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學校心理學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11K

第一篇:學校心理學讀後感

學校心理學讀後感

學校心理學讀後感

在近三十年心理學的學科建設中,學校心理學是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在發達國家裏,作為心理學的一門應用學科,學校心理學十分熱門,是最有生機、極為活躍的一個新興領域。

《學校心理學》是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普通心理學專業和應用心理學專業必修課程,也是從事學校心理輔導和諮詢的教育人員學習本專業的必考課程。

《學校心理學》課程的主要內容是學校心理學理論與實踐的國內外發展沿革、動態和最新展望;學校心理輔導教師的職業性質和專業化途徑;學校心理輔導與諮詢的理論和技術;家庭教育和心理諮詢的理論和技術;教師的心理健康和職業成長等。

讀了《學校心理學》這本書,使我對學校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和心理輔導與諮詢的技術有一個基礎的瞭解,通過對課程上述主要內容的學習,能做到理論聯繫實際,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具體的學校教育工作中去,為進一步學習心理學專業課程打好基礎。

學以致用是現代科學孜孜以求的基本目標。

目前人類處於世紀的轉折點,置身在這光怪陸離、瞬息萬變而又注重實效的信息化社會,學以致用這一論題更是受到全社會的矚目。心理學近百年曆史的經驗教訓,大家意識到:中國心理學發展的生長點在於應用,而應用心理學繁榮的立足點則使面向社會,面向生活,面向大眾。

近年來,有關中國小教師辱罵、體罰學生的報道,有關教師教學質量差的報道,屢見於報端。當社會各界紛紛譴責這些有損教師形象的行為時,那些從事教育研究的專家們,更傾向把這些問題歸之於“專業素質不夠”。因為大部分教師並不是故意與自己的學生為敵,他們缺乏的,往往是正確有效的方法以及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

21世紀的教師應該具有怎樣的專業素質?現代教育理念認為,一個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是學生全面發展的促進者。但在實際工作中,社會倡導的觀念和教師自身內在的觀念,還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教師專業能力的不足或不適應,是當前教師的普遍困惑。

本書對引導教師營造一個寬鬆、健康的學校氛圍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值得大家閲讀。

第二篇:心理學讀後感

《愛情心理學》讀後感

愛情,這個人類古老而又新鮮的話題,彷彿是一個人類永遠都無法揭開的迷。説到愛情幾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它是人類最高級的一種情感。談到愛情,自然延伸到男人、女人、婚姻三個方面。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水與火的纏綿是愛情神話的起源。 上帝創造了亞當和夏娃,她們生活在美麗而又浪漫的伊甸園裏,然而,野果的誘惑和蛇的呼喚,似乎註定了今天的男人和女人在追尋愛情這朵玫瑰的芬芳同時承受着被刺的痛苦。 愛情心理學是研究男女戀愛中的心理現象及其發生與發展規律的科學,即探討男女在戀愛、婚姻中,愛情的獲得及穩固的心理規律,包括戀愛心理和婚姻心理兩部分。它具體研究:穩固愛情的心理規律;男女相愛的心理奧祕;求愛及擇偶心理;初戀心理;愛情挫折心理及婚後各階段的愛情發展之心理特點等等。它是一門應用心理學。愛情不僅受社會、思想倫理等因素影響,也受許多複雜心理因素的制約。掌握好愛情中的心理問題,將會使愛情甜蜜、美滿。

人類自古以來就在不斷探索愛情,但從心理學角度對愛情進行專門研究,是近代才開始的。從古代開情心理學相關書籍開始,愛情心理思想就已在許多文學、哲學作品中出現,如《詩經》中有有關愛情文字描繪,柏拉圖的《文藝對話集》中有有關愛情的論述,及至19世紀司湯達的《論愛情》,都孕育了一定的愛情心理觀點。由於研究對象的複雜及科學發展的侷限,愛情心理思想是零散地依附在其它學 1

科中發展。20世紀初,隨着心理科學的發展,及人們生活進一步提高的需要,尤其是弗洛伊德別開生面的心理研究,及其《愛情心理學》的專着,為愛情心理學的研究創開新局面。人們開始對它進行專門研究,並逐漸形成體系。我國愛情心理學研究也是近幾年才開始發展起來。

該書認為:愛情是一種建立在性慾基礎上的,男女雙方在交往過程中產生的高尚情感。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建立在性慾之上,對異性具有傾慕、珍惜之情的情愛;另一是由異性間所產生的依戀及理想、情操、個性追求等複雜因素混合昇華而成的情愛。 愛情是性愛與情愛的結合,缺乏性愛的愛情是畸形的;只有性慾的滿足,沒有感情的昇華,也無法產生真正的愛情。同時,愛情是在男女雙向交往中產生的,那種一方有情而另一方無意的情感是愛情之外的事。 相愛的男女,都渴望自己的愛情美滿。要獲得美滿的愛情,應具備以下心理條件:

其一,不過分痴情,不咄咄逼人,不公開表現自己的愛情佔有慾,能充分尊重對方。美滿的愛情,要求人把愛情只當作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在開拓與領略自己人生的同時,重視對方,不干涉對方的活動,但又不是漠不關心。要為雙方的個人自由留有充分餘地;其二,將愛情給予對方,比向對方索取愛情時,自己更感歡欣,並以對方的幸福為滿足。即是要有無私 精神;

其三,美滿的愛情是彼此雙方獨立個性的結合。即戀愛雙方不作為對方的依附而存在,而是讓雙方都有發展自己個性的餘地;2

其四,尋找和珍惜雙方心理上的共鳴。美滿的愛情在於精神上的和諧,心靈上的溝通。

愛情心理學研究發觀,對方的外在形象、內涵價值、社會條件,以及自身的需要、興趣、理想、性格、修養等影響着對象的選擇。人的潛意識在擇偶中起着重要作用。從童年起,我們就開始認識和接觸異性,對異性產生好感,並把引起好感的某些異性形象潛藏在潛意識裏,形成偶象。但性偶象的集中形成是青年期。這時,隨性意識的發展,性文化的全面輸入,產生強烈的性慾。於是,在潛意識裏,將日常生活、電影、電視、畫報、小説中所認識、所接觸到的許多零散、多樣的異性形象進行綜合,形成一個朦朦朧朧的模糊形象,作為性想象的對象,抑壓在潛意識裏。它往往飄忽不定,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

正是潛意識裏潛藏着各因素揉合而成的異性偶像,使你在茫茫人海中會選擇他(她),而不是別人,當遇到某一異性,你會馬上被他(她)吸引住,併產生愛情,這是因為對方的某一形象突然喚醒你潛意識中的偶像,於是就有一見鍾情,有似曾相識之感。

在兩性交往中,個體的外表形象是引起異性好感併產生愛的首要因素。因為外表形象最易被人感知,外表形象合要求的異性,不僅會使人體驗到生理上的快感,而且讓人享受到精神上的愉悦。性吸引力的形成在於外表形象,它是以外在美、氣質美和性感三方面吸引異性。從擇偶標準的心理特點來看:每個人的擇偶標準是不同的,但男女擇偶在心理上也存在着共同性。

男子擇偶定向和他在生理、心理上所佔的優勢相關。男子與女子不同的性差優勢,造成他的自強和自立心理,使他們在考慮婚姻時,在潛意識裏把女子放於附屬地位。他們覺得自己有把握創造身外之物,認為女子只要吸引我就行,並不注重女子的社會條件,所以,男子往往願與迷醉自己的女子戀愛。女子形體方面的吸引力在男性擇偶中尤為重要,男子更多使用性吸引標準,常把女子的形體魅力放在第一位。

男子擇偶另一特點,是把女性的優美性情放在十分重要地位,都希望自己的愛人温柔賢惠。因為男子認為,女子的天然性情是婚姻的生活現實性和感情穩定性的基礎,是締結良緣的可靠保證,他們認為賢惠温柔不僅是男子的感情需要,更重要的是生活的需要。

美貌本來是天生的,但許多男子把愛情與美貌連在一起,從而使某些女子滋長了盲目的驕傲。於是美貌有時與輕浮淺薄相伴而生,染上世俗的惡習。因此,真正成熟的男子,他的擇偶常把女性的內在美放在至關重要地位。

女子的擇偶定向明顯不同於男子,兩者間存在着較大的差距。這首先是由於性差的不同造成她們的依賴性,把婚姻生活作為一種“託附”,要求對方要有堅實的依靠感。其次,男子的情慾尤具衝動性與不穩定性,這對家庭的穩定產生不利因素。這樣,男子的思想道德對女子的選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而,擇偶時她們很慎重,都希望有忠誠的愛人與安定寧靜的家庭,女子擇偶常從婚姻及未來的角度考慮,衡量雙方的關係比較現實,多數女子不能離開成家立業這一戀愛 4

目的來設想對男子的愛,對兩性間的感情度要求甚嚴,喜歡的並不當作愛情,擇偶側重男子的內在美--思想、道德、生活能力,温存體貼,也較注重男方的社會條件。

本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愛情三角理論。該理論認為:

sternberg(1986)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是目前最重要且令人熟知的理論。他認為愛情包括三種成份: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及承諾(commitment) 。所謂的親密是指與伴侶間心靈相近,互相契合,互相歸屬的感覺,屬於愛情的情感成份;激情是指強烈地渴望與伴侶結合,促使關係產生浪漫和外在吸引力的動機,也就是與「性」相關的動機驅力,屬於愛情的動機成份;而承諾則包括短期和長期兩個部份,短期的部份是指個體決定去愛一個人,長期的部份是指對兩人之間親密關係所作的持久性承諾,屬於愛情的認知成份。隨着認識的時間增加及相處方式的改變,上述的三種成份將有所改變,愛情的三角形會因其中所組成元素的增減,其形狀與大小也會跟着改變。三角形的面積代表愛情的質與量,面積愈大,據sternberg( 1986 )的説法:三角形越大,愛情就越豐富。

總的來説,我認為,如果把愛情看作一枚硬幣,則一面是男人,另一面可是女人。她們很複雜,誰也離不開誰,而且誰都不是能夠一眼看穿對方。愛情的定義是時代的產物,而今天這個時代,社會將愛情視為婚姻的基礎。在原始社會,所謂的婚姻關係只是一種生存所需要的“家庭”單位,此時‘愛情“也就無足輕重。原始社會的語言中 5

也沒有“愛情”這個詞,結夥同行生兒育女通常比獨居更有利於生存。公元前5世紀,哲學家柏拉圖論述了愛情是人類最高的美的,包括精神,智慧和性。但他指出婚姻與愛情無關,只為繁殖後代。中世紀後的歐洲,貴族社會裏逐漸產生一種熱情、理想上不能實現的、對婚姻之外的愛的追求。當時的婚姻仍然為政治和經濟的目的所安排。到了隨後的幾個世紀裏,追逐愛的理想由上層社會散佈到中下層社會。此時一些平民不願意其愛情因私通而被報復,逐漸發展到從對愛的追求到結婚的誓言。這時人們就開始期盼愛情不僅產生在追求和熱戀的階段,還能延續到婚姻裏。人們開始相信由愛情導致的婚姻更為實際合理。蘇利文指出“當另一個異性的滿足和安全變得和自己的滿足和安全一樣重要時,愛情就存在了。”而弗魯姆説“成熟的愛是保全個體的個性、整體性的結合,相愛雙方融合為一體,但仍為二體。 綜合各方面因素,現代社會條件下愛情的定義包括:是在男女之間產生的;實在個體心理達到相對成熟時產生的;個體在生理上被喚醒,包括性慾和性感;是一種對異性產生的具有浪漫色彩的高級感情,其中包括認知成分。 愛情是人類各種感情中最複雜、最微秒、多矛盾的統一。男性重行動,女性重感情;男性習慣抽象觀念,女性習慣感性直覺。其實男人女人就像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男人有其可歌可泣的優點,同時也有可鄙可恥的劣根;女人有可愛可親的長處,同時也有可氣可惱的頑習。也正因為如此才演繹出版本各異的現代都市愛情。

6

7

第三篇:心理學讀後感

揭開心理學的神祕面紗

最近到圖書館借了本《每天一個心理技巧》,算是心理學的類別了,閒暇時翻閲了一番,獲益頗多,現在特地將感悟與大家分享一下。

“心理學究竟研究什麼?”標準答案是:“心理學是研究人類心理活動的科學。”但這樣的回答卻使人對它有很多的誤解。在很多人眼裏,心理學是一門很神祕的學科,認為心理學家能看出人們在想什麼,會洞悉別人的情感,甚至認為心理學可以用來算命。應該説,這是對心理學的誤解,那麼心理學真的有那麼神祕嗎?其實不然。

心理學一詞來源於古希臘語,在漢語中我們習慣於把思想和感情叫做“心”,把條理和規則叫做“理”,心理就是心思、思想、感情的總稱。而心理學則是關於心思、思想、感情等規律的總稱。所以這樣説來,心理學其實沒有那麼神祕,心理學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人的任何活動都伴有心理現象。我們熟知的感覺、想象、情感、意志及個性等等都是心理現象。人與人的溝通、互動的技巧,人際間的壓力及人際不良關係,不能適應這個社會的表現都屬於心理學的範疇,心理學已經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於人們的生活實踐的各個領域。

因此熟知各種心理學常識和心理學技巧,並把它們應用到生活和學習當中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我們不能夠對一些基本的心理知識沒有一個認識,那麼在説話做事當中就難免遇到一些小的狀況,道路也不會像別人那樣暢通了,而且在熟知心理學技巧的前提下,我們也能夠對自己出現的心理上的一些問題作出及時的必要的調整,讓自己的身心更加愉悦,生活學習的效率更高。

《每天一個心理技巧》中主要是通過諸多化解心結的故事和技巧使讀者自己做自己的心理醫生,成為身心皆健康的現代人。

比如説書中就介紹瞭如何克服憤怒、焦慮、虛榮悲觀等一系列的不良心理情緒,以及告訴我們如何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如何讓自己受人歡迎,也介紹了青春期的心理調試等等心理技巧,讀來受益匪淺。

因為《每天一個心理技巧》也蠻厚,書中的內容很多,不可能將所有的內容都陳述給大家,下面就簡單的舉個例子,來告訴諸位這本書是怎樣將看似抽象的心理問題告訴羣眾併產生一定的激勵性的:作者想要説明人們不能夠恐懼失敗,於是先陳述了一段話“有個人的個人簡歷是這樣的,22歲生意失敗、23歲競選州議員失敗、24歲生意再次失敗、25歲當選州議員、26歲情人去世、27歲精神崩潰、29歲競選州議長失敗、31歲競選選舉人團失敗、34歲競選國會議員失敗、37歲當選國會議員、46歲競選參議員失敗、47歲競選副總統失敗、49歲競選參議員再次失敗、51歲當選美國總統,這個人就是亞伯拉罕.林肯。”很多人認為他是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的確,“失敗”是個消極的字眼,除了“死亡”之外,沒有別的字眼能夠比它更加令人聽而生畏。但是它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每個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會或多或少的遇到失敗,只要告訴自己:“我要成功!我真的很不錯!”然後你就會發現,在以前你認為自己不行的事情上,現在也可以做出很好的成績來。林肯的真實的例子也説明了這個問題,不要恐懼失敗,問題出現時,光去叫嚷、埋怨是沒有用的,關鍵是要努力的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來,而這個方法,最終只有一個人來完成,那就是你。因為

最終有一天,你要獨立去面對自己的人生。通過一個簡單、真實的例子再加上後來的一些通俗易懂的陳述,就讓人們真切的感受到了不要恐懼失敗的好處和心理暗示、自我鼓勵的方法,今後在遇到了相關的問題的時候,你就能夠遊刃有餘的解決了。

心理學在人的激勵方面分析的很詳細,就是如何激發個人的積極性,首先就是確定正確的目標。人活着要有理想,有奮鬥目標,不然就會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成功:簡單的説,就是目標加上進取心,有人安於現狀,只想維持現狀,採取“守”的態度,時間久了就會變陳消極的態度,失去積極的動力,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必須要設置向前看的目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卓越,追求更好,時時努力超越現在的自己,才能不斷進步,才能離成功更近一些。

心裏學家馬斯洛指出,人類的基本需要可以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建立在其他需要的前提之下,在工作能夠體現自我價值,變成了一種興趣的時候,人就會以工作為樂,而不是以工作為負擔,一旦工作變成了一種興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要我做”也就順其自然成了“我要做”。

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讓自己時時擁有快樂的感覺,凡事不斤斤計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學會感激,只要健康的活着,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賜,就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應有的一切, 這也是心理學的最終目的。

在現實社會和工作中,一個人滿足了基本需要以後,就要給自己

定目標,思考和理解自己生活工作的目的是什麼,意義如何體現,怎樣讓自己的心情快樂和輕鬆,怎樣用積極的心態去對待挑戰和麻煩,在反思的過程中,“要我做”也就逐步轉化為“我要做”。

通過以上我個人的一些小的淺顯的感悟,相信大家也能夠看到心理學的一些本質所在,的確,心理學就是這麼一門與人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關的科學,它的本質就是一門幫助我們正確處理認知與行為、自身與環境、工作與人際關係等問題的實踐科學。但也沒有當初我們認為的那麼神祕,全然隱藏在我們的生活學習當中,只要我們做一個有心人,就會很好的運用好心理學的各種技巧和處事方法,那樣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加的美好,人際關係就會更加和諧!

(注:《每天一個心理技巧》當中便介紹了許多的心理技巧和常識,以上額一些感受也是受其啟迪的,現特地將其推薦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1教育技術學(數字媒體)郝氏春秋2014年10月28日

第四篇:心理學讀後感

姓名:零玉榮

班級:文祕1041班

學號:100901404136

快樂從心出發

快樂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不一樣的定義,有的人認為簡單,平凡就是快樂,有的人認為快樂就是得到自己想要的,有的人認為快樂就是無拘無束做自己所想的事,有的人認為快樂就是成功??,人們對快樂的看法不盡相同,其實快不快樂是由自己決定的,你的每個想法,每個行動,都決定着你是否真正的快樂。有些人覺得自己永遠都不會快樂,可是他們不知道,其實他們之所以覺得自己不快樂,是他們對自己太過苛刻,他們想要的太多,只在乎自己所追求的,不在乎自己所擁有的,太在意自己所追求,每當達不到這種高高在上的夢想時,就會失望,就會悲觀,覺得自己一無所有,就會走向極端,把自己的人生陷入無盡的悲觀當中,快樂的人是幸福的,所以努力讓自己活得快樂一些,待人處事樂觀一些,悲觀的往往會帶來無盡的痛苦和黑暗,樂觀的人生充滿陽光與幸福。

馬丁·塞利格曼作為積極心理學之父,在研究何種原因讓人們悲觀時,他認為其實悲觀是無處不在的,除了極端樂觀者之外,所有的人都有悲觀的一面,只是每個人對待悲觀的方式不一樣,有的人把它放大,有的人把它縮小,有的人懂得尋找一個平衡點,讓悲觀與樂觀處在同一條直線上,不讓其失衡,所以他們不會容易走向抑鬱的道路。他認為悲觀是導致人們走向抑鬱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抑鬱症患者往往是太悲觀進而才患上抑鬱症的,雖然藥物治療對抑鬱症有一定的幫助,但是並不能根除抑鬱症的根源,只有改變對悲觀的態度,努力讓自己變得樂觀,才是根除抑鬱症的最好方法,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努力讓自己樂觀一點,懂得尋找人生快樂之所在,不要對這個世界過度的失望,在對待挫折和失敗時不要悲觀。

既然悲觀無處不在,逃避或者沉溺其中都是不好的解決方法,只有讓自己變得樂觀,=,不要過度的轉牛角尖,不要過分的計較每一件事情。一個人對待悲觀的態度和方式決定他有一個怎樣的人生,馬丁·塞利格曼認為想法決定悲喜悲喜人生。用心看世界,把自己融入世界中的人的人他們很快樂,悲觀的人因為太注重世界的現實,太過於看中不好的現實,甚至把不好的一面放大,所以他們生活很痛苦,因而他們的人生是不快樂的。

樂觀的人在很多方面都比悲觀的人強,樂觀奠定成功的事業,樂觀促使好的業績。要成功,除了具備能力和動機之外,還需要堅持,而樂觀的解釋風格則是堅持的靈魂。雖然樂觀對人生有益,但是,有時候輕度的悲觀使我們在做事之前三思,不會做出愚蠢的決定,樂觀使我們的生活有夢想、有計劃、有未來。有時候,悲觀可以幫助我們認清事實的真相,在生活的某些方面,樂觀第不切實的。所以怎樣使自己的人生變得有意義,變得快樂,就需要自己找一個平衡點來擔當悲觀與樂觀,不要太過極端,心態端正,在悲觀與樂觀面前,心態往往是關鍵因素,一念之差都有可能帶來無盡的煩惱和痛苦。用平和和真實的心態看待自己,看待生活。

每一個人都在努力的想要把握住人生。可是,人們卻常常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把握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一個人的情緒可以影響到很多方面。不管是在工作還是在學習生活中,學會和懂得收放自如的控制自己的情緒,這點很重要。很多人總覺得自己並不快樂。其實很多人,對快樂並沒有明確的定義,總把快樂定位得很高,而忽略了真實存在於身邊的小快樂,小幸福。簡單也是一種快樂,沒病沒災也是一種快樂??快樂的定義很廣,很大,很簡單。 快樂是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幸福也是自己的。別過意的攀比,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小快樂,要懂得知足。“知足長樂”這話也許更值得現代的人體會和領悟。 活出快樂的自我,你是獨一無二的;活出快樂的自我,你是最幸福的天使;活出快樂的自我,你是快樂的主宰者。

第五篇:心理學》讀後感

《心理學》讀後感

中職生的心理健康

讀了《心理學》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我明白了心理健康的含義,中學生易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心理輔導的方法,使我感慨頗多,通過對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找到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切入點。

我工作中所接觸的是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下面介紹一下我認識的中職生的心裏健康問題,以及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瞭解學生,認識學生才能使他們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中,順利度過青春期。

一、中職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來自家庭的環境和所處的特定校園環境,中職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成長髮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困惑與矛盾。當前,中職生在學習、成長、生活以及擇業與求職等方面表現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不能正確認識自我,缺乏自信心

目前,我國中職生大部分是沒有考到滿意的學校無可奈何上了職高或者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由於社會上存在的對中職生的偏見與歧視,往往使中職生在理想與現實發生矛盾時,不能正確地認識自我,在同齡人的羣體中自慚形穢,做事信心不足,從而喪失努力學習的動力,加上他們國中的知識基礎薄弱、學習習慣較差,能力有限,聽不懂課,又缺乏刻苦學習的毅力,面對陌生的專業理論與技能訓練

難免感到束手無策,困難重重,因而無心向學,久而久之,感到處處不如別人,便產生自卑心理。

(2)逆反消極心理強烈

在中等職業學校,部分學生由於受家庭、社會、親友的影響,相對同齡人看到更多的社會陰暗的一面,內心深處不自覺地形成一種心理定勢,認為社會、學校,對其約束較多,於是,對學習與班規校紀抱有嚴重的逆反消極心理,對教師的批評教育有牴觸情緒,我行我素,生活上隨意放縱,得過且過。既沒有幸福感,也沒有成就感,把前途看得一團漆黑。

(3)存在人際交往障礙

中職生自進入職業學校起,所面對的是一個相對開放的、全新的環境,內心迫切渴望與人交往、有真心的好友宣泄情感,但又怕受到傷害,所以主動性不強,且缺少基本的交往知識的技巧,在實際交往中,存在着按照自己的主觀意識要求他人的情況,對他人的優點難以認同,對他人的缺點又難以容忍,往往容易和老師、同學發生衝突。

(4)情緒波動大,自控能力較差

良好的情緒是心理健康保證。正處於青春期的中職生,情感豐富,情緒多變,對事物充滿好奇心,但容易感情用事,有時憑着一時衝動做出魯莽的事,缺乏冷靜,不能明辨是非;情緒波動大,兩極化現象明顯,快樂時常興奮過頭,挫折悲傷時常抑鬱消沉;不能控制情緒。

(5)盲目追求個性發展

由於絕大部分中職生學習成績較差、學習方法不當、學習興趣不濃、

沒有學習目標、沒有動力,對所學專業冷淡,精神又無所寄託,其行為由緊張、壓抑,無聊轉向標新立異,用反常的行為顯示自己,違紀違法行為頻繁發生。盲目追求個性發展,主要表現在奇裝異服,嘴叼香煙,怪異髮型,尋求刺激,蠻橫任性,目空一切,爭強好鬥。

二、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中職生所存在的種種心理問題,對中等職業學校及其廣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如有不妥當的對待中職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就會給他們造成一生的陰影,甚至使他們出現因憎惡老師學校進而憎惡社會的不良心理,給社會帶來隱患。如何能讓中職生健康成長,在今後的工作中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已經成為職教教師的一個重要的教育任務。作為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工作者,必須採取多種手段積極應對,以維護和促進中職生心理健康發展。(1)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加強對中職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不僅是教書育人的場所,而且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主陣地。在此基礎上,積極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諮詢活動,並通過對中職生進行心理測量,瞭解中職生心理健康狀況,以便進一步研究教育對象,從而更好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定期舉辦心理知識講座

普及心理知識,幫助中職生掌握一定心理保健方法,促使他們在實際生活中達到自我心理調節之目的。在中等職業學校開設專門的心

理健康教育課程,既要注重心理知識的普及,又要講究實際操作,例如在課堂上通過角色扮演、人際交往等心理訓練活動,開發中職生心智潛能,增進中職生心理健康,培養中職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個性,進而提高中職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促使他們全面自由的發展。定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講座,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學校可根據不同專業、不同年齡的中職生及其學習與成長的需要進行。例如:女生情感專題講座、如何適應新的環境、性心理健康教育、擇業心理分析與求職、青春期教育與早戀問題等。舉辦心理知識專題講座,對象明確,針對性強,常為學生所喜聞樂見,因而有助於加深中職生對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認識和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便於他們進行自我心理反省,自我心理調節。

最後加強專兼職教師的培訓,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素質

教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實施者。心理素質良好的師資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要求心理教師必須具備心理學基礎、心理輔導與治療知識、精神醫學與精神分析方面的知識及技能。而大多中等職業學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相關水平堪憂,大多是由相關人員兼任,對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學科知識與技能相當缺乏。因此,加強對中等職業學校專兼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及技能的培訓尤為迫切。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環境給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學校應不斷地美化校園環境,改善教育教學設施,為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質環境;根據專

業設置需要,建立社會實踐與實習基地,豐富學生課外生活;重視校園教育陣地建設,多出反映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的校報、黑板報、宣傳欄,結合利用校園網站、校園廣播、電視台等媒體優勢,充分發揮他們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傳播功能;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各種比賽、表演、聯誼及中職生社團等活動,這樣不僅能使新生自進校門那天起,就能感受到温暖與關懷,促使他們及時地轉換角色以適應新的環境,而且也能幫助他們在各種活動中發揮自己的特長,增強自信,積極調整心態,進而明確自己生活的目的、意義及生命的價值。

(3)利用網絡技術,拓寬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眾所周知,互聯網具有平等性和交互性特點,它不同於傳統的教育,從根本上消除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心理溝通障礙。因而利用互聯網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充分尊重中職生追求平等的個體需要,又能促進網上心理教育與網下心理教育的銜接,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質量。

利用互聯網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須營造一個積極的、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氛圍,為中職生提供良好的網上生活空間。其次,精心挑選或編制包括心理專家最新理論成果及典型心理諮詢案例為主要內容的相關多媒體課件,藉助多媒體技術優勢,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再次,由心理專家主持並參與開設“心理聊天室”、“在線心理諮詢”等活動,精心設計集趣味性和教育性於一體的網頁以吸引廣大中職生參與。如樂觀向上的人生觀教育、健康生活

方式教育等,最終促使中職生的自我心理評價能力、自我心理調節能力及社會生活適應能力的全面提高。

(4)實現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形成共同教育

在學校、家庭、社會這三大環境中,學校與家庭對中職生的教育與影響極為深遠。所以,學校在對中職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充分加強與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形成既能發揮各自特長又能相互補充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方式不乏有實行家長專制、或溺愛縱容、或放任自流,極大地影響了子女心理的健康發展。學校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場所,在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應主動密切與學生家長的聯繫。積極引導學生家長轉變教育方式,實現對子女的民主化管理,使子女在民主、平等、寬鬆的家庭環境中健康成長。定期召開家長會,讓學生家長全面瞭解其子女在校表現情況,針對學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主動與家長協商解決。幫助學生家長提高自身素質,要求學生家長及時瞭解其子女心理活動、情感及思維特徵,注重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影響和教育子女,促進子女人格的健全與完善。

我堅信,只要我們學校因材施教,立足現狀,解決中職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