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德育論文

大學生德育論文(多篇)

欄目: 德育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1W

大學生德育論文(多篇)

大學生德育論文 篇一

德育是學校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它是關係到學生的健康成長、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大事。一個學生的思想品質如果出了問題,儘管其它方面素質再高,也難成大器。因此,可以這樣説,學校德育工作是衡量學校工作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但目前,中國小德育工作的現狀並不容樂觀,在實踐中德育“説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時有發生。國小生正處於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起始階段,各種良好的習慣尚未形成,因此,學生德育就顯得尤其重要。如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怎樣對國小生開展有效的德育活動?這是多年來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

一、轉變觀念,在思想認識上着力。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其中“傳道”是最重要的。然而,現實生活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卻不是每個人都能意識到的。有不少教師重教書,不重育人,他們的着眼點放在學生智育上,只關心學生的分數,德育責任感和育人實際工作都不到位,對德育工作的認識模糊,在思想上和精力上向“應試”方面大角度傾斜。針對這一情況,學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領導小組,校長親自任組長,下大力氣,堅決改變抓智育一手硬,抓德育一手軟的現狀。

首先,學校構建科學的管理體制。為了理順關係,各司其職,學校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網絡,校長親自掛帥,以學校黨支部為核心,政教處為龍頭、班主任為骨幹、少先隊、學生會密切配合,社會綜治辦鼎力相助,全體師生積極參與的德育工作隊伍。定期召開家長會,制定家訪制度,和家長共同探討學生的管理教育問題。這樣,拓寬了德育工作的途徑,構建了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工作網絡。

其次,學校定期組織學習活動,以此改變教師觀念,強化教師服務育人的意識。對教師進行“充電”,促其角色轉變,培養新型師生觀念。針對學生的道德內化是一個複雜、長期的過程,情感意識難以穩定,並容易產生反覆的特點,學校要求教師必須有耐心、有匠心,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要求教師做到“一言一行要有積極的影響,一飲一啄要有正當的意義”。在抓好師德師風建設的同時,學校十分重視培養新型的師生關係,要求教師以對學生終生負責的態度學會尊重學生的人格。在教育活動中,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要率先垂範,以心交心,以愛博愛,以德育德。而且讓教師意識到高標準、嚴要求並非是學校的苛求,它一方面是職業道德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社會對教師的尊崇和期許。

再次,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人格意識。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意見,重視學生的獨立思考,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和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斷和決策。平等寬容地善待學生,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樂於傾聽學生的看法,不是強求學生接受老師的立場,而是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不是對學生予以一錘定音的裁決,而是進行富有啟發價值的評價。培養學生具有好奇性、挑戰性、獨立性等人格傾向,培養他們的責任感、成就感、使命感,教會他們尊重生命、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創造生活。

二、營造氛圍,在育人環境上着力

校園文化對於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發展具有不可忽略的影響。“學校無小事,事事皆育人。”因此,在學校我們努力營造育人的文化氛圍,創造優良的育人環境。堅持開展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與評比,實行量化評分,特別是把保持清潔衞生、保護花草樹木、不隨地吐痰,不亂扔亂倒,節約糧食和水電等當作日常行為規範的重要考核內容,每日一公佈,每月一小結,每學期一授獎,並與班主任津貼掛鈎。讓學生在學校處處感受到育人的氛圍,使學生在潛夠默化中受到思想薰陶,學生行為習慣日益文明。

再次,學校充分發揮宣傳櫥窗、黑板報和廣播室的作用,讓學生在自我參與中受到思想教育。學校在節日和重大紀念日,組織各班舉辦規定主題的板報和櫥窗,每組織一次都先佈置,後檢查評比,給學生以充分的時間準備。學生在創辦過程中,積極蒐集資料,認真設計版面,精心書寫,在活動中既自覺接受了教育,又鍛鍊了能力。學校利用“校園之聲”廣播室宣傳報道校園的新人新事,學生心聲,報道國內外大事,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

三、狠抓教研,在學科滲透上着力

“人人都是德育老師,處處應做育人工作。”這是學校對每一位老師的要求。為此,學校提出並精心組織實施了學科滲透的德育方案,要求各老師充分挖掘學科德育因素,結合本學科特點,找準結合點,讓學生在接受文化知識中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思品課教師充分利用思品課的德育優勢,精心上好每一節課,使思品課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主陣地。語文教師把握“雙綱”,挖掘教材中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團結協作精神,尊老愛幼的傳統等的積極因素,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結合鄉土教材,組織學生參觀烈士墓,介紹革命史實,謳歌革命先烈,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數學教師結合教材,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再現知識發生和發展過程,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精神。總之,學校重視德育學科滲透的教學研究,要求教師備課中找準每章節(課)的德育滲透點,教案檢查中,這是必檢內容。課堂教學是學生接受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勢,各學科的德育滲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既陶冶了情操,又接受了教育。

四、真抓實幹,在活動載體上着力

開展德育活動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實踐領域,也是全面育人的任務落到實處的有效載體。我們深知,學校德育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做好這項工作,保證學生健康成長,需要全社會來重視、關心、支持、配合,以形成各方面齊抓共管的良好態勢和學校家庭互動交流的立體教育網絡。

其一,探索了一條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的路子。學校組織了一些退休老幹部、老教師組成關心下一代工作組,組織勞模、先進人物擔任校外輔導員,形成一支有經驗、素質高的輔導員隊伍,由他們分期分批組織學生開展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他們用經歷、事蹟和一顆顆火熱的心為孩子們編織了一個精神的家園。

其二,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和管理。學校開辦家長學校,在家長學校中,家長們通過經常參加學校組織的家庭教育講座,系統地學習家庭育人知識,幫助家長們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提高家長的育人水平。而且,利用節假日舉辦學生、家長、老師的聯誼活動,師生、父子同台演唱,並評選出最佳搭檔、優勝家庭,這樣促進了三方的瞭解、溝通,無形中進行愛老師、愛家長、愛學校、愛生活的教育。這些活動得到了家長的全力支持,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同。

第三,學校通過政教處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讓學生心靈得到淨化,行為得到規範。例如,每週舉行一次升國旗儀式,通過國旗下講話,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和榮譽感。每學期評選一次“三好學生”、“書香少年”、“文明小天使”、“環保小衞士”等,充分發揮優秀學生的模範作用,帶動更多的學生上進。每學期舉辦一次大型文藝晚會和運動會,充分展示學生的能力和特長,讓所有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開展營造書香校園活動,通過晨誦、午讀、暮醒的讀書形式,引導學生閲讀大量有益的課外讀物,通過讀寫繪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學會從閲讀中反思,從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題材的優秀影片,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聘請綜治辦和派出所的同志每學期進行一次法制講座,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淨化了學生心靈,塑造了良好品德。大多學生都能成為舉止文明、積極上進的好學生。

總之,國小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我們學校緊扣“德育為首”的辦學思想,積極探索國小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實踐中,我們力戒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緊扣以理服人,以情動人,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在以上幾個方面我們學校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們認為這還遠遠不夠,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必須努力探索,尋求一些更適合國小生特點的德育工作途徑和方法。

大學生德育論文 篇二

[摘要]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教學理念與學習模式,完全可以引用到大學德育中來。為了實現大學德育目標、增強德育有效性,開展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思路、新模式。

[關鍵詞]

德育研究性學習創新教育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指在教育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造一種類似於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途徑,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瞭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教學理念與學習模式,完全可以引用到大學德育中來。為了實現大學德育目標、增強德育有效性,開展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思路、新模式。

一、研究性學習――迴歸德育以人為本的出發點

要增強德育的有效性,首先要認識到德育的本質是以育人為核心,努力提高人的素質,讓德育工作迴歸自身的出發點。德育的最終的目標是把社會實際與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品德,亦即培養、造就符合一定社會要求的道德行為主體,它一方面反映了一定社會時代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從人的實際出發,而時代的要求則要通過個體表現出來,顯然德育的出發點是以人為本,而現實中的德育往往偏離這一出發點,忽視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只管教“書”而不“育”人,缺乏針對性,不能因人、因時、因事而宜。

為了實現德育目標,提高和保證德育的有效性,德育應迴歸以人為本出發點,充分利用和激發學生的主體需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從他律到自律的轉變。

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習的內容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確定的。它強調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為基礎。將這種具有自主性特徵的研究性學習方式注入德育過程中,學生真正被置於學習的主體地位,自主學習、積極探究就有了積極的內在動力,有利於學生的自我教育與發展,有利於落實德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同時有利於德育效果的提高。因此在德育過程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是使德育迴歸出發點和增強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二、研究性學習――構建德育的生態環境

在德育過程中,課堂教學自然是學校德育的基本組織形式,它是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系統學習人類豐富知識體系的一種比較經濟、有效的途徑。但是,並不是任何一種課堂環境都有利於德育任務的落實和保證德育的有效性。實踐證明,傳統的德育課堂環境以教材為本,以教師為中心,將學生視為客體,注重德育知識的傳播和規範的灌輸。這種知識型、接受型的德育課堂環境,容易忽略人性,忽略人的情感需要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嚴重地影響大學德育的有效性。

如何優化德育課堂環境?開展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有效措施。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要求教學諸要素之間始終處於一種和諧狀態,包括師生關係和諧、教師與學習內容和諧、學生與學習內容和諧。在這種課堂和諧中,學習成為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環境”,課堂變成教學各要素相互之間持續互動的過程。在這種課堂“生態環境”中,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不再是教材的奴隸,課程也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識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知識、探索人的身心發展的中介。

同時,德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心靈接觸的動態過程,建立和諧的“德育生態環境”是實現德育任務重要保證。而“德育生態環境”的關鍵是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係。在這種人際關係中,師生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切磋,共同求知。

在德育過程中引入研究性學習模式,有利於形成師生和諧關係。由於研究性學習的新穎性、多變性和沒有“唯一答案”或“標準答案”的靈活性,促使德育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得不脱掉權威的“外衣”,努力主動地指導而不是代替學生去捕捉研究性學習的課題或命題,而是虛心地與學生一道思考與探求問題的答案。即教師始終是一個與學生平等的積極參與者、研究者。在這樣和諧的“課堂生態”中,師生之間的心理和感情距離縮短。因此,教師(代表社會)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德育任務)比較容易得到學生的認同,對德育的參與性與自律的能動性就會提高,這正是有效德育所期盼的局面。

三、研究性學習――落實德育創新教育的理念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大學生,是21世紀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務。德育的傳承與創新是相互統一的。在社會變革時期,社會思想體系、政治觀點和道德規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不能單純地進行書本知識的灌輸,而應當面對社會變革的現實和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更新德育內容,改進德育模式,培養能夠運用所學德育理論解決社會問題能力的現代大學生,這正是德育創新教育的價值取向。通過德育創新教育,更能有效的實現德育任務,增強德育的時代性和有效性。

德育創新教育可以有多種模式,“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是眾多模式中最為有效的一種。

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徵是“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它是以認識和解決某問題為主要目的探究性活動。由於研究的問題多來自學生的現實生活,因此必然會突破原有學科教育的封閉狀態,把學生置於一種動態、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這種開放性學習,改變的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地點和內容,更重要的是它為學生提供更多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推動他們去關心現實、瞭解社會、體驗人生,並取得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研究性學習重視結果但更重視學習過程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

“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的德育過程,一般是圍繞現實生活中一些社會問題所展開的調查和尋求對策而組織的。這種新的德育模式能提供真實的道德體驗,這些道德體驗不但有助於德育知識應用,而且能夠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自然地把學校學得的德育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德育問題相聯繫,這種聯繫是德育教學內容創新的重要基礎。

“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的德育過程,是以學生的直接經驗或體驗為基礎而展開的,它是對德育學科邏輯體系的超越。在研究性學習中,鼓勵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究,將學生的需要、動機和興趣置於核心地位,為其個性充分發展創造空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目標、內容、方式,自己決定活動結果呈現的方式。教師的指導作用體現在幫助學生完善自主選擇意識和能力方向,而不是代替學生選擇。

“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的德育過程並不是放任自流,相反,它更注重活動前的精心設計,更注重發揮德育教育機制,捕捉活動中所產生的“德育創新目標”、“德育創新主題”的價值,所有的活動都是一個開創性的有機體系,隨着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德育主體不斷生成。經過“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學生的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道德水平得以提高,道德意識得到鍛鍊,思想品德得到完善,出現這種情況,則意味着大學德育創新教育取得了積極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德育過程中引入研究性學習模式,有利於更好地實現德育目標,增強德育的有效性,這也是我們多年所期盼的效果,相信經過努力一定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大學生德育論文 篇三

一、青少年學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德育教育的重視不夠

目前,我國中國小普遍存在着“重成績,輕德育”的現象,儘管德育教育的喊得口號很響亮,但是並沒有落實到位,主要原因在於升學壓力,使得學校之間、學生之間都在比成績、比考試分數。在這種形勢下,各所學校都減少了德育教育的相關課程,幾乎沒有安排與德育相關的課程活動,家長也紛紛認為德育教育是學校的事情,與己無關,根本不管孩子的德育情況,再加上青少年缺乏對德育的深刻認知,一旦缺乏良好的引導,極易誤入岐途。

(二)缺乏德育管理機制

據悉,我國各所中國小差不多都專設了德育處,從形式上看,所有中國小的德育管理體制正趨於完善,但是其德育教育管理體制並沒有得到健全。由於缺乏有效的德育管理機制,學校的德育工作進展得十分緩慢,執行不到位,甚至看不到效果,也沒有人定期反饋工作情況。同時,學校德育工作方式過於單一,德育課堂枯燥無味,學生學習德育課的熱情不高;部分德育管理人員較少學習教育知識理論,德育經驗不足,不利於提升青少年學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三)新媒體的負面影響

新媒體環境下,我國青少年學生在德育建設中出現了許多不足,由於社會對學生形成了比較負面的影響,從而加大了學校德育建設的難度。新媒體具有隱蔽性和虛假性,可能會誤導青少年學生髮表違背現實的言論、製造垃圾信息、污染網絡環境等等,這也是學校德育工作面臨的新特點。然而,很多學校的德育工作方法落後,觀念守舊,難以將新媒體的新特點融入到青少年學生的德育工作之中;工作內容,針對性不強。可見,新媒體是影響青少年學生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解決當前青少年德育工作不足的對策

(一)完善德育管理制度

為了更好地做好德育工作,學校可制定班主任管理及考核辦法,堅持競聘和推薦原則,選拔一些成績突出、師德高尚、威信高的優秀教師,經校長任命後,方可擔任班主任一職。與此同時,相關部門還要出台中國小班主任工作評估細則,適時評估班級教育效果、班級獎懲、素質教育項目等的實施情況,綜合考核班主任的年度德育教學情況,以此評出首席班主任,建立班主任管理檔案,實行梯級化管理,完善青少年學生德育管理制度。

(二)建立督導評價機制

青少年學生德育工作的完善,還離不開科學的督導評價機制。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起帶頭作用,全面落實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其次,要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建立社會、家長、學生為一體的學校德育工作評價機制;再次,還要成立德育研究室,派人專門負責研究、指導、督導、檢查、考核各級學校的青少年學生德育工作的開展情況;最後,落實督導檢查考核職責,對師生進行深入調查,將督導評價機制落實到位。

(三)培養學生媒體素養

在新媒體環境下,培養青少年學生的媒體素養也至關重要。其一,需要提高青少年學生的信息辨別能力,避免“一切隨潮流”的信息取向,要讓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其二,將新媒體素養納入青少年學生德育工作之中,讓學生充分理解新媒體的內涵,清楚地知道新媒體的好外與壞處,以防盲目接觸;其三,強化青少年學生的媒體道德意識與自律意識,培養他們自覺遵守相關的規範和道德,以便科學合理地使用新媒體源。

(四)健全新媒體德育平台

健全新媒體德育工作平台,一要充分利用手機短信、網絡社交軟件的傳播優勢,註冊學校德育門户,以便有效地創造德育工作平台;二要設置德育網絡部門,實現對學校德育網絡信息的監管,以便更好地在網絡環境下進行德育工作;三要探析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最大限度地找到符合其特點的媒體資源,努力實現德育新媒體工作平台的方式,進一步擴展青少年學生德育工作的資源體系。

(五)弘揚傳統節日文化

加強青少年學生的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搭建更寬廣的德育教育平台,比如:舉辦中華傳統節日感恩節,組織傳統節慶遊園活動,使青少年學生認識到傳統節日文化的精髓;同時,學校還應當鼓勵青少年學生參與與傳統節日相關的文化社團組織,加深其對傳統節日文化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升青少年學生的自我道德素養,增強青少年學生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三、結束語

隨着社會的發展,青少年的思想觀念在不斷更新,學校德育工作依然面臨着嚴峻的形勢,學校和教師應盡最大努力去探索科學的德育模式。為了增強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學校必須建立合理的德育管理長效機制,樹立道德教育,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完善主體性德育管理體系,與素質教育接軌,滿足時代的發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