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 论文
当前位置:蒙田范文网 > 论文 > 论文精选

新课程标准论文(精品多篇)

栏目: 论文精选 / 发布于: / 人气:1.14W

新课程标准论文(精品多篇)

新课程论文 篇一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于教学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才华

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作业业展评、课堂小结),是巩固和强化新旧知识内在联系的重要过程,也是一节课教学过程的最主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差异,遵循计划性、针对性、趣味性原则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的作业展评区和课堂小结,结合电教媒体和科学的评价方法,让他们在完成创作后,将自己的作品放在自己的桌上或黑板上,予以展示,并结合投影仪等电教媒体的运用,对典型问题予以指出、分析、更正;对突出作品进行分析、点评、鼓励、表扬。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的影响已经日趋明显。将现代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国小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升华文学情境,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进行有效的小结所学内容中,让学生随时统摄知识纲目,使学生在整节课在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地欢声笑语中结束。

(二)新课程体系使得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国小教学中能否顺利地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实施创新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紧扣新课标,创新教学模式,最大程度的启发、引导和学生对各学科各类知识的学习和提高。长期以来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缺少创新理论的指导,只凭着陈旧的教法和教学经验,解决课堂教学的所有问题,一味滔滔不绝地传授知识,而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什么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通通抛在九霄云外。在新课改的今天,这种陈旧的框框、模式必须彻底摒弃。为了适应新时代新课改的需要,我们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全面发展为本”的观念,彻底废除封闭的、机械的、呆板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要充分体现民主开放的、科学定位的、灵活多样的、师生互动的新模式,要真正回归学生的自,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理解知识,开启智力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属于思维能力的范畴。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十八岁就基本成熟。而在这之前,整个青少年时期有两次思维能力发展的高潮。一次是在十四岁,正值国中阶段;一次是在十七岁,正值高中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培养成的思维习惯,会与人终生相随。这说明创新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

二、创新教育在国小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与探索

实际上,我国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早已呼唤要开设新课程。在全国各地的教改实验中,出现了学法课、小论文课、科学实验课、创造发明课、科学专题讲座、科学专题讨论会等等。在这一类课程中,突出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去自学,使学生学会在社会实践和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系统地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这样,就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进行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研究之中,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现在的问题是应该扩大这种教改实验的范围和深度,经过提炼形成新的课程,并最后把这种课程纳入我们的课程体系之中。

(一)在常识教学中,提倡探究学习、培养探索意识和能力

利用常识学科教材特点及内容弹性,开展创造发明教育,分低、中、高段,分别编写开发创造辅导教材和指导纲要。定期举办“小发明、小论文、小制作”比赛,组织优秀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和特长,汇编学生优秀成果,进行展示交流。语文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获知识的兴趣和习惯,扩大阅读量,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加强阅读指导,建立扩大阅读量试点班,检测其成效。同时,与常识学科交叉,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指导学生科幻作文的阅读与写作。语文教学注重教学过程,可采用启发研究型,最好是教师先把教材处理一下,变成非常通俗易懂的适合于学生自学的材料,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很容易地自己发现并把握其中的语文现象及其规律,就像看说明书拼装模型一样。或者采用问题教学,将教材转化为一系列问题,由易到难,步步深入,逼其思考,充分内化,大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思品教学可针对某些社会现象,让学生广泛搜集材料,通过争论达成共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鉴赏力。而融入劳技教学要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良好习惯,积极鼓励倡导学生自己设计制作。

(二)艺术能发挥儿童的丰富想象力,扩大表现题材,增加表现容量

本世纪60年代,美国的神经生理学家斯佩里教授通过对“裂脑人”的实验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每一半球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链和自己的记忆”,大脑两半球各有不同的功能优势,“左半球主要用语言进行抽象逻辑思维,主管说话、阅读、书写、计算、排列、分类、言语回忆和时间感觉,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和分析性等机能;右半球主要用表象进行形象思维,主管知觉、复杂知觉模型再认、识别几何图形、直觉、想象、理解隐喻、感知音乐旋律、节奏、舞蹈以及态度、情感和意志,具有非连续性、弥漫性、整体。”这一发现导致了在世界范围内的一场“右脑革命”。日本医科大学教授品川嘉也指出:“人们思考问题时,首先要利用形象,动员右脑,为了整理、表达思考和结果,才使用左脑分管的逻辑和语言。左脑进行的是熟练性思维,右脑进行的主要是创造性思维。差生是左脑教育的产物,天才科学家都是右脑型的人。”而艺术教育是开发学生右脑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将艺术教育融入其中,运用艺术的魅力去启迪学生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学生开启心灵的大门。采用愉快教学、以趣激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轻松、愉悦、充满美感的气氛,是学生审美创造力充分发挥的环境条件。把愉快的气氛融入课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作能力的发挥,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求知、求趣、求参与、求新等心理特点,充分鼓励学生自主、自由地去发散思维、创造性地想象,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发挥全部技能去表达自己的美感和塑造自己喜爱的形象,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产生愉悦的情绪,以此来启动学生内在的活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教师的教学结果和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要保护学生的学习激情。没有评价就无法客观、公证的判断课标是否达成,就不能有目的地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评价核心放在建议性的指导学生,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等能力上,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论文 篇二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学习能力

在新课改背景下,议论文的写作越来越成为高中语文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从大学联考作文的角度来看,议论文成为考查的常见文体,也是考查高中生语文综合能力运用成熟与否的标志;另一方面,从高中生发展来看,无论是未来走向大学的学习乃至走向社会发展,说话的条理性、简洁性与说理性等,都会对高中生未来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加强高中议论文写作的教学与训练,指导学生加强阅读积累素材,增强学生议论文思维培养,是改善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的有效途径,也是高中语文教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针对学生议论文写作不足,在新课程下改进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方法与训练,增强学生议论文写作兴趣,强化素材积累与运用,从而改变议论文言之无物或空洞的现状

高中生写议论文,最典型的通病就是言之无物。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特别是在网络信息化时代,浅阅读已然成为社会阅读风气,过多吸人眼球的信息,高中生几乎不加筛选就加以吸收,这占用了学生的大量阅读时间,而且这种筛选的信息还不能成为议论文的写作素材,由此弱化了学生的阅读积累。因此,新课程下高中议论文写作首要条件就是改进教学方法与训练,指导学生加强阅读积累素材。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用演讲和辩论的方式来改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习惯。通过学生自评、大众评说与教师点评三者结合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强化。如围绕着学习《边城》来展开一个时代的命题辩论――选择在一线城市工作生活好还是二、三线城市工作生活好?因为来自《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与熏陶,与来自现实一线城市的便利,很容易构成议论文写作的素材。通过课堂辩论的形式,学生因为立场选择的差异,就必然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储备与积累,这在客观上必然促进了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而即使不参与辩论过程的学生,也会在观看辩论过程中积累下写作素材,从而为议论文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辩论点评过程不仅可以素材积累,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样一来,课堂辩论就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而且能利用点评环节对学生阅读进行引导。由此可见,加强学生议论文写作教学方法的革新,对学生写作兴趣与知识积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在新课程下突破议论文说理性不强的困局,结合学生实际,利用范文指导学生优化议论文写作过程的条理性,加强学生思维训练,使学生议论文写作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高中生写议论文条理不清晰、说理性不强,是另一常见的困境。这反映出学生思维训练不足,其主要体现在观点论述不清晰、逻辑层次不强,只有依附于材料来进行写作,从而使议论文的整体结构零散而杂乱。要引导学生走出这种困局,就要加强教师在学生议论文写作过程的指导,通过对学生不同情况进行分类,进行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从条理性和思维能力进行针对性训练,才能使学生从习惯上改变这种状况,推动高中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从笔者的经验来看,要加强学生思维训练与条理性训练,可以从多方面同时进行。首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内容,通过课文的学习分析,达到示范作用。教材每篇课文的选入,都经过了专家的精挑细选,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结构安排与说理上,都是很好的范文。如结合贾谊《过秦论》的论述层次分析,不管是条理性还是思维能力,都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好的启发。其次,通过学生作文分析,对学生进行思维与条理训练。学生的作文是议论文思维训练与条理训练很好的材料,通过对学生作文条理的不同安排,对说理材料的不同选择与调整,作文的效果就体现出不同的水平与层次。这不仅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思维与条理训练的重要性,而且通过这种作文分析,对学生思维与条理训练提供了参考价值。最后,要让思维训练与条理训练成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训练。语文教学不管是课文学习还是作文教学,都要从思维能力培养和条理性进行训练,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能培养起一定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下,语文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还要细心观察与琢磨学生议论文写作现状,有针对性地从素材与思维两方面来加强学生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从而改变学生议论文写作言之无物、言而无理、言之无序的现状。因此,新课程下的议论文写作,要以思维训练来梳理思路,以素材积累与运用来扎实基础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使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提高写作兴趣,增强写作信心,从而逐步改变新课程下议论文写作教学难、作文难、精品少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汪永亮。取譬设喻,对比说理:议论文写作要善用比喻说理和对比说理[J].新大学联考:语文备考,2015.

新课程标准论文 篇三

一、技法课上摆脱“像”

传统的技法课主张你这幅画画得好不好,画得像不像。如果一堂课上下来,学生一个都画得不好,一个画得都不像,那么,这堂课就是失败。如今,我们要摆脱这种坏习惯,我们应该更明确认识到让学生学习美术不是让每一位学生将来都成为画家,而是在美的熏陶下得到更滋润的发展。如学生在学习美术教材第七册《水墨游戏——鸟》一课时,在讲解鸟的头部和身体形状时要求学生画出不同鸟头和身体,要求后一位学生画得不能重复前一位学生的形状,逼着学生求新求异,再让学生对不同鸟头和身体进行比较。本来,只要求学生掌握鸟的特征,通过这一活动,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活动有益于课堂教学。所以,教师要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如想象、联想等打破学生的习惯性思维,促使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从而摆脱传统技法课的“像”。

二、创作课上突出“变”

创作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也明白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重要性。可是实际运用中往往会碰到比较困难的问题,如遇到有的学生根本想不出你如何的去进行铺设让他想象,他还是“纹丝不动”。又如,遇到有的学生他想创造出立意的作品,可是他画不出,表达不出。在以前对于这些学生,教师们就让他们随之任之,这样就把学生的想象力给扼杀了。现在我们不一定非要让学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可以采取把好的作品进行改一改、变一变,这样同样是一种想象,一种创作,如在教美术教材第九册《退远的色彩和变化的笔触》时可以把书中的范画进行修改,把大点改成小点,把色彩变一变,暖调变成冷调、冷调变成暖调等等。从而使学生也体会到通过想象得到一副满意的作品,同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工艺课上要“超越”

国小工艺教学对材料准备的依赖性很强,也就是说,工艺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和学生准备的材料。如果没有材料,工艺课的教学就成了“无米之炊”。所以由于种种原因,致使不少的孩子怕上工艺课甚至不喜欢上工艺课,不仅仅是因为上一节工艺美术课要准备大量的材料,还因为他们中有不少的同学实在无法达到把作品做成像真正的“工艺品”那样的精致或老师期望的效果。要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就要讲究“超越”。常用的方法是这样进行的:让学生准备一只“百宝箱”,专门收集各类材料,可以是一些废旧材料,比如各类塑料瓶、化妆品瓶(盒)、糖纸、旧笔杆等等,也可以是一些自己喜欢的小材料(比如漂亮的彩色纸、各类小珠子、小梳子、小亮片、扣子、小卵石等),这只“百宝箱”就是学生进行工艺创作的源泉。除了“百宝箱”外,还要在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工艺作品制作的整个过程中,除了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制作技巧,还有比制作更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超越作品的人的因素,即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从开始设计到制作,以及完成作品以后的整个过程,都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热情、个人的性格爱好等情感因素来赋予作品之中,而不要被制作技巧牵着鼻子走。有些比较困难的制作技巧可以不用或“绕过”,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材料与作品的关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让材料发挥超越材料自身的作用。例如教美术教材第九册《实物的联想》时,我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超越自我,按自己的喜好进行制作。我讲完之后,学生拿出“百宝箱”开始制作,“百宝箱”中无奇不有,有的学生用半块吸铁石、两个铜板和一小段铁丝竟然做出一辆摩托车,过一会儿又把它变成了一个大炮;有的用扣子、小梳子做成蜻蜓,一会儿又变成蝴蝶;还有利用三角尺铅笔做成飞机再变成手枪等等,他们完全摆脱了制作技巧,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得以了“超越”。

四、欣赏课上要引入“多媒体”

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是语言、文字、实物及挂图媒体的传播,即教师+课本+黑板+挂图+实物,学生对所学的欣赏知识难以消化。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无疑为美术欣赏课打了一剂“催化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很快得以消化,而且大大加强了课堂容量。则使美术课成为老师+课本+黑板+挂图+实物+现代教学媒体,这样就为枯燥无味的欣赏课注入了活力,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而且大大节约了时间。例如美术课本第七册《民间年画》,传统美术课最多只拥有几幅挂图,学生往往不专心,而且一节课很难讲完。而我课前先用摄像机去农村中摄一些农户家大门上的门神或家中的一些财神或一些有关年画的录像做成美术课件,课上来展示给学生们看,并让同学们相互讨论,学生对民间年画知识很快得以理解消化,而且一课时顺利完成。

新课程标准论文 篇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根据文本内容并结合文本的特点来设计一些画画形式的作业,这样使枯燥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直观画面,让他们在绘画中巩固知识、习得知识,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提炼。如:教学苏教版《渔歌子》这首古诗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意境画一幅画。学生对这个作业感到新鲜有趣,利用水彩笔纷纷画了起来,虽然画得稚嫩,但凝聚了学生的心血。我顺势组织了一次《渔歌子》绘画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作业热情。

二、变“被动”为“主动”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作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他们自主设计、自我选择相关的作业任务,变传统作业形式的“要我做”为新课改教育下的“我要做,我还要做”,从而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探究者。

(一)设计“超市”型作业传统教学中的作业形式为教师布置学生做,然后教师批改。这些作业对于优等生来说,富有挑战性的题目和探究性的题目较少,提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中等生来说,比较容易顺利完成。对于后进生来说,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题目,而提高题他们则束手无策,丧失学习的自信心。这就证明传统作业忽视了各层次学生的认知要求,有极大的弊端。为此,精心设计布置“超市”型作业,让学生有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一位学生通过作业获得最大可能的提高,既照顾到中等生和后进生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又让优等生享受探究的乐趣,人人从作业中感受进步和成长。如教学《詹天佑》时,我设计的作业为:①詹天佑在修建京张铁路时,克服了哪些困难?反映了詹天佑怎样的特点?②给詹天佑设计一张人物介绍卡片。③课外去读一读中外爱国人物故事。(第1题为必做题,2、3题为选做一题)

(二)设计实践性作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设计作业时,应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一些社会性实践活动作业,使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活学活用。如:在教学口语交际《聊聊当前的热点话题》时,我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搜集MH370的有关资料,韩国“岁月号”沉船事件的有关资料。学生经过一周的准备,在课堂上交流的时候,能够踊跃发言,谈出了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联系了实际。真正做到了顾宪成所说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三、变“独立”为“合作”

基础教育纲要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四大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因此,传统的独立型作业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更多的是需要互动、需要合作,让生与生、生与师、生与家长,齐心协力,共同合作完成作业。如:今年开学初,我让学生合作办一份手抄报,主题是《中国梦我的梦》,要求大家分四个大组协力完成,能者多劳,但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善于画画的画插图;字写得漂亮的写报刊的名称;文章写得好的写文章或诗歌。能力一般的同学涂颜色,找水彩笔等工具……经过一个月的准备,四份像模像样的手抄报办起来了。我把报纸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进行展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总之,设计作业的方式可以有许多种,但要使作业既起到复习巩固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作业不再成为负担,而成为一种享受和一种乐趣。

新课程论文 篇五

论文摘要:提出了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新课程理念的先进性、新课程大学联考、教师角色转变、落实新课程理念的策略等方面阐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江西省自2008年秋季开始实施新课程,今年是第二年。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广大一线中学教师发现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也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一、问题

(一)新课程目标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新课程针对传统课堂教学过于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提出了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是使教师在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或策略;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素养。以实现“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但实际的情形是教师们要么习惯性地回到一维目标,追求的是知识的容量、课堂的秩序、训练的到位、最终的考分;要么是把后二维目标流于形式,质量不高。人们这样评说:不仅把传统的优势丢失了,而且新的体系也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

(二)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这就要求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和角色,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改变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实际中以“形式代替实质”的现象较常见。由原来的“满堂灌”发展为“满堂问”,“满堂问”发展为“满堂跑”,提问了多少学生是互动的评价指标,跑了多少回是合作的重要体现,课堂并没有达到新课程的预期。另一种现象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师仍然是教材的忠实的执行者,课堂仍然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仍然是教师教的对象,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机械式的训练,反复地强化(无论是“少讲多练,还是“精讲精练”),仍然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应付考试的“机器”。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加入了不少研究性、探讨性课题,这些课题是学生形成探究方法,体验过程,走近生活的好素材。但对教师而言,这些活动过程把握难度大,结果可预测性差,投入的课时多,产出少(指的是考试基本不考),再加上客观条件、课时总量的限制,教师对这类课题也只是嘴上说说,舍不得花课时去落实。

(三)新课程评价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新课程在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关注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但在实践中发现,现实中的各种评价几乎成为制约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的一个瓶颈。

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教师仍然抱着精英主义教育价值观。对学生的教育、教学都围绕着“把学习成绩搞上去”这一中心,以分数论英雄。“素质教育”成为一句口号。

2.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以所任班级的平均分、排名为标准,甚至出现末位淘汰制,还说成是科学管理。这都充分反映出对教师评价中以奖惩为目的的鉴定选择功能发挥到了极致。由于人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着中学生的发展必然有着许多的分化。而不能像工厂流水线一样,在有些时候,会出现教师投人很多,效果并不明显等现象。这种评价使得教师在教学中保守退缩,循规蹈矩,尤其是一些年青教师,本来他们刚刚走出校门,有着较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创新意识,敢于尝试,但这种评价方法束缚住他们的手脚,迫使他们追随老教师的足迹,学的是如何把握教材,把握课堂,提高教学成绩,早日成为一个“熟练工”而已。

3.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家长在孩子升学选择学校的时候,关注的就是这所学校名气,学校每年大学联考中一本上线多少,二本上线多少,上线率如何?是否有北大、清华。一旦家长把孩子送入学校,就像跟学校签了合同,学校如果不把自己的孩子送进理想的大学就是“违约”,其他都不是家长关注的。如果你对家长说学校注重学生成长过程、情感体验、能力培养、价值观的形成,家长会觉得太玄,脱离大学联考现实。

4.各级政府对学校的评价:在我国,绝大部分中学是各级政府出资的公立学校,学校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形象,大学联考成绩既是学校关注的,更是政府关注的。学校大学联考成绩下滑,出不了北大、清华,其校长被免职的事例并不鲜见。校长要对政府“负责”,就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教师头上。同时,没有升学率的学校,政府投人必然较少,学校没有资金只能勉强度日,更不要谈学校的发展壮大。

二、思考

面对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把握未来大学联考?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新课程理念的先进性,也意味它的超前性,所以人们理解、消化、掌握它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实施新课程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教育改革的形势,能否把握未来大学联考。否则,从学生的发展和前途来讲,我们就成了千古的罪人。

新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新课程大学联考的改革,从2009年的新课程首次大学联考,我们可以倾听到新课程推进的脚步声,这一风向标为我们的教学明确了指导思想,也增强了我们解决新课程实施出现问题的决心与信心。

(一)新课程理念具有先进性

首先,它将教育视为生命的诉求。它的定位是:高中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并不是面对少数人的“精英教育”,更不是为了顺利通过大学联考的“应试教育”。把教育视为生命存在的形式,把教育视为生命的一种内在品质,把教育视为生命自身的需要,学习不是一个暂态,而是一个常态。

其次,它以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承认人的发展的差异性,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不用一个尺度来要求所有学生,做到因材施教,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性,尊重学生的同时促进其适度成长。

再次,它是以建构主义为认知核心的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他通过自己主动而积极的选择、加工与建构的结果,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别人呈现给他们的东西。新知识经验正是在旧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生长出来的。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反应者,更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任何人都不能代替他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2009年大学联考新亮点

2009年很多省市迎接了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年大学联考,纵观2009年全国各地的新课程大学联考试卷,凸显基础工程,关注课改新声,是这些试卷共同特征。我们欣喜地看到,有些试题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彰显了新课程理念,成为09年大学联考的亮点。

如2009年北京理综卷第20题,本题要求考生判断他人观点的合理性,这需要考生具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具有判断有关信息是否科学可靠的意识。这正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考生的考查。重视科学探究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几个要素。科学探究既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既是学生学习的学习目标,又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本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如同提出了4种假设,让考生来分析与论证,评估其合理性。所以说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它给我们中学教学的启示是: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培养学生,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才能真正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才有可能使学生赢得大学联考的胜利。

再如2009年大学联考江苏物理卷第5题和第12B(3)题,这两道题的特色可用“源于课本、贴近生活、彰显理念、体现教改”来概括。第5题考查的闪光灯电路,虽然学生不很熟悉,但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第12B(3)题是以万众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水立方为题材,同样来源于生活。这两题都与生活联系,但都高于生活,不仅要会分析题中的现象,第5题还要了解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会分析该过程中的电量问题;第12B(3)题还要将运动员的长度与照片中的半径进行换算,会用全反射理论来探求水池的深度等。这使“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的新课程教育理念得以在大学联考中彰显。这两道试题虽然都出自于课本、来源于生活,但命题专家做了精心的设计,使本来十分常见的电容器问题和一道经典的光学习题不仅赋予了时代气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同时也能够多方面考查学生能力,具有相当的考试价值,这对今后高中物理的教学将取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新课改十分注重课堂的科学探究活动,第12B(3)题的原型为课本中有关全反射的一个经典例题,如果教师将其设计成一个小型的课堂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猜想、讨论、实验、论证、交流等过程展开课堂教学,那么同样一个例题,学生留下的印象就要深刻得多,并且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等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提高。

2009年新课程大学联考中象以上反映新课程理念的试题在各科中均有,在此不一一举例。它们犹如改革的春风,吹拂着我们一线教师的心田,犹如时代的战鼓,催促我们加强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大学联考是全国瞩目的,新课程大学联考更是吸引眼球。在大纲新程向新课程过渡时期,命题专家考虑最多的是平稳过渡,所以今年的新课程大学联考既保持以往大学联考的连续性,又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于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年大学联考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试题将增加,……直到大学联考与新课程完全相适应。

三、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面对新课程改革,面对新课程大学联考,每位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价值观、突破自身的素质局限,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大胆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逐步构建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最终在新环境下塑造自身新角色。

(一)知识的传播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

教师角色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和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其主要职能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作为课本与学生的中介,其思想深度、文化水平、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从而起到指导作用,但不能替代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中丰富的科学与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积极影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学习,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真正成为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者。(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在新课程理念下,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一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学生的向导和顾问。老师和学生一样,有时是静态者(倾听、接受),有时是动态者(发言、活动)。角色也在不断变化,有时是导演,有时是观众,有时是裁判,有时是主持,有时也是演员。但无论何种角色,无论何种变化,教师都应是学生学习的“参谋”、“助手”、“服务者”和“促进者”,都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转换,构建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自由的、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自己贴近学生,融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真正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注重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传统教学,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知识的结果,把大量的结论性的内容要求学生记忆下来,然后反复训练,达到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注重过程与方法,交给学生一把金钥匙,因为“会学”比“学会”更重要。把传统课程和现代课程归纳比较如下:

传统课程(应试教育):知识结果—授之以鱼—给学生真理(知识)—量—记忆—结果—学会现代课程(素质教育):过程与方法—授之以渔(网)—给学生钥匙(方法)—质—思维—过程—会学

(四)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传统的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活动为主体,在方法上以教师的“填鸭式”灌输为主,不少教师片面强调“讲透”、“听懂”,结果却形成了“满堂灌”、“填鸭式”,独霸了讲台。学生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只能被动的接受。过去有一种比喻:“教师要装满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从某种意义上说,把学生比作一个容器,教师的教就是往这个容器里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得不到充分关注。而现代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中心地位,课堂主要以教师创设问题情景,由学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产生教、学协同与共振,形成真正的高效课堂,从而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近年来大声疾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四、落实新课程理念的策略

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课改,注重对新课标、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把握新课改的精髓,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平时的教学。对于新课程实施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地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符合课改的精神,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高效”,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使新课程理念得到落实。要关注新课程大学联考,并且敏感地由今年的新课程大学联考,推得自己这一届学生大学联考将是怎样。

(一)经常用新课程三维目标审视、反思教学

新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构建课堂教学结构时,应以教学目标为指向,以科学方法为指导,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开展有控互动的教学程序,强化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着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要突出定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从中感悟到科学的研究方法。力和运动的关系这一简单的问题,历史上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经历了近两千年的时间才有本质的突破。这期间科学家坚持不懈的探究毅力,伽利略敢于向所谓的“真理”提出质疑的勇气,在理想实验基础上充分发挥思维想象的研究方法,都是渗透科学观教学的好素材。用好这些素材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要重视教法研究,积极探索“高效互动”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教学理念之一是教学过程多样化,在实施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内容特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教师都要清醒的认识两点:一是教学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教”;二是在教学设计“求新”的同时,还要注意教学效果的“务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实践“高效互动”的教学策略,即通过有效的互动达到教学的高效,让学生在有目的的认识活动中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能力体系,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要用继承和发展的态度对待课改

传统意义上的接受式学习与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各有所长。有过程感受和体验上,探究式学习优于接受式学习;在对探究能力的培养上,探究式学习优于接受式学习;在对知识结构的理解上,接受式学习优于探究式学习;在课堂获得知识的效率上,接受式学习优于探究式学习。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好的接受式学习对知识的获得和理解是有效的和经济的,但从长远来说,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对待事实证据的科学态度、探究所需要的多种智能,接受式学习显得力不从心,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加强探究式学习的原因。但这并不是要否定接受式学习,因为探究式学习需要较多的时间和较多的空间,间接获得知识仍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各种学习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功能。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当认识到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应该针对具体的情况灵活选择学习方式,将探究的方式和其他的方式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探究教学不能搞形式主义

探究式学习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能替代的,探究过程中的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分析归纳等过程,都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要使探究学习不流于形式,在设计探究教学时,就要衡量探究的意义和价值,看是否能把学生学习的本质特征体现出来。在利用实验进行探究教学时,不要让实验变成形式,要出于学习的内在动机,要注重理性实验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选好让学生探究的内容,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适时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在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和感悟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五)新课程教学的评价机制要跟进

新课程实施关键当然是教师,因为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执行者。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外部环境(各种评价)也很重要,如何让教师无后顾之优地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

首先,学校领导要重视新课程实施,要下大力气制定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如果需要用期中、期末考试作为评价依据之一,则期中、期末考试的命题必须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新课程论文 篇六

论文摘要:学分制下以“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必修课和课外锻炼为补充、竞技训练课为拓展的公共体育课程模式,优化了课程整体结构,增加了体育学习的时间、范围和学分,扫清了体育锻炼的盲区,为建立完全学分制的体育课程结构模式奠定了基础。该模式确立了以“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包括必修、课外锻炼、竞技训练课等复合型课程的地位。课程内容广泛使用休闲娱乐、野外生存等现代项目资源,但仍以传统项目为主。实施该课程模式的主要制约因素仍然是体育场地设施和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

课程模式是在教育思想指导下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课程活动构架、内容、方法等,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学分制下公共体育课程模式的改革,是贯彻实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05]4号),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形式的重要举措,能够促进教育思想的转变,有利于根据学生的兴趣、师资力量、设施和人才成长规律来优化课程模式,促进体育课程改革。

近年来各高校对学分制下体育课程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建立适用于我国的学分制课程模式,但是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没有根本性突破,还没有取得比较成功的经验。由于在思想认识、物质条件、组织管理上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学分制改革仍然受必修课、班级授课制、单元选课制等传统习惯的制约,还没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三自主”教育思想,一些改革脱离了高校目前的实际。为此,本文以我校20012005学年本科学生共45921人(女生19587人、男生26334人),其中参加“三自主”选修课的学生共10619人(女生4607人、男生6012人)为研究对象。针对学生在学分制下体育选项课的认知态度、兴趣趋向及项目选择等问题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600份,收回592份,回收率为98.67%,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学分制下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模式的设计思想与基本方案

1.1设计思想

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在体育必修课学时、学分相应减少的的情况下,把选修课、必修课、课外锻炼、竞技训练课等进行一体化设计,优化课程结构,增加体育学习锻炼的时间、范围和学分,扫清体育锻炼的死角,确保大学4年体育不断线,追求课程的最大效益。

1.2基本方案

1)目标。构建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的学习的平台,优化课内外一体化的学习环境,营造生动、活泼并能促进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氛围,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有效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2)基本结构。学分制下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模式的基本结构由“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必修课和课外锻炼为补充、竞技训练课为拓展”组成。

“三自主”选修课是学分制的主体,是实现以学生为本的“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基本途径。在2—8学期内,设置了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体育舞蹈、奥林匹克运动、体育保健等21个选修项目,每个项目18学时,每项目1个学分,学生可以按照“三自主”的原则,进行多项选课,多选的项目学分可与其他选修课程学分累积使用,从而弥补必修课学时、学分减少的问题。

必修课主要是弥补基础教育阶段体育的不足,起到强制补差的作用。在一、二年级设置必修课72学时,4个学分,按照教学大纲上课。组织形式按照单元模块实施,在各上课单元进行选项分班学习。

课外体育锻炼主要是消化、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在1-6学期内每周安排2—3次,主要以学院为单位,由学院(系)、体育系和学生体协组织实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竞赛活动达到一定数量并获得一定的成绩,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者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竞技体育训练课主要是针对学校运动员和体育特长生的拓展类体育课程,在1—8学期内每周6—8学时,共612学分。获得参加省级以上体育竞赛者、破记录者、达到二级以上运动员标准者可获得奖学金和奖励学分。

二、学分制下公共体育课程模式的实施情况

2.1学生对学分制下实施“三自主”课程模式的认识

1)学生对“以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的公共体育课程模式的认识不断提高。认为有必要设置“三自主”课程模式的男女生分别是76.60%和97.65%,女生高于男生,表明女生更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参加体育课程的学习。因此参加“三自主”课程模式进行体育选修课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男女生分别由2001年的3.73%、3.50%上升到2006年的35.38%、36.86%,女生高于男生。由此表明,在必修课学时、学分相应减少的情况下,更多的学生已经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从而有效地增加体育学习锻炼的时间、范围和学分。

2)“三自主”课程模式中选修课在哪个时间开设比较合适的问题,男生相对分散在一、二、三年级和任意时间,分别是21.68%、28.67%、20.28%、28.70%,体现男生体育需求的平时一贯性;女生相对集中在一年级和任意时间,分别是34.17%、32.50%。但男女学生总体上趋向于任意时间段,这个观点有利于扫清体育锻炼的死角,确保大学4年体育不断线。

31在“三自主”课程模式中开设选修课的同时是否还需要开设必修课,男女学生的观点基本一致,分别有63.83%的男生和78.40%的女生认为有需要。一方面表明现代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形式有多种需求,另一方面,目前“三自主”选修课仍然存在教学资源的不足,特别是选课时间和空间太小,这些情况制约了“三自主”选修课的正常运行,还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因此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需要有必修课的保障。分别有24.34%、20.83%的男女学生主张建立以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同时设置兼有必修、课外锻炼、竞技训练课等多课种的复合型课程模式。同时也说明,实施公共体育课程完全学分制的观点在目前仍然不够成熟,在思想上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需要不断进行教学试验,分期推进、逐步完善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体系模式的建设。

2.2“三自主”课程模式中体育选修课的目的和依据

1)“三自主”课程模式中体育选修课的目的。学生根据自身的价值定位,按照自身身体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和对体育某些项目及终身体育锻炼的导向选择。男生以增强体质(19.53%)、兴趣爱好(15.30%)、锻炼意志(12.77%)为主;女生以健身健美(17.68%)、增强体质(17.25%)、丰富生活(15.07%)为主。男生强调体质、意志和个性,体现体育的本质特点;女生把美与生活放在重要位置,体现体育的美学作用。

2)“三自主”课程模式中体育选修课的主要依据。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从而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老师和上课时间。男女学生选有兴趣的项目分别是58.77%和61.11%,选上课时间分别是23.68%和20.59%,在选修课的依据方面男女学生表现出一致性。因此根据学生的兴趣安排学习项目和内容是构建学分制下体育课程内容的关键,同时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也是学分制下学生选择的重要环节。

2.3学分制下“三自主”课程模式的内容

1)学分制下“三自主”课程模式中学生选修内容的特征。2001~2006学年男生选修项目前3位是篮球(29%)、足球(15.4%)、乒乓球(10.5%),仍然以竞技项目为主,体现了男生的竞争意识;女生选修项目前3名是形体(23.4%)、健美操(16.0%)、体育舞蹈(13.3%),体现了对健身健美的追求。男女学生在内容的选择方面体现了明显的性别特征,同时传统竞技项目仍然是当代大学生喜爱的主流项目。因此,在广泛应用休闲娱乐、野外生存等现代项目资源的同时仍然需要加强对传统项目的改造,从而丰富自主择项的内容。

2)“三自主”课程模式中需要增加的体育选修项目。通过体育选修课实践后,男女学生在内容的选择方面,男生建议增加保健康复(22.60%)、休闲娱乐(19.48%)、野外生存(16.36%)的内容;女生建议增加休闲娱乐(20.98%)、野外生存(20.79%)、健身健美(17.96%)的内容。休闲娱乐、野外生存是男女学生的共同建议,在今后选择和安排项目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动态。

3)影响“三自主”体育选修项目开展的主要因素。影响其开展的主要因素是场地设施(男女学生分别为31.96%、32.96%)和学校氛围(男女学生分别为25.63%、19.06%),因此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仍然是学校重要的建设任务;其次积极开展传统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选择的机会,实现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目标。同时,学生为了获得学分而进行体育选修也是重要的因素,所以合理安排学分问题不容忽视。

2.4学分制下“三自主”课程模式的实施效果

1)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各项成绩超过全国大学生平均指标《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平均得分325分,合格率96%;2002—2005学年《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合格率为98.56%;《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3—2006三个学年合格率分别是98.85%、99.47%、99.80%,整体水平为99.37%。

2)学生对学分制下“三自主”课程模式的实施效果满意度高,男女学生分别达到97.12%、96.95%。

3)12~学生体协为主体的课外体育锻炼,充分发挥了大学生主人翁作用。目前学生体协承担了全校90%以上的课外体育活动,培养了学生裁判员、体育积极分子的体育实践能力、组织工作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发挥了主人翁作用,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近3年来,已有近500人次学生获得了体育行政部门颁发的二、三级裁判员证书,他们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骨干。

4)学分制下“三自主”课程模式使学生的收获比较广泛。丰富了课余生活(23.03%)、愉悦心情、陶冶情操(16.57%)是男女学生共同的收获。而男生在健康水平(18.38%)、运动技术水平(11.82%)提高方面比较突出,女生在塑造了好体形方面(11.05%)收获比较大。

5)通过竞技体育训练课,使学校运动员和体育特长生在运动能力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推动了学校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2003年以来我们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众健美操总决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团体第4、西南区高等农业院校足球、羽毛球冠军等,这些成绩超过了过去任何时期的成绩。

三、结论和建议

学分制下以“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必修课和课外锻炼为补充、竞技训练课为拓展的公共体育课程模式符合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际和自身规律,能够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经过多年的实验和研究,获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该模式增加了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时间、范围和学分,弥补了必修课学时、学分减少的缺陷,扫清了体育锻炼的盲区,确保大学4年体育不断线;同时该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公共体育课程目前实施完全学分制在思想认识、物质条件、组织管理上仍然不够成熟的问题,需要不断进行教学试验,分期推进、逐步完善,因此,本研究为建立完全学分制下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结构模式奠定了基础。:

新课程论文 篇七

关键词:国中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提问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确,新一轮的课改从教材编写、课程资源都做了较大的改进,但如何落实新观念、新教材、新课程,这就涉及到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因此,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是新一轮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国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要整体考虑“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改进课堂教学内容

1.在阅读教学中,要将基本的阅读方法列入教学内容,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例如,结合《在山的那一边》、《金色花》(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现代诗歌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方法,学会处理停顿、轻重音、缓急、扬抑、悲欢等。

2.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例如,“抓文眼”就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背影》、《台阶》、《老王》三篇文章的教学,其中的一项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即抓“关键性语句”或“抓文眼”。“抓文眼”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是学生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必须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

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1.教学方法的选用。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春》可以运用传统的引导启发法;《济南的冬天》可以运用问题教学法;《山中访友》可以运用体验教学法;《秋天》可以运用成功教学法。

2.多媒体教学。充分、综合运用多媒体,能有效改进课堂模式。例如在《背影》(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文的教学中,不妨做些课件。

3.室内课与室外课相结合课。为什么语文教学总要在教室内上呢?如《行道树》、《秋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课,如果把它们放在室外来上,不是可以“文”、“景”结合吗。让学生置身于自然界之中,亲身去感受和体验,便可以此进行“人文对话”和“人景交融”。

4.学科间互动。如《散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按要求作画,将课文描写中最感人的一幕作一幅画,并为此画题词。美术课与语文课配合,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三、改进课堂提问方式

1.预习时提出问题。课堂教学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至少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教师进行收集、整理、归类,并选择与本课学习目的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2.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问题。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提倡并欢迎学生提出问题。首先,可以以学习小组互助的形式组织学习活动和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提问题、互相请教。其次,可以采取全班探究的形式进行实践体验,各学习小组将本小组里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全班同学共同探究。再者,也可以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来组织学习活动,组织部分学生先学习“例文”,组成“先学团”,课堂上,让还未阅读此“例文”的同学在自读的基础上向“先学团”的同学提问题,由此共同探究。

四、改进课堂表演对象

1.个人阅读阶段。要让学生独立阅读,进行独立的与文本对话和情感交流,独立查找工具书,独立解决语言障碍,独立做阅读标注,独立理解,独立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2.小组学习阶段。可建立四人或六人学习小组,在小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组织,每位学生可以尽情发言,将自己的疑问请教小组同学,也可将自己的理解与小组同学分享。由于小组讨论阶段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的“小天地”,每位同学都将无拘无束地提问、讨论、发表见解。

3.全班讨论阶段。让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老师汇总引导学生共同选择较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讨论重点,然后引导全班同学进行探究。此阶段,由于问题都是学生在小组中无法解决的、急于求知的,大有主动“请战”的情境,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轻松,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质疑,共同论证,共同解决问题。特别是那些较高层次的同学,他们更深层次的求知及表现欲都得到了满足,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也可以有效落实。

总之,在国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阅读、提问、讨论等主体学习活动及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锻炼能力、体验情感、确立价值观,以及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及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不断从以上诸多方面加以改进。如此改进,必将有力地促进新一轮中学语文课改走上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热门搜索
学生或年度工作报告多篇 庆祝国庆节的快乐祝福语 以放弃也是一种美为题的作文 安全企业500强培训心得 成长的力量作文 项目对标学习心得体会多篇 中国小级教师个人年度总结 塞尔维亚vs瑞士历史战绩一览精品 关于雨的诗句 领导干部评语 信息部年度工作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案精品 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 非主流qq伤感个性签名 竞聘会计岗位精彩演讲稿 教师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如何逆袭高效提高大学联考成绩精品 生活是镜子作文精品 共青团员精品个人自我鉴定 仓储物流年终工作总结 创意策划活动方案 高中生个人自我评价 《世界是平的》的读后感 防溺水安全教育领导讲话稿 大班教学工作总结个人总结多篇 高中生社区服务实践报告多篇 简短加油稿 精品员工表彰大会讲话稿多篇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知识心得体会 动物的英语作文精品 我长大了作文500字精品 预防艾滋病宣传标语口号经典 演讲稿新版 申请工程财务报告 少年闰土教案 观网课的心得体会优质多篇 智能材料是什么呢 传承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心得 工程装备报告多篇 铁路认识实习总结 不期而遇 人代会宣传标语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包括什么内容 今天心情不错的好句子经典 2021毕业生自我鉴定简述参考 电信年度工作总结 环高 每日暖心清晨祝福语10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