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 论文

冬至节气养生多篇

栏目: 实用文精选 / 发布于: / 人气:1.96W

冬至节气养生多篇

冬至养生注意事项 篇一

一、起居有常

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同时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冬至时节不宜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避免损伤阳气。可选择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动静结合的运动。

二、壮不竞时,精神灭想

养生重点是要养心。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冬季养生,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三、固先天之本,护后天之气

冬令气候趋寒,天地阳气潜藏,应之人体,冬季亦为人体养精蓄锐的最佳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不仅仅在起居方面注重养生,也应重视饮食、药物的冬令进补。

四、审慎调食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在冬季如果能恰当选择既美味,而又具有补益身体的食物,无疑会让大家接受。冬令时节饮食调理,要针对不同的个体,相应选择适宜补益的食品,这样才能达到真正养生的效果。以中医学的角度而言,不同时间里出生的人,性格不同,因而对饮食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根据我国古代五行形相学认为,人可以分为金木水火土等五行人,每种人的体质不一,食补也各异。天寒地冻,首选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上述几种,均属美味,在冬季可作为进补的佳品。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进补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蛤士蟆、银耳、猪肝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还有一类滋补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猪脊、海参、龟肉、甲鱼、鲍鱼等。

五、进补禁忌

一忌盲目食狗肉。一些体质虚弱和患有关节炎等病的人,在严冬季节,多吃些狗肉是有好处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吃狗肉后不要喝茶,这是因为茶叶中的鞣酸与狗肉中的蛋白质结合,会生成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可使肠蠕动减弱,大便里的水分减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质和致癌物质,就会因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而极易被人体吸收。

二忌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虚则补,不虚则正常饮食就可以了,同时应当分清补品的性能和适用范围,是否适合自己。专家认为,进补主要作用是“补虚益损”,而虚又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各有各不同的补法。

冬至节气养生四个养生重点 篇二

日常饮食:应“三多三少”

冬至临近,天气寒冷干燥,万物都已蕴藏,因此人的身体也需要进行滋补,而冬至也被人称之为最佳的滋补时节。

据从事餐饮工作十余年的一级厨师骆龙港介绍,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饮食宜清淡,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食品。冬天阳气日衰,脾喜温恶冷,因此宜吃温热的食物以保护脾肾,宜少量多餐。同时应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

精神调养:要养心和保护身体阳气

“养生重点是要养心。”据宝鸡市疾控中心主管健康教育工作的姚乐毅介绍。冬至养生,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积劳成疾。姚乐毅表示,冬至前后睡好“子午觉”很重要,除了保证夜间睡眠,午饭后可适当打个盹。

宝鸡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李振荣表示,春夏为阳,气候温热;秋冬为阴,气候寒冷。人也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发生生理上的变化。冬季的3个月份,是阳气收藏的时期,天气非常寒冷,应重视保护身体的阳气,不要使阳气过度耗散。

增强抵抗力:热而不烫的水泡脚

入冬以后,有人经常会觉得腿脚冰凉,中医也认为,“风寒脚下生”。李振荣建议,每天坚持用热水泡脚,可以疏通经络,解表散寒,达到缓解手脚冰凉,扩张毛细血管、促进脑部供血等作用。尤其是冬至后,配合养生的各种要诀,每天坚持泡脚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热水泡脚并非人人适用,患有脚气的人常用热水泡脚,容易造成伤口感染;糖尿病患者和心脑血管患者也不宜热水泡脚。同时泡脚的水温不宜过高,热而不烫即可,水温过高容易破坏足部皮肤表面的皮脂膜,使皮肤角质层干燥甚至皲裂。

体育锻炼:瑜伽、慢走、太极拳等

冬至市民应早睡晚起,等阳光出现才外出活动,“冬季天气寒冷,晨练过早容易使人体受寒冷空气刺激,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姚乐毅建议,可将晨练安排在早上7点到9点这个时间段。高血压患者如果晨练太早,气温太低会使血管骤然收缩,导致血压迅速升高,可能引起心绞痛发作。

冬季不宜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运动时让身体发热或微微出汗即可,比如瑜伽、慢走、太极拳比较合适。

冬至养生秘诀 篇三

1、清内火

冬天是“上火”的高发期。吃了过多的热性食物,积聚在消化道内,就会导致上火,称为“食火”。经常贪玩或加班熬夜,尤其是晚11 点~ 凌晨1 点不睡,容易导致体内的阳气持续亢奋,引发内脏出现上火症状,称为“情绪火”。

2、饮大麦茶 清食火

冬至季节由于体内阳气开始萌动,容易上火,所以很多人过了冬至可能有很多不适。大麦茶刚好有清火功效,可以清除体内积累阳气转变成的火气。每天3 杯大麦茶,饮食之火会渐消渐退。

3、饮合欢花茶 清情绪火

中医认为我们日常的情绪都可以引起“上火”,当喜怒忧思过度时,就产生了“情绪火”。这种内火出现后,脾气会变得非常烦躁,此时一盏解郁怡情的合欢花茶是很有必要的,合欢花是中医化解不良情绪的第一食材。每天20 朵,泡在茶饮中,一天都会情绪愉悦。

4、通肠道

如果你经常精神不振,尤其每到下午三四点体力下降很快,到了夜晚却烦躁、疲劳不易入睡,这是因为体内痰湿代谢废物太多,需要“通肠道”。我们说的可不是简单的“排宿便”,而是一种促进肠道内新陈代谢的方法,有利于深冬季节的体内储备更新和增加,不论是否有便秘都可以用。

冬至节气养生要如何做 篇四

御寒

冬至是“数九”的开始,冬至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防寒保暖。在饮食上以温热为主,如食用糯米、狗肉、大枣、桂圆、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外出时注意保暖,老人在早晚气温较低时尽量少出门,适度保暖、适量运动。

养藏

冬至后,天气寒冷、阳气伏藏,顺应这一变化,此时养生应注重于“藏”,早睡晚起,勿过渡操劳;避免急躁发怒,以免扰动藏在内的阳气。补养肾脏十分重要。

补阳

冬至时阴气已达到极盛,阳气开始萌芽。顺应这一趋势,冬至养生亦应适当补养阳气,可以适当吃一些羊肉、枸杞、韭菜等药食,注意生活规律,定时开窗换气,常呼吸新鲜空气适当进行室外体育锻炼。

益阴

《内经》有“秋冬养阴”的说法,而北方冬季气候一般比较干燥,常有大风天气,因此,滋益阴精也是冬至养生的重要内容。辛辣厚味、烧烤油炸食物少吃为妙,平时多喝水、多吃水果,卧室内要适当通风并注意保持一定的湿度,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晚上泡泡脚

正所谓“寒从足下生”,在中医的阴阳属性上,寒邪属阴,下半身属阴,所以冬天腿脚的保暖尤为重要。对于血寒的人,可以每天坚持用热水泡脚。泡脚的时候,最好选用高一点的塑料桶或木桶,可是将整个小腿的下半段都泡到。

预防感冒

冬天除了用饮食预防感冒外,还可以食用一些特别的手段来保护身体。比如将麝香虎骨膏贴于涌泉穴上,24小时更换一次,这样可以起到预防感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