷絕交往,虔誠信奉宗教,相信《聖經》中説的:“人不但不可恨仇敵,而要愛仇敵”,認為這是克服種種社會罪惡的做法。

篇44:復活讀書筆記

近期,我讀完了俄19世紀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又一大著作——《復活》。

“復活”,故明思意指死去的人再一次或得生命,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種事。我對托爾斯泰頗有了解。其並不是一個科幻作家,因而我懷着興趣翻開了這本書。

書中講述了一任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一個女僕卡秋莎·瑪絲洛娃發生了愛情。聶赫留朵經歷了軍旅生涯後,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後來對卡秋莎·瑪絲洛娃做出了無法彌補的醜惡行為,並拋棄了她,至使其墮落。在多年後,兩人以犯人和陪審員的身份重逢於法庭,做為陪審員的聶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譴責。為了“贖罪”,他開始了對瑪絲洛娃的“救助”。在為此奔波的途中,聶赫留朵夫親眼目睹了俄-國農民的痛苦與貴族的壓迫。最後“救助”終末成功。於是,聶赫留朵夫決定與卡秋莎·瑪絲洛娃同赴西伯利亞流放地。這時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復話”。

讀過後,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後。才漸有所悟:

精神是肉體的支柱,有些人雖仍活在世上,卻只是行屍走肉。受人唾罵。相反之,有的人雖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過上千萬,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於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墮落的人中,也有從新“洗清”自我的人。書中男主角聶赫留朵夫,就是一個從純潔無邪的少年,在經歷了軍旅生涯後,墮落一時,最後終於在精神上恢復了自我。這又體現出了當時俄國政治的腐-敗。

我曾經讀過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甚是精彩。望大家也看一下。還有對大家説的:在看一類名著之前,最好看一下作者介紹。有助於大家理解。

篇45:復活讀書筆記

《復活》這個故事的情節其實很簡單,描述了原本心靈純潔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了瑪絲洛娃以後拋棄了她。之後他們又相遇在法庭上,由於瑪絲洛娃被誣陷為殺人犯,引起了聶赫留朵夫心靈中善良的一面開始復活。覺醒的聶赫留朵夫為了彌補他所犯下的錯誤,幫忙瑪絲洛娃洗脱她的罪名。而在這個過程中,聶赫留朵夫接觸了許多他平時都瞧不起的低下階級的人和奴隸,發現了許多十分不人道和不公平的制度,更發現了自我在墮落的期間是那麼虛偽與令人厭惡。而且也發現瑪絲洛娃正因自我當年所做的那件事而淪為卻不知羞恥。透過聶赫留朵夫的發奮,他不但讓自我心靈完美的一面復活了,也幫忙瑪絲洛娃改過自新。

雖然説整個故事時刻發展並不長,作家只是寫了聶赫留朵夫幫忙瑪絲洛娃撕脱罪名這一件事。但是這短短的一個故事裏穿插了許多不一樣人的不一樣故事,以反映當時在沙皇統治時期人們的生活在不一樣的階級有着天淵之別。小説能夠成為一本名著且深受大眾的喜,並使列夫?托爾斯泰成為名作家,我認為在於她所描述的故事,還有要表達的主題。書中所描述的資料決不是作者自我憑空的想象,他透過描述這樣一個故事使咱們看出在當時階級觀念是如此的可怕。從書中的人對待這位有身份有地位的聶赫留朵夫公爵的態度以及對待農民、犯人、傭人的態度,就能夠看出這個階級關念。

有錢並不代表一切,靠自我雙手爭取回來的東西。雖然你是有權活或富有的,説就是衣食無憂,但是或許你心裏是空虛的,正因你所做的事都是違背自我的良心的,這種行為在潛意識中便成為了一種惡習。心中所追求的不再是正義和大眾的利益,所需的只是金錢而已,因此誰也不會關心事情的真相。所有的行動都是按照上級的指令,為的只是想保住自我的烏紗,原因僅此而已。

在故事的最後,聶赫留朵夫成功地為瑪絲洛娃洗脱了罪名,並使其所受的懲罰改判成流放。第三部很短,但是藴含的哲理是最多的,聶赫留朵夫也開始了他的新生活。他從幫忙那些可憐的人洗脱罪名的期間最後明白到了,社會和社會秩序大體上能夠存在並不是正因有這樣一些合法的罪犯在審判和懲罰別人,而是正因儘管敗壞到如此地步人與人還是互相憐惜、互相護的。“咱們抱着一種荒謬的信念在生活,認為咱們自我就是自我的生活主人,人生在世就是為了享樂。但是,要知道既然咱們被派到世上來,就是奉有某某的旨意,有所為而來的。”對於這句話,對於信奉上帝的人來説是一個不錯的解釋。在現今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總是存在着某種關聯,看上去咱們每一個人是一個個體,但是事實上咱們卻又是一個整體。很簡單的解釋就是咱們都是人類而不是別的。一種互助互就連動物也能夠明白和去執行,為什麼咱們擁有高智商的人類卻無法做得到呢?恐怕世間上很難分辨人的善與惡,正因沒有一個定義去劃分出這兩種不一樣的人,即使有,也是自我對事物的不一樣認識和明白而造成的。世間上的事物都會有正負兩面,而且人也不會有完美的人。上帝説人有罪惡,那麼説咱們都就應從善。時刻的流逝使咱們

的觀念都改變了,善與惡已經無法再以從前的標準來區分。隨着社會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就是這樣越拉越遠。由一個總體而分成了一個個小的單位,就是這樣,人之間的關聯只建立在以一個人為中心向外擴張的狀態上了。

復活,人性的復活指的是對自我進行反思後改過自新。有了新的思想就會有新的看法,對於善與惡的區分自然也不一樣。真正高尚的心靈恐怕是需要多次的復活才能換來的。

篇46:復活讀書筆記

人世間最大的悲哀,莫過於自己想要做的時,想要完成的夢想,不能、不敢、也不會去做,結果只能寄託於文字、音符、甚至是一些外在的東西,到頭來,心裏還是痛苦。

托爾斯泰曾説:“幸福的人兒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對於幸福與不幸的深入瞭解從另外一方面説明托爾斯泰內心真的很渴望幸福,但是直到臨死前的最後一刻,他還是沒有正真的幸福過。

作者是俄國貴族,主人翁聶赫留朵夫也是俄國貴族。聶赫留朵夫以前是怎樣的墮落,怎樣地紙迷金醉、放浪荒唐,沾染了俄國貴族闊少的種種劣根性,那麼作者就是在怎樣的環境之中成長,並變得日漸麻木、日漸墮落,他看不慣的一切彷彿是生命的枷鎖,無以復加。

聶赫留朵夫的故事是從他利用權貴和必須的才能當成審判員審判一名偷盜並殺害嫖客的案子開始的。聶赫留朵夫是複雜的,這時候的他已然從一個貴族闊少成長為一名標準的俄國貴族成員。

但是之後的他,在不斷的深入調查之中,他漸漸地發現自己的罪惡。是他,聶赫留朵夫,在少年時引誘的瑪絲洛娃,讓她從此走上了的道路。

他頓時有了些悲憫,有了些後悔,有了些內疚。他的內心,在一次次的調查之中被一次又一次地剖開,一次又一次地刺痛。他開始懷疑自己的一切,開始否定自己的一切,他覺得這些年他的雙手沾滿了罪惡。在俄國貴族之中所受的那些官場和金錢的誘惑使他變得迷離,在不斷的泯滅自己良心之中獲得所謂的成長。

他開始厭惡自己厭惡自己的一切,像極了列夫托爾斯泰他自己,托爾斯泰就是正因厭惡自己的以前的所做所為,身為一個俄國貴族對人民,對無聲階級的壓迫的行為的厭惡而多次自殺。聶赫留朵夫看到平常所見的人們:將軍、貴族、、僕人、貴婦人、士兵、商人、公爵、貧民……都是一副或麻木或虛偽的面孔,他看不到期望,覺得這個世界是那麼的黑暗,那麼地不公平……但是這種狀態沒有持續多久,他的內心又開始變化了。正因他發現造成這一切的是不公平的農奴制度,是已經僵化到無可救藥的貴族階級制度。然而對於這樣一個根源,所有他見過的人以及他本人都無法去改變什麼。他能夠改變的只是自己手上的幾分田地,讓那些佃農有一時的土地,當然,很快就會被地主給侵佔了。

但是不管怎樣,他後悔並反思過了,他不再是以前麻木不仁的他,他復活了。他變得有思想有靈魂,他全力去拯救深陷圇圄的瑪絲洛娃,然而不幸的是,瑪絲洛娃最後還是死在獄中。他的發奮顯得那麼單薄,那麼無力,即使他已經復活了。

以往人們看到的只是《復活》是托爾斯泰的晚年最傑出的作品,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部。《復活》是史詩性的長篇小説,真實而又富有藝術性地反映了農奴制改革的前期,沙皇統治下貴族制度的腐朽與頹廢。人們看到的是隻是作者期望更多的人們醒過來,看清這個世界,讓更多的人復活,而不是整日如行屍走肉般地活着。

但是誰又看到托爾斯泰和聶赫留朵夫心裏的痛苦與悲哀呢?他們是復活了。他們知道這個世界的真善美,他們懂得用心向上,他們能夠為了自己的追求而真正地有好處地活着。但是,我們忘了,他們畢竟是少數人,他們所付出的發奮是那樣的勢單力薄,他們沒有戰友,沒有同行者,他們是堅定在一條孤獨路上的殉道者,最終的發奮總是正因時機、正因人力、正因制度而付諸東流。聶赫留朵夫分再多的土地給農民又有什麼用,最後還不是會被地主給壓榨掉;他再怎樣發奮去就瑪絲洛娃,她最終還是死了。他的願望是這樣難以實現,聶赫留朵夫能夠選取繼續去發奮,去爭取更多的人一齊去改變,去讓更多的人復活。但是托爾斯泰呢?他已經老了,他的一生已經快要結束了,但是還是難以實現自己這樣一個令更多人醒悟的願望。他的悲哀只有在《復活》裏面得到滿足和實現,他做到了,完成了這一部偉大的作品,但同時,他知道自己的生命中註定是要以悲哀來結局的。

不久以後,人們發現,在一個俄國的暴風雨天裏,托爾斯泰荒涼地死去。

篇47:復活讀書筆記

突然的心血來潮,讀了一本厚厚的名著,也懂得了為什麼它能成為名著。

黑幕重重的政府機構,腐朽的上流社會造就了荒唐的法庭、黑暗的監獄、苦難的農村。人性:上流社會的人性。在這環境下,墮落,昏睡。

聶赫留朵夫作為一名公爵窮奢極侈,無恥的生活再正常但是了。精神的空虛使他無所作為。也許在他心底的深處有着一顆被深深隱藏的追求正義的種子。

年輕的時候他抱着“正義不允許土地私有”的觀點把一塊自我從長輩那裏繼承下來的土地分給了農民。如今繼承了超多土地的他,既不能放下產業,又不願否定自我年輕時的觀點。

年輕的時候他玩弄和拋棄了喀秋莎之後,對自我的行為產生了內疚。為了使自我愉悦,他迫使自我不去想她,發奮忘卻。表面上他成功了,但內心深處卻無法做到這一點,哪怕是他知道了喀秋莎生性放蕩,自甘墮落之後。正是正因如此他才會在陪審席上認出喀秋莎後如坐鍼氈,內心展開一場複雜而痛苦的鬥爭。

聶赫留朵夫精神上儘管還有健康的因素,“精神的人”與“的人”常在他內心發生衝突,他還幾次進行“靈魂的淨化”。他在法庭上認出瑪絲洛娃後,主動上監獄去求她寬恕,並願意與其結婚,以此來贖罪,可他正真地覺醒了嗎?

沒有!在法庭上他心驚肉跳,並非正因譴責自我的可恥行為,而是擔憂自我名譽掃地,“目前他説思考的只是這事不能讓人家知道,她或者她的'辯護人不好把這事和盤托出。”

但他又邁出了一大步,正因他鼓起了勇氣去監獄裏探望喀秋莎。這個充滿空想的精神探索者最後採取了切實的行動……

就在他見到多年未見的喀秋莎時,他還沒有在內心承認自我的殘酷卑鄙,而是居高臨下地審視被他蹂躪的不幸女子。只有在瑪絲洛娃的精神完全覺醒下,他的心靈才受到正真地觸動。“直到此刻,他才瞭解自我的全部罪孽……發覺自我罪孽深重……感覺到他害了她到什麼地步。……以前聶赫留朵夫一向孤芳自賞,連自我的懺悔都感到很得意,如今他覺得這一切簡直很可怕。”

聶赫留朵夫自此才開始正真覺醒,背離了上流社會:否定了貴族(包括自我),分送了土地,為平民奔波。

篇48:復活讀書筆記

《復活》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認為是其創作的“最高的一峯”。它沒有《戰爭與和平》史詩般的恢宏氣魄和明亮的詩意,沒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瀾與不安的強勁--它,完全地體現了一位偉人的暮年心靈的穩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

一個純真完美的,以前對生活和生命充滿了完美期盼的青年人,在混混沌沌的上流社會中流連花天酒地。一個美麗純潔的姑娘,在長達八年的妓女生活中墮落。他們是似乎能夠這樣生活下去的,他們也許能夠滿足生活中自己那種簡單的快樂。但當來兩人在馬斯洛娃的審判案中相遇時。他再也不能心安理得地應對以前的卡秋莎(馬斯洛娃)的眼神。聶赫留朵夫深感自己才是馬斯洛娃墮落的原因所在,他此時感受到了他以前給予她多大的傷害,他的靈魂揹負了沉重的罪惡感。他決定幫馬斯洛娃重獲自由。在一次次的探監過程中,它證明了太多的不公。當他決定把自己的土地廉價分給農民的時候,他得到的是農民懷疑的眼神,眾族人疑惑的言語。當他想要以馬斯洛娃結婚來贖罪時,他收穫的是親友鄙夷的眼神,眾人以為不可理喻的迴應。

他應對一切的困惑,所有他認為對的事無一例外的遭到了鄙夷。然而所有貴族社會所推崇的卻只是花天酒地和吃喝嫖賭。一百多個年輕才壯的青年人只正因把身份證弄錯了就被關押在臭蟲滿天、疾病四溢的病房中。但聶赫留朵夫也看到了期望,馬斯洛娃的改變,讓他足以拋棄官場的地位與金錢的誘惑,他的精神復活了。馬斯洛娃也改變了,她為了不連累聶赫留朵夫,理解了政治犯西蒙林的求愛。

愛過,懊悔過,反思過,最終他決定,他復活,他重生,他在紛雜的社會中找到了他道德的衡量準則。也許聶赫留朵夫追求的不僅僅僅是馬斯洛娃,在這條尋求重生,精神復活的道路上,他見到了,他做了,他去用心的改變了。那夜,聶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讀福音書,那以前是他看不懂的教訓,經歷了這一切,他這次突然看懂了聖經的教訓,並且發現其中有他務必的、重要的、且是喜悦的東西。

我想“復活”的就是聶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復活。而我從他身上學到的最珍重的一點就是他的自我改變,雖然他以前墮落過,但當他良心發現後,做了許多好事來彌補過錯,這是任何人都值得擁有的,我想當一個人犯下錯誤時,不論這個錯誤是大是小,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刻地檢討自己,承擔自己。

篇49:復活讀書筆記

看《復活》花了我很長的時刻,開始看的時候我覺得這本小説有點兒枯燥並打算不再看下去了,但是從第一部的中段開始,故事的情節開始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

這個故事的情節其實很簡單,描述了原本心靈純潔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誘姦了瑪絲洛娃以後拋棄了她。之後他們又相遇在法庭上,由於瑪絲洛娃被誣陷為殺人犯,引起了聶赫留朵夫心靈中善良的一面開始復活。覺醒的聶赫留朵夫為了彌補他所犯下的錯誤,幫忙瑪絲洛娃洗脱她的罪名。而在這個過程中,聶赫留朵夫接觸了許多他平時都瞧不起的低下階級的人和奴隸,發現了許多十分不人道和不公平的制度,更發現了自己在墮落的期間是那麼虛偽與令人厭惡。而且也發現瑪絲洛娃正因自己當年所做的那件事而淪為妓女卻不知羞恥。透過聶赫留朵夫的發奮,他不但讓自己心靈完美的一面復活了,也幫忙瑪絲洛娃改過自新。

雖然説整個故事時刻發展並不長,作家只是寫了聶赫留朵夫幫忙瑪絲洛娃撕脱罪名這一件事。但是這短短的一個故事裏穿插了許多不一樣人的不一樣故事,以反映當時在沙皇統治時期人們的生活在不一樣的階級有着天淵之別。小説能夠成為一本名著且深受大眾的喜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並使列夫?托爾斯泰成為名作家,我認為在於她所描述的故事,還有要表達的主題。書中所描述的資料決不是作者自己憑空的想象,他透過描述這樣一個故事使我們看出在當時階級觀念是如此的可怕。從書中的人對待這位有身份有地位的聶赫留朵夫公爵的態度以及對待農民、犯人、傭人的態度,就能夠看出這個階級關念。

第一部

在這個故事的開始,首先出現的是淪為妓女的瑪絲洛娃被誣陷為殺人犯,然後在法庭上與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法庭上相遇了。男主人公的良心開始不安,在審判中插入了聶赫留朵夫回想起自己對瑪絲洛娃所做的事,看到瑪絲洛娃由那個純潔的女孩,變成此刻的一個毫無羞恥的妓女。主人公開始猶豫是否要向瑪絲洛娃承認自己的罪過,並給予補償。是呀,的確對於所有那些有地位的人來説這都是一件很難抉擇的事情。想想看,你有錢,有地位,別人看見你都敬你三分。不好説那個年代,直到此刻,有誰不想這樣一向持續下去。

他這樣做等於自毀前途,於是聶赫留朵夫放下了這個念頭。但是當瑪絲洛娃被判服15年的苦役時,一向沉迷於榮華富貴之中的聶赫留朵夫人性中純潔善良的一面在沉睡多年以後最後復活了。

但是讓聶赫留朵夫失望的是當他向瑪絲洛娃認罪時這個女生已經對他的熱情異常的冷淡。這時的聶赫留朵夫最後意識到當年所犯下的錯誤是如此之大,他對瑪絲洛娃的傷害又是如此的深。要是你是當時的聶赫留朵夫,你會怎樣做呢?是決定放下這個計劃繼續過他的花花公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生活與一位公爵的女兒結婚,還是低聲下氣的去到處求人幫着瑪絲洛娃並已娶她來彌補所犯下的罪過呢?以聶赫留朵夫當時的地位與名聲要找關聯並不難,但是為了一個此刻已淪為妓女的女生值得嗎?是的,選取放下的確是個很好的決定,你能夠假裝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但是試問這樣你的良心還好過嗎?在心靈復活的初階的聶赫留朵夫的確想過這樣的問題。然而在他自己的一齊“靈魂大清洗”即自我反思以後,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從當上軍官以後過的生活是那麼的骯髒!反思以後的聶赫留朵夫對貴族的看法完全改變的了。他開始意識到這些人是多麼的虛偽,為了討好那些上層的人説一些阿諛奉承的話。然而看到那裏,令我深思的是如此多年來,人性的虛偽還是改不了。此刻為了升官發財的人們還不是一樣説一些討人喜愛的話或給錢收買別人?當人們在做這些事的時候恐怕並不覺得自己的做法是那樣的可恥、卑賤吧。在第一部分的一章裏有着這樣的一段對話:

“聶赫留朵夫‘不論你説的多麼難聽,也説不出我心裏是什麼味道,你想象不出我覺得對不起你,心裏有多麼難受……’

瑪絲洛娃‘我覺得對不起你……’她惡狠狠地學着他的腔調説。‘那時候你倒不覺得,去塞給我一百布盧。那就是你出的價錢……’

瑪絲洛娃‘你是想拿我來拯救你自己,你今生拿我尋歡作樂,來世還要拿我來拯救自己!……’”

是的,當人犯錯的時候的確很難意識到對人和事的傷害又多大,身體所受的傷害可能還有辦法能夠改正過來,但是心靈上的傷害才是傷到的最深之處。要想改變一個人的心靈是困難的,而復活所描述的正是人性善良的一面得到釋放的故事。正是一個人由惡變善的過程。

對我而言,這一句話總結得十分精確:“每個人身上都具有各種各樣的本性的胚胎,有時表現出這一種本性,有時表現出那一種本性;有時變得面目全非,其實還是原來那個人”

第二部

我們能夠透過第二部來了解那些當權的“大人”是如何欺壓老百姓的。對於那些被判錯的犯人,和那些由於無緣無故而被人關進監獄的人,當權者表現的是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好心的聶赫留朵夫盡心盡力地幫忙這些人,但是要想想一個國家裏有多少的人是被受誣陷的,單憑他自己的力量又能改變多少呢?令我覺得尤其可怕的一幕是,在聶赫留朵夫告訴農民要把自己的田分給他們的時候。差不多沒有一個人願意理解,不是他們不想要,而是正因他們都認為沒有一個人會做出這樣的事,大家都猜想這是老爺所設的陷阱,為的是想進一步剝削他們。這時的聶赫留朵夫被大家當成是一個怪人,承受着這樣的壓力,就好比我們在生活中被人當成了異類。他與以前的好鵬相遇,卻發現有着遠大理想的朋友也變得那樣庸俗了。人性惡習的感染是如此的恐怖。同樣是原來那個人,但是思想卻和你以前所見的截然不一樣了。

聶赫留朵夫的心靈復活也不是那麼順利的,在他去求瑪麗艾特的時候,自己又陷入以前的那種日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中,惡果的種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也開始有點萌芽。是的,在我們的心靈還沒有完全成熟的階段或者已經成熟的階段,也是很難抵擋這些誘惑的,這時候我們就需要用某一種力量來控制自己。恐怕比壞行為更可悲的是產生壞思想。第二部所見的事最好的一個總結就是一切關於正義、善、法律、宗教、上帝等等的話不可能是空話,為的只是掩蓋最無恥的貪慾和殘忍。

對於“真正的上等社會”這一個解釋是我最欣賞的一段;對於那個遊手好閒、窮奢極侈的柯察金永遠都不會明白這個詞並非形容富有的人家,而是形容那些靠自己的雙手給自己帶來勞動成果的人。

誠然,有錢並不代表一切,靠自己雙手爭取回來的東西。雖然你是有權活或富有的,説就是衣食無憂,但是或許你心裏是空虛的,正因你所做的事都是違背自己的良心的,這種行為在潛意識中便成為了一種惡習。心中所追求的不再是正義和大眾的利益,所需的只是金錢而已,因此誰也不會關心事情的真相。所有的行動都是按照上級的指令,為的只是想保住自己的烏紗,原因僅此而已。

第三部

在故事的最後,聶赫留朵夫成功地為瑪絲洛娃洗脱了罪名,並使其所受的懲罰改判成流放。第三部很短,但是藴含的哲理是最多的,聶赫留朵夫也開始了他的新生活。他從幫忙那些可憐的人洗脱罪名的期間最後明白到了,社會和社會秩序大體上能夠存在並不是正因有這樣一些合法的罪犯在審判和懲罰別人,而是正因儘管敗壞到如此地步人與人還是互相憐惜、互相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護的。

“我們抱着一種荒謬的信念在生活,認為我們自己就是自己的生活主人,人生在世就是為了享樂。但是,要知道既然我們被派到世上來,就是奉有某某的旨意,有所為而來的。”對於這句話,對於信奉上帝的人來説是一個不錯的解釋。在現今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總是存在着某種關聯,看上去我們每一個人是一個個體,但是事實上我們卻又是一個整體。很簡單的解釋就是我們都是人類而不是別的。一種互助互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就連動物也能夠明白和去執行,為什麼我們擁有高智商的人類卻無法做得到呢?恐怕世間上很難分辨人的善與惡,正因沒有一個定義去劃分出這兩種不一樣的人,即使有,也是自己對事物的不一樣認識和明白而造成的。世間上的事物都會有正負兩面,而且人也不會有完美的人。上帝説人有罪惡,那麼説我們都就應從善。時刻的流逝使我們的觀念都改變了,善與惡已經無法再以從前的標準來區分。隨着社會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就是這樣越拉越遠。由一個總體而分成了一個個小的單位,就是這樣,人之間的關聯只建立在以一個人為中心向外擴張的狀態上了。

篇50:《復活》讀書筆記

《復活》概要:小説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本是一個貴族地主家的養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公爵x奸後遭到遺棄,復活讀書筆記1000字。由此她陷入了苦難的生活,她懷着身孕被主人趕走,四處漂泊達八年之久。之後她被人誣陷謀財害命而被捕入獄。十年後,聶赫留朵夫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審理瑪絲洛娃的案件。他認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遺棄的瑪絲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譴責。為了給自己的靈魂贖罪,他四處奔走為她減刑。當所有的`發奮都無效時,瑪絲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亞,聶赫留朵夫與她同行。途中,傳來了皇帝恩准瑪絲洛娃減刑的通知,苦役改為流放。這時的瑪絲洛娃儘管還愛着聶赫留朵夫,但為了他的前途,拒絕了他的求婚,與政治犯西蒙鬆結合。這兩個主人公的經歷,表現了他們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復活。小説揭露了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吏,觸及了舊法律的本質。《復活》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問題,人類最完美的感情的復活體現了一位偉人暮年心靈的穩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世界百部經典著作之一,俄-國文學史上的經典名作。《復活》是俄-國有名作家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堅信有很多人在學生時代就曾閲讀過這本書。在我國自20世紀初至今已出版過6種譯本,三四十年代先後有戲劇家田漢和夏

衍改編的同名劇本的發表和上演,作品和它的主人公已成為我國讀者和觀眾極為熟悉和喜愛的人物形象,《復活》是托爾斯泰的世界觀轉變以後的一部長篇小説,是他思想、宗教倫理和美學探索的總結性作品。它是以一個真實的案件為基礎構思而成的小説,表現了主人公的“心靈淨化”過程,同時揭露了沙皇專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質以及教會的醜惡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爾斯泰世界觀的終結作品。小説情節起伏跌宕,人物刻畫入木三分。以託翁晚年爐火純青的老辣筆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與女性在“靈與肉”之間的痛苦掙扎。這部史詩般的經典著作,被譽為“19世紀俄-國生活的百科全書”。《復活》是歌頌人類同情的最美的詩--最真實的詩,書中體現了卑劣與德性,一切都以不寬不猛的態度、鎮靜的聰明與博愛的憐憫去觀察。它高於《悲慘世界》,正因那裏沒有一點幻想的、虛構的、編造的東西,全都是生活本身。在那裏,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繪的精確、筆力的雄渾到達一個空前的高度。這與作品資料的嚴厲性是相貼合的。在那裏,應對人類的苦難,作家持續了高超的鎮靜,然而讀者卻不得不為見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動。托爾斯泰在那裏的挖掘比以往要深。能夠説整個俄-國都被他翻了出來。他再現的藝術世界已經

到達可作為一面“鏡子”的程度。偉大的真實!正正因作品除去了浪漫主義的萎靡因素,因而整個顯出了威力,如同米開朗琪羅的雕塑一般。然而這不是一座普通的雕塑,是一座宏偉的紀念碑。它把19世紀末整個俄-國的現實熔鑄進去,上方刻有窮人、貴族、獄吏、監犯、革命者、醫生、學生……裏面混合了懺悔、憐憫、寬容、無恥、欺詐、放蕩……那裏,作者唱出了人類藝術最崇高的歌:“我們為不幸者撒一掬淚,人世的悲歡感動我們的心。”當我們打開這本書,我們不禁感受到有一種心靈的復活--人類最完美的感情的復活!即使是當代,許多人也許正在悄然地埋葬自己的這些完美的感情卻毫無所覺。在這種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正是《復活》這樣的作品來喚醒沉睡的心嗎?正如花草需要春天的甘霖才能長出新綠,人類需要博愛與同情才能繼續不息、日進無疆。抑或這就是使《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