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 论文

腊八节的由来简介(多篇)

栏目: 实用文精选 / 发布于: / 人气:2.68W

腊八节的由来简介(多篇)

腊八蒜 篇一

传说一: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传说三: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四:

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传说五: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六:

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传说七:

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传说八:

在腊八节的由来传说中,流传最广泛的,最被认可的一种传说是牧女乳糜救佛祖。这一传说被认为是腊八节由来的传说中最为真实的一个,腊八粥也因此传说而来。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成佛前,因忍看着众生经历生老病死之苦,离开了自己的宫殿,修行入道,但是释迦牟尼苦苦修行多年仍然一无所获。一天他想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头脑,沐浴过后却因身体羸弱,无力爬回岸上。

这时一位牧女从旁边经过,将他拉上岸,牧女的名字叫苏耶妲,即为善生的意思,苏耶妲给他了一碗用米、栗等熬的粥。佛祖吃后精力充沛,来到菩提树下幡然觉悟。这一天恰巧是农历十二月初八。

从此以后,佛门弟子将腊八这一天称为“佛成道节”,同时在腊八节这一天,将粥视为良药,寺庙每年在腊八这天以粥供佛,并向世人布施。受此影响,我国民间也逐渐形成了腊八节吃粥的习俗。

腊八节的由来简介 篇二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何故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 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 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祀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腊八节的起源、习俗介绍

(龙潭地处雪峰山下,溆水上游,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民风独特古朴,对腊八节尤为重视。在这一天里,除了普遍流行的节庆活动,如祭祖敬神、唱傩戏、走亲访友、婚嫁、制作各种腊八菜肴之外,还配以草龙灯、板凳灯、蚕灯等娱乐习俗,为节日增添了一份喜气。从这一天开始,龙潭人开始筹备办年货,“年味”一日比一日浓厚,故民间有俗语:“过了腊八就是年”。)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为腊八节。腊八节一般认为源于神农氏蜡祭。东汉郑玄《礼记·郊特牲》载神农氏十二月作蜡祭告上苍,祝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禀告上苍既含丰收感恩之意,又含来年风调雨顺之请。以后这一祭祀活动演变为祭农神,故有农历十二月祭农神习俗传世。

弄清腊八节的来历首先要弄清腊与八是怎么回事。古代天子国君年终用干物祭祀农神。干物指的是风干或晒干、晾干的一类谷物,腊的本意指没有水分的干物。秦统一后祭农神依旧制,但由于是在十二月进行,祭品又是干物,于是下令将十二月定名为腊月,腊由此成为月份名称。这是腊的来历。蜡腊同音,蜡祭也称腊祭。

古腊祭为八个方面,《礼记·注》云:“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辍,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这八个方面称为八大农神或八大谷星,是腊祭的对像,腊八就是腊月祭祀八大农神,腊八一词源出于此。腊八之“八”由八大农神演变为腊月初八这一具体日子,经历了一个转化过程。神农氏开蜡祭之先河,后世沿用。由于祭祀有天子、国君参加,故又称天子大蜡八。祭祀在农历十二月进行,具体日子为冬至后的第三个戍日。《说文·肉部》“冬至后三戍,腊祭百神。”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天干地支纪年中的具体日子不固定。于是,后人把每年腊祭的日子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照应八位农神,祭祀之日由此固定化。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

腊八节由来已久。史载先秦时人们在这一天祭祖先,祭神灵,驱鬼避疫,祈求丰收与吉祥。但腊月为一岁之末,依常识言,在一年将终的腊月初八筹备过年才是当务之急,祈求当年丰收有悖情理,祈求来年丰收又过时尚早,祈求丰收或许是庆祝丰收,因为丰收了,才有充裕的条件和喜悦的心情筹备过年。祈求吉祥倒是顺理成章的,为新年、也为来年而祈求,符合年关之际图吉祥的心理习惯。

腊八节萌芽于远古或上古,一般认为是从古代驱鬼避疫仪式演变而来,这也是巫傩的雏形。古先民驱鬼以治病化疾,化凶为夷,新化等地现存巫傩活动中尚有腊月击鼓驱疫之俗。古人留下的史料典籍对腊八节也多有记载: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另一东汉人应劭《风俗通》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前面说过冬至后三戍日的具体日子不是固定的,或许带来诸多不便,到了南北朝时期,就将腊日由冬至后三戍日确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从这个时候开始,腊月初八便成为一重要节日,俗成约定。

有人说腊八节与佛教有关,但佛教传入中国始于东汉,而先民早在先秦就有了腊祭习俗,比佛教传入早三、四百年。因此佛界称腊八节为佛成道节,只是时间上的巧合,与腊八节起源不相联系,但也说明外来佛教主动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佛教中国化的一种文化表现。

腊八节主要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尽管各地节庆形式不完全相同,但凡汉人居住之地都有腊八节的存在。从节俗的内容看,腊八节是过年的前奏和预演,从这一天开始,过年的气味日渐趋浓,人们开始为过年而进行各种准备,祭祀、驱邪、唱戏(主要是傩戏)一类哄鬼神而娱人活动陆续展开,选择初八这个吉祥之日走亲访友、男婚女嫁等等。而直接与年俗有关的主要体现在菜肴食品的筹办上,如杀年猪、打糍粑、煮甜酒等,都是奔着过年去的。尤其在这一天或这一天前后制作的菜肴都冠以“腊八”二字,如腊八豆腐、腊八豆豉、腊八蒜、腊八醋、腊八面、腊八肉、腊八鱼等。最为流行的是腊八粥。腊八煮粥由大米加上多种豆类纹火熬成,米稠而豆香,人所共喜。腊八粥是“腊八节”的主要象征,有关它的起源众说不一:

一、与秦始皇有关。秦修长城,民工不能回家,食粮由家里送上工地。一些人家隔千山万水,常因食粮不能按时送到而饿死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饥饿的民工凑了些五谷杂粮熬成稀粥以解饥饿。由于喝粥,繁重的活儿让他们体力不支,最后饿死工地。为悼念这些死难民工,后人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资怀念。

二、与朱元璋有关。朱元璋未得天下前穷得家徒四壁。有一年冬天,又冷又饿的他从一老鼠洞里找到一堆红豆、大米、红枣等五谷杂粮,他把这些熬成粥,救得一命。这一天为腊月初八。当了皇帝的朱元璋怀念当年的救命之粥,于是钦定腊月初八为腊八节,钦定那碗粥为腊八粥。

三、与“赤豆打鬼”有关。古人惧鬼,认为生病是恶鬼作祟。而这些恶鬼害怕赤(红)豆,腊月初八用赤豆熬粥,以驱鬼祛疫。

四、与岳飞有关。南宋岳飞与金大战朱仙镇,时值数九寒天,士兵衣食不济挨饿受冻,百姓送粥,岳家军大胜。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岳飞死后,后人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遂成习俗。

五、与向善有关。相传有老两口持家节俭,挣下大笔家业,可儿子不争气,媳妇不贤惠,很快家败。有一年的腊月初八小俩口饥寒交迫,幸得邻居煮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混合粥。小两口喝了这混合粥后,从此改恶从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于是,民间以此训警后人,仿效喝粥,成为风俗。

凡此种种,不逐一赘述。又据有关记载,腊八节盛行喝粥始于宋代,至今一千多年。在宋代,腊月初八这一天,朝廷、官府、寺院、民间无处无人不喝粥。清代腊八节日,皇帝、皇后、皇子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粥,朝廷向寺院发放米、豆、果供僧侣食用。清史料载:清代每年在雍和宫举行腊八盛典。从腊月七年级开始,内务府筹备食材以及柴薪。初七一早,皇帝委派的监粥大臣下令生火,然后监视到初八凌晨熬好为止。熬粥的锅重约4吨,直径2米、深1.5米。每锅用小米12石,杂粮、干果各100斤,干柴10000斤,共熬6锅。第一锅供佛,第二锅皇帝及宫内之人食用,第三锅王公大臣和大喇嘛食用,第四锅文武官员和各省主官食用,第五锅雍和宫一般喇嘛分食,第六锅作为施舍之用。

龙潭地处雪峰山下,溆水上游,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民风独特古朴,对腊八节尤为重视。在这一天里,除了普遍流行的节庆活动,如祭祖敬神、唱傩戏、走亲访友、婚嫁、制作各种腊八菜肴之外,还配以草龙灯、板凳灯、蚕灯等娱乐习俗,为节日增添了一份喜气。从这一天开始,龙潭人开始筹备办年货,“年味”一日比一日浓厚,故民间有俗语:“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节的由来 篇三

按照中国农历,每年十二月被称为腊月,而腊月初八日又被称为“腊八节”。

“腊”,《说文解字》称“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腊”本是古代的一种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举行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载:“(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神,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孔颖达在注疏中解释说:“腊,猎也。谓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五祀也。”

由此可知这个节日的创立,是远古时代每年年终祭祀先祖的一种习俗。对〔〕于这一祭祀习俗,《风俗通》记载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各种禽兽经过一年的生长,膘肥毛美,歇冬的农人猎之用干祭祀,可谓取之有道,用之当时。但当时腊祭的日期并不固定,规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并将这个日子称为“腊日”。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代的宗凛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干是,腊八这天便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

“腊八”这个节日得以盛行,除了古老的腊祭原因以外,与后世的佛教传说也有很大关系。据史书记载,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因传说释迎牟尼出家后,苦于修行,在饥饿困境中得一牧羊女用“奶粥”搭救,这个日子换算成中国农历,也正好是腊月初八。佛门为了弘扬此事,宣称腊月初八是佛祖释逝牟尼的“成道日”,佛教徒便在这一天施粥扬义,弘扬佛法,举行各种浴佛活动。因而腊八又成为了佛教的“成道节”。由此,我国固有的传统节日“腊八节”的和风俗活动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得以丰富和发展。

腊八节,时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中国人简称“腊八”。中国远古时代的一种祭礼称腊,也就是人们常在冬月用猎获的禽兽祭祀先人以祈福避灾,称之为“腊月”。猎、腊古时相通。后来便将十二月称为“腊月”,将举行冬祭这一天称为“腊日”。腊日当时并不固定在腊月初八。从先秦起,被当作“年节”欢度。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不过在这一天并不吃腊八粥,而只是作为祭奉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时,才将腊月初八日固定为“腊八节”。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并祈求丰收和吉祥。

《荆楚岁时记》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作金刚力士以逐疫。”以此来迎接新春之情景。腊八也是佛祖成道节,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迎牟尼在得道成佛之前,曾遍游名山大川,访间贤明,寻求人生的究竟和真谛。一天他走到一荒僻处,又累又饿,晕倒在地。正好这时,一位牧女取来泉水一口一口地喂他,又从山上采来野果加进小米为之熬制成粥,释迎牟尼吃了,顿觉元气恢复,精神振奋,感到那粥真是美味甘露,然后他又洗了澡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十二月初八日得道成佛。从此,每到这天寺院众僧便举行集会,诵经演法,喝黍米粥,以示纪念。

腊八节的由来简介 篇四

腊八的来历

关于腊八起源的故事有4个。

1、话说当年朱元璋在牢中受难,饥寒交迫的朱元璋在地里扒出来了稻、黍、麦、黄豆等食物,朱元璋在锅里把这些东西给炖了吃了,这些东西救了朱元璋的命。后来朱元璋成了明朝的皇帝,为了纪念他在牢中的日子,他把那天定为腊八节,习俗就是吃五谷杂粮煮成的'粥,美名曰:腊八粥!

2、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3、源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带兵进入朱仙镇,当时正是严寒的冬季,岳家军饥寒交迫,体力不支,百姓相继送来五谷杂粮来给将士们吃,岳家军把百姓送的杂粮煮了吃了,大败金军,取得了胜利。这天刚好是十二月初八。岳飞**亭冤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岳飞,就在这天把五谷杂粮煮了吃了,表达对岳飞的怀念。

4、起源于秦始皇。相传,秦始皇号召天下工人来修长城,工人奉命而来,在修建长城期间,常年不得回家与家人团聚,粮食全靠家人送。有的工人家太远,得不到粮食的补给,就饿死在了长城上。有一年正是严寒的冬天,几个粮食少的民工把各自的粮食放在一起煮了,没人喝了一碗。但是,几天后还是饿死了,为了悼念这些工人,人们在腊八这天就喝腊八粥以纪念这些工人。

腊八的食俗

腊八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腊八豆腐。“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腊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翡翠碧玉腊八蒜。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做法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

麦仁饭。腊八,青海的很多农村会举行祭祀和庆祝,大家都吃麦仁饭。青海的老人们流传着一句话:“吃了麦仁饭,天天忙过年。”传说,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献乳糜,用香谷及果实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麦仁粥。随着时间的推移,青海自然条件的特点,后来麦仁粥就演变成了青海的麦仁饭。现在,麦仁饭已成为青海的一道特色美食。

腊酒 篇五

过完腊八节,各家各户就进入了筹备年节的阶段。从这天起,就意味着年节要到来了,忙过四季的人们便开始为过年进行各种筹备工作了。男人们采办过年衣食用度的各种年货,女人们则准备过年的新衣、拆洗被褥、加工各种食物和原料等等,一直要忙到除夕夜前。

腊肉 篇六

腊八蒜,又称腊八醋。是腊八这天用米醋泡制去皮的蒜瓣,保存到除夕启封,正好可以食用。醋则酸甜香辣,蒜则湛青翠绿,是春节期间的佐餐佳品。但这种美食也曾被商家用作它意。古代年关前,是各行各业年终清算结账的时节,要把一年的盈亏丰欠算出来,但是临近春节,登门讨账,显得不近人情,于是借“蒜”、“算”同音,债主们便用送腊八蒜给债务人的方式催债。债务人见到腊八蒜,也就心照不宣,明白债主是在催还债务了。

因此,北京还流传了这样一句俗谚:“腊八蒜、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

腊八节的习俗 篇七

腊八粥

腊八节最著名的民俗活动就是吃“腊八粥”。目前能见到的关于“腊八粥”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扬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可见,自宋代开始,吃腊八粥的习俗在我国城乡就已经很普遍了。在佛门,食腊八粥是一种宗教活动,用以纪念佛祖成道;在民间,食腊八粥主要目的还是庆祝一年来五谷丰登,祈求吉祥如意。

腊八粥的原料因各地物产和饮食习惯不同而有别,一般是以各种米豆枣栗之类为主,如大米、小米、红枣、莲子、核桃仁、栗子仁、杏仁、松仁、桂圆、棒子仁、葡萄干、白果仁、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一总计不下几十种。有的地方还加入肉类等等。取其“八”,意在“发”,求吉祥祝福之意。做这种粥,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下锅点火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还要在盛腊八粥的碗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还有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植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过去的大神庙、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乡邻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腊八粥,一般不吃光喝净,保存着吃几天,预示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含意。如果把粥送给沿街乞讨要饭的穷苦人吃,那便是为自己积德。腊八粥在民间还被赋予一种巫术的“功能”。例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祈求来年多结果实。在江苏省的某些地区,因为岳飞是腊八这一天在杭州被杀害,因此在这些地区的腊八节,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英灵、寄托哀思含义在内。

热门搜索
大学联考霸气标语经典 服务行业工作计划新版多篇 经典句子说说心情短语 空间超赞的优美人气说说句子 有什么适合国小生玩的游戏 情人节要礼物的文案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自评报告 保洁领班周工作计划多篇 2023年董事长助理工作计划 因家庭原因的辞职申请书 走过绿色的森林有什么感受精品 语文课题开题报告 培训考核制度精品 捉蝴蝶的作文 幼儿园园长元旦贺词 国家安全主题教育心得多篇 珠心算的好处有什么通用 《蚂蚁和蝈蝈》第一课时课堂教案 宫殿记忆法的五个步骤介绍 以端午节为题的作文精彩 高中学生自我总结 歌词第二套全国幼儿广播体操分解动作 关于拔河比赛活动方案 做销售心得体会和总结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事业单位人员个人述职报告新版 世界人口日活动方案精品 我战胜了粗心700字作文 电厂事故反思心得体会 小孩子生日祝福语 2019中国小开学第一课教案 经典同学录留言 安全事故反思心得体会精品 写给女朋友认错保证书 祝福领导生日祝福语 美术教案:剪纸 幼儿园小班手指游戏 你是我的一本书作文700字 津逮培训心得 学生团员报告 结婚时男方母亲讲话稿 运动会加油稿致100米运动员 艳艳寒梅 难忘的国小生活六年级600字作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五单元作文 2022大学联考倒计时冲刺学生演讲稿 自我画像作文600字 浙江嘉兴南湖景区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