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教學論文

讓家校共育為“雙減”築基賦能

欄目: 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7.33K

浦城縣官路中心國小 **

讓家校共育為“雙減”築基賦能

[摘要] 孩子的學習成長離不開父母的無私奉獻,亦離不開教師的諄諄教導。隨着“雙減”政策的落地,作為孩子教育成長的兩大主陣地,學校和家庭也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讓家校合作共育,為“雙減”政策下,孩子的學習成長築基賦能,也成為學界探討的重要議題。國小家校共育合作中,教師又應如何把面臨的困境轉化為教育合力?如何通過合力,給“雙減”築基賦能,引領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呢?

[關鍵詞] 家校共育;雙減政策;困境;策略;築基賦能

隨着2021年“雙減”教育政策的落地與2022年《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頒佈,我國教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行漸近,家校共育也成為“雙減”背景下的主旋律。蘇霍姆林斯基曾説:“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麼學校的教育和教學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1]可見,家校共育是保證孩子全面成長不可或缺的條件。家校共育不僅可以有效整合更多的教育資源,共育水平更是直接影響着孩子的發展狀況。家長的一言一行,都仿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影響着孩子的一生。教師作為專業的教育工作者,不僅是學生接受系統教育的引路人,還是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傳授人,更是學生培養基本素養的關鍵人。所以,在孩子的教育成長中,家庭和學校這兩位“教育者”,不僅要一致行動,向孩子提出一致的要求,更要志同道合,抱着一樣的信念。然而,隨着家校共育合作的推進,卻暴露出了許多在合作過程中面臨的困境。如:教育觀念存在衝突、主體界限責任不清、合作意識比較淡薄、共育形式相對單一等。[2]面對如此困境,我們又應如何構建良好的家校共育生態,為“雙減”教育築基賦能呢?

一、解決觀念衝突,減少問題詰難

“雙減”政策的實施是自上而下的一項系統性、綜合性和複雜性工作。減少家校之間的溝通距離,減輕家長對“雙減”政策在校本實施過程中,所產生的牴觸心理和消極情緒,是家校協同共育的基礎,亦是穩固家校協同育人的紐帶。從國家頒佈“雙減”政策伊始,各種針對“雙減”的教育教學活動,就在如火如荼的探索和實踐中應運而生。這些豐富多彩的“雙減”行動確實在減負提效上發揮了良好的效果。然而,突如其來的“雙減”行動,在實施了一段時間後,也給部分家長的心理添上了顧慮與擔憂。[3]擔心“雙減”後,作業少了,學習質量會受到影響;擔心“雙減”後,不能參加課外補習,孩子的成績得不到提升;更擔心“雙減”會與當下的評價體系相牴觸.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各種牴觸心理、消極情緒為“雙減”下的家校共育推進蒙上了一層陰影。

針對這些顧慮和擔憂,我們迅速採取了行動。利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家訪活動。一方面讓家長全面瞭解“雙減”政策的意義以及背後所傳遞的育人導向;另一方面,結合學校在“雙減”政策下的所作所為,為家長全面剖析其給孩子成長道路和發展中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在平時的家校聯繫中,及時和家長溝通,交換孩子在校在家的學習、生活情況。既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學習的過程性痕跡,也讓家長在比較中感受到“雙減”為孩子所帶來的正能量。

二、明確責任邊界,培養合作意識

正如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説:“人們在社會生存生活中面臨着各種複雜的任務,社會對學校提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整個社會的發展中,如果沒有具有教育素養的家長配合,無論學校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會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1]現如今,很多家長的教育理念仍故步自封,教育觀念不夠科學合理,家校共育過程職責邊界更是模糊不清。[4]許多家長把學校當做是培養孩子的唯一場所。或許是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亦或是受工作等諸多外在因素的影響,把本應自己履行的家庭教育職責推脱給學校。家庭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結構要素,家長教育管理者的缺位,必然導致孩子教育的缺失。在“雙減”視域下,尤是如此。參與意識淡薄,合育意識匱乏,雙方溝通低效,教育成效細微,無法形成教育合力!

想要在“雙減”視域下,為孩子的教育成長築基賦能、添磚加瓦。就要加強教師和家長的思想觀念,更新家長的教育理念,改變“劇場效應”,強化家校雙方的合作意識,讓家長主動且積極地參與到教育管理中來。[5]例如:針對家校合作匱乏的問題。學校會定期組織教師學習校外相關專家的經驗並開展關於家校合作的研討會,提升教師們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學校舉辦開放周活動,讓家長參觀瞭解體驗孩子的校園日常,喚醒家長教育主人翁精神;組織家長座談會,豐富家長教育專業知識,強化家校共育意識等。

三、豐富共育形式,實現教育成效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傳統家校合作的固有模式已無法聯通家校合育的這座橋樑。例如傳統家長會,基本就是班主任和各科老師彙報班級學生情況。即使有個別家長參與,也是優秀學生家長上台發言,分享育兒經驗以供其他家長參考罷了。家長參與度低,活動形式亦過於單一。不僅沒有真正發揮出家校共育的優勢,還把教師和家長放在了不平等的地位上,從而致使家庭教育邊緣化。科技在日新月異,教育亦應與時俱進。教育工作者應取傳統之精華,去傳統之糟粕,推陳出新,豐富共育形式,實現共育成效。

藉着“雙減”政策落地的東風,我們更應勇於突破家校合作的時空限制,豐富合作共育形式。不在只侷限於傳統共育模式。可以引人微信、釘釘、班級小助手等各類網絡軟件,利用各類網絡軟件來完成日常的家校合作交流。例如:打破傳統家長會議模式,在家長會議召開前,班主任通過網絡平台先向家長傳達會議主題。並在徵求家長意願的基礎上,分配一些家長會議任務,以便讓家長真正地參與到會議中來。家長參與度高,家校共育互通有無,才能真正提出具有價值的建議和看法;才能真正形成家校共育合力,提升家校共育的效率與質量。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視域下,國小教育階段的教學工作也有了全新的進展。其教學方向和教學重心也朝更加現代化、科學化的方向化邁進。“雙減”並非是一減了之,一減就萬事大吉的。在“雙減”的教育背景之下,家校合作共育顯得尤為迫切,同時也面臨着更為嚴峻的挑戰。教師與家長都身負着教育的使命,只有當兩者之間共同協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成長,真正使其踏上減負學習之旅!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世界教育經典叢書.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格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36

[2]張馨月.“雙減“下家校協同育人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社會科學前沿,2022(11).

[3]靳寧寧.國內教育焦慮研究述評[J].北京: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5(03):31-35.

[4]劉黎.淺談家長、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角色串味”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2005:73-75.

[5]楊雪梅.王維.基於家校社協同的“雙減”推進路徑[J].中國教育學刊,202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