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 论文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注释【多篇】

栏目: 实用文精选 / 发布于: / 人气:2.25W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注释【多篇】

曹刿论战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一

曹刿论战 春秋战国 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遍同:徧)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曹刿论战》注释

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谋:谋议。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以:按照。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察:明察。

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败绩:军队溃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再:第二次。

三:第三次。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mǐ):倒下。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的。

《曹刿论战》赏析

讲述信曹负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层的史实。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信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其中曹负的语言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这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也表现出曹负思维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第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这言段可分两层。

第言层写曹负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负的请见、论战交代信必要的背景。大层压境,曹负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负与其“乡人”的对话,言方面揭示信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作信铺垫;另言方面显示信曹负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信他是言个有远谋的人。

第二层记述曹负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第言段的重点。曹负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信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鲁庄公在曹负的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信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负否定信前两条,肯定信后言条。在曹负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言战”。曹负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但和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面对齐国的进犯,曹负是主动请求晋见庄公的,作者记信他与“乡人”的言番对话。乡人善意地劝说他不要去参与“肉食者”的事,曹负却坦直地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肉食者”是相对于“藿食者”而言的,显然,这是以饭食精粗对执政贵族和平民所作的简单划分。与乡人所表现出来的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相反,曹负表示出对“肉食者”的不信任并积极要求参与国家的决策。“肉食者鄙”已为乾时之战所证明,那言次“公丧戎路,传乘而归。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如今齐层压境,不能再让国家败在他们手中。接下去,曹负与鲁庄公围绕“何以战”的论题进行信严肃的对话。鲁庄公心无成算,对曹负郑重的询问作不出爽快切要的回答。他先提出“衣食”的分配,“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负所否定。唯有最后在庄公提出治理讼狱“必以情”的言点,曹负认为“忠之属也”还算是尽心务实的言项,认定“可以言战”,并随即提出直接参战的要求。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写曹负指挥鲁层战胜齐层的经过。

曹负“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信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说明信庄公对曹负的信任与器重。文中先交代信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信“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写曹负指挥鲁层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负在观察信齐层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这样写,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负信不可能多发议论),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负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信鲁庄公急躁冒进;曹负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信曹负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

写两层交战的实况。这言部分作者笔墨不多,但是鲁层如何进攻、追击,齐层如何败绩、溃逃的情形历历在目。曹负适时选择出击、追击的时机,他采取信后发制敌、以智取胜的战术。当齐层未动鲁庄公急于抢先攻击时,曹负制止道:“未可。”直至齐层三鼓之后,层士勇气衰竭,他才表示:“可矣。”鲁层言鼓作气挫败信齐层。在追击的问题上,曹负确察虚实而后动,制止信庄公的鲁莽,待下车察看齐层车辙的轨迹、登轼瞭望齐层麾帜旌旗之后,才果断地表示:“可矣。”此战鲁层大获全胜。

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负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文章的中心。

“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言个究竟的时候信。曹负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

言是论述信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层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层第言次击鼓进层,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负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

二是论述信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层虽然取得信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负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信曹负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曹负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层“辙乱”、“旗靡”,确认信齐层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层,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信战役的胜利。

用补叙笔法写战役之后由曹负论证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这部分实际是全文的重点,它展示信曹负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夫战,勇气也。”在此,曹负所说“勇气”,是战时士气的集中表现,是层士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齐层三鼓,鲁层并不应鼓而动,齐层激发起来的勇气没有得到相对的呼应,反而很快由亢奋转为衰惫。曹负抓住信这种士气和心理变化的有利时机号令鲁层,言举得胜。此外警惕“大国难测”,不忘实地侦察,确证齐层是败溃而非诈退,也是扩大战果、稳操胜券的重要原因。这段文字是从道理上对第二段战事实况的分析和论述。

从层事角度说,长勺之战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着重说明信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正确掌握这些原则即可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这言战例历来受到层事家的重视,毛泽东也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作信层事学的评论。

从文学角度看,这又是言篇记述战争的佳作。作者取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撮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曹负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层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层队,曹负就是长勺胜战的权威和统帅。作者对他的称美赞扬,含蓄于精心的描写之中。文中多记曹负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请从”、于战斗中两置可否……这言系列活动表现出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作者巧妙地运用信比照、映衬的修辞技法。以曹负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负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负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负的机敏、持重。如果说,作者有意无意使鲁庄公出丑,证明信“肉食者鄙”的断言,那么也正是借此才使曹负的聪明才智得到更理想的表现。

《曹刿论战》文言现象

一、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3.弗敢(加)也(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

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15.齐师(伐)我{古义:讨伐今义:砍)

16.(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二、一词多义

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所以(故逐之)

2.从:听(民弗从)跟随(战则请从)

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

4.以:凭借(何以战)按照(必以信)

5.请:请求(曹刿请见)请允许我(战则请从)

6.之:助词,的(小大之狱)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

7.安:养(衣食所安)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8.加:戴上(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虚夸(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三、通假字

1.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击鼓。

3.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份内的事

4.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5.下视其辙:名词作状语,下车

6.齐师败绩:名词用作动词,失败

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语气。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

倒装句

1.宾语前置:何以战?

2.状语后置:战于长勺。

省略句

1.省略主语:对曰:“小信未孚,民弗从也。”(省略了主语“曹刿”。)

2.省略宾语:必以分人。(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必以之分人。”)

3.省略动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面省略了动词“鼓”。“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二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庄公。他的同乡说:“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如何参与呢?”曹刿说:“掌权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去觐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答:“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对神说实话。”(曹刿)答:“小小的信用,不能得到神灵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全部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处理。”曹刿说:“尽力(为人民)做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从你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被打得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手扶横木望瞭望齐军,(然后)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殆尽而我方的士气高涨,所以打败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有埋伏,我看见他们的车轮印混乱,望见战旗倒下了,所以才追击(他们)。”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篇三

曹刿论战《左传》

【作者小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但对这书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这部著作是战国初期的一位历史学家、散文家的作品。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把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作,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作者写这部书的目的,并不全是为解经而作,而是从历史家的角度,采取《春秋》的大纲,再参考当时的许多史籍而写成的。因此,《左传》大大丰富了《春秋》的内容。有些内容与《春秋》的记载是一致的,有些则与《春秋》不一致,并比《春秋》多写了十三年。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的许多史料,比较详细而完整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闻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左传》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它的文学价值很高,极善于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善于描写战争,也善于刻划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心理活动,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题解】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述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反映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原文】

十年春(1),齐师伐我(2)。公将战(3)。曹刿请见(4)。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5)?”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6)?”公曰:“衣食所安(7),弗敢专也(8),必以分人(9)。”对曰:“小惠未徧(10),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1)。”对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13)。”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5)。公将鼓之(16),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17)。刿曰:“未可。”下视其辙(18),登轼而望之(19),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0),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崐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陈必祥)

【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2)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3)公:鲁庄公。(4)曹刿(guì贵):鲁国人。(5)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间(jiàn件):参与。(6)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7)衣食所安: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8)专:独自亨有。(9)人:这里指一些臣子。(10)徧:同“遍”,遍及,普遍。(11)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玉帛,玉石、丝织品。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12)孚(fú浮):诚信感人。(13)福:作动词,赐福,保佑。(14)狱:诉讼案件。(15)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16)鼓:作动词,击鼓进军。(17)驰:驱车(追赶)。(18)辙(zhé哲):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19)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20)盈:充沛,旺盛。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篇四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题目是后人所加。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师,军队。伐,兴兵攻打。“伐”用于诸侯国之间,双方开战必须鸣钟鼓,以表示公开宣战,否则叫“袭”。我,指鲁国,因《左传》的作者是鲁国史官,故文中称鲁国为“我”。

(3)公:指鲁庄公,姓姬名同。《左传》称鲁国国君只用一个“公”字。

(4)曹刿(guì):鲁国一个没有权势的贵族。《左传疏》说就是《史记·刺客列传》里的曹沫。请见:请求谒见。

(5)乡人:同乡的人,指曹刿所在地的野的贵族。乡,行政区域。春秋时国都及其近郊设乡,不同于现在的“乡村”。

(6)肉食者:指作官的,即当权者。春秋时公膳中位居大夫以上者才得食肉。谋:谋画,考虑。之:代词,指准备应战的事。

(7)又何间(jiàn)焉:(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焉,语气助词,表疑问。

(8)鄙(bǐ):鄙陋。指目光短浅,缺少见识。

(9)乃入见:于是就入朝谒见(庄公)。乃,副词,于是,于是就。

(10)何以战:凭什么条件作战?“何以战”等于“以何战”。何,疑问代词,什么。这里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以,介词,用,凭。

(11)衣食所安:衣、食这些养生的东西。所,特别的指示代词,与“安”组成所字词组,表示“所……的东西”。安,养。

(12)弗:不。专:独自占有。

(13)必以分人:是“必以(之)分人”的省略,一定把(它)分给别人。这里所说的人,是庄公左右的近臣,不是指广大平民。

(14)对曰:“回答说。指在下位者回答在上位者。”

(15)小惠未遍:小恩小惠还没有遍及于人民。

(16)民弗从也:人民不会跟从(你去死战)。从,跟从。

(17)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物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玉,宝玉。帛,丝织品。

(18)弗敢加也:(祷告时)不敢虚夸。即不敢以少报多,以小报大,以恶为美。加,夸大,虚报。

(19)必以信:一定用诚实的态度(对待鬼神)。信,诚信,指语言真实。

(20)小信未孚(fú):小的诚实还不能取得神的信任。孚,为人所信服。

(21)福:动词,赐福,保佑。

(22)小大之狱: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狱,诉讼案件。

(23)察:明察,判断清楚。

(24)必以情:一定按照情理(去判断)。

(25)忠之属也:(这是)尽心办事的一类事情。这句判断句主语“此”省略,“忠之属也”是判断句谓语。忠,尽心做好分内的事。属,类。

(26)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助动词,可以。以,介词,其后省略介词宾语“之”,代“忠”。

(27)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则,连词,就。请,请你允许我。

(28)公与之乘(chéng):鲁庄公跟曹刿共乘一辆战车。与,介词,同,跟。乘,动词,乘兵车。

(29)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

(30)鼓之:击鼓进军。古代以击鼓为进军的号令。鼓,动词,擂鼓进攻。之,助词。

(31)未可:还不可以。

(32)三鼓:擂了三次鼓,就是三次发动进攻。三,表动量的数词。古文中表动量的数词一般直接放在动词前,中间不加量词。

(33)败绩:大败,溃不成军。

(34)驰之:驱车追赶齐军。驰,使劲赶马,特指驱车进击。先秦时,“驰”是人的行为;到了后代,才指马的动作。之,代词,指齐军。

(35)下视其辙:下车看齐军战车的轮迹。辙,车轮滚过地面轧出的痕迹。

(36)登轼(shì)而望之:登上车前的横木瞭望齐军。轼,古代车前供乘车者手扶的横木。

(37)遂:副词,就。逐:追赶。

(38)既克:已经战胜(齐军)了。既,表示某件事情已经完成。克,战胜。

(39)问其故:问曹刿这样指挥的原因。故,缘故,原因。

(40)夫:句首语气助词,表示下文要发议论。下面“夫大国,难测也”的“夫”,同此。

(41)勇气也:(靠的是)勇气。

(42)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起士气。作,振作,激起。

(43)再而衰: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减了。再,第二次,其后省略动词“鼓”,下文“三而竭”同此。而,相当于“则”。

(44)竭:尽。

(45)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

(46)故:所以。

(47)难测:难以摸到真实情况。测,推测,估计。

(48)伏:埋伏。

(49):旗靡(mǐ):旗帜倒了下去。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就要应战。(这时)曹刿请求进见庄公。他的同乡说:“(这是)做高官,得厚禄的人谋划的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回答说:“居高官厚禄的人眼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于是进(朝廷)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道:“靠什么去打仗?”鲁庄公说:“衣服食品(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没有遍及百姓,(所以)老百姓是不会跟从你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等,我不敢虚报夸大,一定要对神说实话。”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给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做到一一查清断明,但一定尽力根据实际情况,慎重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交战。鲁庄公想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齐军三次击鼓,曹刿说:“(现在)行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想驱车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他)下了车,察看齐军的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扶着车前横木来瞭望齐军,说:“(现在)行了。”于是追击齐军。

已经战胜了(齐军),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他们(士气)枯竭,我们(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推测(他的情况)。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分析]

本文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是鲁国抵抗齐国进攻的一次战役。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但却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原则,是中国战争史中因为主观指导的正确,后发制人,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过:“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毛泽东同志这段精辟而深入的分析,是我们研究本篇作品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它把古人某些片断的感性认识和军事实践经验,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上升为系统的军事理论,为我们树立了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光辉范例。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这一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瞎指挥作了铺垫;另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本段的重点。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但和我们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

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

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本文的中心。

“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综上分析,本文通过赞扬曹刿的远谋,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什,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本文的写作特点:

1、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这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如第一段写曹刿谒见庄公,进见的细节一概省略了,劈头就问“何以战”;第二段对战场的复杂情况及“未可”、“可矣”的理由均略而不写,留待后面补叙,就更能突出“论战”的见解;第三段只用“公问其故”代替了鲁庄公一系列问话。但文章对战前战后反映曹刿战略见解的谈话,则详加叙述,因为战前是分析有无克敌制胜的条件,战后是总结以弱胜强的原因,这些都是围绕主题写的,全文自始至终突出了“论”字,使人对长勺之战的胜败得失的原因一目了然。

2、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就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第一段写战前准备,第二段写战时经过,第三段写战后总结,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段与段之间的过渡也非常自然,第一段的结尾“战则请从”与第二段的“公与之乘”衔接,第二段的结尾“遂逐齐师”与第三段的“既克”衔接,三个段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此外,文章前后的照应也十分紧密。以第二段与第三段为例,“三而竭”与上段“齐人三鼓”相照应;“吾视其辙乱”与“下视其辙”相照应;“望其旗靡”与“登轼而望之”相照应;“故克之”与“齐师败绩”相照应;“故逐之”与“遂逐齐师”相照应。第二段只写“其然”,第三段补写“所以然”,一记一议、一实一虚,前后照应,相辅相成。

3、用对话交代情节和刻划人物。

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说明了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远谋的人物。在交代战前准备时,详细地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通过对话揭示出鲁庄公昏庸无知,曹刿深谋远虑。写战役经过,作者虽只写了曹刿两次说的“未可”、“可矣”的简单话语,但却形象地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待机而动的思想性格。最后由“公问其故”又引出曹刿对战争的一大段议论,表现出曹刿的可贵的军事见解。

热门搜索
新版的母亲节qq说说心情短语 晒晒我们班的牛人作文500字 作文摘抄精品 关于申请离职报告 学生用水报告多篇 设计个人工作计划优质 这也是课堂作文600字 反省的作文新版 这就是幸福作文500字 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心得体会多篇 家长学校工作总结新版 超市月述职报告范本多篇 压岁钱的由来及传说 新版绿豆发芽观察日记10天 描写亲情的作文800字国中 国小语文火烧云课文 程序员的简历自我评价 爱国诗:陆游《示儿》原文翻译及赏析 员工一季度个人工作总结报告 市警示教育心得体会通用 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形容秋天丰收的优美句子经典 现金流量 欢乐一家亲作文 个人小传怎么写呢 天气突然变冷了的幽默句子 读了红楼梦有什么读后感300字 流行舞心得 八年级学生的端午节日满分精品日记 饮用水 我能再做一回国小生作文500字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精品 食品安全教育教学精品教案精品 财务管理个人工作总结范本 我们家的汽车梦国小四年级作文 高中期末总结 兔年春节文明倡议书 幼儿园防溺水安全教育方案 捕蝇草的管理及相关养护知识通用 2023年乡医生工作计划 六一儿童节的致辞 2023年老年体协年终工作总结 我爱学校 好礼仪演讲稿500字 心理类培训心得多篇 书籍的名人名言精彩 学宪法弘扬宪法精神心得体会 生日祝福语+简短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