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淺析中越關係史及相關看法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74W

淺析中越關係史及相關看法

淺析中越關係史及相關看法

中國與越南的山水相連,既有經濟貿易往來,也有戰爭軍事衝突,但不可否認的是中越兩國有着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早在相傳大禹治水的戰國時期,越裳之原產地便被明確登載記錄並存在了許多中國的歷史古籍中,更是因此傳聞堯、舜、禹便已到過交趾,史料《尚書大傳》記載:至周成王統治階段時,一越裳氏族作為交趾使者"三象重九譯而獻白雉"。在距今約2000多年,現在的越南一些地方其實是屬於中國的版圖,在很長一段時間是被中國所統治,開啟了當今越南一個歷史長達千年的"北屬時期",北越南屬中國時期的結束越南在古代中國前朝歷代封建王朝的強力統治之下,經濟,文化的不斷進步也都得到了一個長足的穩步增強和快速發展,也奠定了如今中越文化基本相同的基礎。北宋時期仁宗開寶元年(大約公元968年),越南當地的封建王朝君主丁部落首領率兵掃平"十二使君之亂",古代的中國雲南曾經建立過一個封建王朝,史書記載這個王朝叫丁朝,史書記載丁朝是中越兩個封建王朝整治交往的一個起點,在鼎盛時期,除明朝鼎盛時期短暫地又被併入了其他中國王朝版圖之外,越南很多代的國君與越南北邊的政權一直有密切的交往,這種交往一直到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到來,法國的主要殖民者再次登陸來到英屬越南,英法等西方列強開始侵佔越南,知道越南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個時期中國和越南的長期的政治交往就此隔斷。

東南亞複雜多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決定了其民族文化的豐富多樣性和民俗種族多樣性,同時,中南半島的多山地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中國古代儒家文化在中南半島的傳播,因此,越南被認為是東南亞甚至整個亞洲最早受中國影響最大的國家,越南第一王朝——丁朝發行的銅錢,太平興寶,便是直接仿照了中國的錢幣進行模擬而成。然而,正如胡適先生所説,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由人隨意梳粧打扮。中國與越南之間複雜,悠長的歷史也使得不同解讀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對這段歷史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1、越南官方,學界和民間觀點

越南官方、學界和民間對中越關係的看法除了表述方法上略有不同,觀點基本一致,且三者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

越南的官方-民族-民間-民俗-在各種場合下都會有着不同的語言解讀。越南官方對這段歷史進行了解讀,很大程度上源自於那一時期越南與中國的外交關係。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中越關係當時被稱為是兄弟加統治的關係,當時中國的國務院總理親自到越南訪越,越南總理直接説出:中國和越南是密不可分的鄰國,從秦漢時期到現在一直都有交往,越南也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越的歷史也是一部共同被壓迫的歷史。"而到了1993年,中越關係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轉變,有報道記載越南最高領導人在去新加坡與新加坡領導人會晤時,談起中越之間深層次的關係,常年的戰爭,同時也有常年的交往。

越南歷史學者與多數中國北方民眾的不同視野和其中的中越關係-抵抗屈辱與挫折反抗,壓迫與被抵抗壓迫,如越南官方色彩較重的《越南歷史》中提到中越關係"始終保持盲目隸屬的臣服態度"然而民間和多數越南學者對中越關係的主觀看法和抵抗態度也大致如此,美國一名著名導演在當時拍攝了一部電影,就是關於越南婦女的回憶錄,當時被國際上很多人給予好評,在電影中,越南的普通老人不畏艱難,通過自己的努力為下一代講述越南普通人和北方強暴人員的抗爭史,世代相傳抵禦北方美國入侵的歷史故事和抵抗歷史,在一本關於描繪當代越洲和越裔美國人抵抗歷史所需要撰寫的另外一部關於家族關係歷史書籍和文學著作中,對於中越關係的整體理解和國際認知,也基本都比較集中地放在瞭如何抗擊當年中國北方入侵上。而少數學者如陳重金,認為古代越南"濡染中國文化",當我們再次談到古代宗藩兩國政治上的關係時,他們還是堅持一種傳統的思想,認為向古代中國朝貢是小國必要給高高在上的大國一種起碼的尊敬,這樣的一個國家依然可以能夠長久保持其獨立完整,並且沒有給其造成太大的經濟損失。

從上面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越南從一開始的官方政治階層到現在的學界再發展至民間對古代中越關係歷史的認識和解讀基本上是圍繞着中國封建王朝對越南王朝的一系列侵略與欺壓上,而很少有人提及北方政權對越南經濟、文化的推動作用。因此,越南對中越歷史的看法整體偏負面。

2、中國官方及學界的觀點

"中越關係源遠流長""中越文化關係密切"可以説是中國官員和學界在研究這中越雙邊關係歷史上認定與看法比較一致。

隨着兩國關係的不斷變化,中國對這一歷史的描述也在不斷髮生改變,在20世紀的時候,中越兩國都面臨複雜的社會情況,中越逐步走向合作,在當時中國對中越關係清晰的發表自己的觀點,認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對越南發動的侵略是不可取的,中國政府表示深深的愧疚,中國在三大改造時期,中國政府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同志到越南訪問,當時就發表了自己對中越關係的看法:"從秦、漢一直到明、清,中國曆代的封建王朝都侵略和奴役過越南,而這些侵略最終都以失敗告終。河內市中心的‘環劍湖’,正是這種歷史的見證人。"從毛澤東主席指示將中越邊境的‘鎮南關’改為‘睦南關’周恩來總理親自為越南的民族英雄獻花,足以説明了中國現代政府的偉大,敢於為幾千年前的封建王朝所犯的錯誤而承擔責任,泱泱大國,大國擔當。在1977年後,中越雙發在發表講話時,他們才説到"我們毫不避諱"我們毫不可以諱言,中國以前的封建王朝從來是從未真正侵略過我們整個越南的,我們一直都痛恨這種侵略。周總理曾經親自為越南英雄獻花,向曾在越南民族叛亂時期抵禦漢武明王朝多次入侵的二十三徵王殿表示熱烈崇拜。"此時中國對於"二徵王廟事件"的立場保持不變,但其視角和立意已經徹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年3月《人民日報》又重新報道了周恩來1956年去過二徵王廟一事,"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周總理在中國北京市內參觀這座越南民主共和國的王廟時候,親自帶人來到二十一徵王公主廟,向兩千年前曾猛烈抵禦過的為中國封建王朝的外族入侵和人民抗擊過的為中國民族英雄祖國徵側和人民徵貳的這尊英雄雕像向陳德忠塑像主人進行了深情獻花和敬禮致敬,他們表現出了對新中國的堅決擁護,更強烈的反對了沙文主義,眾多的中國人民和越南人民對這段歷史都印象深刻,在西方列強的控制下,越南帝國主義想把越南人民對帝國主義的痛恨,轉移到對中國封建王朝的痛恨中,在西方列強運用輿論宣導和金錢誘惑,迫使越南人民轉移仇恨,但經過中越政府的努力,這種破壞行動遭到了一定的打擊。《人民日報》又一次發表文章,提及河內二徵王事件,"1956年周恩來總理親赴越南,表達了對越南的友愛,特別去到二十一徵王的祖廟獻花表示敬意,這些英雄都是在抗擊中國封建王朝統治中犧牲的英雄。這就充分説明了中國政府敢於承擔責任,並勇於對歷史的錯誤進行反思。周總理的這一舉動得到了越南政府的肯定,更得到了越南人民的讚美。這次訪問對中越兩國雙邊民族人民之間的友好傳統深厚友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此中越關係得到緩和,中越兩國的合作也越來越多。

中國現代歷史學界對於中越古代史的解讀則以宗主國的角度去深入研究這一歷史,如邵循正在《中法越南關係始末》中在詳細論述"中國之宗藩關係問題"時就是明確引用了"國際家庭"這一基本概念,""古代中國本是雄居大洋亞洲,藩屬各國環附,惟自己組成一體的國際法治家庭,自有其自的法律生活習慣與基本法治精神"。"在此制度下,中國之地位若君若父若兄,藩屬之地位若臣若子若弟。蓋宗藩之關係兼其法律與倫理,名以國際之家庭,極其切當。"中國歷史學者戴可來(2014)分析認為,10世紀以前,中越兩國雙邊關係被普遍認為已經是中國和越南歷史上的"北屬時期"和"宗藩關係時期。在9世紀後期,越南經過多年的苦戰終於擺脱了古代中國強大的封建王朝的統治,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終於建立了自己的封建民族國家,但此時是中國王朝的宋朝時期,始終沒有擺脱中國封建王朝統治,始終是建立在以朝貢為基礎上的宗藩政治關係之中。並以此關係為政治基礎重新建立了這樣一種越南兩國之間幫助邦交的民族政治關係基本模式。在19世紀中期,法國發動了對越南的侵略戰爭,越南淪為法國的殖民地,這種長期戰略伙伴同盟關係和合作模式才正式在此宣告完全基本結束。中國歷史學者孫宏年認為"宗藩關係就是兩國相互認可的封建王朝或者君主統治政權之間的正式官方性社會政治關係,與經濟貿易往來、文化交流、邊境交涉等各個方面一樣,都被視為當時中國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清代的中國與並不存在宗藩關係的國家也就只有通過經貿、文化往來乃至華人僑民、邊境交涉;宗藩關係再次與其它各個方面產生了相互作用,其的演變和發展也在某些方面已經成為了中越關係進步的背景及基礎。"

從上述中可以看出,中國對中越歷史基本持正面態度,且多從以中越古代宗藩關係為核心,進行深度的探討,很少提起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對別國的討伐與侵略,重點則放在朝貢體系。

3、第三方即除越、中之外的相關看法

外界對此事的觀點與越南民間基本相同,法國也發動了對印度的侵略,一些政治家想盡辦法,想要抹除中越此前的歷史,法國在對印度進行殖民統治時,通過一些學者,力圖否認阮朝與清朝間的宗藩關係。根據一些書記記載,這個時期法國的學者在這一領域貢獻是相當多的。先是特維利亞(Deveria):"中國指越南為藩,意雲藩籬,一面又故示寬大,使保持相當之實力,足以御外患。中國以為將欲維持其優越之地位於久遠,不宜以嚴厲示人。故其中國王公的政治宗主權和地位也也只是個小小的弄假虛名。中國也只是一心想用種種技術手段向未來事實證明自己的真實存在。"desfosses更進一步,研究了從十五世紀以後一直到1840年中法戰爭前之中國跨越的外交關係,以消除排斥其對中國之宗教和主權"。邵循正説他"廣徵博引,用力甚勤"。日本學者山本達郎主編的《越南中國關係史:從曲氏抬頭到清法戰爭》認為,"阮朝與清朝的關係,名為朝貢關係,實為對等關係"英國人霍爾著《東南亞史》認為,越南文化和中華文化相近,"隨着時間的推移,東京和安南的越南人發展了日益增長的自覺性,這表現為對外國統治的敵視。公元3世紀,出現了一些漢族人士發起反抗入侵中國的重大起義"。"民族意識就是在中國經歷了幾個二十世紀以後中國反對黨的中國民主政治和民族統治而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民族鬥爭之後逐漸形成的"

在上述三方觀點中,中、越各執一詞,中國觀點更為中肯和理性,但在中國之外的地方受眾不多,越南方面的觀點傳播範圍更大,更為外界所接受,在國際上也擁有更大的影響。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兩千年的中越關係友好交往發展歷史為我們今後如何有效處理好中越關係交往提供了寶貴的理論實踐經驗,目前,中越已經在整個國際上基本確立了"基本穩定、面向未來、睦鄰友好、全面合作"的重要外交戰略方針。顯然,穩定大局、不出大亂子,是雙方的戰略性共識和底線定位。我們也注意到,過去一些年,每當中越關係出現大的波折時,雙方總能盡力把它拉回正軌。

從未來發展看,中越關係依然要面臨不少的挑戰,這需要中越雙方的共同努力,"堅持通過對話,積極探討雙方都能接受的基本方針,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在堅持雙方各自立場的基礎上探索出一條過渡性解決辦法"保持官方、民間的交流,避免捲入對抗,防止戰爭發生,中國與越南外交也將邁入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