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加強戰鬥精神培育 增強履行使命任務責任感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2W

加強戰鬥精神培育增強履行使命任務責任感

加強戰鬥精神培育 增強履行使命任務責任感

戰鬥精神,歷來是我軍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決定戰爭勝負的精神支柱。民兵作為我國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代擔負着捍衞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社會安全穩定、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歷史使命。加強戰鬥精神培育,教育引導廣大民兵牢固樹立當兵打仗、練兵打仗意識,對於提升民兵平時服務,急時應急,戰時應戰能力,有效履行新時代使命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和現實意義。

一、深刻理解新時代戰鬥精神的科學內涵

不同的時代,賦予戰鬥精神不同的內涵。和平時期,絕不能把兵帶嬌氣了,威武之師就得威武,軍人就得有血性。所謂血性,就是戰鬥精神在軍人身上的集中體現,是由理想信念、愛國主義、革命意志和心理素質等濃縮昇華的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它具有極強的政治性、社會性、時代性和實踐性。

1. 堅定的政治信仰是戰外精神的思想基礎。視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為國家利益犧牲一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精神之魂,也是我黨我軍的光榮傳統和政治信仰。習主席將“精忠報國”作為一生追求的目標,精忠報國所體現的深厚家國情懷,是軍人最崇高的美德和最可貴的品質,也是戰鬥精神的重要思想基礎和不竭力量源泉。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都把精忠報國作為人生的價值追求。從明代將領戚繼光抗擊僂寇威震邊疆,到左宗棠抬棺西征收復新疆,再到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到毛主席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帶領中國人民建立新中國,無數革命先烈把個人前途命運與祖國興衰榮辱緊緊聯繫在一起,英勇不屈、浴血抗敵,譜寫出愛國衞國的壯麗篇章。民兵是中國共產黨締造和領導的不脱離生產的羣眾武裝組織,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戰鬥羣體,是國家利益的忠實捍衞者和維護者,要勇於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犧牲一切,切實肩負起聽黨指揮、捍衞國家主權尊嚴和領土完整的根本職責和神聖使命。

2.頑強的戰鬥作風是戰鬥精神的核心內容。兵法雲:“大戰,勇氣也”“狹路相逢勇者勝”。無數戰爭實踐表明,英勇對於軍人軍隊和戰爭的作用和影響是至關重要的。抗美授朝戰爭中,志願軍憑着昂揚的士氣和無比的英勇,打敗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震驚全世界。特別是上甘嶺戰役,敵軍先後投入6萬多兵力、發射190餘萬發炮彈,但始終沒有攻下志願軍堅守的那個小山頭。當前,隨着世界新軍事革命加速發展,武器裝備不斷孕育興起,未來戰爭狀態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複雜殘酷。發揮民兵在打贏戰爭中的保障作用,首先需要我們充分做好在未來險惡環境中遂行任務的精神準備,始終保持昂揚的軍心士氣和旺盛的革命鬥志,樹立壓倒一切困難、戰勝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不畏艱險連續作戰、敢打必勝,堅決完成上級交給的各項任務。

3.良好的紀律觀念是戰鬥精神的重要保障。紀律是一個集體的命脈,是戰鬥精神的作風保證。毛主席曾指出“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一支沒有紀律約束的軍隊是不可能在戰場上不怕犧牲、勇敢作戰的,只有用紀律來保持部隊的集中統一,把分散的力量集中起來,把潛在的力量挖掘和發揮出來,才能更好地激發和磨礪軍人血性。中外歷史上,有不少戰場上縱橫馳騁的精鋭之師不曾被敵人的槍林彈雨所打垮,卻在和平環境中被驕縱、享樂、紀律鬆散所擊倒。清“八旗兵”入關後養尊處優,文恬武嬉,軍紀日度,腐敗成風,最終成為不堪一擊的烏合之眾。民兵作為不脱離生產的羣眾武裝力量,相比作戰部隊而言,在紀律性上有天然差距。這就更需要我們保持良好的紀律觀念,嚴格做到令行禁止,嚴守政治紀律、戰場紀律和羣眾紀律,尤其要樹牢軍紀如山,軍中無戲言的觀念,堅決做到執行命令絕不含糊、服從領導絕不猶豫、落實指示絕不走樣。

4.過硬的心理素質是戰鬥精神的內在要求。處置突發事件、應對未來戰爭不僅是軍事實力的較量,也是行動人員心理素質的抗衡。1952年,我志願軍某師戰車1連奉命在朝鮮的篤正裏設伏。戰鬥發起後迅速捕捉目標,兩發炮彈就將敵先頭坦克擊毀。這時候敵軍的偵察機來了,誤將我事先設置的假陣地當作坦克伏擊陣地,引導他們的縱深炮兵羣向我假陣地猛烈炮擊。面對此種悄況,指揮員沉着冷靜、將計就計,命令停止射擊、原地隱蔽。等到敵人誤以為我軍被炮火壓制,再次組織進攻時,我軍戰車立即開火,一舉擊潰敵軍坦克,出色地完成了伏擊任務。取得這樣的戰果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處變不驚、堅毅果敢的心理素質。未來作戰行動,軍事打擊將與輿論較量、心理對抗、法理爭奪相互交織,極大地考驗着參戰人員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每名民兵都應具有過硬的心理素質,積極參加心理防禦適應性訓練,做到面對各種突發情況能夠從容應對、臨危不亂,切實築起“泰山崩於前而不驚”的心理盾牌。

二、充分認清培育民兵戰鬥精神的重大意義

戰鬥精神是構成民兵戰鬥力的重要組成。是民兵隊伍建設不可缺失的精神要素。《民兵政治工作規定》明確,要着眼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發揚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明善戰的優良傳統,大力弘揚和培育民兵的戰鬥精神。深入開展民兵戰鬥精神教育,是開展民兵實戰化訓練的重大課題,關乎民兵全面建設成效,是一項重要的現實任務。

1.培育戰鬥精神是有效履行使命任務的現實課題。“平時服務,急時應急,戰時應戰”是黨和人民賦予民兵的歷史使命新形勢下,隨着我軍職能任務的不斷拓展,民兵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這也對我們的思想觀念、能力素質,特別是戰鬥精神的培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然面,漫長的和平環境影響衝擊,民兵職能意識淡化、尚武精神退化、練兵熱情弱化、英雄情結缺失等現象滋生,成為損害戰鬥力最致命的腐蝕劑,也是危害最深的和平積弊。這與做好軍事鬥爭準備要求是不相符的。因此,民兵必須牢固樹立戰鬥隊的思想,大力強化戰鬥精神。以頑強的戰鬥意志應對保障作戰行動,以良好的心理素質應對應急救授行動,不斷樹立敢打必勝的信心,切實為有效履行使命任務提供精神支撐。

2.培育戰鬥精神是弘揚我軍優良傳統的迫切需求。作風優良是人民軍隊的鮮明特徵。在長期的革命鬥爭和建軍實踐中,我們黨和軍隊一刻也沒有放鬆作風建設。形成了一整套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我們熟知的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兩不怕”精神,“務必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的“兩個務必”精神,“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羣眾、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三大作風”等等,這些優良傳統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無論是戰爭年代、和平時期還是新形勢下,都是我軍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特別是發揚我軍英勇善戰的優良作風,離不開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我軍自創建以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勝利走向勝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戰爭史上奇蹟,憑藉的就是這種英勇善戰的戰鬥精神。我們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強軍思想,就是要從繼承和發揚我軍優良傳統的高度,充分認清強化戰鬥精神培育對於堅持和發揚我軍優良傳統的重要性,真正使之融入到民兵建設的各項工作中。

3.培育戰鬥精神是提升遂行任務能力的重要手段。培養戰鬥精神,是形成軍隊戰鬥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歷來受到古今中外軍事家的高度重視。《孫子兵法軍事篇》曰:“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鋭,晝氣惰,昏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鋭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把精神要素列在“戰略五大要索”的首位,認為精神要素是“戰爭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並形象地説:“物質的原因和結果不過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結果才是貴重的金屬、才是真正的鋒利的刀刃。”因此,在軍中鬥爭準備中,戰鬥精神的準備,始終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提升民兵遂行任務能力,同樣要抓好戰鬥精神培育工作,通過多種形式教育引導,自覺保持昂揚的精神狀態,不斷強化英勇善戰、不怕犧牲的精神,真正把培育戰鬥精神的過程,作為推進民兵全面建設、提高民兵戰鬥力的過程,確保任何時候都能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

三、自覺按照能打勝仗的要求強化戰鬥精神

戰鬥精神不是與生俱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的精神只有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經過不斷的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實踐活動,才能產生。同樣,戰鬥精神的培育也是一個長期的理論灌輸與實踐歷練相結合的過程。

1. 在堅定信仰中培植。堅定的政治信仰是戰鬥精神的根本所在。歷史反覆證明,戰場較量的是軍心,比拼的是軍魂,沒有堅定的信仰作“底子”。軍隊就會成為一盤散沙,毫無戰鬥力可言。一支軍隊的凝聚力、戰鬥力從何面來?來自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的高度認同,來自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標上同心同向、行動上同心同行。我黨我軍之所以能夠戰勝各種艱難困苦。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靠的就是全體指戰員始終毫不動搖聽黨話、跟黨走。這一條寶貴經驗和精神財富,必須堅定不移地傳承下去,永遠不能變、不能丟。今天我們培育戰鬥精神,必須把黨對軍隊絕對領導作為根本內容,引導大家愛黨、信黨、為黨,在靈魂深處與黨同心同德,鑄牢為黨的事業獻出一切的堅實思想基礎。有了這一條,才能把握住戰鬥精神培育的根本方向。

2. 在紅色傳統中汲取。傳統凝聚力量,傳統激勵人心。我軍的優良傳統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是培育戰鬥精神的紅色教材。抗美援朝戰爭,美軍始終不明白為什麼志願軍聽到衝鋒號就奮不顧身一往無前,他們無從體會。正是有了這種不畏強敵、敢打敢拼的戰鬥精神,我們才能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縱觀我軍不斷髮展壯大的歷程,天大困難不言苦的楊靖宇、捨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雷鋒、守紀如鐵的邱少雲等,他們無不展現出中國軍人的優良傳統。這些優良傳統永遠是我們的精神食糧,要始終牢記在心。要認清我們是人民的守護者,是祖國安全和統一的捍衞者,在國家和人民利益需要的緊要關頭,民兵就應該挺身而出,義無反顧地投身於硝煙瀰漫的戰場,勇於經受血與火的考驗,即便獻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3. 在精武強能中磨礪。克勞塞維茨指出:戰鬥精神的主要來源是軍事訓練,軍人在訓練中經常經受極度的勞累和困苦,只有在勞累和困苦中才能認識到自己的力量,精神的幼芽才能生長。英勇善戰的部隊是打出來的,血性十足的官兵是訓出來的。俄羅斯號稱“戰鬥民族”,其遠東部隊規定,士兵冬季要用雪擦身、赤臂滑雪、在嚴寒中露營,提高耐寒能力。美軍為培養新兵的戰鬥精神,教官明確告訴新兵“三個月之內不是人”,目的是不惜用非人手段“把這些嬌生慣養的個人主義者們完全擊垮”,然後再拾起碎片來,重新塑造成合格的軍人。事實證明,艱苦而嚴格的訓練是培養官兵英勇頑強戰鬥作風的“磨刀石”。誕生於戰火中的中國民兵,其基本屬性是一支戰鬥隊。隨着部隊實戰化演訓密度和頻率不斷加大,民兵隊伍在保障打贏,搶險救災中的職能越來越突出,需要我們把軍事訓練、執行任務作為磨礪戰鬥精神的大課堂、大熔爐,在履職盡責中培育血性,在攻堅克難中展現血性,在戰鬥過程中錘鍊血性,永葆新時代民兵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

4.在點滴養成中固化。戰鬥精神是思想、態度和行為在腦海深處逐步成型的過程,需要在點滴中培養。大家都知道歐洲小國瑞士,人口不過百萬,但卻200多年無戰事。為什麼呢?那是因為他們隨時在準備打仗。瑞士的靶場和酒吧一樣多,老百姓最喜愛的體育活動就是打靶。只有在平時經過“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的艱苦磨鍊,才能在戰時奮勇殺敵,頑強拼搏。民兵與現役官兵的根本區別就在於獨立分散、崗位複雜。作為民兵,要始終牢記自己亦兵亦民的特殊身份,牢記自己是國家武裝力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擔負着遂行多樣化軍事行動的任務和責任,逐步鍛造提升“兵”的形象,以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優良的戰鬥作風,積極投身強軍實踐,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